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这个贴子了,先胡乱回复点,有空再来编辑整理。
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基层的社会控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从商周时期的村社公有制(上层则为封君和官僚),逐步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个转变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由极少数封君、军功官僚、大工商业者、善于经营者逐渐转化而形成的,地主阶级最终成为政治经济的主导力量要到西汉元成之际。
这个过渡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直接管理自耕农的时期,即各国通过改革将原属封君占有的井田制村社农民纳入封建国家的直接管理之下,国家掌握的兵源和税源空前在相当长期内也是绝后的强大,这是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期的基础。与之相应的,当时封建国家的政权也是极其强大的。
在西周和春秋时代,周人组成的“国人”作为各诸侯国的贵族和自由民,是主要的军事力量,他们保持了一种相当类似于满清八旗>甲喇>牛录制度的军民合一的组织,分为州乡党族亭里等层级(各国的层级并不统一),乡作为军事划分单位,一乡男丁即组成一师,宗周六乡,故有西六师,成周八乡,故有东八师。
战国时代的变法改革开始以后,这一原本仅行于国人的军事组织,在秦国是所谓“乡亭里制度”,逐渐变成了行于全国民众的基层政权,兵役和赋税机关。
由于取消了封君,国家直接控制了人口和赋税,每一个人不论爵位高低特权如何,都要著名于户口簿,乃至于土地、资产都要登记,所以当时有了所谓编户的说法。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民不逃粟,野无荒草”
而当时的战乱连年,很难形成稳定的地主集团与国家争夺赋税和人口,到汉初,仅有关中和丰沛少数人凭军功得爵赐田成为地主,绝大多数庶人都是所谓自耕农。
但这个社会条件随着西汉的长期和平消失了,人口滋长以及徭役等因素造成的自耕农破产,官僚地主和商人地主大肆进行土地兼并,地主庄园发展起来,争夺国家的赋税和兵源。
到西汉末年,出现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形,农民失地,没钱交税,托庇于地主庄园,则无人当兵服徭役。那么为了维持国家架构,对仅剩的自耕农——国家赋役基础——的盘剥必然加重,最后导致崩溃。
这种地主大土地所有制是当时社会的潮流,国家不可能与之对抗。而豪强地主也不愿意被国家夺回他的土地人口。县下政权就此泡沫化最终消失了。后来虽然有保甲乡约,但由于地主缙绅控制乡村的事实,也不及秦汉的乡里制完备。
东汉虽然形式上把八月算民坚持到最后,到度田从一开始就不顺利,到隋朝大索貌阅亦复如此。
可以说秦汉的县下政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现象,一旦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形成,就无法再维持了。
而巡检司则是在地主乡绅控制基层的背景下,基层政权的新发展,这当与人口的增长,国土的开发,生产力的进步,以及工商业的繁荣有关。
[ 此帖被magiu在2015-04-23 18:2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