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1年阎良区和航空基地区政合一、2023年浐灞生态区和国际港务区“合体”浐灞国际港后,2025年长安区和航天基地也走到了一起。
官宣:长安区与航天基地区政合一、一体化运行!
5月19日,长安区和航天基地官媒同步发文显示:西安正式启动长安区与航天基地区政合一、一体化运行!此举也标志着西安开发区
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此番,西安市长安区与航天基地的“区政合一”改革正式落地,将通过整合
行政管理权与产业发展权,实现“产城融合”与效率提升。
作为国家级陕西航天
经济技术开发区,航天基地历经18年发展,形成以航天产业、新能源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但受限于土地面积(仅49.43平方公里)和社会事务管理能力,尤其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凸显,亟需
行政区的空间与公共服务支持。
与此同时,长安区作为西安市面积第三大的行政区(1583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成熟的教育、医疗体系,却面临“县域体制”桎梏,工业化进程滞后。数据显示,航天基地一期20平方公里区域以占长安区1.3%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超过400亿元GDP,单位产出效能是长安区平均水平的8倍。这种发展不平衡催生了改革需求:航天基地需要拓展产业承载空间,长安区亟待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管理职能错配,航天基地与长安区本就存在“你中有我”的交叉管理关系。此前航天基地虽承担经济开发职能,但9个社区的12大类40项社会事务仍由长安区管理,这种“经社分离”导致治理成本高企。2023年3月启动的社会事务移交,为“区政合一”奠定了基础,实现经济开发与社会管理的职能统合。
西安的探索并非孤例,其改革逻辑与全国趋势高度契合。不过,西安的“三模式”(区政合一、派出管理、企业主导)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路,更强调“县域体制”破解与国家级开发区政策红利的联动释放。这种差异化路径选择,源于西安开发区“一城多核”的特殊格局,全市开发区贡献了近65%的GDP,但区县与开发区权责划分不清晰的问题长期存在。
此次改革呈现鲜明的系统性特征:
在管理架构上,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长安区委书记兼任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区长兼任党工委副书记,这一模式显然借鉴了阎良区(航空基地)经验,通过人事交叉任职打破行政壁垒。
在空间布局上
,聚焦“长安自管区+航天基地”核心区域,实现“航天产业优势+长安区空间资源”互补,通过“区政合一”强化区域协同,构建“
城市长安”发展框架,推动产城融合。航天基地可利用长安区土地资源拓展产业链(如航天装备制造、卫星应用),而长安区则依托航天基地的龙头企业(如国家超算西安
中心、隆基绿能)提升产业层级。
在职能重构上
,将形成“大部制、扁平化”治理结构。航天基地将集中精力于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长安区则承接教育、医疗等社会管理职能,解决开发区“重经济、轻民生”的短板。
长安区与航天基地区政合一改革,预期将产生三重协同效应:
在产业层面,航天基地的科技创新优势与长安区土地资源形成互补。航天基地产业链可向长安区延伸,而长安区可承接基地产业外溢,形成“研发在基地、生产在长安”的协同格局。
在民生领域,长安区成熟的公共服务体系将补齐航天基地短板。航天基地可依托长安区完善城市配套,吸引高端人才;长安区则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在治理效能方面,参照阎良区与航空基地区政合一后,项目落地速度提升50%,航天基地与长安区有望复制这一模式,释放土地与政策红利。
站在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高度审视,长安区与航天基地的“区政合一”,不仅是西安破解“开发区之困”的关键一招,更是探索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验。当改革的化学效应逐步释放,西安或形成“阎良-航空”“长安-航天”双核驱动的空天产业带,进一步巩固在国家航空航天战略的地位。
“区政合一”,其核心在于通过行政与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破解发展瓶颈,重塑区域竞争力,也是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城融合”的必然趋势。
未来,一个融合航天科技产业优势与县域体制活力的新增长极将在西安城南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