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082阅读
  • 13回复

[山东]烟台VS青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7-31
烟台与青岛,一个是老牌的港口城市,一个是胶东半岛的GDP新贵。历史与现实的恩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而引发了两个城市之间长期的城市尊严口水战。
  曾几何时,烟台不夜城与大上海相媲美,可到20世纪90年代,烟台成了“孤城”:一条蓝烟铁路线慢慢地煎熬着岁月,不管外界提了几次速;眼看着无锡、苏州、东莞那些曾经几次来烟学习的城市绝尘而去,烟台人还是习惯于扛煤气罐上楼、光着膀子吃海鲜、拼命挤公交车、占道经营,习惯于不走斑马线、不走人行道、不说普通话……

  曾几何时,青岛还是小渔村,可到了90年代,烟台人不得不向国人解释,烟台在威海或蓬莱的哪个方向时,青岛人此时已在全球自豪地但很简单说:“我是青岛人。”可以说青岛的繁荣绝不是偶然的,或许让我们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就会对它如今令人吃惊的发展找到一些答案了。

  不争不行,争又不易。事实上,烟台已经陷入了尴尬的边缘化生存的状态,明显地表现出区位、产业和形象等三大边缘化特征。

  当然,两个城市之间的口水战能打起来,就在于没有一个城市是完美的。烟台有软肋,青岛同样存在先天不足。

  青岛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城市,虽然处于齐鲁文化的辐射地带,但是并没有接受多少齐文化。

  青岛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对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依赖。青岛的名牌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的确都很出色,非常优秀,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一旦一座城市过于依赖这些企业可能就不太妙了,目前十大企业集团的年产值已占到青岛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一旦这些企业出现问题,将连带着整个青岛都为此受累。

  烟台,辉煌于港口,失落于港口,那么,这座城市能否在港口雄风的再造中重塑辉煌?

  一切都有待于观察。毕竟,城市口水是虚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7-31
烟台与青岛,一个是老牌的港口城市,一个是胶东半岛的GDP新贵。历史与现实的恩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而引发了两个城市之间长期的城市尊严口水战。
  在青岛看来,烟台的一举一动,都摆脱不了永远也开化不了的势利的、小家子气的市侩和“土”气。烟台,整个就是落后的小县城。烟台市区除了海边可以游泳外,几乎没有其他观光游览的设施,与青岛相比,这里的海岸建设实在太粗糙,海边建筑陈旧而杂乱,海滨既缺少青岛海滨的那种大气,也缺少它的情趣。作为烟台象征的烟台山显得像一个大杂院,四周景色很乱。

  在烟台人眼里,青岛人更是处处有着“小县城”观念。烟台人觉得青岛人的思想观念不仅保守落后排外,而且比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中西部人的思想观念还要落后保守。青岛人长久以来的故步自封、极端排外、夜郎自大的文化背景和小富即安的心理,不接受外来文化,甚至刻意排斥,怎能与“大烟台”相提并论?

  烟台人觉得青岛人自我感觉非常好。青岛人一旦小有富裕,一些人就不思进取,变成了单纯的“食利阶层”,衍生出过于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

  当然,以上所述都是两个城市之间的感性比较,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不得真的。不过,倘若从公众的视野来看,烟台与青岛,虽然都坐落在胶东半岛,依山傍海,有着天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品牌:工业上,青岛名牌企业特多,且个个是响当当的牌子,烟台的名牌也不少,但是相较于青岛,明显差了很多;当很多企业想方设法模糊掉地域形象的时候,青岛的品牌却以前面有青岛两个字为荣, 青岛啤酒是“青岛的,世界的”,青岛的城市形象与青岛的品牌相得益彰,无论是丰富度还是质量度,烟台的品牌与青岛相比确有点望其项背的感觉。

  青岛的港口成为烟台难言的痛,青岛的知名品牌更是让烟台嫉妒。其实不止是烟台,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嫉妒青岛的名牌:怎么一个城市就有那么多名牌?!

  规模:烟台城市规模太小,人口太少,几十万人集中在一片小小的区域里,中心城区对四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辐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在短时间内把城区框架拉开,还是挤在一个小地方发展,群众生活质量较差,城市改造成本也过高,城市规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扩展。

  青岛的城市规模就大很多。以商业圈为例,在山东可能找不到比青岛更好的商业圈了。一个外地游客在领略了烟台、青岛两地的购物环境后作了如下比较:“在青岛,你可以去百年老街中山路,到名品购物中心 马来西亚百盛大厦,你可以去青岛国货老字号,可以去地下商场,领略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你可以去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感受真正的琳琅满目。你可以去台东步行一条街,那里有繁华的商业圈,有南山百盛,有崂山百货,有利群商厦,有沃尔玛,有大连万达购物广场,有诺玛特国际连锁机构……再看看烟台,同样当你旅游购物时候你可能会选择蓬莱阁,或是南山风景区,而不是烟台沿海风景区;当你购物的时候,除了三站市场、时代广场一个个如同县城品位的地方,以及大润发和那些经常闹事的本地购物超市外还能去哪里?”

  总之,在公众的视野里,今天的烟台确实落后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7-31
烟台:你为什么落后?


面对青岛的崛起,烟台感到尴尬。两座城市都是国内著名的海滨城市,又同为国内第一批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都以港口和贸易见长,功能定位相似。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烟台市曾经是一座在许多方面都可以与青岛市相比的城市,一度甚至对青岛展开了咄咄逼人的紧追之势。当众多媒体惊呼烟台是中国经济的一匹黑马之时,烟台的城市声望也达到了顶峰,一度使青岛市所谓的“山东省龙头”的地位感到了莫大的威胁。然而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如雨打风吹去了。与青岛近年来的狂飙突进相反,烟台已经连续数年停滞不前了,特别是烟台市的港口,当青岛港特别是其集装箱业务飞速地向前发展之时,烟台港却一直发展不佳,直接影响了烟台市的发展后劲。自1997年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之后,以APEC为冠名的经济和贸易盛会在烟台市曾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这一系列盛会的召开使烟台市成为了APEC组织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基地,大大提升了烟台市的国际国内威望。但令烟台感到恼怒的事情是,第三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却将迁移到青岛市举办了,并且青岛方面已经放出豪言,要像以前的烟台市那样成为APEC组织新的活动基地。面对这种抢夺,烟台只能感到无可奈何。就城市的吸引力而言,烟台与青岛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那么,烟台——你为什么落后?

  一切还需话说从头。

  1984年,烟台被国家批准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一下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实际上,烟台的辉煌不是从1984年才开始。

  烟台自古就是一个民风淳朴、商业文化浓厚的城市。1861年,清朝将通商口岸由登州(今蓬莱)改为烟台,烟台便随着港口的旺盛而快速发展。1865年,烟台山下芝罘俱乐部成为中国北方最好的娱乐场,“北方香港”的盛名从此伴随着烟台走过几十年。

  1867年,烟台开通英国航线,烟台日益打开了与世界交流的大门,如今,仅从烟台山上亚洲最密集的领事馆就可以知道,那时的烟台是如何与国际同步的。

  1884年, 福建船商集资兴建福建会馆,历时12年建成,足以说明烟台作为中国重要城市,外地人对它的青睐程度。1892年, 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开始筹建。1908年,毓璜顶 医院筹建,一批民族私营企业兴起。

  到烟台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时,北极星手表、三环锁、飞轮罐头和张裕酒已成为全国的最耀眼的品牌。一个人口仅有几十万的小城市,能拥有如此多的名牌,比青岛今日拥有五朵金花更让人羡慕。

  烟台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后,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迅速创办了烟大,烟台师专改名为师院,中国民用航空烟台站建立,海陆空体系组建完毕。1985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个合资企业成立,之后几年,外企越来越多地走进开发区,市区煤气工程开工,劳务市场开始开放。直到1989年,烟台的“星火计划”成果在全省还是第一。

  那时的烟台似乎还是一路鲜花,省甚至国家领导人桌子上有关全国重要城市的资料自然也少不了烟台。但一个众多烟台人不愿相信的事实开始初露端倪:快速发展的烟台随即悄悄放慢了脚步。

  曾几何时,烟台不夜城与大上海相媲美,可到90年代,烟台成了“孤城”:一条蓝烟铁路线慢慢地煎熬着岁月,不管外界提了几次速;眼看着无锡、苏州、东莞那些曾经几次来烟学习的城市绝尘而去,烟台人还是习惯于扛煤气罐上楼、光着膀子吃海鲜、拼命挤公交车、占道经营,习惯于不走斑马线、不走人行道、不说普通话……

  烟台的企业还是名声在外,但除了张裕等少数几个大企业“鹤立鸡群”外,很多都是徒有虚名,北极星至今出名,可放眼国内,戴北极星手表者有几人?罗锅香皂开香皂品牌先河,可如今,早已是“流水东去”……

  曾几何时,青岛还是小渔村,可到了90年代,烟台人不得不向国人解释,烟台在威海或蓬莱的哪个方向时,青岛人此时已在全球自豪地但很简单说:“我是青岛人。”可以说青岛的繁荣绝不是偶然的,或许让我们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就会对它如今令人吃惊的发展找到一些答案了。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山东沿岸,正处在黄河流域的最下游。如果说上海是沿长江一带的龙头,辐射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的话,那么青岛就是沿黄河一带经济区的龙头,事实上沿黄流域经济协作区委员会的驻地就在青岛,沿黄河地区的对外贸易物资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青岛中转的。而沿黄河一带包括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数个人口和经济大省,其腹地堪称广大,这一系列条件足可以与上海比一比。这些地理优势让青岛成为各个投资者热衷的理想之地。

  所以,只要青岛能够发挥出上海市一半的功能,其崛起就没有任何悬念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7-31
定位问题及边缘化 


如果要查找原因的话,烟台的落后可以说缘于多年来定位不准,从大都市到特大城市、再到目前的区域中心城市,期间反反复复,丢失了好多机会。应当说,从特大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能看出烟台基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再虚无缥缈,有了发展方向。但一个城市的定位,不应该虚无,更应注重实际。比如青岛就打造港口制造业基地,威海就打造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淄博就打造工业城市,而烟台这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则模糊不清,定义太宽泛。 

  从城市定位引申开来,定位不准确,城市的对外品牌宣传就有难度。最简单的例子,烟台的城市广告也常上中央电视台,但宣传的内容不容易让人记住,导致到目前,外地人不知道烟台究竟要发展成什么样的城市,烟台市民自己也不知道。 

  城市的定位必然影响到行业的定位,烟台旅游对外宣传“山与海的情怀,你和我的烟台”,亲和力极强,但国人实在不知道烟台有什么山能在全国有名气,这个“山”字绝对是败笔,哪怕改成岛也行;更不用说以前提的“岛、林、泉”一体了,天知道烟台的泉在哪里! 

  城市定位不准,还影响城市产业链的完善。 

  一个城市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要有内涵支撑,这个内涵最重要的体现是培养完整的产业链。没有产业链的城市永远没有自己的特色。 

  多年来,应当说烟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成功地培养了汽车业等行业的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但由于历史上烟台三个产业衔接不够,现在来看,烟台仍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简单的例子,烟台黄金产量全国第一,但中国黄金产品却鲜见烟台的名字。 

  不争不行,争又不易。事实上,烟台已经陷入了尴尬的边缘化生存的状态,明显地表现出区位、产业和形象等三大边缘化特征。 

  首先是区位边缘化。烟台曾经想做一个中心城市,有一个中心城市情结,那是在烟台初为沿海开放的年代。的确,人们也看到过烟台热闹的景象,似乎在往一个中心城市的模样成长。但是,任凭大海潮起潮落,烟台区位的边缘性早已注定它只能成为一个边缘城市。 

  什么叫中心城市?如果不是指地理上的区位的话,必然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上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而烟台,自己都还在等着人家来辐射,又哪来辐射人家的能量。 

  曾经,烟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高质量建筑环境的特大型城市。对于这个狂热与泡沫的沿海开放城市来讲,如果能客观地面对自己,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中等城市,不失为一种清醒的选择。但是,接下来“三基地一中心”的说法又让烟台不那么安分。所谓“三基地一中心”是指要把烟台建成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成为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争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说法不断在变,而不变的是:做中心城市,还是不做中心城市,这的确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是产业边缘化。烟台没有能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一个优势的产业群和产业格局,此乃烟台目前最大的遗憾。尤其是烟台的工业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地区比较,可以说是严重地滞后。按官方的说法,烟台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可是此间有企业界人士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这个说法太抬举自己了。烟台目前的工业总产值较低,而且主要靠几大龙头企业支撑,没有形成由中小配套企业共同组成的优势与特色产业簇群。我们要勇于承认烟台还处在初级工业化过程之中。” 

  工业不行,第三产业又如何?烟台一直想利用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第三产业。可是,第三产业的一些项目总是办不成气候,APEC中小型企业博览会另攀高枝,果蔬博览会勉强举办,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7-31
烟台城市性格的软肋(1)


 烟台的落后,有客观原因和时代背景,但更有主观的因素。 

  网民“在水一方”在《烟台的春天还会来吗?》中对烟台的落后作了如下的剖析: 

  北极星,这颗耀眼的明星,为什么陨落?它只注重了质量,认为质量好了,产品一定长卖不衰,结果,猝然间被南方手表征服。这显然是自负。本来它还可以有机会翻身,毕竟这个牌子太值钱了。但保守让它不接受外界表业日新月异的事实,结果成了今天的样子。 

  三环、飞轮罐头、罗锅香皂……一个个耀眼的名字都匆匆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有人曾戏言,要不是酒类产品地域性强,张裕至今辉煌,烟台的四大名牌可能要全军覆没。 

  这些企业的败落原因众多,但都有自负和保守的因素。 

  烟台人的自负是普遍的情绪,自负容易导致保守,烟台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乐此不疲。然而,毕竟是落后了,烟台人又很快从自负变成自卑,说自己的城市一无是处。 

  自负保守就导致缺乏创新,烟台是港口城市,不妨从港口说起。 

  仔细研究烟台历史不难发现,烟台辉煌时期也就是港口辉煌时期,烟台失落也从港口开始。 

  烟台港自古就是我国南北航线上重要停泊点,《港史》记载,春秋开始至唐汉,芝罘湾是我国北方的大出海口,我国传入朝鲜、日本的文明基本都是从此出海。清朝时期,烟台港更是连接天津港的重要交通枢纽。烟台开埠后,烟台港迅速成为国际性贸易港,并成为全国三大港口之一,该港由此进入全盛时期,山东沿海20多个港口均归其管理,青岛港也内在。随着港口的发展,烟台迅速发展为国内知名的城市。到1909年,烟台城市人口已达10万,此时的青岛只有3万人,港口吞吐量也比青岛多。 

  就在1910年,奇怪的事发生了,青岛港吞吐量超过了烟台,1913年顺势成为国内第六大港。而烟台港“沦落”到二流港口。烟台哗然,但事实就是如此。 

  烟台港衰落有多种原因,最直接的是因为胶济铁路开通,原由烟台输送到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货物,改从青岛港走。这一走,几乎把烟台进出口的贸易渠道全断了。1915年开始,青岛市区人口不但超过烟台,而且陡增,到1940年,青岛已是50万人口的大市,而烟台人口却从10多万降到七八万。港口吞吐量相差也越来越大。 

  烟台人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比自己发展晚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青岛港如日中天地发展起来。 

  如果仔细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世界港口城市,大都是先发展港口,港口好了,再开通腹地的陆路通道。而烟台港在成为国家大港后,因为自负、保守,也或因为其他原因,陆路通道没有跟上,而青岛小港则立足实际,客观上港口规模扩大,铁路干线开通,主观上努力营造国际大港的优势,尤其当日本横滨等大港发生大地震后,该港迅速抓住商机,取代横滨港,成为全球海上通道。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990年烟台港在为成为千万吨大港而努力时,青岛港已开始向5000万吨大港迈进,并于1995年突破5000万吨大港;到90年代末,烟台为突破2000万吨努力时,青岛港已号称亿吨大港了。尤其是集装箱,青岛港是烟台的100倍还多。 

  当然,烟台港的衰落是与烟台经济的发展有关系的,长期以来烟台轻工业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港口的发展,但也不可否认,它的衰落与自身的创新意识差、拼搏意识差有关系。 

  烟台的保守让人想到蛇口,曾经叱咤风云的蛇口,目前它只是深圳南山区的一个小片区,世界已几乎听不到它的声音,它只能孤独地蜷伏着,像一个寂寞的老人无助地感受历史的沧桑。它的经济辐射能力不但不能照射全国,连珠三角都不再把它放入视线。但它永远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历史可以选择一个城市,也可以抛弃一个城市,而城市所能做的是一定抓住历史赐予的机遇,永不停息地创新发展。 

  还有,烟台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它创造的“胶东模式”。烟台乡镇企业在烟台遍地开花,发展势头之好、之快,至少在北方是最为耀眼的。但胶东模式带来的辉煌没有持续下去。 

  一直以来,烟台拥有全国黄金第一市招远、全国苹果第一市栖霞、全国蔬菜出口第一市莱阳等多个经济发达区域。然而,作为一个中心城市,烟台始终处于羸弱状态,难以在财富、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周边所辖范围形成强磁力辐射。与此同时,全市工业布局散,产业层次低,虽有葡萄酒、三环锁、北极星钟表等几大件,但几个龙头企业只是各自发展,没有形成具备优势与特色的集群,竞争力大打折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乡镇企业面临治理整顿、关停并转、政策收缩,烟台的一些“二国营”式的乡镇企业开始因有产品无市场而渐告式微,即便一度成为“黑马”的乡镇企业,也没来得及“奔驰”,便已成“瘦马”。“胶东模式”很快式微,光环渐趋黯淡。“九五”期间,烟台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不仅落后于“八五”,还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明显的是港口——2004年,青岛港的货物吞吐量已相当于五个烟台港,集装箱吞吐量是烟台港的17.7倍。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7-31
烟台城市性格的软肋(2)


一个人最痛苦的不是弱小时的失败,而是由强到弱的失落,一座城市亦然。烟台落伍,思想观念上的故步自封、小富即安是主要原因。深圳起步就同上海、香港比,而烟台人却习惯于自己跟自己比、今年和去年比。结果,自己比自己,越比越自喜;今年比去年,年年有发展。这就是烟台城市性格的软肋


烟台:假如明天来临


那么,作为昨日的霸王花,烟台能否重现昔日辉煌?是甘心做配角,接受青岛的单极辐射,还是与其一道,成为推动半岛发展的双“龙头”? 

  换言之,在这场城市大角逐中,烟台的明天是否更辉煌? 

  “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是烟台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之后,获得的又一个珍贵的荣誉。就提高烟台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而言,这无疑是一张靓丽的“名片”。 但是烟台PK青岛,仅凭一张名片是远远不够的。 

  坦白地说,烟台对青岛只能“望其项背”,要想超过青岛很难。 

  若论城市开放早晚,烟台胜之一筹。从开埠时间来比较,青岛比烟台晚了36年。但青岛发展势头很快。早在1911年时青岛港就压倒烟台港,成为山东港口的龙头。对外开放则使青岛如虎添翼。现在青岛是山东省的经济中心和进出口的重要门户。与青岛比,烟台的差距并不小:烟台拥有中国名牌12个,虽居全省第二,但比第一名的青岛少22个,山东省名牌更是少57个;烟台规模最大的前20名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仅18亿元,青岛的这一数字却高达124亿元……可以说,青岛经济功底厚实,烟台要想超过青岛真的很难。 

  烟台的当务之急是引进人才,让烟台成为“大烟台”。人才是支撑烟台走向国际都市的基础,没有人才,发展是空想。外来人才还能对经济、思想观念产生冲击力,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飞跃发展。城市应该注入外来活力,应该用外力激发内力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烟台需要进一步敞开胸怀,招贤纳才。现在的烟台只是烟台人的烟台,或者说是山东省的烟台市。在烟台随处走走,耳边多是烟台本地话。这可以说是一个挺奇怪的现象。如果一个城市,人们都说本地话;如果一个企业,人们的方言整齐划一,这样的城市和企业是很难做大的。南方城市不是这样,像广州等地,简直就是方言汇聚地。 

  在2006青岛国际商务周上,“青岛金融街”正式揭牌,至此,青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之路再次迈出实质性一步。青岛,也成为继济南之后,半岛城市群中又一个祭出“区域金融中心”大旗的城市。 

  在这场两城PK争夺金融优势的较量中,作为“胶东小三角”城市之一的烟台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选择——金融产业是继续冷眼旁观,还是奋起直追进而实现顺势起飞? 

  青岛和济南都正在研究发展壮大金融产业的问题,目的也都在于争夺金融优势,为今后发展抢得先机。 

  济南、青岛“角力”的背后,烟台显得十分尴尬。在这场三城角力中,与济南、青岛对金融的先行一步相比,烟台已经慢了一拍。从目前情况看,不论是青岛还是济南,金融业对烟台的辐射力均相当有限。而金融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不抓住机遇,发展的先机就将丧失。 

  不过,随着新胶东时代的来临,烟台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 

  ——看区位优势,随着烟大铁路轮渡的建成,烟台将成为连接华东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这种优势其他城市无法比拟; 

  ——看投资,五年间,烟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4000亿元,是“九五”的4.6倍,列全省第一,这将为烟台未来几年的发展积蓄充足的后劲; 

  ——看项目支撑,五年后,仅仅是四大支柱产业即可完成销售收入5000亿元;汽车、电脑、手机三大集群将完成销售收入2600亿元…… 

  如果善于把握机会,烟台完全能推动“半岛制造”的崛起,与青岛一起成为引领新胶东时代的“龙头”。 

  眼下,烟台正加快港口建设。2010年,港口吞吐量将达到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届时,烟台将成为一个黄渤海和东北亚地区区域性大型主枢纽。烟台,辉煌于港口,失落于港口,那么,这座城市能否在港口雄风的再造中重塑辉煌?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7-31
烟台确实该加油了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7-31
青岛于1897年被德国侵占强租,自此开始建设形成城市。胶济铁路1904年就已经通车,青岛港口各码头自1901年开始就次第建成。烟台自1861年开埠后,一度成为山东半岛的经济中心,但是随着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青岛就决定性的取代烟台成为半岛的经济中心了,从此烟台从来就没有过翻身的时候。而烟台晚至1956年才通铁路,更是迟至1990年代才有复线铁路,迟的太多了。青岛早在清末民国时候就已经是北方显赫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了。青岛超越烟台迄今已经100年左右了,烟台竟然还好意思把青岛叫做新贵,真是笑死人了。
顺便说一句,我也曾经在烟台工作过一段,烟台什么样子,我亲自见过,空言吹嘘对偶是没什么用的。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8-01
烟台很好啊这里一点都不潮湿啊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8-02-07
可怜的烟台啊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02-07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不一定非得谁超过谁。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8-02-07
烟台应该去和威海比吧 如果和青岛相比 那么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8-02-14
差距我们承认,但要发展还是要和青岛比,总能找到更好发展的途径。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8-02-14
对~烟台应该往高比,当年青岛向大连看齐,现在已经不弱于甚至是超过大连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