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6阅读
  • 11回复

[秦汉]讲座回顾 | 马孟龙:重谈汉初豫章郡的地望及沿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05-21
4月24日下午,复旦大学历史系马孟龙副教授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活水轩以“重谈汉初豫章郡的地望及沿革”为题作专题讲座,南京大学文学院程少轩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马孟龙老师先从学术史的角度切入,概述前人的西汉政区研究,并补充介绍了“逆推法”这一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过去对于西汉政区的认识全都基于《汉书·地理志》,然而有限的材料只能呈现出西汉末年政区情况的断面,无法复原西汉初年的实际情况。直到周振鹤先生在《西汉政区地理》中使用“逆推法”,在原有文献的基础上对汉初郡级政区面貌进行逆向复原,这一固化的传统认识才得以更新。而今,大量出土文献的发现,揭示出《西汉政区地理》对汉初政区的复原并不准确。《西汉政区地理》所勾勒的汉初政区体系很有反思和质疑的必要。由此马老师引出对汉初豫章郡地望的讨论。

随后,马老师进入对庐江郡及豫章郡地理位置的讨论,指出《西汉政区地理》把汉初庐江郡“上淦”对应为“余干水”(今信江)上游的意见存在问题。基于此,马老师综合运用传世文献和音韵学的知识,驳斥了上淦位于信江上游、“干”“淦”古音相近和“余干”的“余”无意义这三条逻辑,指出了这一观点的论证缺陷,并参考学界主流意见,考察得出上淦应为汉代新淦县的结论。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定位豫章郡?马老师从《史记》的材料中寻找到“豫章郡铜山”这一地理坐标,从历史地理学和考古学两条线索出发考察铜山的方位,最终定位于安徽铜陵周边。同时,由于韦昭认为“豫章郡”应当是“鄣郡”之讹,马老师又详细讨论了“鄣郡”的相关问题,逐条分析《汉书》中“鄣郡”的文例,关注到《汉书·地理志》魏晋注家注文与班固自注相混的情况,得出结论:“鄣郡”是由“故鄣郡”讹误而成的晚出概念。接着,马老师从郡治与郡名的关系考察豫章郡与故鄣郡的关系,分析高帝六年封国诏书“郡名书写”的特征,推断“豫章郡”当为“故鄣郡”的正式郡名

最后,马老师罗列部分反证史料进行辨析,又延展讨论了《汉书》材料的局限。马老师总结道,在传世文献有限的现状下,出土文献新材料的引入对于历史地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新视角与新研究范式的建立也应当受到重视。

程少轩老师对本次讲座作简要总结,强调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的重要方法,指出在上古音的构拟、古文字的考释、字词关系的考察、青铜器年代学和数术研究等领域实际上都采用了历史地理学中基于一个平面向前推导的共同方法,希望古文字强基班的同学也能够了解历史地理的知识,以此完善知识体系,辅助出土文献材料的运用。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史记》中豫章郡转移到江西的材料、对“庐江豫守”的理解、历史地理学相关研究展望等话题进行提问,马孟龙老师作出了细致的解答。

本场讲座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对于过去学界的传统认识进行了挑战和更新。在场师生受益良多,对马孟龙老师的精彩讲授表示由衷感谢。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1条评分奖励+10
晦象先生 奖励 +10 - 05-2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05-21
我对这篇讲座报道的内容的理解,马孟龙的观点是西汉初期庐江郡的地望和辖境和秦庐江郡一致,而豫章郡和后来的丹阳郡相当、且在文献中传为“鄣郡”或“故鄣郡”——庐江郡在今安徽中部、豫章郡在今江西的格局是后来形成的。

讲座我无缘去听,是在南大古文字的微信公众号看到的消息,感觉很有新意,就贴过来了。粗体字是我自己加的。待会儿有空聊聊我基于这篇报道而发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mp.weixin.qq.com/s/B54QMIJB4tLAZoR4HQT7Dg
[ 此帖被bundesreich在2024-05-30 16:2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05-21
随后,马老师进入对庐江郡及豫章郡地理位置的讨论,
————————————————————————
西汉后期以来,庐江郡以及一系列和“庐江”有关的地望都在长江以北、安徽中部。现在不少人注意到了秦代的庐江是江西的乐安江。锋若舞龙在贵坛的秦代地图里附了一篇考证庐江的小文,大家可以看那个。正如锋若舞龙画的地图那样,秦代的江西是庐江郡。这就带出了庐江郡迁移的问题。同时,《汉书·地理志》里面江西是豫章郡,这就带出了豫章郡的问题。
[ 此帖被bundesreich在2024-05-23 09:2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05-21
指出《西汉政区地理》把汉初庐江郡“上淦”对应为“余干水”(今信江)上游的意见存在问题。基于此,马老师综合运用传世文献和音韵学的知识,驳斥了上淦位于信江上游、“干”“淦”古音相近和“余干”的“余”无意义这三条逻辑,指出了这一观点的论证缺陷,并参考学界主流意见,考察得出上淦应为汉代新淦县的结论。
——————————————————————————————————————————
我觉得上淦不是汉代新淦县。从名字上来讲,上淦就是“淦水上游”。“淦水”应劭在注《汉书·地理志》的时候提到过一嘴,说新淦县是“淦水所出,西入湖汉也”。但我看樟树县的地图,感觉很难找到一条符合应劭说法的河流。说实话,我觉得应劭的说法可能就是随文做注而已。

我感觉,既然“淦”和“赣”古音相通,那“淦水”说不定就是“赣水”,上淦就是“上赣”,搞不好就是赣县、或者是赣县以东贡水更上游的某个地方(新淦自然也是“新赣”,加个“新”字来区别赣县)。

上淦出现在《汉书·严助传》里头淮南王刘安的一篇上书中,刘安说“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刘安他爹刘长)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刘长打败南海国后将南海国迁移到上淦。南海国一般认为在韩江流域,和赣水上游的上淦是比较接近的。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05-21
马老师从《史记》的材料中寻找到“豫章郡铜山”这一地理坐标,从历史地理学和考古学两条线索出发考察铜山的方位,最终定位于安徽铜陵周边。
——————————————————————————————————————————
“豫章郡铜山”见于《史记·吴王濞列传》,《史记·货殖列传》称为“章山之铜”。吴王刘濞开发章山之铜、铸钱牟利。皖南铜矿在《盐铁论》里被称为“陵阳之金”。结合“豫章郡铜山”和“章山之铜”这两种表述,吴王刘濞统治时期豫章郡应当包括了现在的皖南地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05-23
由于韦昭认为“豫章郡”应当是“鄣郡”之讹,马老师又详细讨论了“鄣郡”的相关问题,逐条分析《汉书》中“鄣郡”的文例,关注到《汉书·地理志》魏晋注家注文与班固自注相混的情况,得出结论:“鄣郡”是由“故鄣郡”讹误而成的晚出概念。
——————————————————————————————————————————
这一部分看法我感觉也是有问题的。韦昭对《汉书·荆燕吴传》“豫章郡铜山”的完整注语是:“此有豫字,误也。但当言章郡,今故章也。”——“豫章”的“豫”字是衍文,只要说“章郡”就够了。东吴时期析丹阳郡设故鄣郡,这个“章郡”就是其时的故鄣郡。

《汉书》里没有“章郡”,不过正文+班固自注出现了三次“鄣郡”:
《高帝纪》: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
《地理志上》:丹扬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扬。属扬州。
《地理志下》:广陵,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此,并得鄣郡,而不得吴。

韦昭的时代有个故鄣郡,他对“章郡”的了解应当是从《汉书》中来,这就说明韦昭手里的《汉书》和今天的《汉书》一样写的是“鄣郡”而非“故鄣郡”。如果果如马孟龙所言,“鄣郡”是“魏晋注家”“讹误而成的晚出概念”,也就是说汉代存在的是“故鄣郡”,那么韦昭为何不直接将它和东吴的故鄣郡联系起来,说“此有豫字,误也。当言故章郡,今故章也”?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05-23
豫章二字是何意?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05-23
我们这上下五千年传的不是很精确,这么大范围的地名都不准。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05-23
回不生不灭:

维基百科“豫章郡”条目节选:

郡名起源

豫章,一作豫樟,本为木名。《左传》:“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1]杜预注:“豫章,大木”。《史记》引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2]张守节正义:“按温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章乃可分别。”另说豫章即樟木。《后汉书》王符传:“今者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3]李贤注:“豫章即樟木也。”

春秋战国时期豫章用为地名,该地起于今安徽之霍丘、六安、霍山之间,西迳河南光山、固始二县,抵信阳市及湖北应山县之北[4]。

注释及征引文献
[1]《左传》哀公十七年
[2]《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豫章二字,《史记》、《汉书》、《文选》皆作豫章,明万历汪士贤刻《司马长卿集》作豫樟。
[3]《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
[4]《箬园日札》春秋豫章考,杨伯峻注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05-23
按楼上所列,豫章之章可通樟,那么豫章之章与故鄣郡[或曰鄣郡]之鄣是否相通抑或言可通假?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05-26
以树木作为一郡之名我没听说过第二个例子。秦至汉武帝之前的郡名一般来自郡内的名山大川或者郡治所在。豫章郡的名字,我觉得可能来自章山或故鄣县。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05-26
另外,《左传》中的豫章和西汉初年豫章郡也大有差别,前者是淮河上游一带,后者是江东西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