切换到宽版
社区应用
帖子
相册
热榜
分享
记录
行政区划网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行政区划网
方舆论坛
个人中心
帖子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方舆
>
地名文化
>
大清王朝《道光泰州志》所见庄镇地名研究(转)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3604
阅读
4
回复
[历史地名]
大清王朝《道光泰州志》所见庄镇地名研究(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为幻想
UID:171837
注册时间
2013-10-02
最后登录
2024-04-06
发帖
13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零陵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2-18
大清王朝《道光泰州志》所见庄镇地名研究
殷亮
【
摘要
】
地名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历史
地名的变迁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区域地名研究又是历史地名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历史地名的变迁,可以透视历史发展的轨迹。以《道光泰州志》所见1174个庄镇地名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历史地名的延续、消亡和演变路径,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区域社会变迁的自然和人文背景。
第一部分,从区域地名研究的重要性入手,论述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回顾和分析泰州历史地名的既有研究,对其做简要评述,并逐步搜寻相关的史料线索。
泰州现存方志资料丰富,仅旧方志就有八部,其中《道光泰州志》和《民国泰县志稿》对村镇地名的记载最为详细。结合1980年地名普杳的成果,可以从中窥见泰州历史地名变迁的轨迹。大批前辈学者的不懈努力可资借鉴。在此某础之上,厘清今文的研究思路,形成大致的内容框架。
笫二部分,首先以《道光泰州志》疆域所附1174个庄镇为次序,参照后代修纂的方志和地名录,对这些聚落名称逐一考证存废情况、更名演变及所处位置等,以新旧地名对照农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梳理分析《道光泰州志》庄镇地名的演变,总结出雅化、讹称、纠正、改写等几种情况,并深入探求其变化背后的原因。一些地名废止或更名,很难弄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只能推断其大概的时间。而一些早已湮没的古老地名,山于缺乏进一步的史料,也只能留待再考。
第三部分,主要从通名角度对《道光泰州志》所收录的庄镇地名进行分析。根据通名的不同分类统计,其中包括了全国性通名,也有地域性通名。除了常见的聚落通名之外,还有大量借用自然地理实体或人工建筑物通名的聚落地名。在地名通名中庄占多数,村极少,北方色彩较浓。而“河、沟、溪、湾、港、池、湖、潭、桥、圩”等通名的借用却是南方常见的通名,充分反映出里下河门户水网窑布、河汊交织的水乡风貌。这种看似矛盾的格局恰恰反映了泰州地处江淮之间,南北过渡地带的地理总特征。北外,还有“里、伙、埭”等方言通名以及通名叠用、通名作专名等地名坝象。通过分区统计,进一步分析各区域的地名密度,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泰州区域开发的曲折进程。
第四部分,考证地名源流,这是历史地名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是重要方法。地名不能望文生义,需要进行地理、语言、历史的调查考证。前人论述、民间传讹对地名的得名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尤其是在地名录及口碑资料中,限于史料和认识,难免有臆断、误漏之处。对北需要多加辨析,运用文献考证、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泰州庄镇地名的命名,尤其是专名的命名,以此来追根溯源。归纳起来,《道光泰州志》所见庄镇地名的命名方式多样,有姓氏地名、派生地名、实物地名、宗教地名、
交通
地名、史迹地名、纪念地名、生产地名和祈愿地名等,涉及家族宗法、
人口
迁移、宗教信仰、方言方物等多个方面。具体到某个地名,再单独考察,尤其是异地同名、地名群组等复杂的情况。主要考证重要乡镇地名,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相关的地名,还有那些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厚重历史信息的老地名。
研究泰州付镇聚落的历史地名,探寻泰州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地名命名、演变的特点及规律,对做好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工作颇有益处。而从更深层面上挖掘泰州地名及其或显或隐的内涵和文化,可以为坝行
行政
区划
改革尤其是乡镇合新设政区命名等提供参考,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也有着多重总义。
【
关键词
】
道光泰州志庄镇通名 地名溯源
绪论
地名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历史地名的变迁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历史地名,可以从中透视历史的发展轨迹。
以笔者的家乡为例,从姜堰一姜堰镇一姜堰市一姜堰区的演变,反映了由自然地理实体一聚落一乡镇一
城市
的变迁。地名经过历史发展,或沿袭,或演变,甚至因使用错别字、生僻字、自造字而使原意模糊不清。但地名如同活化石,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在历史的大潮中激荡,历久弥新。透过对历史地名演变轨迹的追寻,可以揭示区域社会变迁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品味悠远的地方文化。
一、选题缘由
笔者关注泰州地方史已久,曾在考证祖居地“沙岗梓”时,翻阅泰州及周边方志,寻找到从“沙港子”一“沙岗子”一“沙岗梓”的演变轨迹。后读王振忠的《历史地名变迁的社会地理背景一以明清以来的院南低山丘陵为中心》①一文有所启发,也想写一篇关于泰州历史地名变迁的文章。
最初设想要把现存泰州方志所载村镇地名做一全面梳理,但又感到能力有限。苦恼之际,导师胡阿祥教授建议我选择其中一部志书,针对所载地名进行系统研究。现存泰州旧方志号称八部②,其中《万历泰州志》年代最早,但为四卷残本,稍后的《崇祯泰州志》对村镇地名的记载较为简略。《康熙泰州志稿》非州志完稿,而《雍正泰州志》则将康熙间重刻《崇祯泰州志》和《微尚录存》(即《康熙泰州志》)、《庭闻州世说》等录于志前,后附顺治元年以后80多年的现成资料。考虑到淸前中期泰州两次
行政区
划调整,第一次是雍正三年(1725年)如皋县改隶通州,泰州从此成为散州;第二次是乾隆十二平(1767年)③,析泰州置东台县,此后至1948年甚本保持稳定。因而经过一番比较后,最终选取《道
①该文利用徽州民间文献,对皖南历史地名变迁的社会地理背景进行了探讨,揭示出徽州地名雅化的特点、方式及其背后的礼会文化内涵。
②祥见徐复、季文通主编:《江苏地方志提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③中华书局编:《嘉庆重修一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112页,“乾隆三十三年正式建县”。
光泰州志》疆域中所附庄镇地名作为研究对象。
区域地名研究,尤其是老地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胡老师认为“自古至今,那些曾经使用或正在使用的地名,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命名的、公认的;反过来,地名又成为人类社会各种信息的载体。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名是真实而且珍贵的文献资料,是鲜活而且广泛的文化符号。作为文献资料与文化符号,老地名又特别值得研究。”
研究泰州村镇地名,可以探寻泰州历史的发展轨迹,了解泰州老地名的命名特点和规律,对做好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意义重大。而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区域地名文化,可以为现行行政区划改革尤其是乡镇合并、新设政区命名等提供参考,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也颇有益处。
二、研究思路
尹钧科认为区域地名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地域地名的总体特征,地名的命名、含义、分类、分布、价值、演变、
管理
以及不同区域地名的比较等。区域地名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考证、数据统计、比较分析、实地调查、运用
地图
等。①
对区域地名的研究属于区域社会、地方史的研究范畴,实证性很强。需要充足的文献资料做基础,科学的田野调查为依据。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统治疆域内的地名及历史沿革进行精细的命名、记录与控制,而且在官方修史中会专门对许多地名的读音、含义、位置、沿革以及命名规律加以阐述。正史、方志中关于县名的记载较多,县级政区相对稳定,沿革性较强,不乏千年古县。而村镇聚落名虽小,但却是上层政区名的基础。政区名一般有记载,而村镇聚落名溯源比较困难。
幸而淸代中后期以来,地方文献开始重视村镇聚落地名的保存。而1980年下半作开展的地名普查工作完成后以县为单位,出版了地名作为地名普查的
①尹钧科:《浅谈区域地名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期,第68到72页。
主要成果。这是迄今为止较为系统的整理泰州地名资料的文献,按行政区划,在地名普查,结合方志史料的基础上简单的渊源解释,对地名的概况有所认识。虽然没有深入的地名分析及语源方面的理论探索,特点归纳,但仍提供了工具书的作用,尤其是卷首的地名图。
本文即以《道光泰州志》“疆域”庄镇部分记载的全境1174个聚落地名(含村舍聚落名和集镇聚落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照古今地名,探寻地名命名和演变的线索,系统梳理清代中后期的泰州古地名。
第一章地名对照
现代地名具有“音、形、义、位、类”五要素①,而历史地名的演变也是围绕这五个方面。音指地名的读音或发音,形指字形,义指字面义,位指地理实体所处的位置和范围,类指地理实体的类型。要弄清一个地名的来龙去脉,也需要由此展开。
一、新旧地名对照
笔者以《道光泰州志》疆域所附1174个庄镇为研究对象,逐一考证其存废情况、更名演变及所处位置等。本文只考察自然聚落名,不涉及行政区域名,但为准确定位,还是有所参照。道光志距今已近三百年,这些庄镇地名的存废演变以及乡镇组织建立以后的归属情况比较复杂,很难全面反映。故在确定存废和位置时,主要以1980年以后的地名普查和标准化成果为准,并参考其他新旧方志。
表一东南隅新旧地名对照
②
庄镇名 存废更名 位置 备注
三张跳 存 塘湾三忠 曾名三桥。三张小桥,旧名五汊港
腰庄 存 东郊高桥
花家舍 存 塘湾三忠
野刘庄 存 塘湾新胜
军王庄 存 寺巷军王 王姓聚居并耕种军田
西刘庄 废 待考 《志稿》③二刘乡
袁家庄 存 东郊高桥
西河庄 存 寺巷军河 小河西岸
杨新庄 杨兴庄 塘湾杨兴 曾名濮家桥
东河庄 存 塘湾河庄 曾名荷叶庄、胡家庄
①马永立著:《地名文化》,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1998年,第4页。
②表中位置一般出公社名和大队名组成(部分仅列公社名),年代因所据《地名录》的时间先后而略有差别。
③单毓元修:《民国泰县志稿》,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8,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表中简称《志稿》。
王士刘庄 王氏楼庄 寺巷城南 王氏首居,建有楼房
绰子湾 存 塘湾忠南 曾名弯头
曹家庄 存 塘湾曹庄
夏家庄 存 塘湾夏庄
唐湾 存 泰县塘湾 公社驻地,曾名周公铺、普福桥
东谢庄 存 塘湾东谢 曾名东鲜庄
西谢庄 存 寺巷西谢
仲家荡 存 野徐仲联
淤家河 废 待考
野徐庄 存 野徐大队 公社驻地,徐姓首居北野处
乔南尤 乔家庄 寺巷大队 为公社驻地,方言谐音为龙家庄
三庄 栾家庄 泰县寺巷
尤家庄 寺巷健康
戚家庄 存 寺巷戚庄
十里铺 存 寺巷军铺 北距泰州十里,又名南十里铺
小港子庄 小港 寺巷小港 村在小河畔
许五庄 许伍庄 寺巷许伍 曾名许武庄
野马庄 存 白马朱穆 曾名马庄
陈李庄 废 待考 疑为塘湾陈基庄
沈坞陈家庄 陈家庄 野徐陈家庄 《志稿》沈鸡里乡
蒋家庄 存 野徐蒋庄
殷家庄 存 野徐殷家
穆家庄 存 白马朱穆 曽名沐家庄,明代穆姓从阊门迁北首居
朱家庄 存 白马朱穆
王家庄 存 白马王庄 明代王姓从阊门迁北首居
马家庄 存 白马马家 曾名马庄,嘉靖时从阊门迁北首居
永丰庄 存 野徐永丰 明代阊门移民米北垦荒,为兆丰收
野张庄 大野张荡 野徐永丰
小野张荡 野徐新联
时家庄 存 大泗时庄 界庄
李家庄 存 白马李家 公社驻地,明代李、童、杨三姓从阊门迁北
大马庄 存 大泗大马 传清代于氏做官骑大马荣归,不可信。
小马庄 存 大泗小马 有小马庄西野田
陈家舍 存 白马陈家 有陈家舍后庄、北野田
红同庄 梧桐庄 大泗康乐 明代吴姓自阊门迁米仅有一棵梧桐,曾名横
龙庄
小泗庄 大小泗庄 大泗三星 曾名大小庄
小小泗庄 大泗康乐 曾名小庄
大泗庄 存 大泗大队 界庄,公社驻地,四条小河汇合于北
赵家庄 存 孔桥赵王
杨家营 杨官营 胡庄杨营 明初,泰兴县境十二个兵营之一
霍家堡 存 大泗三港 界庄,地名群,衍出霍堡前庄、后庄、小霍
家堡、霍堡、东野田、霍堡北野田
秦家庄 存 塘湾秦庄 原为七姓庄
白马庙 存 白马大队 明代徐姓从阊门迁北,初名徐家庄,后建白
马庙
梅新庄 梅兴庄 塘湾兴庄
朱家楼 废 待考
朱家庄 存 蔡官周徐
殷家庄 存 蔡官周徐
蔡家垛 存 蔡官大队 蔡官得名
张家庄 存 蔡官唐子 旧有唐子庙
官庄 存 蔡官官王 蔡官得名,传北地十三户,每户一井
翟家庄 翟庄 蔡官通南
宫王庄 宫家庄 蔡官宫王 清代泰州宫姓葬于北并建花园
王家庄
大小李庄 李家庄 蔡官大李 别名大李庄
陈家庄 存 蔡官月进
陆家河 存 塘湾陆河
蒋家河 存 塘湾蒋河
袁家庄 存 蔡官沈袁
曹于庄 存 大泗曹于 地名群
陈家你 存 大泗中陈 地名群,衍生出大陈家埭、陈家埭东荡、西
荡
葛家庄 存 蔡官葛庄 公社驻地。丁、乔二姓合居得名合庄,后演
变为葛家庄
老庄 老陈庄 蔡官老陈
周徐庄 存 蔡官周徐
冯甸 小冯甸 蔡官宫王 冯姓在北河畔开店得名,北为河南部分
甸头 存 张甸甸头 紧邻张甸
彭家庄 大彭家庄 张甸大彭 传彭海仙曽居北
小彭庄 存 张甸小彭
花彭庄 存 张甸花彭 花、彭两姓居北
高单庄 高单庄 张甸高庄
后单家庄 张甸单庄 跨界地名
前单家庄 胡庄单庄
土桥 存 张甸土桥 桥上铺土得名
吴家岱 吴家岱 北新吴岱
倪呼庄 倪浒庄 北新倪前 地名群,衍东倪浒庄、倪浒庄北野、南野
王家庄 存 大泗河北
张甸 存 待考 纪念张士诚建有一庙,名张甸,不可信
陈家庄 存 张甸冯陈
乐于庄 废 待考
沙子桥 存 张甸沙梓 桥畔有粗沙粒,桥西有梓树,不可信
高家庄 南高家庄 张甸高庄 跨梅垛,曾名赵王庄、西高家庄
北高家庄
丁家荡 存 梅垛大丁 有北野田、南野田
张甸小丁
三周庄 存 梅垛三周 明代周姓三兄弟迁于北
梅垛 存 待考 明代梅姓居于北,曾名家梅垛
陈野庄 废 待考
桥子庄 废 待考
冯家堡 存 张甸冯陈
孔家庄 存 塘湾孔庄 元末孔姓避兵祸自阊门米
邢家庄 存 梁徐邢家 北东野、西北野
东尹庄 废 待考
西尹庄 存 梅垛 明代尹姓从镇江迁北为尹庄
杨家庄 存 梅垛杨俞
王家岱 存 梅垛双华
蛮子庄 存 梁徐林田 野徐仲联曾名蛮子庄
桃园庄 存 梁徐黄村 旧有二亩桃园,镇中桃园村
回子庄 荷叶庄 姜堰西桥 旧有回民居北
彭家垛 存 姜堰彭垛
腰庄 存 梁徐新田 梁徐赵桥有西腰庄
黄村 存 梁徐黄村 黄姓首居通扬河畔,曾名南黄村
冷家庄 岭家庄 梅垛
东西唐家庄 废 待考
坡伦庄 存 梁徐坡岭
墩子庄 存 梁徐双墩 大墩子、小墩子
梁徐庄 存 梁徐 明代梁、徐二姓首居
蒋家庄 存 梁徐蒋家 明代蒋姓自阊门迁米
翟家岱 存 梁徐翟家岱 有东野田
梁徐翟家
张家巷 存 梁徐张巷
柳家岱 柳家埭 梁徐柳家
张村 废 待考
曹家庄 废 待考
魏家岱 卫家埭 梁徐
吴家野 吴西野 王石吴野 又有梁徐吴野舍,曾名吴家舍
港西 存 王石港西 旧以河为港,村在河西
孔家园 存 太宇孔园 传明代为驻军菜园
唐家园 存 太宇唐园 明代为驻军菜园,后唐姓居北
钱家园 存 太宇驻地 明代为驻军菜园,后由苏州阊门钱姓迁北
太宇庄 存 太宇 陈太宇居北地,曾名太平庄
后时庄 存 太宇后时 有北野
前时庄 存 王石前时 时姓首居得名时庄,南部称前时
横家园 废 待考
赵家岱 存 梁徐赵桥 赵姓在北汪畔筑土坝防水
吴家庄 废 待考
东官垛 存 王石东二 常遭干旱称干垛,方言谐音官垛
西官垛 存 王石西官垛
甘垛庄 存 王石 组地名
拜官庄 存 张沐曹官庄 清代拜宏君曾在常州做官,还有许官庄
野顾庄 废 待考
西游庄 存 张沐西游 西游家位于游家祠堂之西
仓场庄 废 待考
曹家庄 存 张沐娃庄
马家庄 废 待考
高家庄 存 张沐高王
华家庄 存 张沐蛙庄 讹为娃家庄,应为殷家庄。
新河岸 存 张沐新岸 曾名新河
郁家园 存 太宇郁园 明代驻军菜园,后郁姓迁北
范家营 存 姜堰范营 传罗成先锋范将军在北扎营,不可信
丁家园 存 太宇丁元
蒋家庄 存 梁徐蒋家 明代蒋姓从阊门迁北
周家岱 存 梁徐周陈
狗子市 存 王石九子柿 与小东庄合九东
包家岱 存 运粮徐野 河沟包围似口袋,不可信
前黄沙沟 存 王石前黄
后黄沙沟 存 王石驻地 黄沙土沟得名,方言谐音王石沟
前后林家荡 存 王石前林 又东林家荡
王石后林
夏庄 存 顾高 有南、北、东荡
运粮河 运粮 运粮 《志稿》:元张士诚开浚,为运粮往姑苏之
用,今已淤塞成村,曾名前运粮河
薛家舍 存 王石薛舍
前后马家岭 存 仲院 《志稿》载,走马岭为明张士诚饮马处
任家庄 存 仲院任庄
董家庄 存 仲院任庄 明代董姓首居
麻墩 存 大埨麻墩 曾名腰庄,北高土适宜长麻
顾家岱 存 大埨彭谬
施家岱 存 大埨扬桥
大伦庄 存 大埨驻地 村东河内有土龙埂得名大岭庄,谐音为大埨
庄,缪埭有二埨庄
栢家庄 存 大埨柏家庄 曾名百家庄
张家庄 存 顾高张庄
野曹庄 存 蒋垛野曹 有北、南、西、东空,传与曹家埭不同宗而
蒋垛野曹庄 贬为野曹家,
不可信
甸家河 废 待考 白米有甸江河
大岸头 存 张沐大安头 村前有一大河岸
草子庄 草池庄 曲塘
吴家界 废 海安花庄 1976年拆迁
李家舍 存 王石李野
西腰庄 废 海安花庄 1976年挑河拆迁,东腰庄亦然
八张犁 存 张沐肖庄 曾名八张田
夏家庄 夏庄 蒋垛鹊桥
孙家庄 存 营溪驻地
新黄庄 废 待考
沐家湾 存 太宇穆家湾
沐家庄 存 太宇穆家庄
张家岱 存 大埨扬桥
牧童庄 废 待考 泰兴元竹有沐潼,东沐潼、西沐潼别名东沐
松、西沐松
野沐庄 野沐家 张沐
茆家庄 存 大埨茆家
东西卢庄 存 顾高 传为卢塘镇,遭水灾外徙,由万家庄移民改
卢庄
殷家庄 废 待考
豆庄 窦庄 大埨过河滩
孙沐野 废 待考
高家庄 存 张沐高王 蒋垛有高家湾,仲院朱杨有高家场
野胡庄 野胡埭 运粮野胡 有异姓庄
蒋垛 存 蒋垛 传岳飞部将蒋都督率兵驻北,得名蒋督镇。
元末被淹,永乐年间始有移民居北垛,谐音
蒋垛
鸭儿湾 存 雅周鸭湾
连河厅 莲河亭 蒋垛莲河 传明代莲花河中建莲河亭,不可信
姜家庄 存 蒋垛芦姜 明代姜姓由唐家闸迁北
陈家荡 存 蒋垛康陈
野朱庄 存 蒋垛野朱
老朱庄 存 仲院朱高 明代朱姓首居
大岸河 存 蒋垛大河岸 东姜黄河畔
许家桥 存 蒋垛许桥
徐家庄 存 蒋垛徐庄
叶家庄 叶家野 蒋垛许桥
野姜庄 存 蒋垛芦姜 姜家庄南
东西刘庄 东刘家 蒋垛东刘
西刘家 蒋垛西刘
李家垛 存 仲院李垛 又大埨有
萧刘庄 存 海安李庄
吴萧庄 存 海安李庄
杭家铺 存 白米双傅
复兴庄 存 顾高复兴 古称桃树脚,咸丰年间有北称
陈家庄 废 待考
申家里 存 顾高申家
院子庄 存 太宇院子 院子头因北地有两户深宅大院
后巷里 废 待考
唐家营 存 太宇唐营 传李闯王部驻扎,后唐姓首居,不可信
薛家里 存 仲院薛家佴
张家营 存 太宇张营 传李闯王部驻扎,后张姓首居,不可信
六十亩 六十亩田 仲院六庄 六家庄,传二百年前六子分家,不可信
许庄 存 仲院仲许 许家庄传明代许姓迁自苏州。许庄南野、东
野、西野、南野
前后仲家院 存 后仲家院 传明初仲姓在此砌一大院,有前庄
朱宣垛 存 大埨桥东 朱姓首居,有朱宣垛桥
野夏庄 野鹤家 仲院西港 西野曾名揪鱼村
萧家庄 肖家庄 大埨茆戚
宫垛 存 大埨塔子 旧有官员居北,存疑,又有官垛荡
土山庄 存 大埨土山 《志稿》载,土山,相传唐时垒土而成
周家庄 废 待考
戚家垛 存 大埨茆戚 七户首居谐音得名
响堂头 存 大埨响堂 明代黄姓用盆和箩底砖铺地,行上发出响
声,不可信
茆家垛 存 大埨茆戚
李家庄 废 待考
杨鲁庄 存 海安李庄
海安鲁庄
夏家垛 存 大埨新港
南北缪家垛 存 大埨缪埭
曹家岱 存 蒋垛曹埭 明代曹姓迁自阊门迁北
塔子庄 塔子里 大埨塔子 村庙前有几个石塔,河东属海安,存疑
庞家庄 大庞庄 海安雅周
周丁家庄 废 待考
野徐庄 东野徐 雅周东楼
娄家庄 废 待考 疑雅周有废村南娄
周机子庄 存 张垛周机 南、东周机庄1959年方整化搬迁,北、西周
机庄1977年方整化搬迁
葛家庄 存 顾高葛家佴 横家庄曾名横家佴
东余家庄 废 待考 张沐新村东刘庄曾名东于庄
兪家庄 存 顾高俞庄
申家洋 存 顾高申洋 洋为低洼地,申家洋西北野与俞家庄西荡同
指
缪家庄 缪家垛 顾高翟家庄
冒花墩 废 待考
臧家庄 废 待考
盐泥场 存 顾高盐泥 传明代申、杭两家在北贩私盐,抗拒辑私为
盐头场
高家湾 存 蒋垛高湾 明代高姓迁自阊门
孟家湾 存 蒋垛孟湾 明代孟姓迁自阊门
孙家里 废 待考
尹家? 废 待考
韩家荡 存 蒋垛韩家村
溪河岸 大、小溪 蒋垛溪河
夏庄 存 蒋垛鹊桥
钱家荡 存 顾高钱野 周家舍曾名周家荡
翁家庄 存 王垛翁庄
营溪 存 海安营溪
减场庄 废 待考 蒋垛新桥有碱场墩,海安有盐池场,海安营
溪有碱场头,于1974年挑河搬迁
东西朱家舍 废 营溪朱舍 朱家舍1974年挑河搬迁
狮子垛 存 袁桥狮垛
史家庄 存 袁桥狮垛
丁徐庄 废 待考
吴家庄 废 待考
三里港 北三里 王垛李港
朱家垛 存 王垛钱庄
丁筛子庄 废 待考
竹柯庄 废 王垛竹柯 1976年方整化搬迁
于徐庄 废 待考
尤夏庄 废 待考
花徐垛 废 待考
纪家庄 存 花庄纪庄
朱家庄 朱庄 李庄朱家庄
老庄 废 李庄老庄 1979年大部分搬迁
张家庄 存 李庄尤庄
平鼎楼 平顶楼 花庄 解放后消失
曲塘 存 待考 另有曲塘镇
清瓶港 存 青萍驻地
夏家庄 存 青萍夏周
周家庄 存 青萍夏周
夏殷庄 存 张垛夏殷
姜谈庄 姜家庄 张垛姜谈
谈家庄
刘北野 废 待考
悦家庄 废 张垛驻地 1963年方整化搬迁
南北景家庄 废 青萍北景庄 营溪南景家庄1971年搬迁,景家庄1973年搬
迁
吴家庄 废 青萍 1972年方整化搬迁
夏家议 废 待考
管家庄 废 营溪管庄 1973年方整化搬迁
徐刘荡 废 待考
范家庄 废 待考
谢家庄 废 张垛 1979年方整化搬迁
老王垛 废 待考
四王垛 废 王垛
史家垛 废 王垛 1976年方整化
野周庄 存 雅周 传清代北地两位姓周的秀才文雅、谦逊,雅
化
刘家垛 存 王垛刘垛
钱家庄 存 王垛钱庄
徐薛庄 废 待考
张家庄 废 待考
野六庄 废 待考
朱家庄 废 张垛 1971年方整化搬迁
王木匠庄 废 待考
甸头 甸家庄 花庄
徐家舍 废 张垛 1961年方整化搬迁
南薛庄 废 待考
葛家舍 废 待考
迥家垛 存 张垛迥垛
张家庄 废 待考
吴包子 废 待考
张莫天庄 存 张垛张莫 传张姓摸黑到北定居,不可信
邵天庄 存 张垛邵庄
江家垛 废 张垛 1960年挑河搬迁
牛头庄 废 青萍 1975年挑河迁居,有牛桥口1975年方整化
王雀儿桥 废 待考
兴旺庄 废 花庄 1966年搬迁
南陈庄 存 花庄陈庄
纪家庄 存 花庄纪庄
烟冲港 废 待考
薛家庄 废 花庄 花庄废村,1975年拆迁
南北周庄 废 待考
孙家庄 废 待考
顾剪庄 废 待考
河家庄 废 待考
东西苏庄 存 田庄西苏
四排屋 废 待考
韩家庄 废 营溪 1976年方整化搬迁
焦港 废 营溪段
野韩庄 废 待考
张腰庄 废 海南 1972年方整化搬迁
蒋家庄 废 海南 1969年方整化搬迁
大环垛 环头 青萍
夹巷庄 存 王垛夹巷
钟家庄 存 海南钟庄
吴家庄 废 待考
柏家庄 废 待考
史家庄 存 青萍农科站
谈家庄 废 营溪
南周庄 废 待考
南万庄 废 待考
北万庄 废 营溪 1976年方整化搬迁,另有万家舍
全家庄 废 待考
野景庄 废 营溪 1975年方整化搬迁
谭汪子庄 潭家庄 青萍
许家庄 存 张垛
田家庄 存 田庄 公社驻地
陈家庄 废 海南 1969年方整化搬迁
许家庄 许庄田庄
黄柯庄 废 营溪 1955年挑河搬迁
胡家舍 废 田庄 1978年挑河搬迁
新田庄 废 待考
新庆庄 废 待考
花园庄 废 田庄 1973年方整化待考
陈老王庄 废 待考
资料来源
:《道光泰州志》(1827)。《民国泰县志稿》(1931)。《江苏省泰州市地名录》,1984年。《江苏省泰县地名录》,1983年。《江苏省海安县地名录》,1983年。《江苏省如皋县地名录》,1983年。
表一中东南隅共有庄镇342个,占《道光泰州志》所载庄镇总数的29. 13%。
表二正东隅新旧地名对照
庄镇名 存废 更名位置 备注
鲍家坝 存 东郊 老东河与城河间修上、下河栏水坝嫩生出
资最多,故名
南北斜桥 存 东郊 东河两岸,桥与河斜交,呈东西向,自明
代就得北名
薛家庄 存 泰东 曾名五里沟、五里桥
老东河 存 泰东老东河 曽用东河大队、胜利大队,老东河畔,斜
桥之北,老东河位于泰州城东,故名,又
名斜桥河
智毛堡 存 前后智堡 一河之隔,东有茅家堡
姜家窑 存 待考 姜姓祖业土窑制烘桶
钱家庄 废 待考
莲花池 存 泰东宫涵 莲花池古遗址
雀家庄 废 待考
红庙庄 存 泰东宫涵 旧有一红庙
红家庙 存 泰东纪庙 疑为纪家庙之误,红与纪字形相近,明代
纪姓从苏州首迁于此建一小庙
萧家庄 肖家庄 塘湾五红 曾误写为消庄
林庵庄 林安庄 塘湾林安 传元代称新王庄,明称安家庄,后讹为林
安庄
朱家楼 存 塘湾朱楼 泰州朱姓曾在北建楼,曾名楼子头
万家窑 存 待考
曹家庄 存 塘湾曹庄
赵家河 存 赵唐大队
任家庄 存 泰东任庄
许郑庄 存 泰东 二姓得名
戴家庄 存 大冯戴凌 与凌家坟,林家坟合并
林家坟 存 大冯戴凌 讹为凌家坟。俗谚“林家坟的鬼,专拣熟
的迷。”
响练庄 响林庄 泰东响林 旧称仙翁坟,即响林,《泰州志》中记曰
“其地树木高幽深窑,风过瑟、瑟作声,
故名响林”
南北马庄 存 塘湾南马 明代马姓首居衍生出西马大队,清兵战马
泰东北马庄
常驻得名,不可信
陈家坟 存 大冯高岸 清泰州陈安群葬于北,曾名守仁庄
东西墩子 废 待考 疑为泰东三敦,周家墩曾名小墩子,王家
墩曾名中墩庄
十里铺 存 大冯 古驿站,西距泰州约十华里,传岳家军驻
扎曾名东十里铺
窦家庄 废 大冯三窦 分前窦、中窦、后窦三庄,称三窦庄
吴家岱 吴家埭 塘湾吴埭
孔家庄 存 塘湾孔庄 孔姓自苏州阊门迁北
院庄 存 大冯院庄村 陈姓在北建一大院得名
江家庄 废 待考 疑大冯院庄江家田
下水沟 存 泰东下水沟 近茶庵桥,庄东一河,河床南高北低流水
势猛
西石羊 存 苏陈西羊
桑家庄 废 待考
东石羊 存 苏陈东石羊 旧以庙前石羊得名,分西、东石羊
下棋庄 夏棋庄 大冯夏村 有二仙人在庄井旁下棋的传讹,后讹为夏
棋庄
东西苏陈庄 苏陈镇 苏陈 公社驻地,苏陈二姓得名,以苏陈河分东
西庄
花园头 存 苏陈双河 曾建花园
东西官庄 存 苏陈双官 分南北官庄,因庄中夹河打坝后河水干
涸,以干的方言谐音称官庄
横家庄 存 苏陈大队
李家河 废 待考
张家庄 废 待考
沟子岸 存 苏陈岸庄
戚家庄 废
徐家庄 存 苏陈涂家庄
东西查家庄 存 苏陈 片村名,包括前、后、西查家庄
宋子墩 宋家墩 苏陈宋墩
东西沙村庄 存 桥头三沙 土中有一沙碌得名沙村,东、中、西三沙
雁伦庄 雁埨 桥头雁埨 高地形似大雁,得名雁子墩,后雅化为雁
伦
大墩庄 存 桥头大野 后有一大土墩,与西野合称
李家堡 存 桥头立华
杨家院 存 桥头杨院
花堡庄 存 桥头花堡 花姓首居
孙家庄 存 桥头孙庄
大杨庄 存 桥头大杨 明十八户自苏州迁北
车乔头 存 公社驻地 传造桥时打错一桥桩又扯起米,得名扯桥
庄,后桥旁有村遂名桥头。应为车桥头,
泉州有同名
倪家院 存 桥头 曾名高丰。多数男子背井离乡到苏南谋生
得离家院
柳庄 存 桥头 明代移民于北,有大柳树一裸
野杨庄 存 桥头 大杨庄之东的野处
圣唐庄 圣塘头 桥头殷圣 传原名岱家庄,咸丰大灾塘头三户受赈
济,北村无人受赈济,以胜过塘头名圣塘
头
北牛庄 存 北刘庄 刘麻庄讹为牛马庄,南有刘家庄
张家院 存 大冯
沈家庄 东沈家庄 大冯 沈姓坟墓分东西,分属缪沈、小冯
西沈家庄
郑家庄 存 大冯郑庄
唐家庄 存 待考 疑塘湾
常家庄 存 大冯小冯
刘麻庄 存 待考 泰州贩私盆的刘麻子葬于北地
新庄 存 大冯虹西 近刘麻庄
野豆庄 野窦庄 大冯虹西 窦姓首居北野处。曾用东桑庄、野头庄,
分属冯甸、虹西,野窦庄北野田,西为三
窦庄
蒋家庄 废 待考
缪家庄 存 大冯谬沈 旁有龙王庙,旧名庙家庄
军铺 废 待考 东南部称前军铺,西北部为后军铺,今合
并。岳家军驻地
刘家庄 存 大冯小冯
茆家庄 存 大冯小冯
邻家舍 存 苏陈大家舍 讹传张、周二姓互争以己姓定村名,相持
不下
武家岱 五家埭 苏陈三舍 五户首居得名,曽名鲁家埭
俞家田 存 姜堰持久 曾名稀姓庄,疑为西新庄
宁家庄 存 苏陈马宁 传战时掌军令的将士驻北名令家庄
新安庄 废 待考
冯甸 大冯甸 大冯 大冯得名
小冯甸
施家庄 存 大冯冯甸 曽名中桑庄,野窦庄为东桑
孙家庄 废 待考
葛港 存 梁徐 葛姓居于葛港河东
南北石家埭 石家埭 姜堰石黄 明代石姓自苏州南门迁居黄村河畔,曾名
北石家埭南石家埭 姜堰南石
许家庄 存 姜堰后许
陆家庄 存 苏陈陆庄
东西单塘河 单塘河 官庄单塘 传单雄信部在此大水塘边,姜堰东单塘
东单塘河 河,王栋葬于此
东西朱家舍 存 官庄天民
一仙舍 叶仙舍 官庄天民
寿生寺 存 姜堰双寿 东寿、西寿,清代古寿圣寺,第三次全国
文物普查,姜堰市不可移动文物
殷家庄 存 太宇殷西 明代殷姓自苏州阊门迁于北
黄村 北黄村 姜堰护闸 扬运河北岸
武家庄 五家庄 姜堰幸福 公社驻地,讹为五户村民首居
东西马厂庄 前、后马厂 姜堰
沐家湾 穆家湾 太宇穆家
东西陈家庄 东陈家庄 姜堰东陈
西陈家庄 姜堰西陈
姜堰镇 存 泰县县城 传宋徽宗时姜姓率众筑堰防洪,得名姜
堰。古有三水、罗塘之称。也有错写成姜
埝镇
腰庄 存 姜堰园北
楼子头 存 姜堰山桥 旧有一楼,云树有楼底庄,白米马沟
窑头 存 姜堰云树 天目山之北,旧为烧制诚砖的土窑,曾名
山窑庄
官庄 废 待考
腰黄庄 废 待考
老庄 存 官庄万众
东西小庄 存 官庄万众
瓜渡庄 废 待考
北李家庄 废 待考
周家舍 存 姜堰兴幸
横家岱 东横家埭 姜堰横埭 河横跨庄中
西横家埭
小东庄 废 待考
任家岱 废 待考
岱家岱 废 待考
金家岱 存 官庄永明
刁家岱 存 官庄永明
徐家岱 家官庄双徐
黄家岱 黄家埭 姜堰山桥
蒋家岱 存 姜堰镇工联
天目山 存 姜堰前堡
坛子口 存 姜堰下坝
秦家岱 存 姜堰前堡
刘家岱 存 姜堰山桥
朱家滩 存 姜堰朱滩 白米兰亭,南亭,曾名朱家甸,驻小朱
滩,名朱家
前后仲庄 废 官庄 前堡曾名前仲庄,后堡名后仲庄,传有南
北二堡,合称
东西官庄 存 官庄 刘状元曾设暗府于北名官庄,即东官庄又
名刘官庄,西官庄。又名凌官庄
下坟头 存 待考
东西冯家庄 存 官庄冯庄
官庄冯西
范家舍 存 沈高
野沟头 野河庄 官庄野河
陈家依 牛桥村 沈高超幸
夏朱庄 存 沈高夏朱 夏珠传讹,不可信
刘家舍 存 沈高夏西
袁家舍 存 洪林东袁
张尤庄 存 洪林大队 公社驻地,张、尤二姓
李家庄 老李家庄 洪林李桥 园沟李家庄名方木桥,蛤蟆垛李家庄
尤家庄 存 洪林尤庄 曾名大庄屋,尤北、尤南
俞九舍 存 洪林洪西 九户俞姓不可信
胡家舍 存 洪林高峰 曾名张家院
西舍 存 洪林洪西
陈家庄 存 洪林尤北
楝树垛 存 洪林铁楝
张宣舍 存 洪林张宣 明代张宣首迁于北
南北舍 存 洪林洪西
河家荡 废 待考
张家庄 存 白米张庄 传清代张四房砌房子28间
吴家堡 存 白米吴堡 明代吴姓从阊门迁北
蒋家舍 存 娄庄庄梓
俞家庄 存 白米胜利 甸江河旁
田家舍 废 待考
碱场庄 存 白米碱场 盐碱重不可信
马沟 存 白米 曾名亮桥沟
乔儿湾 桥儿湾 白米碱场 桥西有大湾路
后王家庄 废 待考
黄练树 废 待考 应为黄楝树
白米镇 大白米 白米 公社驻地
韩家庄 废 待考
新丰庄 卢庄屋 白米军营
贺曹庄 存 章郭崔母
曹庄 存 娄庄白龙桥 曾名郁曹庄
马家湾 存 章郭创新
胡家庄 胡庄 章郭 公社驻地
耿家庄 废 章郭 1975年方整化搬迁
南杨庄 废 待考
赵庄 废 待考
魏家庄 存 邓庄日华
马家甸 废 南莫马甸 解放前消失
巫沟桥 废 待考
老庄子 存 娄庄老庄
朱翟庄 存 娄庄朱翟
章郭庄 存 章郭大队 公社得名
钱家庄 废 待考
邓家舍 存 邓庄邓舍
子由桥 存 娄庄镇北
常家桥 存 娄庄丁堡
东刘庄 存 娄庄
西刘庄 存 娄庄
雍家舍 废 待考
杨家庄 废 待考
蔡家港 存 娄庄蔡港 蔡港河畔,蔡姓居北河口,曾名蔡子港
吕庄 存 娄庄吕庄
申家庄 存 白米碱场
毛沟虫 毛沟潼 娄庄六桥 曾名毛沟疃,即村庄、屯,苏北、山东常
见
俞家楼 废 章郭 1960年方整化搬迁
崔母镇 存 章郭崔母
高家舍 存 娄庄沙家套
杨家垛 存 沙岗杨垛
红乔庄 存 娄庄红桥
刘老庄 废 待考
东杨庄 废 待考
紫垛庄 存 邓庄柴垛
姜家舍 存 邓庄柴垛
高家庄 存 邓庄双高
严家庄 存 南莫严庄
南北马庄 存 章郭马家庄 1976年方整化搬迁
朱家楼 存 南莫朱楼
胡家庄 废 双楼
碱家庄 存 章郭农林
岳家庄 废 待考
戚家湾 存 章郭戚湾
北周庄 废 待考
姜家店 姜家甸 南莫姜甸
姜周庄 废 待考
毛家庄 废 待考
曲塘镇 存 曲塘镇 多荒地,渠塘如网,河道弯曲。传原当铺
巷北端有一河湾,名曲塘,镇以塘名。一
讹因沟塘如网,河道弯曲名
唐家尖 存 章郭龙虎
孙家花 废 待考
花家舍 废 花庄 1974年消失
景家庄 废 章郭 1970年方整化搬迁
史家庄 废 待考
万家庄 存 章郭万庄
冯家怨 废 待考
南马舍 南马庄 南莫南马
田家庄 存 双楼南刘
白唐庄 存 双楼白塘 疑为北塘,与张垛南塘相对
陈家庄 废 待考
新刘庄 新楼庄 双楼新楼 拥刘有老刘庄
东元沟 废 双楼 双楼有废村西园沟,又张垛废村东园沟
1978年方整化
腰庄 存 古贲尚农
赵家垛 废 待考
郑家庄 存 立发刘缺
罗家鼎 罗家町 双楼书桥
郭家楼 废 双楼 1965年方整化
吕马庄 废 双楼 1968年方整化
尖垛桥 垛桥 双楼 1964年方整化
马家桥 存 胡集马桥
野谢庄 谢家庄 胡集马桥 雅化,去野
谢王河 存 胡集谢河 有谢河庙,合作化时拆除
魏家庄 存 双楼中桥
王家庄 废 双楼 1977年方整化搬迁
胡家集 存 胡集农科站 传胡姓三家在北开三商店,形成农村集市
黄自量 存 双楼宝塔
邓家圩 废 待考
郑家桥 废 待考
钱家楼 废 南莫 1975年挑河
土城头 存 南莫土城 传大户花园筑土围墙
何家桥 存 南莫于桥
刘家圩 刘家圩子 双楼 刘姓居北,后有两个土圩子
邰家庄 废 南莫 1970年挑河搬迁
梁庄司 废 待考 《古海陵县志》梁庄寺
南刘庄 存 双楼南刘
顾家庄 废 待考
北刘庄 废 待考
徐家庄 废 胡集 1978年挑河拆除
荀家庄 荀庄庙 胡集 1956年拆除,荀家岔合作化拆除
张家庄 存 胡集马桥
申家桥 废 待考
王家庄 废 胡集 1977年方整化搬迁
马家剻 马家 烈士吉庆
邓家庄 存 邓庄驻地
夏家庄 存 邓庄夏庄
千步沟 存 烈士千步
获鱼湾 毛鱼湾 烈士西南 地图与文字有别。海安是鳗鱼之乡,方言
中毛鱼即鳗鱼
校林庄 存 邓庄校林
邓家庄 存 邓庄邓舍
裴家庄 废 章郭 1976年方整化搬迁
周家溪 存 双溪周溪
杜家楼 存 墩头杜楼
双楼庄 存 墩头双楼
戚家庄 废
朱家舍 存 双溪王舍
乌金荡 废 待考
长格头 长垎头 烈士新胜
申家横 废 待考
厉家窑 励家窑 隆政联心 传北窑建成,第一窑砖全凝起来。又历家
套解放前消失
龙开声 存 隆政乡 龙震,雅化
殷浦港 殷婆港 隆政自由 河道口住一殷姓寡妇,俗化
花家庄 存 隆政乡
六里港 存 隆政村名
澜泥横 废 待考
卢家网 废 待考
崔家庄 存 隆政大队
奚家桥 废 待考
江家庄 废 待考
苏家桥 废 待考 《志稿》谬壮士乡南北苏家桥
韩家窑 废 隆政 解放前消失
江家舍 废 待考
缪家庄 存 章郭立志
岱家庄 废 待考
穆管庄 废 待考
吉家庄 废 隆政 1971年方整化搬迁
野于岸 野于庵 隆政殷桥
于家庄 存 隆政于庄
三里庙 存 海北三里闸 五里庙
大礼庄 大里庄 海北指南
盛家庄 废 待考
刘官庄 存 隆政六里港 传举人刘友唐在扬州做官
海安镇 存 海安县城
老东河 存 海安镇
桑树园 废 待考
陈唐庄 废 待考
界牌头 界牌墩 立发界墩 1958年消失
孙家庄 存 立发太平
太平桥 存 立发太平
钱家庄 存 立发太平
牌儿庄 排儿庄 海北方桥
大敦庙 废 待考
粉房头 粉坊头 立发废村 1967年建车口消失
许庄 废 待考
陈家坟 废 待考
黑儿桥 废 待考
何家庄 废 古贲 1978年方整化
薛家庄 存 立发新运
贲家集 存 古贲贲集 大公、古贲交界处
贲毛庄 贲宛庄 古贲 元代苏州移民至北,贲茆公受人尊敬
陈家庄 废 立发 1964年挖渠消失
下集庄 废 古贲 1978年方整化搬迁
卢家庄 存 古贲互助
崔家庄 废 古贲 1978年方整化搬迁
王家庄 存 古贲双峰
解家荡 废 待考
夏许洋 废 待考
高家庄 废 待考
田家庄 废 待考
周家院 废 待考
王家院 存 大公王院
集百周家庄 废 待考 贲家集北周家庄
十里铺 废 待考
汉马头 汉码头 隆政德兴 另海南汉码
时家港 废 待考
张家院 废 待考
李支庄 废 待考
叙庙庄 废 待考
邱储庄 废 待考
徐家庄 废 待考
周家套 存 古贲五桥
油榨头 废 待考
翟家桥 废 待考
孔家庄 废 韩洋
丁徐庄 废 古贲丁徐 丁家庄1980年方整化、徐家庄1947年拆除
刘侉子 废 待考
张吴庄 废 待考
丁申庄 废 待考
韩家洋 存 韩洋 公社驻地,荒草田,地旷谓之洋,韩姓建
桥
严家庄 存 古贲五桥
潮墩庄 潮墩头 大公早稼 旁有高墩
王坤庄 存 早稼乡
王串庄 废 待考
冒家池 存 大公丰收
戴家庄 废 大公 1972年挑河搬迁
早家庄 早稼庄 大公 1974年挑河搬迁
于家坝 存 大公永禾
杨树头 存
许家港 废 待考
小缺口 废 待考 大公有废村大缺口
徐家庄 废 待考
马家庄 废 待考
申贤庄 废 待考
杨家庄 废 待考
杜家庄 存 古贲五桥
资料来源
:《道光泰州志》(1827)、《民国泰县志稿》(1931)。《江苏省泰州市地名录》,1984年。《江苏省泰县地名录》,1983年。《江苏省海安县地名录》,1983 年。
表二中正东隅共有庄镇347个,占《道光泰州志》所载庄镇的29. 56%。
表三东北隅新旧地名对照
庄镇名 存废更名 位置 备注
花园头 北花园庄 东郊花园 造船业发达,分前后花园庄,俞姓在场建
花园。旧有花园头塔,为凤城南桥北塔之
塔①
刘家垛 存 东郊黄垛
黄家垛 存 东郊黄垛 黄、顾、刘三庄以黄家垛最大,合为黄垛
顾家垛 存 东郊黄垛
梅家垛 存 朱庄刘垛
陈家垛 存 朱庄刘垛 阊门
徐家垛 存 朱庄徐垛 明代阊门
朱家楼 楼子头 朱庄解楼 朱姓曾在北建楼
汪城口 废 待考
魏家垛 存 朱庄魏垛
靳家潭 存 淤溪 靳姓首居潭子河畔
周家庄 存 淤溪周庄
尤家庄 存 淤溪尤庄
杨家庄 杨庄 淤溪杨庄 地似羊名羊庄,演变为杨庄、东杨庄
东杨庄
朱庄 存 淤溪朱家庄 形似猪得名猪家庄,俗化
里溪庄 存 淤溪里溪 位于淤溪及河口里身,曾名王家舍
野卞庄 存 俞垛野卞 明代卞姓阊门居北野处,有野卞大圩
淤溪庄 淤溪 泰县淤溪 公社驻地,五条河溪交汇于北游积而成
何姚庄 存 俞垛何南 明末清初何家庄、姚家庄被大水冲毁后重
建
祝家庄 存 俞垛祝庄
马家堰 废 俞垛姜茅 疑马家驿,《志稿》载
读书庄 读书址 溱潼溱西 传储巏在北读书,曾名独树子
耿家庄 存 俞垛耿庄
俞家垛 存 俞垛 公社驻地明代俞姓将军镇守北地并定居
王师庄 忘私庄 俞垛火炬
茅家庄 存 俞垛茅家 曾名毛家
姜家庄 存 俞垛姜家 明代阊门
房家庄 存 俞垛房庄 曾名樊家庄
资料来源
:《道光泰州志》(1827)、《民国泰县忠稿》(1931)。《江苏省泰州市地名录》,1984年。《江苏省泰县地名录》,1983年。
表三东北隅共有庄镇28个,占《道光泰州志》所载庄镇的2. 39%。
①(明)刘万春纂修:《崇祯泰州志》(1633),见中华
人民
大学图书馆编:《中华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6册,北京,国家阅书馆出版社,1991年,第340页。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因为幻想
UID:171837
注册时间
2013-10-02
最后登录
2024-04-06
发帖
13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零陵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2-18
大清王朝《道光泰州志》所见庄镇地名研究(续)
表四正北隅新旧地名对照
庄镇名 存废更名 位置 备注
新城殿 新城村 园林新城 南宋许堰在州城北五里湖荡中筑新城。
《敬止集.泰州下河图》标北地为“新城
大水”
冯家垛 冯家河 东郊丁冯 四面环水且冯姓多
洪家垛 存 东郊丁冯
北仓垛 存 东郊丁冯 仓姓居北地。北泰州是仓姓重要的聚集
地,朱庄孙垛有仓家垛
金家垛 存 朱庄金李
唐家甸 存 朱庄唐甸
李家垛 存 朱庄金李
陈家舍 存 朱庄孙垛
鱼行庄 鱼行 园林渔行 老渔行北
丁家铺 存 东郊丁冯 盐河夹卤汀河,丁姓多,且以造木船、材
板为业
孙家垛 存 朱庄孙垛
窑头庄 西窑头 朱庄窑头 传清代北处以出产优质砖瓦著名,以新了
河为界分东西东窑头
南朱庄 废 泰县朱庄 地名群,朱庄为片村名
北朱庄 废 泰县朱庄 同上
宫家庄 存 朱庄宫庄 曾名宫界
桑家湾 存 港口桑湾 《志稿》载,桑家湾在港口东南,唐开元
中,丞相桑公肇基兹土,故名
港口镇 存 泰县港口 河港交叉处,为水上交通要冲,宜停泊大
船
上溪庄 上溪 港口溪东 龙溪港畔,处港口上方
董家潭 存 港口董潭 明代董姓在北潭设簖首居
南曹于桥 南漕桥 马庄南桥 在清河上架两座桥,称南漕桥、北漕桥,
名南曹桥
北曹于桥 北遭桥 马庄北桥 北漕桥、北曹桥
花薛庄 花家庄 叶甸花东
薛家庄 叶甸西薛
仓场庄 存 叶甸仓场
尹家庄 存 叶甸仓东 明代阊门迁来
野于垛 野俞垛 叶甸野俞
管王庄 存 叶甸管王 曾名管家舍
陶家舍 存 叶甸陶舍
南陈庄 存 叶甸南陈 因地低,常遭水淹,得名沉庄,不可信
田家垛 存 叶甸仓北 地形似田鸡伏在土墩上得名田鸡垛,不可
信
花家舍 华庄 马庄华庄
马家庄 存 马庄大队 公社得名
三角垛 存 马庄 该村由三个垛子组成,呈三角形排列
甸家庄 存 马庄甸上 位于叶甸之上水方向得名甸头上,不可信
夏家庄 存 马庄甸东 曾名鸾凤庄
孙家庄 存 叶甸孙峰 与叶甸的横家庄相垂直,称顺家庄,俗化
吉家庄 存 马庄吉庄
陆家庄 存 马庄鹿庄 地形似陆得名鹿庄,后变为陆家庄,俗化
岱王庄 存 马庄岱南 曾名僧武庙、泊钱桥
横家庄 存 叶甸横庄
草子庄 废 待考 疑甸春草草子里,传为和尚在草丛中建庙
时取名
叶甸庄 存 叶甸 公社驻地
许家庄 存 叶甸许庄
柳林寺 存 叶甸柳林 传陶姓首居,堂号五柳堂,柳树成林喻兴
旺。又传旧有福寿庵又名柳林寺
界河庄 界沟 边城界河
东坂埨 存 边城 坂东、坂西两大队驻地
西坂埨 存 周庄 西坂埨一、二、三大队驻地
陈家庄 废 待考 疑叶甸北陈
高家庄 存 周庄西高
鸭孙庄 存 叶甸鸭孙
汪家庄 废 待考
官场舍 存 叶甸官场 传明代兴化边城官员常聚北游玩,不可信
颜吕庄 颜家庄 周庄颜庄
吕庄 周庄吕庄
邬刘庄 邬牛庄 周庄 讹为邬牛庄,传讹邬姓养牛九十九条,天
降黑牛一条,满百条。故名邬牛庄
周薛庄 周庄缜 周庄河南 《志稿》周薛镇
薛家庄 周庄河北
校家庄 存 陈堡校家
野刘庄 存 周庄兴农 讹为野牛庄
孙家庄 存 周庄
祁河庄 祁沟 周庄祁东
东浒垛 存 边城 传东虎垛,后改名东浒垛
西浒垛 存 周庄西浒 传西虎垛。因四周环水,更名西浒垛
宁乡镇 存 陈堡宁乡
果园头 存 陈堡果元 原名观音楼,后更名
向河庄 向沟 陈堡向沟
资料来源
:《道光泰州志》(1827)、《民国泰县志稿》(1931)。《江苏省泰州市地名录》,1984年。《江苏省泰县地名求》,1983屯。《江苏将兴化县地名录》,1983年。
表四中正北隅共有庄镇63个,占《道光泰州志》所载住镇的5.37%。
表五西北隅新旧地名对照
庄镇名 存废更名 位置 备注
窦家垛 存 东郊西坝
西坝庄 存 东郊西坝 老渔行西,有一土坝与渔行相连
俞家 於家尖 东郊西坝 於姓居北,地形两头尖
张家舍 存 朱庄双舍
麒麟湾 存 朱庄其林 传明代北河湾处生一牛犊,形似麒麟
袁家舍 存 朱庄孙垛 卤汀河西
王家舍 存 朱庄王舍 原称黄家舍,方言谐音王家舍,可能相反
杨家庄 存 泰县罡杨 公社驻地,杨姓首居,地名群
罡门 罡杨 罡南 传岳家军驻泰州,拟在此建北门,北斗星
称天罡,故名。杨庄圩正北,雅化,地名
组
葛家舍 存 里华葛舍 葛左舍
左家舍 存 里华左舍
管家舍 管舍 罡杨卫东 简化
刘家舍 废 待考 《志稿》麒麟乡
潼头庄 纯垛 罡杨纯东 雅化,传一童姓恶棍住词得名潼头庄。因
声誉不好,后反其意更名纯垛。江都也有
潼头庄
陆家庄 存 里华双烈
南李华庄 南里华 泰县里华 公社驻地,地名群
北李华垛 北里华 里华北里 北里华垛,简称北里华
杜家舍 存 里华杜舍
羊打鼓 存 里华羊鼓
裴家舍 存 里华裴舍
新于庄 废 待考 疑羊打鼓小圩,野营有南圩
野营庄 存 里华野营 传因金庄亮露营于北,故名
野马庄 存 里华野马 传金兵牧马于北,故名
华垛 存 华阳驻地
杨三庄 存 华阳杨三庄 原有三户姓杨的
兴旺庄 兴旺五庄 华阳兴旺 五个小村组成
沈粯子庄 沈家舍 华阳沈舍 通泰地区称元麦为粯子
东贾湖 存 华阳东南
西贾湖 存 宗村西贾
南新庄 南兴庄 宗村五星
北新庄 北兴庄 宗村西贾
南北曹庄 南曹庄 华阳东南
北曹庄 小纪北林
小纪镇 存 江都小纪
江靳庄 废 小纪大林 分为江家庄、靳家庄,《志稿》小纪镇
丁家垛 存 黄思丁联
马家谷 废 待考 疑樊川瓜楼马家厦,《志稿》小纪镇
高王庄 废 待考 疑宗村西贾高仕庄,《志稿》高士庄
高家庄 存 三周张家
俞家庄 存 宗村西贾
鱼儿港 废 待考 疑小纪纪南于家舍、鱼塘舍,宗村兔泥港
朱家楼 存 竹墩张楼
顾家伙 废 待考
汤家 汤桥 宗村五星 简化
戚家舍 废 待考
黄家 废 待考 疑宗村王家舍
野胡 存 宗村五星 《志稿》贾村乡野湖庄
秦家庄 废 待考 疑竹墩钱家庄
郑王庄 废 待考 疑宗村五星郑家
仲卢伙 废 待考
贾村 东贾村 宗村联合 地名群
西贾村 宗村五星
凌李伙 废 待考 宗村良种场凌家庄,《志稿》贾村乡凌李
庄
李茂庄 存 宗村赵家
徐家 存 宗村徐河
宗村镇 存 宗村驻地 《志稿》忠村,明代中村
蹇家庄 井家庄 宗村赵家 谐音
后石庄 后石 三周塘西
赵家舍 存 宗村赵家
北迁庄 百迁庄 樊川胜和 《江都地名图》载白迁庄
前后竹墩 存 江都竹墩 分为竹墩庄(东桥)、后竹墩(北桥)
唐家庄 存 樊川胜和
军王庄 存 富民军王
杜家庄 存 樊川胜和
葛家庄 存 樊川胜和
沙伦庄 沙埨庄 樊川邱家
凌家庄 存 竹墩华丰
陈家庄 存 宗村联合
南王庄 存 樊川联村
北王庄 北旺庄 竹墩蒲塘 蒲塘北部,人称北汪
万家庄 废 待考 疑宗村万马后湾、前湾之一,《志稿》湾
上乡湾前、湾后
湾上庄 废 待考 同上
蒋家河 存 竹墩华丰
藏许河 张许河 竹墩华丰 疑雅化
钱家庄 存 竹墩钱庄
邱家庄 存 樊川邱家
费家庄 存 宗村赵家
瓜娄庄 瓜楼庄 樊川瓜楼
南吴庄 南湖庄 竹墩钱庄 原为湖荡,位于钱家庄
萧刘庄 肖刘庄 樊川北湖
瓦屋谷 瓦屋厦 三周大队
朱宝三庄 废 待考
孙家舍 废 待考 疑东汇五和孙家厦
孙陈舍 废 待考 《志稿》时垛乡
戴黄舍 废 待考 《志稿》吴仙乡
太平庵 存 三周时家 亦公社驻地
陈太平庄 陈庄 樊川朱陈 《志稿》载
樊家舍 樊家厦 樊川朱陈
姜家舍 姜家厦 樊川邱家
小龙庄 存 三周李楼
九载庄 废 待考
莫家舍 莫家履 樊川直属
钦家桥 存 樊川饮桥
张家庄 张家坞 樊川钦桥 曾名张家湖
范鸭子河 范庄 樊川钦桥
南盛家河 胜和 樊川钦桥 雅化,《志稿》钦埨乡盛家河
北盛家河 胜和庄 樊川胜和 同上
张曹庄 存 樊川钦桥
六家巷 陆巷庄 樊川陆巷
王家垛 存 樊川陆巷
官庄 存 樊川钦桥
陈筛子河 陈庄 樊川陆巷 雅化,民国尚存于陆巷乡
刘家庵 存 三周刘家 刘姓在北彻园门庵一座
王岳河 王河 宗村联村
蒲塘庄 存 竹墩蒲塘
湖南庄 废 待考 疑樊川北湖北湖南
王家庄 存 竹墩钱庄
马敞庄 马厂 宗村万马
王朗先舍 废 待考 《志稿》富岭乡王朗仙舍
傅家伦 富家岭 丁沟新风 雅化
仲家庄 存 丁沟新风
苏家垛 废 待考
袁家桥 存 丁沟新风
薛家塘 存 丁沟新风
郭家舍 存 宗村联村
王家垛 存 宗村联村
陶家舍 陶家厦 三周塘西
张石庄 张家庄 三周张家
前石家庄 三周塘西
三周庄 存 江都三周 大队驻地,公社得名
蔡天鹅 天鹅 三周塘西 兴化有蒋天鹅
萧野庄 肖墅桥 三周时家 雅化
时家垛 存 三周时家
戴家舍 戴家厦 三周时家
新安庄 新安村 三周良种场 原名延寿库,文革期间改名新安村,复名
黄家套 存 三周阳圩
闻家庄 存 三周良种场
江家圩 存 樊川友爱
华孙庄 存 三周同丰
沈家舍 废 待考 疑丁沟新风沈家厦
徐家舍 存 三周同丰
马家庄 废 待考 疑樊川樊南马家
李家楼 存 三周李楼
茶杨庄 东茶杨庄 三周李楼 曾名马家墩,茶杨河东,《志稿》茶阳乡
东茶阳庄、西茶阳庄
汤波斯 存 三周李楼 姓汤的在北建了座波斯庙
花园头 存 三周李楼 清代有水陆寺等花园
黄家楼 存 三周刘家
野朱庄 朱家庄 三周同丰 雅化,民国茶阳乡朱家庄
学田舍 废 待考
管家舍 废 待考
蔡家塘 存 三周同丰
大小翁家院 大翁家园 三周刘家 《志稿》黄楼乡大、小翁家院
竹园头 存 三周刘家 曾名竹园楼
刘家舍 废 待考 疑三周刘家厦
曲塘桥 废 待考
施家庄 存 三周同丰
七里甸 存 三周同丰
季家舍 废 待考 疑为三周沈李厦,民国七里乡李家舍
蒋家湾 蒋湾 三周刘家 简化
赵家谷 废 待考 疑为三周刘家赵家厦
孙回子庄 孙回舍 三周大同 简化,曾简称孙回
马家舍 存 三周三里
王家舍 废 待考
樊汊镇 樊川镇 江都樊川 公社驻地,三条东西向河流(无名小河)流
进镇中心,形如川字,1944年改樊川镇
周家舍 周家厦 樊川樊南 _
八胡庄 八湖庄 樊川樊南 《志稿》分大、小八户庄
纪家庄 存 樊川友爱
童墩庄 同墩 樊川友爱 雅化
汪家荡 废 待考 疑樊川同祥前荡、后荡,《志稿》八户乡
顾塘 存 樊川友爱
东西葛舍 东葛 三周刘家
西葛
吕黄庄 存 樊川樊南
野前庄 存 樊川同祥
沙子头 大沙子头 富民沙联
小沙子头
陈家庄 陈庄 富民沙联 简化
颜家庄 颜庄 富民沙联 简化
王家庄 废 待考 《志稿》上河乡何王庄
何家庄 废 待考 同上
朱家庄 存 富民上河
上河墩 存 富民河西 下河墩在双鹤
富民庄 存 富民富一 公社驻地,原名贺喜庄,每年庄上都失火
改为贺朝庄,但还是起火,后取吉兆为富
民庄
三顷舍 三顷 周西颜垛
扁家垛 存 黄思张扁
徐浩庄 废 待考
新舍 存 高徐太平舍
鸭徐河 安徐河 高徐三村 雅化
彭家河 存 高徐三村
谈家河 谭家河 高徐三村
王家河 存 高徐野河
裴家舍 废 待考 《志稿》徐高乡
潘家垛 废 待考 疑高徐岱丁驻地岱丁垛
王贞舍 存 高徐王贞
范家舍 废 待考
太平舍 存 高徐太平舍
王五尖 存 高徐五里
常家舍 废 待考
杨金垛 存 华阳杨金
徐西舍 废 待考
草龙垛 存 高徐尖沟
祝家庄 存 里华祝家庄 传岳飞抗金时,曾在北用青竹设假阵营,
得名竹家庄,后变
武家庄 废 待考 疑里华祝家庄五家舍,兄弟五人首居一
村,《志稿》野马乡伍家舍
李家庄 存 里华李家庄
刘家庄 存 港口刘庄 明嘉靖五年,刘姓首居
下溪庄 下溪 港口下溪
吉家庄 废 待考 疑吴堡吉东吉沟
花六庄 花陆庄 吴堡花陆
东彭毛 东彭 吴堡东彭 《志稿》吉彭镇东彭茅
西彭毛 西彭 吴堡西彭 《志稿》吉彭镇西彭茅
葛家巷 存 吴堡葛家
塔岳庄 东塔岳 里华东岳 传岳家军在北抗金,旧建东西两塔。又传
西塔岳 里华西岳 当地土地庙塌一角,
人称塌角
北韩庄 北汉庄 吴堡汉南
仲家舍 存 里华北里
沈家垛 存 里华沈垛
许家垛 许家庄 里华许家庄 《志稿》野马乡许家庄,传徐姓首居,后
演变
老舍 存 里华许家庄
徐家垛 存 里华徐垛
薛家垛 存 里华薛垛
吴家舍 吴家 吴堡吉吴
吉家舍 吉家 吴堡吉吴
陈家舍 存 吴堡窑陈
吴家堡 存 江都吴堡
长老网 张老网 周西刘五
墩子头 存 吴堡墩头
周家舍 存 周西楼庄
窑头 存 吴堡窑塘
唐家垛 塘家垛 吴堡窑塘
陈家垛 废 待考
刘五舍 存 周西刘五
戈家垛 废 待考
夹剪脑 废 待考
焦家庄 废 待考
六人舍 存 周西友联
楼子头 存 周西楼庄
新于舍 新虞舍 黄思新虞
于侉子舍 于侉舍 黄西双联
滕家舍 存 周西友联
张家舍 存 武坚团结
任家舍 存 武坚张王
宋家庄 存 周西宋庄
徐曹舍 废 待考 《志稿》新颜乡
孙家舍 废 待考 疑武坚孙家
陈家舍 废 待考
汪家楼 存 富民姜黄
颜垛 存 周西颜垛
华家垛 华家舍 周西三华
裴家舍 南裴舍 周西颜垛
北裴舍
闽家舍 存 周西友联
孔家舍 存 黄思孔家
应马池 饮马池 周西友联 传薛仁贵征东在北饮马
高家舍 存 周西友联
林家舍 废 待考 疑黄思林北舍
黄思庄 存 江都黄思 公社驻地
朱家河 朱家河西 黄思林西 《志稿》载
姜家舍 存 富民姜黄
吴陈庄 存 富民吴陈
下河墩 存 富民双鸽
郜家庄 存 富民郜庄
谢家河 存 富民郜庄
六家庄 陆庄 富民上河 《志稿》上河乡陆家庄
俞家庄 俞任 高邮沙堰
戴家舍 戴家厦 沙堰潘季
吕家舍 存 东汇跃进
周家舍 存 沙堰俞任
吴仙庄 废 待考 《志稿》吴仙乡
野叶舍 废 待考 《志稿》载
潘家庄 存 富民新华
徐家舍 存 武坚同合
郑家庄 废 待考
史家舍 存 黄思娄合
黄金舍 废 待考
杜家楼 楼子头 黄思娄合 有杜家楼传讹
仲家楼 废 待考
丁家垛 存 黄思丁联
北于陈庄 废 待考
五顷舍 五顷 武坚同合
沈家舍 存 武坚建新
校家垛 存 武坚校陈
花家垛 废 待考
沟陈舍 废 待考 疑武坚校陈何陈舍
三角垛 存 武坚建新
姜家舍 存 武坚姜家舍
张家尖 武坚 武坚 公社驻地,原名张五尖,高地称尖,
东、南、西、北、中尖庄,五尖乡,雅
化武装坚持
杨景埨 杨井庄 武坚杨井
杨家庄 废 待考
卢家舍 卢家庄 武坚团结
花家舍 花家庄 武坚花南
张家舍 存 武坚张王
兴隆湾 废 待考 《志稿》分属南花、北花两乡
高家庄 存 高徐高庄 简化,民国建高庄乡
萧家庄 废 待考 《志稿》八户乡,疑樊川樊南肖家园
孙彭庄 废 待考
朱家庄 存 樊川朱陈
西舍 存 吴堡西舍
南于陈舍 废 待考
叚子头 西段头 武坚同合
东段头 武坚联丰
薛家舍 存 高徐张舍
郭家舍 存 周西郭强
强汪夏陈舍 强家舍 周西 《志稿》郭祥乡郭家舍、祥家舍、夏家
夏家舍 舍、沈家
陈家舍
朱刘徐舍 废 待考 疑高徐朱家舍、小刘舍、徐家舍
资料来源
:《道光泰州志》(1827)、《民国泰县志稿》(1931)。《江苏省泰州市地名录》,1984年。《江苏省泰县地名录》,1983年。《江苏省江都县地名录》,1983年。《江苏省兴化县地名录》,1983年。《江苏省高邮县地名录》,1983年。
表五西北隅共有庄镇286个,占《道光泰州志》所载庄镇的24. 36%。
表六正西隅新旧地名对照
庄镇名 存废更名 位置 备注
任家庄 存 西郊任景
景家庄 存 西郊任景
丁家庄 存 西郊任景 传庄前有一汪,名丁家汪,故名
潘钱庄 潘前庄 西郊任景 谐音,民国唐营乡潘贤庄
涵子上 废 待考
强陈庄 存 泰西强陈 别名强家滩
太平庄 存 泰西强陈 传岳家军抗金时北庄未遭战火
沈家渡 存 泰西沈渡 明代沈姓在北摆渡
二十里铺 存 泰西铺头 古驿站,十里铺以西,东据泰州约二十
里,传岳家军在北抗金,雅化
陈家坟 存 泰西斗门 泰州陈姓葬于北
双庙庄 废 待考 疑塘头界沟双舍
斗门庄 存 泰西斗门 岳家军在北抗金名北营庄,后为斗门镇,
又因避兵祸北迁更名斗门庄
长老庄 存 泰西界沟 塘头于姓一长老死后葬于北得名
界沟 存 泰西界沟 塘头亦有界沟大队
后巷庄 后巷 泰西后唐 简化
前塘庄 前唐网 泰西姚家 清代唐姓首居北汪东名唐网,南部为前唐
汪,后变为前唐网
唐家网 后唐网 泰西后唐 唐汪北部称后唐汪,演变为后唐网
姚家庄 存 泰西姚家 明代苏州逃难居北
张家坝 存 泰县泰西 公社地,张姓首居北沟通上下河的涵洞坝
旁
东夏庄 存 泰西东夏 明代苏州逃难
西夏庄 存 泰西西夏
鲁家庄 存 泰西鲁庄 明代苏州逃难
十里铺 存 泰西十里 古驿站,曾名西十里铺,传岳家军驻地
头营庄 存 西郊头营 传金兀术在北屯兵
唐家楼 存 西郊唐楼
潘家巷 存 泰西唐林
郑家庄 存 泰西郑家 地形似称得名秤家庄,方言谐音
唐家巷 存 泰西唐林
东林庄 存 泰西唐林
西林庄 存 泰西魏楼
孙家庙 存 泰西孙庙 明代孙姓在北建孙家庙
西舍庄 存 泰西西舍 董家庄之西
魏家汪 存 泰西魏楼
娄家庄 楼家庄 泰西魏楼 旧有楼房得名,不可信
包家舍 废 待考
马家楼 存 泰西马楼 马姓建楼
吴家河 存 泰西吴河
黄家舍 存 泰西黄舍
华家舍 废 待考
张家舍 废 待考
夏庄 存 罡杨夏南 界沟下水方向得名下庄,俗化
塘头 存 江都塘头 大队、公社驻地
庄家桥 废 待考 疑为郭村庄桥
西冯庄 存 罡杨西冯 冯姓兄弟首居
易家楼 存 罡杨西楼 明代易姓居北建楼
东冯庄 存 罡杨东冯
官庄 存 罡杨冯官 关姓官员居北,庙内石碑刻冯官庄
董家庄 存 泰西董家 明代董姓自苏州迁北
森森庄 存 西郊森森 原名孙孙庄,后顾家山墓有树,犹如森
林,讹称森森。
朱家庄 存 泰西朱家
沈家庄 存 泰西招贤 卤汀河西,招贤北
徐家舍 废 待考 《志稿》麒麟乡
资料来源
:《道光泰州志》(1827)、《民国泰县志稿》(1931)。《江苏省泰州市地名录》,1984年。《江苏省泰州市地名录》,1983年。
表六中正西隅共有庄镇52个,占《道光泰州志》所载庄镇的4. 42%。
表七西南隅新旧地名对照
庄镇名 存废更名 位置 备注
窑湾庄 存 鲍徐春风 北湾以窑为业,俗化为姚湾庄,后复
马家庄 西马庄 鲍徐东明 传岳家军扣马于北,雅化
东马庄
杜家庄 存 鲍徐杜庄 通扬运河畔有渡口名渡家庄,俗化,曾名
西井庄
北徐庄 存 鲍徐北徐 清代两徐姓从苏州迁北南、被二庄居住,
曾名百岁庄,谐音
殷家庄 存 鲍徐殷庄 顺治时殷国荣迁自阊门
鲍家庄 存 鲍徐鲍庄 公社驻地,徐姓乾隆时迁自苏州
缪家舍 庙家舍 鲍徐新春 谐音,一户独居,似民国尚存于俱港乡
鸭孙庄 存 二姜鸭孙
西汪庄 存 鲍徐西汪 大庄河(汪)西
港上 存 待考
王家渡 存 鲍徐新建 王姓摆渡
陈家渡 存 二姜五舍
燕口庄 埝口 二姜兴舍 谐音
徐家河 废 待考 疑二姜徐港徐家庄
董家河 存 二姜吉家
靳家桥 存 鲍徐新桥 桥畔有二井名井家桥,俗化
新刘庄 兴刘庄 二姜兴舍
吉家庄 存 二姜吉家
曹蒋庄 曹家庄 浦头曹家 《志稿》曹蒋乡辖曹家庄、蒋家庄
蒋家庄 习铺蒋家
圩家坝 废 待考
姜小庄 存 江都二姜 公社驻地
大姜庄 姜家庄 二姜大姜
倪家港 佴家港 二姜徐港 谐音,《志稿》佴家港庄
马家舍 存 二姜兴舍
马敞庄 马场 二姜马厂 传清代为养马地
汤子庄 废 待考 疑二姜大荡大、小荡子,又二姜汤营有汤
家庄
小巷庄 废 待考
颜塔庄 颜塔 高汉颜塔 地名群,桑园、颜塔两大队驻地,东颜驻
前颜塔。村有武显庙,颜姓和尚在北看
守,死后建塔纪念
圩子庄 圩子 二姜五舍
资料来源
:《道光泰州志》(1827)、《民国泰甚志稿》(1931)。《江苏省泰县地名录》,1983年。《江苏省、江都县地名录》,1983年。
表七西南隅共有庄镇29个,占《道光泰州志》所载庄镇的2. 47%。
表八正南隅新旧地名对照
庄镇名 存废更名 位置 备注
张家堡 东张家堡 寺巷城南 《志稿》张堡乡辖东张堡、西张堡
西张家堡 鲍徐西堡
钱家庄 存 鲍徐钱庄 《志稿》李秦乡秦家庄
永兴庄 薛家塔 寺巷泰南 清代葬一僧于此并建石塔于庙前,村民多
姓薛
五屋舍 五楼庄 寺巷军铺 旧有一户曾建五栋楼房
李家庄 存 鲍徐李庄
陈家坟 存 鲍徐凤凰 曾名小善庄
火烧庄 废 待考
东汪庄 存 鲍徐东汪
杨三佛庄 杨家庄 寺巷杨庄 清代,一杨姓尼姑迁居本村,得名杨仙佛
庄,《志稿》杨仙佛乡,解放初改杨家庄
寺巷口 存 寺巷新华 公社得名,旧因一巷子口向西直对无量
寺巷健康 寺。又名寺巷,旧为重要集市,分属两大
队
小寿庄 存 寺巷小寿
大寿庄 存 鲍徐大寿 万历年间即有
小王庄 存 寺巷小王 曾名小旺庄
大王庄 存 寺巷大华
庙湾镇 庙湾 习铺庙湾 《志稿》载。传原有司徒庙,庙前为南官
河弯道
季家舍 废 待考
太平庄 存 习铺长太 1958年建队,1981年因重更名
六家庄 废 待考
屠家桥 存 习铺屠桥
蒋家桥 存 习铺蒋桥
刘林巷 废 待考
塞家庄 废 待考 疑
西野庄 废 待考 《志稿》〉大北乡野庄
东野庄 存 寺巷富野 同上
南坝塘 存 寺巷南塘 《志稿》载,南坝桥,在寺巷口南,宋岳
刁铺南塘 忠武破金兵于此,后桥废,人呼南顼塘。
河西属泰兴
邓家浅 存 鲍徐凤凰 明代邓姓居北浅河滩
大泗庄 存 泰县大泗 疑重出或误记
资料来源
:《道光泰州志》(1827)、《民国泰甚志稿》(1931)。《江苏省泰县地名录》,1983年。《江苏省江都县地名录》,1983年。《泰兴县地名录》,1983年。
表八正南隅共有庄镇27个,占《道光泰州忠》所载庄镇的2. 30%。
二、地名演变
从上一节所列泰州八隅庄镇的地名对照,可以发坝这些老地名多数都还有迹可循。有的沿用至今,有的略做更改,有的则已改得面目全非,少数则已无从察考。这反映了地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有时其读音、字形、范围也会发生变易,造成名实不符。泰州庄镇地名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纠正
《道光泰州志》所载庄镇地名中也难免有误,故后世不断加以改正。如刘麻庄讹为牛马庄,从而使北刘庄讹为北牛庄,今已恢复北刘庄之名。贲毛庄应作贲茆庄,为贲氏子孙纪念祖先贲茆公而命名。类似的还有响练庄复名响林庄,应马池改饮马池,双马头改双码头等。
(二)改写
这种情况主要是方言字,一般是统一改为另一个字。如《泰县地名录》对少数地方用字做了规范化处理。“岱”改为“埭”、“垛垜”改为“垛”、“澛”改为“卤”等。①还有全国普遍的萧改肖在泰州也毫不例外,萧家庄一律都改写为肖家庄,组合地名中的“萧”也未能幸免。
还有一种改写是简化,如某家庄、某家舍改为某庄、某舍。尤其是那些地名较长的,如于侉子舍改为于侉舍,蔡天鹅改为天鹤,范鸭子河、陈蹄子庄改为范庄、陈庄等。
(三)雅化
所谓地名雅化,就是由比较粗鄙的地名改为较文雅的地名,像五屋舍改为五楼庄。雅化主要是更换原地名中某个字保留不变,或将某个字换成近音的字,如鸭徐河改安徐河、野朱住改朱家庄。这其中寄托了改名者的某种意愿,与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有关。
①《江苏省泰县地名录》,出版前言,1983年
泰州方言中,前鼻音、后鼻音不分,“兴”与“新”同音,含兴旺之意。因北,杨新庄改为杨兴庄,梅新庄改梅兴庄,南新庄改南兴庄,北新庄改北兴庄,新刘庄改兴刘庄。查《民国泰县志稿》,仅杨新庄、新刘庄保留原名尚未雅化,讹明这种雅化由米己久。同理,北王庄改为北旺庄也是寓意兴旺。北外,小王庄也曾改为小旺庄。
传统时代的改名或雅化一般有迹可循,不少都暗含典故。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龙开声,引申为龙震,从而雅化为隆政,意政通人和。类似的还有南、北盛家河雅化为胜和庄。
改名往往涉及到方言,但这些方言词多为记音,有时本地人也难以弄清其真实含义。如傅家伦改为富家岭,反而显得比较俗气。地名雅化的有时还不止一次。
如杨三佛庄,《民国泰县志稿》记为杨仙佛庄,解放后改为杨家庄。还有张家尖改张五尖,再雅化为武坚,意为艰持武装抗日。
(四)讹称
由于民众的地理知识缺乏,且地名少有官家记述,一些地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讹变,这种讹称甚至可能最终取代本名。泰州庄镇地名中最普遍的是谐音讹化,有时只是字形讹变,读音未变,如邰家舍讹为大家舍,却仍读部音。有些讹称是较易发坝的,如数字地名中的一、五、六、七分别对应叶、武、陆、戚四种姓氏,动物地名中的鹿、牛、猪分别对应陆、刘、朱三种姓氏,姓氏地名中音近的钱和秦,沐和穆、景和井、谈和谓、于和俞、毛和芽。原因,往往是泰州方言的特点。如栾与南,刘与牛苦近,足因为方言中l、n不分。
有些讹称则要复杂一些,如北徐庄曾讹称西岁庄。而草子庄与草池庄,倪呼庄与你浒庄已经让人难辨孰是孰非,这些地名最初可能只是口语地名。还有一个典驶的例子是刘与娄、楼的讹称。如娄家庄讹为楼家庄、新刘庄讹为新楼庄。姜堰东北集镇娄庄,却没有姓娄的。原米,东娄庄、西娄庄为东刘庄、西刘庄的讹称。这种讹变发生的较早,咸丰五年的《古海陵县志》所载已市东娄庄、西娄庄。
事实上,类似的北称或者讹替换很早就发生了,王氏楼庄在《道光泰州志》中记为王士刘庄。
在解释地名来历时,也容易产生讹称。《泰县地名录》载倪家院本为离家院,因为男子多到苏南打工。俞扬先生也认为是因为外出讨饭人多称离家庄,解放后生活圩了,才改为倪家院。但查《道光泰州志》明确记载倪家院,而不存在更名—讹。
讹称一般而言并非恶意为之,是地名发展中的正常坝象。但泰州历史上著名的“十三里汪抗租事件”却因地名讹称而酿成惨案。十三汪附近有北刘庄(北刘庄)、十里铺、下棋庄等地名。泰州知州谎称有太平军,占百里庄,饮马十三汪,有前后军铺,并在下棋庄推演,从而使清军江北大营出兵,屠杀村民500余口①。
①钟鸣主编:《泰州印记:地名文化集萃》,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第二章地名分析
《道光泰州志》所收庄镇地名共涉及60多个通名。这些通名除常见的全国性通名村、庄、市、镇外,还有很多聚落是借用自然地理实体或人工建筑物通名来命名,形成独特的地域性通名。《嘉庆东台县志》对庄镇通名有很圩的概括,可为参考,“县之村庄称名曰场,曰团,曰灶,曰镇、曰庄、曰堡、曰埨、曰甸、曰墩、曰垛、曰舍、曰巷、曰簖、曰洞、曰泽、曰滩、曰汊、曰浅、曰角、曰口、曰庙、曰坝。”① 以下为泰州地名中常见通名的分类统计:
表一主要通名分区统计表②
东南隅 正东隅 东北隅 正北隅 西北隅 正西隅 西南隅 正南隅 合计
庄 220 182 15 35 104 29 19 16 620
舍 8 22 - 4 84 5 2 2 127
垛 23 3 8 11 25 - - - 70
岱 14 15 - - - - - - 29
桥 4 14 - 2 4 1 1 2 28
头 4 13 1 1 7 1 - - 27
河 6 - - - 14 1 2 - 23
楼 2 6 1 - 6 3 - - 18
湾 6 5 - 1 3 - 1 1 15
港 4 6 - - 1 - 1 - 12
荡 7 3 - - 1 - - - 11
镇 - 5 - 2 3 - - 1 11
沟 2 5 - - - 1 - - 8
铺 2 3 - 1 - 2 - - 8
院 1 6 - - 1 - - - 8
园 6 1 - - - - - - 7
堡 2 3 - - 1 - - 1 7
墩 2 2 - 3 - - - - 7
巷 1 - - - 2 2 - 2 7
甸 2 2 - 1 1 - - - 6
岸 3 2 - - - - - - 5
庙 1 3 - - - 1 - - 5
坟 - 3 - - - 1 - - 5
①(清)周右修纂:《嘉庆东台县志》卷八,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0,第400页。
②通名叠用的以词尾为准,口语地名词尾除外,少于 5个地名的忽略。
资料来源:《道光泰州志》(1827)
一、人文地理实体基本通名
(一)庄、村
庄是泰州最常见的聚落通名,以庄为通名的地名共有620个①,占总数的52.90%。庄广泛分布于各隅且占比很高,除西北隅占36.36%最低,其余都在52%以上,最高的西南隅65.52%,其次东南隅占64.32%。叠用通名较多相比之下,含“村”字的地名仅6个,分别为东南隅的黄村、张村,正东隅的黄村2、东西沙村庄,西北隅的宗村镇、贾村,其中还有叠用通名的情况。因北,虽然泰州地处江淮之间,南北过渡地带,但是地名通名中的北方色彩较浓,庄多数,村极少。故《道光泰州志》的疆域所附村镇地名取题为“庄镇”。民国时尚延续着这种状况,但是解放以后行政村的建立,通名多用村,虽经历人民公社化,但恢复乡镇建制以后,随着村民向抬组织的建立,庄的通名作用逐渐淡化,而村作为行政K域名的强势地位得到体坝。
①含“庄”字的地名共622个,其中正东隅的老庄子计入(口语化地名,庄为通名〉,西北隅的庄家桥不计。
②与东南隅黄村隔运河一分为二。
(二)镇、集、市
泰州以镇为主要的城镇通名,共计11个,集中在正东、正北、西北、正南四隅。东北、正西、西南三隅村庄较少,且距泰州城较近,故未形成集镇。东南隅村庄最多,却无一镇,值得研究。
集、市为通名的地名较少,集有正东隅胡家集、贲家集两处,而以市为通名的仅狗子市。事实上,泰州的集市并不少,明后期在城外就有鱼行市、东河市、瓜市、姜堰市。
二、借用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
(一)河、沟、溪、湾、港
泰州为里下河门户,水网窑布,河汊交织。居民择水而居者,多借水为名。泰州河流,多称“河”,少数用“港”、“沟”、“溪”等。这在聚落通名中也有反映,如以河为通名的,有26个,其中西北隅占14个。以湾为通名的15个,集中于东南隅(6个)和正东隅(5个)。以港为通名的12个,正东隅(6个)、东南隅(4个)最多。有的干脆以港为名,不分专名、通名,如港上、港西,港口镇的得名也源于北。以沟为通名的8个,多在正东隅(5个,含野沟头)。而以溪为通名的6个,其中与庄叠用4个。
其实“河”本是北方常见的水体通名,“溪、沟、港”才更具泰州地方特色。看明清泰州方志河渠所载河流名,“港、沟、湾”最多。而对照古今地名可以发坝,后世仍有河改沟的坝象,如界河庄改界沟,祁河庄改祁沟,向河庄改向沟,可见本土通名的顽强生命力。
(二)池、湖、潭、浅、汪(网)
泰州湖泊众多,但做聚落通名的并不多。屋门口的小水坑称为塘,有的叫池。但三种地名不多见,但较为集中。西北隅有东贾湖、西贾湖,应马池。东北隅靳家潭,正北隅董家潭。正东隅莲花池、冒花池。泰州方言中,河、湖音相近,如湖南庄为河南庄之意。
“网”与“汪”在泰州方言中读音相近,均指池塘。如东南隅谭汪子庄,正西隅魏家汪,西南隅西汪庄,正南隅东汪庄,正西隅唐家网,正东隅卢家网,西北隅长老网。
(三)荡、甸、滩、洋
此类为河荡荒滩地,其中暗含着湖泊招泽变迁的历史,也是泰州先民开荒垦殖的见证。以荡为通名的11处,且集中于东南隅(7个)和正东隅(3个)。以洋为通名的三处:东南隅申家洋,正东隅夏许洋、韩家洋。直接以滩为地名的仅朱家滩。
甸,与淀相通,指浅水湖泊。甸地名虽相对较少,但却颇具特色,冯甸、张甸、叶甸庄、唐家甸、马家甸、七里甸。在民间口传及地名故事中,常写成店,得名也经常与开店铺联系起米。《道光泰州志》中仅有姜家店一处带“店”字,但早在《古海陵县志》中既已改为姜家甸。而两处称“甸头”的地名从侧面证实了北“甸”与店无关。
新城殿可能也与“甸”有关。泰州新城初为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知州许堰在州城北五里湖荡中所筑城堡,元末张士诚曾于此设扬州义兵元帅府和泰州州治,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被朱元璋军队攻占并夷平城池。①万历年间泰州人陈应芳著《敬止集》,在《泰州下河图》标北地为“新城大水”,《崇祯泰州志》沿用陈图。《道光泰州志》“舆图”于其处标为“新城殿”,“河渠”中亦有“新城殿河”,另有新城殿折而东北者为通场道盐河”、“自新城殿折而直北者为兴泰往来官河”等记载,“新城殿”北时已是河名。
①《泰州地名录》,1984年,第32页
(四)山、岭、墩
泰州地处平原,本无山脉可言,明清地方志上讹的泰山、天目山、凤山、茅山、吕城山、罗浮山等等,都是土丘。其中天目山名气最大,并成为聚落名。而以岭为通名者,仅前后马家岭一例,应为埨的谐音。
墩,指土墩,江浙通名。如竹墩即原有一土墩,长满青竹,名竹徵。另有东南墩子庄,正东大墩庄、潮墩庄,西北童墩庄、墩子头。但泰州的土墩不少是人工堆筑的高地,如潮墩和烟墩。
(五)尖、套、口、头
此类通名多依据地形地貌的形状特征,如尖指水边滩涂突出的地方。正东唐家尖,其余在西北隅:王五尖、俞家尖、张家尖。套为地形弯曲之意,有两例,西北黄家套,正东周家套。
还有以人体的部位指代,这类地名多用于自然实体名之后。如口,正东坛子口①、小缺口,东北汪城口,正南寺巷口。西南燕口庄、东北港口镇。头,部位特征明显,口语中常用,如南牛头庄,正北奋头庄,西北潼头庄、头营庄。
三、借用人工建筑物的通名
(一)水利:圩、堰、坝、塘、岸
圩,最早产生于唐末,北宋奠定规模,圩出坝在江淮较早。南宋杨万里在《圩丁何十解》小序中讹:“江东水乡,堤河两岸而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②明水张自烈《正字通》也讹:“今江淮间水高于田,筑堤扞而甸之,曰圩田。”泰州有大量圩田,用“圩”做村庄通名的有正东邓家圩、刘家圩,两北圩家圩。
①《泰县乡土志》“天目山”篇载:“以内由山焉,距镇坛子口二里许。”
②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十二。
堰,仅马家堰一例,应为马家驿的讹称。真正与堰有关的是姜堰镇,据《崇祯泰州志》载: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河水北至西溪通运盐以达上河,嘉佑二年(1057年)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①
坝,为栏水之用。泰州境内还有不少坝,著名的如徐家坝、滕家坝,而作为村镇地名的有正东鲍家坝、于家坝,西北西坝庄,正西张家坝,西南圩家坝。
塘,为潴水之用,在运河旁疏浚天然池塘或开挖新塘,储蓄水源,以备在运河枯水时节,通过洞闸控制,能及时经河渠供水济运。东南曲塘和正南南坝塘为典型的潴水塘,其余如顾塘庄、蒲塘庄薛家塘、蔡家塘等则为普通池塘。
岸,仅见于东南、正东两隅。东南隅又新河岸、大河岸、溪河岸、大岸头,正东隅沟子岸、野于岸。海安古镇原名海岸,因海水经常侵俺农田,取“永不扬波”之意,至今当地人仍发音为“海岸”。
(二)交通:铺、渡、桥(跳)、巷
铺,即站铺,古代交通线上的驿站。为聚落者,有东南十里铺、杭家铺,正东十里铺、军铺、十里铺,东北丁家铺,正西十里铺、二十里铺。
渡,渡口,为水路要津。有正东瓜渡庄,西北沈家渡,西南王家渡、陈家渡。其中,王家渡、沈家渡均见于《崇祯泰州志》。
桥,有河便有桥,跨河建桥后往往成为重要的居民点,如曹于桥见载于《崇祯泰州志》四境图,是著名的大庄。泰州带桥的地名除东北隅外,都有分布,正东隅最多,占总数一半。泰州方言中称小桥为跳,故有地名三张跳,曾名三桥,为三张小桥,旧名五汊港。
巷,本是城市中常见的地名,用于农村聚落地名者亦有东南夹巷庄、张家巷、后巷里,西北六家巷、葛家巷、正西潘家花、唐家巷,西南小巷庄,正南隅寺巷口、刘林巷。
①明刘万春纂修:《崇祯泰州志》,见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从刊》第1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403页。
(三)居所:舍(厦)、院、楼、屋
舍,是泰州常见通名,分布较广,数量仅次于庄,但集中于西北、正东也就是里下河地区,65.63%在西北隅,占西北隅庄镇名的29.37%。究其原因,盖“庄”大“舍”小,而水网窑集地区聚落相对较小,有的“舍”人家极少,甚至只有两三家或竟一家,远离其他村庄,称为“单头舍”。但也有不少“舍”后米发展成规模相当大的村庄。在今高邮、江都等地,“舍”被写成“厦”,为方言同音字,表示的是同一种通名。
其他几种借用房屋居所的聚落通名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如楼,正东隅双楼庄、楼子头,西北楼子头,朱姓尤喜以楼取名,仅名朱家楼的就有5处。屋,有东南四排屋。而院则集中于正东隅(6个)。
(四)坟墓:园、坟、营
园:东南桃园庄,正东花园头、桑树园,东北花园头,正北果园头,西北花园头、竹园头。集中于东南(6个),且均为姓氏地名。与前几种不同。北京郊区也有许多村庄,名为“某某园”,过去被称作“某某坟”。达官显贵们葬于京郊,多有专门的护坟人。随着护坟人家日渐繁衍,在坟地旁形成村落,多以坟主姓氏命名。村庄以“坟”为名,居民感到不吉利,1980年进行地名普查和标准化工作时,一般通名称“坟”的地名全部改为“某某村”或“某某园”。①
坟,如正东下坟头,正东林家坟、陈家坟、陈家坟,西北陈家坟,正南陈家坟。陈姓为泰州大姓之一,但唯陈家坟为村庄名最多,决非巧合,值得探讨。
茔,有西北野家茔,正西头营庄。均传金兀术在当地屯兵,不足为信,此营应为茔。西南陈家坟曾名南营庄,而头营发现的明崇祯年间和淸乾隆年间的地券均记为“头茔”②。
①储亚平、尹钧科、孙冬虎著:《地名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4年,第44页。
②钟鸣编:《泰州印记:地名文化集萃》,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87页。
四、方言通名
地名用字很多是从古汉语沿用下米的,只保存在局部地区,就形成了生僻字或方言字。泰州村镇地名的通名中也有北种情况:
里,今记作佴,东南一隅近泰兴,有申家里、后巷里、薛家里、孙家里。《泰县地名录》给“但”字注音为nai,但当地人却读ni。泰州有但姓,《道光泰州志》所载庄名悦家港,今即为佴家港,可见与悦音同。旧方志写作“里”可能有所根据,江南就有梅里、同里、古里等古地名。北种通名在泰州也仅限一隅,很可能是保存了原住名的古老地名,或者与人口迁徙有关。
伙,同样是仅限一隅,且保留至今的不多,最著名者为江都丁伙镇。《道光泰州志》中顾家伙、仲卢伙、凌李伙均见于西北隅,今江都境内,除凌李伙改凌李庄,其余已无从察考。
梓,泰州口语地名中的词尾,是“子”的雅化,如老庄子写成庄梓,沙子桥作沙子桥。
野,为空野,矿野之处,距大庄较远。如东南吴家野、孙沐野、刘北野,西北萧野庄,正南西野庄、东野庄。野为野处,东南尤圩用野,这与荡的情况相似,可见泰州东南隅尤其远离州治之地,开发较晚。
岱,《民国泰县志稿》记为“垈”,现在多写做“埭”。泰州东部地区常见的通名,仅见于东南隅和正东隅。“垈”属于地方自造字,而“埭”是一种堵水的土坝,于水浅不利行船处筑坝堵水,中间留航道,这是古老的水利设施。
埨与伦,在《道光泰州志》中并行,咅同字异,记音而已,表示小土埂或小土堤。后多用埨,并简化为“土合”或雅化为“岭”,如傅家埨即改名为富家岭。坡伦谐音异化为坡岭。西北隅沙伦庄、傅家伦、杨景伦,东南坡伦庄、大伦庄,正东雁伦庄,正北东坂埨、西坂埨。此种地名出现较早,如元人陶宗仪的《缀耕录》既载有“刘节妇,泰州坂埨人”。①还有雁伦庄,原名雁子墩,后雅化为雁伦。
①韩国钧辑:《海陵丛刻》.第一种.《退庵笔记》,民国八年至十三年海陵韩氏出版,刊印本,线装,存49册,藏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垛,《道光泰州志》写做“垜”,为泰州地名中较为特殊的通名,使用较广。东南官垛庄,正东紫垛庄,尖垛桥。分布具有地域性,西北、东南、正北三隅较多,正西、西南、正南三隅一个也没有。垛,由“积土曰垛”引申而来,因下河地区低洼易涝,人们设法把田地加高,称为垛田。但很多以“垛”做通名的村镇早已看不到垛田,如蒋垛、梅垛等,这恰恰是地理环境变迁的佐证。而跟垛田相似的还有垎岸,面积比坂田小。“垎”音“格”,同样也是地方自造字,在垎岸上面通常没有村庄,所以仅见“长格头”(应作“长垎头”)一例。
第三章地名探源
地名的源流考证是历史地名研究的重要内容。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记录了自然和社会历史。地名不能望文生义,需要进行地理、语言、历史的调查考证。泰州村镇聚落地名按照命名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姓氏地名
所谓姓氏地名,即专名因姓氏得名,包括单姓地名和姓氏复合地名,或始居、或大姓、或首富、或合并,姓氏地名适用于小地名,侧重于人文地理实体的命名。
农村聚落(村、庄)、街巷(园)、人工建筑(桥、坝)。通过对姓氏地名的研究,可以了解区域居民的成分及其演变和分布。
清代泰州用姓氏命名的聚落最多,有单姓地名,也有多姓复合地名。姓氏命名体坝了强烈的宗族观念,更是先民们创造出的简易可行的命名方式。仅以泰州几个僻姓地名为例。
1.仓姓
泰州是仓姓的聚屈地,泰州城东北的北仓垛,因仓姓聚居而得名。此外,朱庄的孙垛也有仓家垛。
2.华姓(花姓)
姜堰东南有一村庄名姓家庄,《泰县地名录》载:“原名华家庄,后演变为蛙家庄。”①“华”字,按泰州方言的文白读“花”或者“蛙”,俞扬认为“蛙”比 “花”更加古老。
华,本意同“花”,而作为姓氏,泰州的花姓基本上都出于华姓。与萧姓儿乎全部改为肖姓不同,无论是《道光泰州志》还是现在都是“华”和“花”并用。在泰州包括其旧属之地,常见一异地同名的地名“花家舍”即是实例。上一章分析通名时得出结论,凡通名为舍者,一般仅为几户人家,,故极易发生讹称。
①泰县地名委员会会编:《江苏省泰县地名录》,1983年,第108页。
3.查姓
查氏为泰州望族,东西查家庄已发展为片村名,包括前、后、西查家庄,又称三查庄。但坝在的查家庄却并无姓查的。一说,查家庄为查氏的田地所在,早期居民都是种查家田地的佃户。另一说,查丞相墓在泰州东北三十里查家庄桥西有大土垄存。①因其子孙居住在桥附近,而名查家庄。宫伟镠认为此说存疑,因为《存在泰州志》在查家桥一条下并未加注。但不管怎么说,查家庄的得名肯定与查姓有关。
4.贲姓
《道光泰州志》有贲家集、贲毛庄等地名。贲氏先祖贲琳公于元代到贲家集避居,其后代贲茆公开始人丁逐渐兴旺。仅海安的古贲、如东的拼茶(贲查)的得名都与贲姓有关。
5.强姓
泰州西郊有强陈庄,名强家滩,而西北隅还有强汪夏陈舍,皆因强姓得名。
强是比较稀见的姓氏,但今扬州、泰州地区为其重要聚居地,江都樊川、兴化茅山均有强姓。在泰州方言中,样与强音同,故《民国泰县志稿》有郭祥乡祥家舍,应为强家舍。
①方鹏纂《嘉靖惟杨志》卷七,见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心编:《华东稀见方志文献》第一辑.笫八卷,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
二、衍生地名
根据地名发展演化理论,由于聚落发展,人口迁移散布,新的地名不断产生。
但由于自然村落的逐渐饱和,于是横向发展,产生次级小地名,形成地名群,村落名变为片村名①。泰州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朱庄,变为由朱家庄、东北朱庄、西北朱庄、东南朱庄、西南朱庄组成的地名群。
标识和区别地理实体是地名的基本功能,区别性可谓是地名的根本特征。为了避免重名,衍生地名命名时采用方言谐音、加冠姓氏、冠以方位或大小等方式加以区分。
(一)用方位词命名
方位词包括四至八到、上下左右、里程等,因重名而削弱其指位性,因北在《道光泰州志》中用通名作地名的港西、港上、涵子上地名等均已消失。
地名中方位词的使用,基本方位词有东、南、西、北、中、上、下、左、右、里 (内)、外等,平原地区好用东南西北属绝对方位词,前后较多属相对方位词,要有参照物,往往成对出坝,如东河庄、西河庄。左右则以观察者为参照点,标记不确定,很少用。泰州村镇地名中的方位词即以东、西、南、北为主,有前、后,而无左、右之分。
有的方位词不光成对出坝,还成为组合方位地名,如东西单塘河、前后仲家院。次类一般是民间已有名区分,而尚未得到官方的认可。同样的道理,冯甸、黄村等重复出坝的地名则属于此种情况的隐性方式。
参照实体名称为方位词地名中的主词,泰州常见的地名参照有河、湖等自然地理实体及其名称,如东贾湖、两贾湖。也有反映人工建筑和集居聚落的,如圩、屋、埭、楼、舍等。而方位地名按方位词的位贸,可冠在前而,可嵌在主地名和次地名之叫成缀在末尾,即价货、嵌入和尾缀。
①马永立主编:《地名学新探》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1页。
(二)数字地名
数字地名有的表示距离,如十里铺、二十里铺。有的是计数,如八张犁、六十亩。有的是比拟,如千步沟、九载庄。还有的则是谐音,如五家岱、六家庄,本是武家岱、陆家庄。
(三)合称地名
一种是组合地名,如智茅堡为智家堡和茅家堡,分别取两地地名之一字构成。还有三个及以上地名合称的,如乔南尤三庄,指的是乔家庄、栾家庄(南与栾音近,系讹称)、尤家庄三个庄的合称;朱刘徐舍为朱家舍、小刘舍、徐家舍的合称;而强汪夏陈舍则由四个地名合成。
三、特征地名
(一)以居住地的特征命名
一种是以实物命名,往往通名和专名不分,不少都是口语地名。如黄练树即为黄楝树,西石羊、东石羊也有实物指代。
有时为表明某种特征,往往要有强烈的对比。如水网地区,干地成为命名特征官设并非某官员居住过或者有官方的背景,而是起源于“干垛”。在泰州方言中,“干”与“官”同音,故干垛演化为官垛。
更多的则是以形状命名。北种形象特征多来源于自然地理实体,需要发挥想象,触发灵感,如大环垛。有的地名由于年代久远,其所比喻的形象需要详加考察。绰子湾,《江苏省泰县地名录》载该处河湾形似钥匙名钥匙湾,后变为绰子湾,曾名弯头。《形胜盛衰关系秩官人物记》载:“城外东南隅绰子湾一带为水去之处,足以士夫家城中者多清贫,往往蓄而不聚,居民富厚者多聚北关之外,水去则宜有以镇之,而东南隅又城之巽位,望海楼告成于绰子湾一带。”①绰子又称背子,是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服饰,男女都可穿,而明代背子使用比较广,上用于皇后常服,下用于民女衣着。一般分为两式:一是合领、对襟、大袖,为贵族妇女礼服;二是直领、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穿着。所以,绰子的形状才似湾,而钥匙湾的传讹不可信。
①韩国钧辑:《海陵丛刻》,民国八年至十三年海陵韩氏处版,刊印本,线装,存49册,藏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见第十一种.微尚录存。
(二)以居住者的特征命名
最典型的是回子庄、蛮子庄和侉子庄。泰州习惯称南方人为“蛮子”,呼北方人为“侉子”。如于侉子庄、刘侍子庄,姜堰荷叶庄本名回子庄,有回民居住于北,后谐音改为荷叶庄。
还有一种情况,也涉及人口的迁徙,那就是泰州地名中的“野”。野与家相对,一方面可以表示远离大庄的野处,另一方面也可以区分同姓不同宗的外米移民。但究竟是那种情况,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野徐镇的前身野徐庄,之所以称野徐是源于明洪武初年徐姓兄弟的迁移,一人在口岸东南住下,庄名徐家庄,另一个叫徐日宏的在一处人烟稀少的旷野住下,为区别徐家庄而取名野徐庄。①
四、宗教地名
宗教足一种重要的文化坝象,它相信在坝实人类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种超自然、超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自然和人类社会,因而使人敬畏、崇拜。宗教的地理分布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窑切联系,有关宗教以及宗教建筑物的地名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分布,但总会反映到地名中米。
泰州村镇地名中还庵、寺、庙等宗教建筑或场所不算多,但却名声较大,如寿圣寺、白马庙,还有含有信仰对象如观音、佛、仙的地名。如寺巷杨庄传为杨姓尼姑迁居本村庙内得名杨仙佛庄,《道光泰州志》记为杨三佛庄。
此外还有塔地名,如塔子庄、颜塔庄、塔岳庄也带有浓重的佛教色彩。
①钟鸣编:《泰州印记:地名文化集萃》,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五、交通地名
(一)驿、铺
驿铺是明清两代驿道常设的机构,在《道光泰州志》庄镇地名中留下东南十里铺、杭家铺,正东十里铺、军铺、十里铺,东北丁家铺,正西十里铺、二十里铺等,还有一个马家驿被讹为马家堰。这些地名大多保留至今,从中可以勾勒出明清泰州古驿道和交通线。
铺字地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交通分水、陆两种,水递铺所谓沿江水递八十九铺,因北宋代交通可谓由铺连接。元代急递铺制见《元经世大典.急递铺总序》载,十里或十五里或二十里设一急递铺。比宋代路程缩短一半。明清沿用铺的名称。①急递铺的铺距。洪武元年正月规定:“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实际虽非如此划一,但以10里者居多,则是凿凿有据。
道光年间,泰州有急递铺26处,铺司兵共56名。同治三年(1864)又设海陵驿,七年(1868)急递铺裁撤,在泰州城设正站,宜陵设腰站,每站设抄书1名,跑夫4名。但到了“雍正四年核减草料,直至道咸后人民几不知自量军铺等地为骚站之名及铺为何,解盖驿政之弛久矣。”②其实释道的废弛早在明代就已发生。
据《嘉靖惟扬志》载,“泰州总铺在州前,城东铺、葛堽铺、流汗口铺、姜堰铺、朱家店铺、白米铺、曲塘铺、查家庄铺、潭口铺、海安铺俱州东通通州,城西十里铺、祁家年铺俱州西通江都,南城铺、庙湾铺俱州南通泰兴。” ③而到了《崇祯泰州志》载:“总递铺15处泰州总铺在州前,城东十里铺、葛堽铺、流汗口铺、姜堰铺、朱家店铺、白米铺、曲塘铺、查家庄铺、海安铺以上十一铺(缺一)俱州沿东,止存州前总堽,城西十里铺、祁家庄铺、谢家住铺,南城十里
①周振鹤、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9到150页。
②单毓元等纂修:《民稿泰县志稿》卷十七,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8,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8 年。
③(明)方鹏纂:《嘉靖惟杨志》卷七,见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华东稀见方志文献》第一辑.第八卷,北京,学院出版社我,2010 年。
铺、庙湾铺以上五铺俱州治西与南,不存。”①虽然驿铺原有的功能消失了,但却作为地名被保留下来。
(二)桥路
泰州尤其是下河地区水网窑布,有水就有桥。曹于桥、南斜挢、北斜桥早在明代就见于史册。而有的桥地名则隐藏在历史信息中,如桥头镇的原名车乔头。《泰县地名录》传讹因为造桥时打错一桥桩又扯起米,得名扯桥庄,后桥旁有村遂名桥头。对照《道光泰州志》发坝,桥头其实由车桥头演变而米,泉州亦有同名地名车桥头,桥顾名思义,但车是车辆还是水车,尚无定论,我倾向于后者,桥头地名的所指为水车桥的一端。
(三)步
泰州有地名千步沟,有明代驻军“千铺”于北的传讹,其长有7里,千步之千显然非实指。那么,此“步”应是埠的古字,水码头以步(埠)或浦命名,周振鹤、游汝杰认为,步和浦者连个字出于古越语,而无论古代还是坝代,浦字地名只出坝在南方,即百越人居住的地方。②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云,江之浒,凡舟可糜而上下者曰步。埠是步的俗称,《正字通》讹吴越间谓浦为步。步在古代只用于南方,宋代以前含步的地名北抵淮南东、西两路,宋以后稍北移。③海安殷浦港讹为殷婆港,北名中的浦应为此用法。
六、史迹地名
(一)以历史遗迹命名
1、潮墩庄
在海安大公镇早稼村,今名潮墩头,旁有高墩。潮墩又称避潮墩,俗称救命
①明刘万春纂修:《崇祯泰州志》,见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从刊》第1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399页。
②《方言与中国文化》,第156页。
③《地名学新探》,第232页。
墩。泰州曾为为两淮重要的盐场,朝廷在此设灶煮盐,形成为数众多的盐灶。盐灶都设在捍海堰外的滩涂上,很难抵御海潮的侵袭,为保盐民安全,在盐灶附近堆筑起高墩,一旦海潮来袭,盐民便可往潮墩避险。清嘉庆《两淮盐法志》所附地图标示了潮墩多处。随着海岸东移,原先的盐场废弃,潮墩的功能随之消失,而成为宜居的高地,形成村落后,原先的潮墩被赋予各种名称,而海安的这处潮墩却作为村庄地名保留下来。
泰州庄镇地名中的墩,还有一种是烟墩,又称烽火墩。明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曾于泰州设烽堠十一座。关于这种烟墩的设置,《筹海图编》中的《经略四.慎斥堠》有详细记载:“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至于海中风帆,瞬息千里,烽堠尤为要紧。凡滨海墩台,俱应尽数修复。或年远为水所冲没,或民居树木遮蔽,或仍旧贯可恃,或宜就中加添,或改移可了之所,以十里内为率。难了者三四里亦可,易见者十里之外亦可。”①
2.马厂
《逍光泰州志》庄镇地名中有东西马厂(姜堰)、马敞庄(宗村)、马敞庄(二姜),这些都是明代养马场的遗存。据《崇祯泰州志》“马政”②载泰州有马场地七处共计78顷81亩8分,城南颜塔庄群一处37顷88亩,城西中村镇群3顷18亩,城东马家庄群2顷88亩,宁家庄群6顷63亩5分,单塘河群15顷36亩,曲塘庄群6顷65亩,钊家庄群6顷24亩。姜堰东西马厂即为单塘河群所在,宗村马敞庄即为城西中村群所在,二姜马敞庄即为城南颜塔庄群所在。
3.堡营
泰州东南隅;有杨家营、范家营、唐家营、张家营,应为明代屯田之地。类似的还有堡,如李家堡、吴家堡。经考证,杨家营即今泰兴杨官营。而据《光绪泰兴县志》“营伍”载:“明初设诸卫、所,扬、镇皆有卫,而以镇江卫中所百户八人、前所4户四人屯泰兴。凡十有二营,营各统军百人,曰曹官营,曰王官营,曰吴官营,曰管官营,曰朱官营,曰李官营,曰杨官营,曰翟官营,此中所也,屯县北;曰李家营,曰杨家营,曰朱家营,曰王家营,此前所也,屯县南。前所之田一百二顷九十七亩四分六厘一毫,中所之田一百七十一顷九亩七毫。凡军著籍,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大凡以十分为率,八屯种,二守城。”①范家营、唐家营、张家营则集中在姜堰镇东、南,沿运盐河分布,清乾隆年间曾设姜堰汛把总营,负责冯甸至海安的防务,可见其军事地位的重要。
①(明) 郑若曾纂,李致忠点校:《筹海阁编》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26页。
②《崇祯泰州志》卷三,第467-468页。
4.学田舍
泰州旧有学田多处,主要分布于郑家庄、南山寺、蔡家堡、朱宣垛,下河雁荡庄,城东莲花池、李溪和姜堰镇天目山。②泰州西北隅的学田舍为考证泰州学田提供了线索。
(二)以名人传讹命名
1.响练庄
旧称仙翁坟,即响林,《泰州志》中记曰“其地树木高幽深窑,风过瑟瑟作声,故名响林”。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寿七十六岁的一代名道徐守信筑墓于北,道君帝“赐大中大夫,给葬用四品礼”,备极哀荣。南渡以后的宝庆三年,泰州知州陈垓也看中了这块“非谷响答钟,非坡势奔马”的宝地,于北修建升真观、归鹤亭,渐有一方神仙水土的气象。③
2.桑家湾
在泰州北十五里,有吉祥庵,存天启二年所刻石碑《重建吉祥庵碑记己》“创始在万历己酉”并称“唐元中丞相桑公肇基兹土,故湾以桑家名。”夏荃也认为 “唐元中疑有脱误,桑丞相不知何许人”。但说明此传讹由来已久,早在明中后期便已流传。④
①(清)顾曾烜《光绪泰兴县志》卷十五,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办府县志辑.5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笫 132页。
②《崇祯泰州志》,第399页。
③《秦州印记》第93页。
④《海陵丛刻》第一种.退庵笔记
七、纪念地名
(一)以祖居地命名
可称为故土地名,之移民把故土地名搬到新地,从这些庄镇地名和方言地名中可以看出移民的线索。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方式多样,但必然带来语言的交流、碰撞,最终可能反映在地名上。如红同庄疑为洪洞庄,是明初山西人移民泰州的见证。
(二)以祖先命名
反映传统社会的宗族观念,如太宇庄以陈氏先祖太宇公命名村庄,贲茆庄以贲氏贲茆公得名。寻根问祖,追寻祖先的足迹,使得这类纪念地名经久不衰。
八、生产地名
许多地名与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窑切联系,从这些地名里.,我们可以透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各种行业。
(一)以生产者命名
一般为手工业者,以职业特征冠于姓名之后,组成村庄名。如周机子庄、丁筛子庄、王木匠庄等。有的可能还形成了一些以手工为业的专业村落。
(二)以物产命名
鳗鱼湾 今名毛鱼湾,在泰州方言中毛鱼是鳗鱼的俗称,鳗鱼湾所在的海安正是鳗鱼之乡。
雁埨庄 徐铉的《稽神录》载“海陵县东居人多以捕雁为业”①五代时期,泰州东乡多大雁,所以才有捕雁人。雁埨庄在泰州正东隅,大雁南迁北回在此栖息,故名雁子墩,后雅化为雁埨。
九、祈愿地名
即以祥瑞或祈福命名,尤其是在地名雅化的过程中往往寄托了某种祈愿。如永丰庄系移民来此垦荒时,为兆丰收而取名“永丰”。人们普遍的祈祷幸福、求太平安宁的社会心态都会反映在地名中。因而在鲍徐、寺巷多复兴庄,“寿、兴、安、旺、太平、永”等字在地名中出坝频率较高。
①《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二。
结语
区域地名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区区几万字,很难对泰州历史聚落地名有深入的研究。因北,本文只能算作是对《道光泰州志》所见庄镇地名的初探。前辈学人夏兆麟曾在其《吴陵野纪》中感慨:“村舍之名,如龙开声、羊打鼓,皆极诡异。龙开声之名,莫知所自。”笔者却不知天高地厚,尝试对泰州村舍地名做所谓的研究,虽成一家之言,但却不免诸多遗误。限于基础地理信息的缺乏和自身能力的不足,未能以地图的形式将这些老地名一一复原,只能留待将来。
历史地名,尤其是小地名可谓庞杂,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本文的写作以逐一考证的方式进行,却未能“考尽源流”,对通名的归类分析也未能穷尽,对专名的考释也难免会有错漏。但是也不失为县下地名考证和县界复原所作的一点尝试,希望能有助于推动泰州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
参考文献
一、地名录
1.东台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东台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5年。
2.高邮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高邮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年。
3.海安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海安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年。
4.江都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江都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年。
5.如皋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如皋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年。
6.如东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如东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2年。
7.泰兴县地名委员会编:《泰兴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年。
8.泰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泰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年。
9.泰州市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泰州市地名录》(内部资料),1984年。
10.兴化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兴化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年。
二、方志古籍
1.(明)郑若曾纂,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明)刘万春纂修:《崇祯泰州志》(1633),见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中国人民人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5、16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3.(明)方鹏纂:《嘉靖惟扬志》,见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华东稀见方志文献》第一辑.第八卷,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
4.(清)顾曾烜纂:《光绪泰兴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清) 王有庆修,(清)陈世镕纂:《道光泰州志》(1827),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芥府县志辑.50,南京,江芥古籍出版社,1991年。
6.(清)王叶衢纂:《咸丰古海陵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7.郑辅东修,王贻牟纂:《民国续纂泰州忐》(1924),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8.单毓元纂修:《民国泰县志稿》(1931),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8,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
9.韩国均辑:《海陵丛刻》,民国八年至十三年海陵韩氏出版,刊印本,线装,存49册,藏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10.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泰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三、专著
1.褚亚平、尹均科、孙冬虎著:《地名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4 年。
2.陈正祥主编:《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3.陈炜著:《姜堰镇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4.华林甫著:《中国地名学源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5.刘保全、李炳尧。宋久成、张清华编著:《地名文化遗产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6.马永立著:《地名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马永立主编:《地名学新探》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8.圆仁撰,何泉达、顾承屯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9.俞扬辑注:《泰州旧事摭拾》,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10.孙冬虎著:《地名史源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11.钟鸣编:《泰州印记:地名文化集萃》,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12.周振鹤、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徐复、季文通主编:《江苏地方志提要》,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四、论文
1.王振忠:《历史地名变迁的社会地理背景——以明清以来的皖南低山丘陵为中心》,见郑培凯、陈国成主编:《史迹.文献.历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尹钧科:《浅谈区域地名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期。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行者无疆
UID:170447
注册时间
2012-03-01
最后登录
2024-11-22
发帖
12598
搜Ta的帖子
精华
22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万荣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2-18
很好的地方地名资料,谢谢楼主分享!
共
条评分
行者无疆
回复
举报
上下求索
UID:156971
注册时间
2010-03-02
最后登录
2024-11-22
发帖
12630
搜Ta的帖子
精华
1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千阳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2-18
整理的不错,下了番功夫。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华彩
UID:3356
注册时间
2004-02-26
最后登录
2024-11-23
发帖
3306
搜Ta的帖子
精华
4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九龙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2-19
这也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一项工作。
作者给我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
共
条评分
禁止【【【【【轨道部】】】】】回复我的帖子。
回复
举报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xzqh.info/lt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区划地名区
区划改革
北部
东部
南部
西部
台湾
地名文化
历史政区
万国区划
区划相关区
经济地理
人口地理
交通地理
方舆点卯
方舆文化
管理交流区
方舆网刊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