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老县的乡愁与新颜
来源:楚天都市报 2015-04-18
65年后,五峰县城搬回渔洋关镇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居民航拍五峰老城 通讯员陈勇摄
□楚天都市报记者贺俊 通讯员陈勇
据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的1927年4月至1928年9月、1929年12月至1932年12月,五峰县城曾两次迁到渔洋关镇。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由于五峰镇以西匪患严重,县政府也一度驻此。
湖北最小的县城
今年8月,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直机关将完成整体搬迁。
到五峰新县城所在的渔洋关镇看了两次门面后,50岁的龚成凤决定,还是留在老县城继续经营照相馆。
龚成凤在老县城长大,这里也是五峰镇所在地,每一条路都那么熟悉。“你看这桥,几十年没变化。”4月15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照相馆采访时,她指着电脑里的一张老照片,背景就是门前建于清朝的安化桥,只不过当年桥边的瓦房,如今变成了楼房。
县城将迁往67公里外的渔洋关镇,早已不是秘密。自从2011年民政部批复同意后,一种淡淡的乡愁,就在老县城里弥漫。4月10日,县里召开了搬迁工作动员大会,县委副书记万红介绍了新城建设的总体情况,称“整体搬迁已全面进入倒计时攻坚决战阶段”。
没事的时候,龚成凤会上凉风洞地质公园走一走。
这是老城唯一的公园,正在修最后的文化墙。公园依山而建,顺着山体往上延伸,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平台。站在最上面一级的平台上,可以看到老城全景。
全境皆山,五峰老县城就嵌在一道狭长的山谷之中,南北走向。天池河穿城而过,所有建筑分布在河谷两岸,密密麻麻,有些楼房的上部干脆延伸到河面上。“这是湖北最小的县城,很多人把它叫袖珍县城”,龚成凤说。
这些年来,龚成凤看着整个县城慢慢变化,从瓦房到砖房,再到现在的楼房;原本只沿着河的一边修了一条勉强错车的路,后来在另一边也开出一条路连通两岸;商场、超市、餐馆慢慢取代供销社,乡镇有了城市的气象。
避险搬迁
为什么要搬迁,五峰相关部门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告知居民,龚成凤听到最多的词是避险搬迁。
这个险来自地理环境。县城河谷两岸都是高山,坡斜山陡,一下雨就容易产生滑坡。整个城区周边有17处滑坡体,最大的一处就是位于县城中段的凉风洞。
凉风洞地质公园山脚下,有一个能容一人通行的方形洞口。老县城管委会办公室负责人覃庆新曾钻过这个洞,里面都是空的,最大处足有两百平方米,整个山腹内部可容万人。
山的内部几乎就是空的,山体表面的土壤附着力差,一遇到暴雨山洪,就容易滑坡。凉风洞山脚下是整个县城最窄的地方,两山相夹下只有约60米。
52岁的熊克勇就住在凉风洞滑坡体上,1974年的那场滑坡令他印象深刻。那次是一夜暴雨,全家人像以往一样,躲到亲戚家去。第二天一早,看到的是山脚下的天池河被滑坡体截断,水管、电线杆等设施都被破坏。
天池河平均宽度18米,十年一遇的洪水都难抵御,而类似的暴雨还曾发生在1997年和2007年,县城陆续有地方出现滑坡体,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五峰就曾有地灾防治与避险搬迁的谋划,却因财力等条件不具备而搁浅。2004年,省政府原则同意五峰县城回迁。汶川地震后,省委、省政府几度现场调研并向中央汇报。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正式下发政府驻地迁移批文。
2012年,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和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均在县城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搬迁避险项目上批示,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组成调研组前来实地考察。
摆在搬迁前面的是灾害治理工作,覃庆新所在的管委会抓的就是这项工作,修挡土墙,打防滑桩,加固山体,使滑坡体不再危险。
重回渔洋关
“一户人家炒辣椒,全城都得打喷嚏。”有人这样形容蜗居在老县城的生活,龚成凤觉得很形象。
0.56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住着约2.5万人,沿着河道从南走到北,只要半个小时。受地理条件限制,县城基本无工业。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五峰排名倒数第五位。
渴望有更多发展空间的五峰县城,也在等待这次搬迁的机会。事实上,这一次的迁建,是五峰县城重回渔洋关镇。
1914年,五峰取县址旁所依五峰山而得名,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由于盛产鱼、羊,渔洋关自元代设关以来就是重要集镇,也是江汉平原、三峡地区通往鄂西山区的咽喉要道。
据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的1927年4月至1928年9月、1929年12月至1932年12月,五峰县城曾两次迁到渔洋关镇。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由于五峰镇以西匪患严重,县政府也一度驻此。
有时候,龚成凤也觉得县城有点小,有种憋在大山深处的困窘感。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转往渔洋关发展,她的照相馆生意受到了影响。
渔洋关新县城建设很快,龚成凤经常去走亲戚,每次去都有变化。“地方确实宽敞些,街道四通八达的。”最重要的是,随着陆渔一级路的修通,从渔洋关到宜昌只要一个半小时。
不过,龚成凤还是更习惯老城的生活,这里节奏慢,生活安逸,空气也好。
天地更广阔
相对龚成凤对老城的留恋,比她小4岁的妹妹龚成慧则庆幸,自己早一步来了渔洋关。
14年前,由于丈夫换了工作单位,龚成慧跟着来了渔洋关。先是开餐馆,6年前,她转回老本行开照相馆。在南北路上最繁华的地方,她租下一个五六十平方米的门面,边开花店,边开照相馆。由于来渔洋关打拼早,她已经站稳脚跟,在新城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买了房。
很多老城的朋友请龚成慧帮忙打听门面,这两年来,新城的门面和房价都在上涨。有些好位置的门面甚至喊出一年10万元租金的高价,而房价每平方米差不多要2500元到3000元。“走出来后,感觉天地更大。”这一点,五峰高级中学校长邹享平也有同感。两年前学校搬到新城后,这座全省最漂亮的山区高中,吸引了不少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前来,去年高考考上一本院校的学生有100人,创造了历史新高。
现在,渔洋关的新城已有约3万人聚居,而今年8月,县直机关单位的6000多人整体搬迁后,这里的人气将更旺。县行政办公区、关门岩水库供水项目等都在紧张建设中,6.23平方公里的新县城面积是老城的近10倍,4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战略令人激动。
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县政府搬迁后,老城人办事怎么办。这一点,地税局提供了参考样本。12年前,由于发展受限,地税局率先搬到了渔洋关后,在老城设立了办事窗口,纳税人可以不到新城来办理业务。
更多的老城人担心,这里会不会被遗忘?五峰镇党委书记李章庆说,随着人口外迁,环境承载压力大大减轻,五峰镇不仅不会被遗弃,还将是无污染的乐土,规划目标是建设休闲旅游业为主的“国际慢城”。
无论如何,这座百年老县的搬迁势在必行。龚成凤不愿意卖掉老城的房子,她想和86岁的父亲在这里养老,但她也在渔洋关订了新房。“整个县城都在走出去发展,还是做个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