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752阅读
  • 6回复

[缅甸]关于掸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3-03
面积:

掸邦(SHAN STATE)是前缅甸联邦中最大之邦,面积为62,500(六万二千五百)平方英里,此面积未包括固有的全部昭发(土司)国家领土。

地理位置:

掸邦位于北徫19度至24度之间,自东经96度向101度伸展。其北部是克钦邦(KACHIN STATE),东北部是中国的云南省,东部是寮国(LAOS),东南部是泰国(THAILAND),西南部是克伦尼邦(KARENNI STATE),西部是缅邦,掸邦属于东南亚地区国家。

地形:

掸邦地处平均海拔5-600英尺,莱良山为掸邦高原最高处海拔8,777英尺,莱庄山(相威),莱班农山(景东),莱占山(猛耿)都高达8,000英尺以上。掸邦国内山谷广阔、山峦森林遍布、丘陆起伏不平,自然景观十分壮丽。亚洲最长的河流之一萨尔温江(怒江)自中国西藏高原,从北向南把掸邦一分为二,两边流域高山陡险达到6-7,000英尺,这条江穿过掸邦、克伦尼(红甲良)邦、克伦(甲良)邦、孟邦然后在莫拉明市(MouLamein),流入莫答玛海湾(The Golf of Marta ban)。

在掸邦主要流入萨尔温江的支流为西部的南帝河、南宁河、南班河、南定河、南淜河等;东部的南马河、南男河、南卡河、南形河、南含河、南他河、南美工河等。

眉公河是掸邦与寮国的分界线,在两国之间的眉公河,海岸线长达120英里,自掸邦流入眉公河的主要支流是南浪河、南雷河、南邦河等,掸邦北部主要河流是南卯河(瑞丽江)和南渡河,掸邦南部主要河流是南作基河、南蓝河、南挡帕河、南皮路河等。

掸邦因地属于掸邦高原,许多江河随着高山陡险流过,形成无数风景优美的瀑布,掸邦最大的瀑布位于景懂县(猛乃)名叫“中昂瀑布”,最大的湖泊为海芽湖(茵箂湖),当地居民于湖面上筑屋而居,实为难得一见的景观。

气候:

掸邦的气候分为三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夏季从3月至6月,气温平均在华氏(F)70度至80度,唯有猛迈市扎龙县温度高达100度至104度(F)之间,秋季从6月至9月,年降雨量平均为40至60英吋,冬季从10月至12月,气温降到60度至40度(F),若是高山地区温度会降到30度(F)左右。

森林:

较冷的高山岭海拔4,000英尺以上的地区,主要为松林和竹类,气候较热的低洼地区,主要为柚木、美登木、美抱木等,在峡谷平原地区,主要为草地平原,森林占地面积共42,210平方英里,珍贵木材有:柚木、松树、美登木、美抱木、美乐木、美梯桗木、美扎蓝木、美麻边木、香油木等等。

地下矿物:

掸邦拥有丰富的矿物,例如:银(SILVER),铅(LEAD), 黄金(GOLD),铜(COPPER),铁(IRON-ORE),鎷(WOLFRAM),锡(TIN),钨(TUNGSTEN),锰(MANGANESE),镍(NIKLE),煤
(COAL),锑(ANTIMONY),云母(MICA),宝石(GEM),大理石(MABLE),锌(ZINC),铝(ALLUMINIUM)等。

掸邦目前正在挖采的矿场主要如下:

班雍矿场(南渡市)出锡、铅、银、镍、铜、锑等矿物,早在14世纪就有中国人到此寻找挖采各种矿物,1891年一名英国人继续挖采,直到1909年才立成一个公司名为(BURMA CORPORATION LIMITED),1965年 前缅甸联邦政府与公司方面经过商谈合作之后更改名为 (BUMAR CORPORATION 1951 LIMITED),1965年缅甸军政权以国有化之名没收为己有。

拉咑哪点基矿场(作米市)出铅、银、锡、镍等。
摸彩矿场(摸彩市)出产铅。
嘎罗矿场(嘎罗市)。
莱麻矿场(排昆市)出产铅和鎷。
朗考矿场(冒卖市)出产大理石。
南麻矿场(南奔市)出产煤、中等煤。
莱耿矿场(猛崩市)出产锡。
班别矿场(东技市)1963年发现,主要出产铁和鎷,产量多达63吨。
除此之外,于猛尧、景东、冒卖、景康等市也都出产铁矿。
此外海燕、嘎、蓝呵等市出产铜,互地区和萨尔温江出产黄金,掸邦各地区出锑、云母,荷奔市出锰,莱有、昔波、南马南崩、东技、勐侗、崩巴景、嘎罗、打基等市出产煤,勐谷、勐密和勐苏等市出产各种宝石,在掸邦至今尚未发现的有矿物之地还有很多地区。

民族:

掸邦总人口为8百万人,掸邦为多种族邦,居住民族有:

(1) 傣族,掸邦民族当中以傣族(Tai or Shan)居多数,占总人口68%、傣族人多居住于平原地带。
(2) 波龙(德昂族),占人口7%,多居住于山岭地带气候较冷地区,主要分布于南山市属于掸北地区,多以种茶叶谋生。
(3)巴噢族,占人口7%,多居住在山岭地带,多以农业与种植洋葱和马玲薯谋生。
(4)佤族,占5%居住于萨尔温江东畔,多以农业为生。
(5)景波族,居住于掸北山岭地带,多以农业为生。
(6)特努族,居住于掸邦西部平原地带,多以农业为生。
(7) 安沙族,居住于芽湖(茵箂湖)以农业、种菁菜、手工艺以及打铁铸刀为生。
(8)拉湖族,居住于掸邦东部,主要居住于与寮国交界的山岭,以农业为生。
(9) 啊卡族(苗族),居住于掸邦东部,主要居住于与寮国交界的山岭地带,多以农业为生。
(10)果敢汉族,居住掸邦北部,主要分布在相威市,多以农业、饲养蓄牧以及贸易为生。
(11)巴懂(嘎央族),居住于“猛苏”属掸邦南部,多以农业谋生。
(12)傈僳族,多居住于掸邦南部,不习惯群居生活,多以农业谋生。
(13)黑央族,红央族以及花央族居住在掸邦南部和中部,主要在〝南展、可西、猛苏〞等地,多以农业为生。
(14)懂乐族,多居于掸邦南部,多以农业谋生。
(15)印度族(故拉卡),居住掸邦北部地区,随着英国统治时代自印度迁移到掸邦。饲养家蓄和农业为生。
(16)汉族,多数汉族来自中国云南,居住掸邦各地,多集中于各大城镇,主要以商业谋生。
(16)较少的少数民族,如:安、卡木、他诺、巴列等民族等、多以农业为生。

文化:掸邦傣语成为国语,大部分民族都会说傣语。在各民族地区也有自己民族方言,掸邦所用文字主要以傣文最为普遍,另外中文、英文、缅文、巴噢文、景波文、佤文、拉湖文等也被使用。

服装:傣族男人一般穿大裤管长裤,喜爱用长布包头,唯有女装稍有区别。

舞蹈与音乐:掸邦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傣族主要舞蹈为孔雀舞、鹿舞、双刀舞、棍舞、武舞等,主要乐器为长鼔、短鼔、笛子葫芦笛、二胡一锣等。

宗教:85%的掸邦人民信仰佛教(小乘佛教),其余信仰基督教、波罗门教、回教、神教等。

农业与农产品:掸邦农业分为三种:

(一)农业

(二)种旱地

(三)菜园

主要的农产品为大米、玉米、芝麻、茶叶、咖啡、
烟叶、烟草、黄豆、花生、马玲薯、菊子、茢菓、
菠梦、桃子、李子、洋葱、青菜、雅片等。

教育与卫生:


在缅甸军政权管治下,掸邦的教育方面根据1985年的资料如下列表:
(资料太旧,故删去此图) 

※注,此表不包括眉苗巿和莫谷巿及东技的一所专业学校,学校教学媒介语为缅文和英文,当地民族之语言和文字,完全被缅甸当权者隔绝于校内教授,根据1985年缅甸军政权管治之下的掸邦卫生方面,城市医院共93所、 鄕村医院31所、边境地区医院4所,
其中不包括眉苗市与莫谷市。

居住于鄕村地区的掸邦人民85%得不到新进医术治疗权利,大部分仍依据传统医学治疗病患,掸邦人民至今正面临着各种灾害疾病。

城市与交通:掸邦共分为北部、南部、东部三个地区

掸邦北部包括24个城市,以《腊戍》为主要城市。
掸邦东部包括8个城市,以《景东》为主要城市。
掸邦南部包括24个城市,以《东技》为主要城市。

《东技》为掸邦首都,是乔冶、斯克特爵(Sir Georgo Scoll)在英国统治时代所建,掸邦共有57个城市、1,705县、15,775鄕。

掸邦主要交通有三条路线:

航空:掸邦共有7座机场

(1) 骇荷市(2)南展市(3)景东市(4)猛萨市(5)大其力市(6)猛密市(7)腊戍巿。

铁路:北部曼德勒(瓦城)-腊戍、南部打基-东技、南展-猛乃、
昂班-莱菓。

公路:北部自曼德勒(瓦城)到南坎(木姐市), 自相雨到滚弄-荷班,
南部自打基到景东-大其力,中部昔波到莱良。

此三条主要公路都可以通往每个城市,此三道血脉之路大部分都是自英国时代建立开通,新的路线较少,因此,某些路段都已进入过时损坏壮况,雨季时路面泥泞通行非常困难。

北方的曼德勒-木姐公路可通往中国的瑞丽姐告-上海,
南方的打基-景东大其力公路可通往泰国的清菜、清迈-曼谷,
掸邦除了和缅邦作边界商贸之外,也与中国、泰国、寮国
做边界经济来往。

掸邦著名之桥共3座(1)大锅桥(萨尔温江)为公路桥,位于滚享-猛边之间,(2)柯格桥为铁路桥,位于农口-作米之间,(3)滚弄桥(萨尔温江)为公路桥,位于滚弄-荷班。


《掸邦大事年表》

      公元1947年2月12日,掸邦、克钦邦、钦邦及缅甸本部于掸邦境内彬龙(Panglong)小镇上,签署彬龙协议(Panglong Agreement),协议之目的为,联合掸邦、缅甸、克钦邦、钦邦及英国统治下的各邦,联合向英国争取联合独立。

公元1947年9月24日,仓促完成缅甸联邦宪法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on of Burma》。

公元1948年1月4日,联合独立成功,缅甸联邦《 Union Of Burma》誔生。 国家依《缅甸联邦宪法》运作。

公元1948年,《缅甸联邦》第一任联邦总统由掸邦掸族土司王苏瑞泰(Sao Shwe Thaik)担任。任期1948年至1952年。

公元1952年,吴努为首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为缅甸联邦执政党。同年,缅甸藉驱逐中国国民党残军为由,进军掸邦。

公元1958年,奈温将军强迫吴努让其成立『看守政府』。同年,《缅甸联邦宪法》赋予掸邦的去、留权力,被『看守政府』搁置,由掸邦人民组织而成之军队,与『看守政府』之国防军发生历史性之第一次交战。《缅甸联邦宪法》明定宪法运作十年后,掸邦、克伦尼邦有权决定自己是否还愿意成为《缅甸联邦》一份子。

公元1962年,吴努的联邦党(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洁派改名)竞选获胜而组织政府。

公元1962年3月2日,缅甸军事强人奈温将军,政变夺权,同年,作废《联邦宪法》,成立革命委员会进行军人独裁统治。联邦宪法之作废等于宣告《缅甸联邦》解体,从此,各邦纷纷为原有之自主权而与缅甸本部交战,遍及缅甸全国之内战于焉展开,并一发不可收拾。

公元1964年,掸邦人民组织正式之掸邦军(Shan State Army),正式为收复掸邦国土而努力。

公元1968年,缅甸共产党进入掸邦东部,并于当地成立人民军(People's Army),人民军主要由当地佤族组成。

公元1988年8月8日,缅甸全国人民起义,结果被军方残酷镇压,导致了举世震撼的屠杀案。

公元1988年10月26日,掸邦众民族民主联盟(Shan Nationalities League for Democracy)成立。

公元1989年3月12日,彭家声的果敢部队于果敢县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建置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是年,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

公元1989年4月,林明贤之815军区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另立门户组织掸邦东部同盟军(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 , NDAA )。同年,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

公元1989年4月17日,鲍有祥之佤部队于佤邦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成立缅甸国家团结党(Burma National Solidarity Party)随后更名为佤邦联合党(United Wa State Party 或 UWSP),武装部队命名为佤邦联军(United State Wa Army 或UWSA)。5月18日,佤邦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

公元 1989年,缅甸当局将缅甸国名之英文名自(Union Of Burma)改为 (Union Of Myanmar)。

公元1989年掸邦军分裂,北掸邦军(Shan State Army-North)与缅甸军政权达成停战协议。其余掸邦军(Shan State Army)继续为收复国土而努力。

公元1990年缅甸举行全国普选,昆吞屋(Khun Toon Oo)领导之掸邦众民族民主联盟(Shan Nationalities League for Democracy)在掸邦地区取得压倒性胜利。同时,翁山素姬女士领导之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在缅甸本部地区也取得压倒性胜利。遗憾的是,选举结果被缅甸军政权否定。

公元1993年12月12日,被外界称为毒品大王之掸邦军(Mong Tai Army) 领导坤沙(Khun Sa ),宣布掸邦脱离缅甸联邦独立建国。

公元1996年1月24日,坤沙(Khun Sa )领导之掸邦军(Mong Tai Army) 在佤军、缅军、泰国政府之压力下,正式向缅甸军政权无条件投降。

公元1996年11月16日,掸族民主联盟(Shan Democratic Union )在海外成立。

公元1999年3月,掸族妇女行动网 Shan Women Action Network (SWAN)创立。

公元2002年,掸族妇女行动网成员,由姜冬女士 (Charm Tong)为首撰写之强奸准证 (License to Rape)报告在国际上发布,掸邦掸族妇女被缅甸军队强奸蹂躏事件,得到国际社会之广泛重视。

公元2003年掸邦军(Mong Tai Army) 不愿投降之部队,于南掸邦老泰亮山(Loi Taileng)正式建置南掸邦军(Shan State Army-South),并继往开来为收复掸邦国土而努力。

公元2005年3月25日,流亡于加拿大的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苏瑞泰(Sao Shwe Thaik)之长子召坎帕(Hso Khan Pha),与南掸邦军第758旅合作建置掸国过渡政府(Interim Shan Government , ISG)。南掸邦军因此而呈现分裂状态。

公元2005年4月17日,掸国过渡政府(Interim Shan Government)又再次正式对外宣布掸邦独立。值得一提的是,掸邦主要之各政、军团体并不支持 ISG。缅甸本部之NLD以“一个国家不能出现两个平行之政府”委婉表示反对。


2006年5月24日,掸邦宪法起草委员会(Shan State Constitution Drafting Commission),公布第一版掸邦宪法草案。


公元2006年7月16日,掸国过渡政府(Interim Shan Government)军方,在不支缅甸军政权之围剿,与缅甸军政权达成停战协议。

公元2006年8月1日,掸国过渡政府(Interim Shan Government)军方,因缅甸军政权并无诚意履行停战协议,因而,重回丛林为收复国土而努力。据报,掸国过渡政府(Interim Shan Government)军方,极有可能会重回原东家南掸邦军(Shan State Army-South)麾下,而掸国过渡政府则继续流亡海外。


说明:原文转发,不作任何修改,不代表本人立场。请各位自行辨别,不要乱扣帽子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3-03
关于掸帮第一特区果敢



果敢麻栗坝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进入了20世纪的90年代。

然而,这个华人祖先们开创的聚居点,一刻也未宁静。时间的指标指向1992年11月时,这里,又发生了一场权力与利益的纷争。

曾在中国云南临沧地区驾驶过手扶拖拉机的杨氏兄弟四人,60年代末,跨出了国门。

四兄弟中,杨茂良、杨茂安加入了缅甸共产党。二人均在东北军区。杨茂良官至果敢县副县长,杨茂安则是东北军区内务处的处长。另外两人,杨茂修、杨茂贤一直的商场上奔波。其中,由于杨茂贤多次进行毒品走私活动,于1994年被中国地方法院判处死刑。

杨茂良、杨茂安在彭家声兵变猛固之后,分别升任副总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两个要职。果敢地区,也同时承认了杨氏兄弟的果敢人身份。

彭家声的“果敢同盟军”,实际上就是由果敢人组成的华人地方武装。重要的领导岗位,几乎是清一色的果敢族。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

除彭家声当时任总司令外,参谋长、副参谋长李忠祥(原缅共东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彭家富、杨忠卫(东北军区旅长)、杨茂良,政治部副主任胡家友,财政部长刘国玺(原东北军区财政部副部长),后勤部长杨忠锡,财贸部长张德文(原东北军区营长),副部长彭大顺(彭家声长子)等人,全是果敢地区的头面人物。

彭家声的“同盟军”,较之佤联军来说,又是一种不同的模式。

彭属下仅编制有一个师——893师,李尼门、魏超仁先后任师长职。

“果敢同盟军”较为松散的结构,给内部不断纷争造成了天然的良机。

1992年11月,“果敢同盟军”出现了第一次内讧。起事的是当时担任“副总参谋长”的杨茂良及其兄弟。直接的原因是“权力之争”。

彭、杨之争开始后,师长魏超仁等人加入了杨部。双方兵戎相见,发生大小战斗十几次。几乎谁也没有取胜的更大把握。
久拖不决,对杨部更加不利。

杨氏兄弟亲赴佤邦,游说佤联军上层,终于有了说法。
佤邦当时已经在泰缅边境与坤沙部作战。佤邦的行径,在其它三支武装中,曾带来不同的反响。

丁英101远在一方,没有更大的干系。林明贤与彭家声是亲戚关系,尽管“井水不犯河水”,但他们总是“亲戚”。彭家声与坤沙的关系一直不错,双方时常有些往来。同时,林部因地理条件,多少也与坤沙部有一些交往。

此等情形,对于佤邦的南线故事,就构成了一块似有似无的“心病”。同时,“大佤邦”的版图,几乎是整个萨尔温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各种因素之一,佤邦决定“助杨倒彭”。

于是,1500人左右的佤联军从清水河一带进入果敢。
强大的力量反差,使彭家志很快兵败如山倒。不得已,退出了果敢地区。
杨茂良成为果敢同盟军的司令,杨茂安为副司令。这是1993年5月的事情。
杨茂良主政期间,果敢地区的毒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其中最为重要的出口与通道,就是走中国境内。

中国云南一度因果敢的毒品走私,造成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中国,也由此从“过境”受害国,逐渐成为一个“消费市场”。面临严峻的反毒任务。

果敢麻栗坝又到了1995年的秋天。
果敢杨家,终于又出现了棘手的“内讧”。这次“内讧”最终导致了杨家在果敢统治的结束。

下面是笔者1995年8月的一份材料:

云南境外6支割据武装(包括克钦独立军、坤沙蒙泰军)中,“果敢同盟军”杨茂良部是对中国进行渗透、毒品走私最为猖狂的一支。尽管其人数仅2千余人,但所辖区域是与我地、州接壤最多的一支武装。杨部盘跨在我临沧、保山地区及德宏州境外,这三个地州恰恰是云南毒品入境及其反毒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杨部也进入多事之秋,继1992年的倒彭称王后,近期又发生一起内讧事件,其权力进一步被削弱。但毒品贸易势头未减。

1995年8月1日凌晨6时,驻扎在我云南潞西县芒海境外—猛固的“果敢同盟军”128师举兵反杨,同时向外界发布了《告战士同胞书》、《和平宣言—施政纲领》、《公告》三个文件。这是“同盟军”自1989年3月从缅共中独立以来的第二次大的内讧。经过2个多月来规模不大的十几次战斗,起兵反杨的原893 师(现为128师)师长李林明(佤族),原猛固县县长孟色拉(中国云南陇川户撒乡人,阿昌族)、刚从128师师长位置上下来,但仍任“果敢同盟军”副司令的李德华(佤族)领导的佤族部队在占有优势的情形下失去主动,放弃了原已占领的大部分地盘,投到佤邦麾下。杨部失而复得重镇猛固,但损失惨重,杨茂安的四子现任128师师长的杨克勋阵亡。

此次内讧,杨部已原气大伤,要恢复往日实力看来已不太可能。

(一) 事件的背景与原因

这次内讧的缘由是杨茂安1993年6月将小儿子杨克勋由营长直接安排接替李德华128师师长的职位,李自持功高反被削除了兵权,心中不为不满。直接导火线是,杨茂良为进一步控制兵权将128师与124师调防。于是,经过长期准备,李林明同李德华、孟色拉合谋率以佤族士兵为主的128师易帜独立。

这次兵变,得到了佤邦以鲍友祥为首的佤族势力的暗中支持。率部反杨的李、李、孟三人,可以说都是杨部中既能带兵打仗又屡立战功的有功之臣,在杨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李德华是佤联军司令鲍友祥的远房亲戚,曾任佤联军的连长。1993年2月,杨与彭家声第一次内斗相持不下时,杨向鲍友祥、李自如求援,鲍、李考虑到彭与坤沙及林明贤(彭的女婿)的密切关系对佤邦北部安全不利,决定援杨倒彭。李德华受命率3个连秘密支持杨部并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彭家声败北。由于佤邦借钱给杨部及武力支持,杨在短期内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形下受制于佤邦,战后杨部在佤邦压力下重新整编部队,李德华被破格提拔接替李林明师长位,成为新组建的128师师长。“下台干部”李林明与鲍更有着不同一般的亲密关系。早在60年代,李就在鲍任大队长的“佤族独立大队”中任副队长, 1968年,与鲍投入缅共部队。李林明先后在缅共893师任二旅一营营长、副旅长、旅长、副师长、师长,在893师(现128师)有较好的基础,同时李林明与彭家声关系密切。1993年杨部清洗时,李林明与原缅共贵概县长、当时猛固县长孟色拉一同被免职。后所谓“给出路”政策,李被派到腊戍办事处任主任,孟被派到密支那办事处任主任。结果两人多时闲赋在家,做做生意,无所事事。杨家对佤邦的控制表现出不满,常有微言,后发展到杨氏兄弟在公开场合说鲍的坏话。这些话很快传入佤邦领导层耳中。

第二个原因是佤邦领导层认为杨部近年来军纪松驰,任人唯亲,内部矛盾加深,大多领导为谋私利而不务正业,杨氏兄弟缺乏组织领导才能,其武装已形同散沙一片。尤其是杨部在毒品问题上的“不听招呼”,造成中国极大反感并加大打击力度。尽管1994年“5.8”一案中,在佤邦的压力下虽未敢轻举妄动,但其贩毒势头未减。毒品问题佤邦压力更大,佤邦不愿因此而惹恼中国,以至影响“大佤邦”战略的实施。

这次实际上是佤邦解决杨部问题的一次试探,一种方式。

第三、缅军政权对各支武装的火并总是持“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形式上不表态、不介入,暗中注视事态的发展。此次事件中,缅政府仍是静观其变。但最后选择了支持杨部,这是由于缅政府对东北部边境地区割据势力的力量均势判断后下的决心。尽管对外来的移民华人更有戎心,但更不愿看到佤邦将从而成为缅中边境的“独立王国”,“防其坐大,分而治之”是缅军对付各种割据势力的基本策略。

“8.1”事件中,当缅政府搞清楚有佤邦的背景后,便暗中给杨部提供支持,力图维护杨部形式上存在,便于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杨部兵力与重武器的调动均经过缅军领地,缅政府只当没有看见。同时,与佤邦打招呼,认为“这是一次杨部的内部矛盾,其它方面不宜插手”。

(二)事件的发展与现状

1995年7月26日,杨茂安在猛固主持召开“禁毒工作与部队调防会议”,会上杨与副司令李德华就中国指责其为毒品集团等问题发生争执。会后,李三人决定利用调防之机动手。8月1日凌晨5时20分,“老师长”李林明率三个亲信营的兵力将在猛固主持调防的“总参谋长”魏超仁、128师师长杨克勋、副师长魏三、猛固县长李朝华等人拘留,同时,师部警卫营被全部缴械;孟色拉率二个营在调防途中的刺竹林带将杨克勋的亲信第三营缴械,在未放一枪的情形下,前后仅用了四小时兵变成功。李部同时打出了“猛固民族保安军军政委员会”的牌子。

8月3日,李释放了扣押的魏、杨等人及300名士兵,这批人回到果敢后成为进攻李部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杨茂安进行了各种活动及武装进攻的准备。8月5 日,成立了以副司令兼124师师长王国贞和杨克勋为首的指挥部,动员了2千余人的兵力进攻猛固地区。杨茂良亲自到仰光与政府领导商谈此事,谋求支持。另外还向鲍友祥、克钦独立军、坤沙二旅吞腊等部积极做了工作。杨还对在佤邦握有实权的领导人私人说:“我们都是汉族,又是一起从中国出来的,应该留一些我们汉族的地盘。”由于杨部承认佤邦的领导并在部分问题上执行佤邦的旨意,佤邦看到李林明部优势渐失及继续对杨进行控制的需要,最终放弃了李林明,将他收回佤邦。

兵变成功后的李林明等,由于缺乏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与对整个形势未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侥幸认为杨部会就此罢休并没有能力攻打猛固,加上没有得到佤邦的武力支持,逐步丧失了主动的局面,不得不将猛固得而复失,李率大多数人马投到佤邦,孟色拉则逃到中国边境藏匿。

此次事件的佤邦背景,给鲍、杨关系造成进一步的不睦,不排除爆发其它冲突的可能。

“8.1”事件尚未完结,1995年11月,果敢出现了又一次“内讧”。这次“内讧”,使彭家声重新回到了他盼望已久的果敢昔俄寨。

有关的情况是这样的:

1995年11月22日中午,1993年初被杨氏兄弟推翻的“果敢同盟军”领导人彭家声与女婿“果敢东部同盟军”司令林明贤,率林部及佤邦两个营的兵力进驻杨部辖区。当时,杨茂良正率部准备进攻今年“8.1”事件中的“叛军”领导人之一孟色拉在我畹町境外澡塘河的辖区。杨后院起火无心再战,其部下一个营哗变投缅,杨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与缅甸腊戍军区负责人在贵概谈判,提出三个解决方案:一是要求与缅军合作共同对彭,将来共管杨部区域;二是由缅军收复后,杨部编入缅甸警察系列,归政府领导;三是要求政府在内地给一块地盘“养老”,辖区由政府接管。缅军方迅速选择了第三方案。23日,缅东北军区7个快速营开进杨部辖区,并控制了彭部占领之外的2个制高点,同时对我潞西县芒海境外的猛固进行了包围。26日,占领猛固。

由林明贤与彭家富在前台指挥的彭部,23日迅速占领另一要地清水河,并对果敢地区实施了包围。彭家声声言要“打一场血战”,以雪1993年一剑之仇。

“11. 22”事件实际上是“8.1”事件的延伸和继续。这次表面上因权利分配引起的内讧,实际上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与鲜为人知的背景。不仅反映了原缅共分裂组织间的争权夺利,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缅政府的意图,同时,也是萨尔温江东岸地区新形势下力量均势格局的必然结果。

彭控制的地盘与我云南南伞、清水河两个省级口岸对接,由于这里有通往缅北腊戍最近的一条公路,果敢的地理位置对我十分重要。同时,华人聚居区的果敢,随处都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一块无论从地缘、交通、人文等条件分析,均对我改革开放及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的区域。

杨茂良兄弟在佤邦的暗中支持下,用武力将彭逐出果敢后,佤邦领导层很快发觉,表面服从的杨氏兄弟并未对“大佤邦”目标的实施带来积极因素,反之,由于杨氏的私欲太重,无法有效控制毒品流向而惹恼中国,这样,果敢杨部很快失宠于佤邦。中国也开始对杨“以压促变”。佤邦领导层最终形成了一致的判断: “选错了人。”

在果敢地区,因杨氏四兄弟是“文革”中出去的,根基较浅,“民心”一向不稳。这些因素导致了杨部的最终垮台。

1995年8月1日,原杨部亲佤邦的副司令李德华及彭的亲信李林明、孟色拉等人在云南芒海境外的猛固举兵易帜。后因佤邦领导层意见相左失去机会,二李败回佤邦。但是,此次事变为杨部的瓦解奏响了序曲。

杨的“不听招呼”,使佤邦最终下定了解决的决心,其最适合的人选就是当时在女婿林明贤孟拉总部不远的山头上“闲居”,仅有二三十人又经常“受气” 的彭家声。1993年决定“扶杨倒彭”的佤邦部分领导人感到“内疚”,于是,鲍友祥决定对彭做一次“补偿”。1995年10月23日,彭家声与少数亲信研究决定,借佤邦之力,伺机夺回果敢。同年11月中旬,杨茂良率部进攻澡塘河(云南畹町境外)一带的孟色拉部,老街、清水河一带兵力空虚,彭认为是下手的好时机。11月17日,许多被林明贤部制服的佤联军随 杨茂安得以逃脱彭家声进驻果敢,因途中遇大雨,。22日,彭家声到达清水河。

当时,杨茂良已与缅腊戍军区谈妥进攻孟色拉的条件,正在返回木姐的途中,接到信报后,调转车头于11月20日重返腊戍军区。随后,杨向缅政府提出上交军备仓库、要求缅军维持果敢地区安全、重新划地保证其安全等要求,缅方马上应准。11月22日,缅东北军区第一战区6个快速营、1个炮营出动。2个营占领猛固地区,其余跨越萨尔温江在老街、清水河等地制高点驻守。彭家声介绍说,1965年因果敢土司内乱,缅军借口驻兵江东果敢,至1968年,当时的缅共人民军将其逐过江西。近30年,缅军第一次越过了萨尔温江,这对于缅政府是有其战略意义的。

1995年12月20日,由缅政府、彭家声、果敢代表三方组成的“果敢临时政府”成立。缅军声称,“一旦局势稳定,就撤出军队”但我们在1996 年2月初的考察中看到,老街至清水河42公里的地段上,几乎所有的制高点均由缅军控制,根本没有“撤出”之意。看来,要缅政府放弃江东,是较为困难的了。

果敢彭部的现状及发展态势:

彭家声重新入主果敢后,“霸气”少了许多。多时采取“低姿态”,着眼于发展本区域的经济。为此,争得了不少“民心”。尤其是缅军入驻果敢后,整个地区的汉人均有一种“危机感”,迫切需要有果敢人的首领,这一点对彭家声来说,也是较为有利的。彭家声同时与中国地方当局保持着十分友好的关系,他说,我们是中国人,只有依托中国才能发展。

我们看到,果敢两个重要的口岸——老街(南伞境外)、河西(清水河以西)现均由彭部把守,出入境检查由彭部军事人员负责,缅政府军只管登记来往车辆,没有边境进出管理权。在我南伞口岸3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对面,彭部果敢市的3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与此对接,有关勘察工作元月底已全部展开,并开始招商引资。原有的与中方合资的“果敢卷烟厂”及新合资的“555烟厂”即将恢复生产与并投产,在基础工业方面,彭部超过了佤邦,丁英部,林明贤部。

彭部军队现有人数约在3000人左右,司令是其弟彭家富,参谋长是彭家声的大儿子彭大顺。与缅军所不同的是,彭部人马主要负责口岸和坝区的防务,而缅军则在山上驻守。双方军队进驻果敢后,为保持主动谁也未打出第一枪,冲突仅限于武装对峙。由于缅兵抢、偷、强奸妇女等活动频繁,彭家声组织了“棒棒队”,专门打违纪的政府兵。更有甚者,缅兵曾到中国村寨中偷抢,并在南伞口岸,与我边防检查站直线仅300米的二个小山头上,构筑了工事,我南伞与彭部经济开发区均在其威慑范围内。它的工事曾挖进我方宽44米、纵深32米,虽经外事交涉退回,但其工事在山上,对我招商引资极为不利。

果敢的毒品问题是一个严重而棘手的问题,据有关统计数字,我查获的海洛因70%是果敢地区所为。对此,看来彭家声现在已经引起了重视。元月20 日,彭颁布96.1号禁毒令,声称打击向中国贩毒,对毒源改植,提出了设想。彭部从我有关部门引进种子,种植甘蔗5千亩,由我方糖厂收购。彭家声亲口说要搞一个毒品展览馆,以教育后人。杨部因在毒品问题上造成的被动局面对彭的影响是深刻的,故其上台后马上向中方表示了禁毒的愿望,并对中国有关部门部门进行了委托,提出力争在3—5年内逐步进行替代种植。但能否言行一致,还要用时间来证明。

彭家声能基本控制果敢地区看来已不成问题。原因有四:一是果敢民众对其的认同与选择,目前还没有可替代彭之人;二是由于杨氏兄弟将缅兵引入果敢,该区域的华人已对杨氏兄弟将缅兵引入果敢,该区域的华人已对杨氏兄弟产生强烈的抵制情绪,杨策反该区几乎已不可能;三是彭与鲍友祥、林明贤、坤沙等人关系较好,最近又被推举为四支武装组成的“和平民主阵线”主席,“友邻关系”较好;四是彭曾是原缅共组织中第一个与政府和谈的有功之臣,加之其在果敢的影响力,缅政府也惧他几分。缅政府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即:武力解决了彭部不一定能控制果敢,不一定能在江东占稳脚,如这次机会失去,估计本世纪内驻兵萨尔温江以东地区是不可能的了。

彭部今后的发展态势,估计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如能真正象彭所言,逐步禁绝毒品,打击海洛因交易,并取得中国及国际上的支持,经济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其政权也会得到相对巩固。

2、 由于其身份,现在彭已是四支武装(佤邦、林部、孟色拉部、彭部)的形式“盟主”,如其运用得即,对果敢政权的巩固发展有利。

3、 从其它各支武装中,彭部已看到发展经济的重要,由于其地缘、人文条件上的优势,走上正轨后,果敢的发展也是具有潜力的。

4、估计缅甸政府不会放弃利用彭家声来维持果敢地区的稳定与边境的安宁,尽管政府驻足该区,一时半下还不敢轻举妄动。特别是近来几支武装在坤沙问题解决后形成的“共识”,其利益关系更加紧密了。3月底,缅政府把彭家声接至仰光“安抚”就是这个用意。

上面预测的发展态势,一年后的的看来,这个“命”还是给“彭老倌”算对了。

今日之果敢,彭家声仍然是“缅甸国防部特警部果敢分部”的“司令”。

“缅甸国防部特警部”是1992年以后成立的一个武装单位。司令部设于缅东北部的当阳,总司令由何绍昌担任。何本人就是佤族,1990年从岩小石的佤族部队中投向缅政府。不久,出任缅甸“国防部”专门为缅北几支地方民族武装设立的“特警部”的司令。

以上提到的孟色拉“保安军”,由于孟与彭家声的关系较好,也于1996年6月重新归顺了彭家声。孟色拉的部队1千余人,也同时被编为“特警部猛固分部”。

曾在果敢称雄一时的杨茂良兄弟,也同时于1996年下半年,放弃了政府在边境地区划给的“领地”。虽然仍归“特警部”领导,但杨氏兄弟去意已定,拟在商海中有所发展。

杨家兄弟成立了“缅甸金江胜利有限公司”,总部设在了腊戍,并在木奶、九谷、贵概等地设有办事处。仿佛已经淡忘了金戈铁马,东山再起是不大可能了。

果敢的麻栗坝,集日上的老街依然十分热闹。两国边民往来已经非常方便。赶集的闹市中,你可以看到中国来的游客。从这样的喧哗中,你很难想象的出,果敢的昨天是一个怎样的模样。

“果敢族”还要在这里繁衍生息,代代相承。

但原,不久的未来,人们在这里再也看不到美丽的罂粟花。


※编按:

    1989年果敢脱离缅甸共产党,另立门户组建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或果敢同盟军(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是年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现今军力维持在3仟人左右,拥有自己的军火工厂,首府为老街(Laokai),缅甸军政权1995年进军果敢,有 12营军队驻扎于果敢地区,军力同样在3仟人左右。

果敢地区居民结构:华族(Chinese,当地人自称果敢人或麻栗坝人)80%、掸族(Shan)10%、及佤族(Wa)、布朗族(Palaung)、傈粟族(Lisu)等占10%。

学校教学媒介语文以华语文为主。

官方语言:果敢语(中国云南方言),华语(中国称普通话,台湾称国语)。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3-03
关于掸邦第二特区佤邦



1994年3月,正值中国云南思茅境外的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罂粟花盛开的时节,笔者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一行10人考察了佤邦。

与我们同行的有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常委、原思茅地区佤族头人张光明。张的夫人是拉祜族,因此,张光明实际上是当地佤、拉祜族的头人。他与佤联军司令鲍友祥有亲戚关系。

一路歌声笑语,“老头人”成了人们话题的中心,他也成了记者们采访的对象。
当“老头人”说到解放前佤山的鸦片种植时,许多人寻问起佤族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砍人头祭谷子。

有人问:“听说毛泽东当年在会见您时,专门讲了砍头祭谷子的事情。毛选上也有相关的记载,当时您是怎样回答毛主席的?”

“老头人”神气地直起了腰,又顺了顺腰上的那支从50年代一直带在身边的“勃朗宁”手枪,说道:“是有这么回事。当时毛主席在接见我时说到这件事上,问我拿猩猩的头代替可不可以。我回答说:你老请放心喽,只要我不准砍,就没有人再敢砍头来祭谷子了。”

佤族的这个传统习俗,传至50年代,在张光明的手上被废除了。应该说,这是佤族文明的一次重要的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佤族的另外一个种植罂粟的习俗,也很快地被消灭了。

40年后的今天,尽管佤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佤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有的已经到了根本无法想象的地步。但是,历史上砍人头与种大烟的习俗,再也没有死灰复燃。他们忍辱负重,在边疆长年累月地默默奉献着,显示出一种伟大的脊梁精神。

这是没有到过佤山的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汽车在崎岖山路上颠簸,不觉已经进入了佤邦的境内。

整个佤邦,在一片神秘的雾霭之中。不远的军校,不时传来军人操练的口号声,远幅中的山峦,翠绿尽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

这的确是一方美丽而迷人的土地。

土地上的民族同样具有坚强的气质。个个黑油油的脸庞写满了深刻。他们的司令鲍友祥,就是这样的一个汉子。

1989年4月17日成立的佤联军和联合党,就是由一批壮年的佤族汉子们所组成。这其中,也有原缅共中的华人,有少数“知识青年”。这样的一些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极大的互补。

从缅共中“起义”出来的佤邦联合党,很快于1989年5月召开了党的成立大会。不仅选出了最高的领导层,同时还提出了许多理论方面的政治主张。充分显示出“枪杆子、笔杆子”的同等重要。使这支武装,与那些草头王的山头武装有了区别。

在不久后结束的第一次党代会上,通过了党的纲领。就有关理论问题作了如下阐述:

“世界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在着绝对的真理,只有从实际出发,才是正确的选择。”“凡是与佤邦发展有利的理论,我们将积极的汲取,并且在实践上改造运用。”同时,自称佤邦联合党是“缅甸各族人民优秀儿女所组成的党,”“为在缅甸实现一个民族团结、平等、繁荣富强的社会而奋斗”。在确定其革命的性质上,反复强调,目前进行的是“各民族的人民民主革命”它所斗争的对象,是“军人独裁政府与军人官僚体制”。在今后的斗争策略上,联合党提出,“一方面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军事、政治、经济等各种形式的斗争”。强调与其它政党和组织“结成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不难看出,这几乎完全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理论的翻版,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达到了较高的造诣。

这与佤邦高层领导人的成份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 书记”赵尼来、“政治局常委”“总司令”鲍友祥、“政治局常委”“副司令”李自如、“副总书记、政治局常委”“后勤部长”肖明亮、联合党“办公厅主任”陈龙生、“副总参谋长”赵国安等人,与中国均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是从中国出去的华人。许多人所受的早期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缅共壮大发展之后,他们又多次赴中国学习培训、参观考察。耳濡目染的就是这种文化。

所以,他们一旦驾驭起来,实是轻车熟路。

缅甸政府,与这样一批脑子极为够用的人打交道,的确需要绞尽脑汁。不久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曾任缅共中部军区司令员的李自如,22岁就加入了缅共人民军。这一年,他刚从云南保山一中的高中班毕业不久,“文化大革命”使其辍学回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自如出国“参加了革命工作”。当时,正是缅共在滚弄大战政府军的1970年。

年轻的李自如不怕吃苦,很快成为缅共人民军第6旅384营的一名班长。三年后成为这个营的副营长。70年代中期,李自如被派去组建“中部军区”,并出任司令员一职,成为当时缅共中较为年轻的优秀指挥员之一。

1989年赵尼来、鲍友祥“起义”时,李自如正在老家“休假”。后在鲍友祥的一再“邀请”下,李自如出任了佤联军副总司令。尽管李自如身为汉族,但在佤邦里,是一个最具有实权的人物。任何重大决策,没有不出自李自如的运筹帷幄之中。
可以说李自如是勾画佤邦图画的重要的人物之一,在许多方面,几乎没有人可以替代他。

总 司令鲍友祥是正宗的佤族人。他于50年代初出生在中国云南的沧源县的岩帅。父亲是当地著名的“佤王”,鲍友祥有着佤族头人的血统,这使得他在佤族中有较高的威望,他的地位因此也得到巩固。尽管鲍友祥仅有44岁,但在其生涯中充满了传奇,同时,他与李自如也结下了一段非同一般的忘年交,佤邦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与鲍友祥有直接的关系。

鲍友祥在中国读完小学后,不久即出走缅甸。在缅甸东北部的边境地区“闯路子”,后投身到“佤族的独立革命”。当时佤族首领麻哈散有一支数百人的武装,活动在泰缅边境一线,鲍友祥一度侧身其中。学到了不少军事技术,为其日后在缅共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0年代末、70年代初,缅共的武装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各路大小武装纷纷归附。鲍友祥此时也率领了一批佤族力量加入了缅共人民军。

鲍 友祥的仕途很不得志。官至营长后就升迁得慢了。有一段时间,由于缅共中央大缅族主义作祟,其它少数民族干部被严重排挤。人民军参谋长杨光、对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更是缩手缩脚。因此,一大批佤、拉祜、克钦族的年轻干部被压制。鲍友祥一度很不如意。不仅被削去了军权,还被莫须有的问题困扰着。
一表人才的鲍友祥,此时也是一筹莫展。长期被“冷处理”下去,他可能就会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绊脚石”。

与其共事不久的李自如,已升任缅共中部军区司令员。他发现鲍友祥身上有一种佤人特有的气质,绝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对于这样一个可造之才,李自如有心要助其度过困境。不想,这样一来,俩人结下了不同寻常的情义。

李自如因为鲍友祥的“问题”,四处游说缅共中央领导人与人民军首脑。讲了其身上的优点,极力夸大了他的长处,并力荐鲍友祥走上领导岗位。

于是,鲍友祥的命运发生了190度的转弯。他的所谓“问题”不仅很快得到妥善解决,并提拔为李自如的助手,缅共中部军区副司令员。
鲍友祥的命运被彻底地改变了。

成立佤邦后,虽然任第一把手的鲍友祥多时在前台活跃,但是,过去的历史及与李自如的浓厚情意,使得鲍友祥对李自如的意见格外尊重。他在前台的诸多声音,实际上是李自如在幕后策划的。

佤邦联合党的“总书记”赵尼来,与鲍友祥是一个县的同乡。不同的是,鲍友祥是佤族头人的后裔,而赵尼来,本是一介书生。在中国时,他是一个生产队的会计。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们都知道,队里的会计,实际上就是这一方的“知识分子”。

赵 尼来加入缅共后,较其它佤族兄弟运气要相对好一些。他一直从事文书工作,写写画画,一时很得宠幸,官运也就比其它佤人好多了。后来,他成为缅共中一个远近小有名气的“笔杆子”。缅共中的许多文字,都留下了赵尼来的墨迹。至1989年缅共分裂之前,他已经是中央候补委员,北佤县长,中部军区第12 旅的副政委。

赵尼来从事党务工作多年,积累了许多党的工作经验,这使得他在佤邦联合党成立之后,能迅速提出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和主张。在党内机构的设置上,由于赵尼来的“设计”,突出了组织与宣传工作。

赵尼来的联合党内设立了中常委,由鲍友祥、李自如、赵尼来、赵明(原缅共东北军区司令)、肖明亮等5人组成。

在各部委的设置上,也显示出了赵尼来深厚的党务工作的功底。

组织部长:赵明;宣传部长:郑高;副部长:陈友生(昆明知青,现任佤邦中央办公厅主任);统战部长:李自如;财经部长:鲍友祥;地主管理部长:赵尼来;总后勤部长:肖明亮;政治部长:陈山木拉;联络部长:张月祥。

鲍、李、赵当时出台的这个“班子”,在四支武装中是最强的。从中可以看出,集中突出了财经、统战、组织、宣传、后勤等部门的重要。在这些部门中,一般是中常委成员兼任,或者是由靠得住的人担任。

佤邦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总后勤部长肖明亮。肖明亮也是中国的佤族,曾在云南临沧地区卫生学校就读。1964年毕业后,回到了缅甸的北部地区。

后来,肖明亮成为缅共人民军的中层指挥员。由于本人也是佤族,佤邦成立后,迅速参加了佤邦的组建工作,并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由于“总书记”赵尼来近年来一直因身体原因在外求医,肖明亮的地位已经升至第三位。成为佤邦中握有实权的人物之一。

1989年鲍友祥、赵尼来从缅共中“起义”后,岩小石迅速表示愿意加入佤邦,共同为佤族的独立而斗争。在李自如“统一战线”策略的影响下,鲍、赵二人与岩达成共识。岩小石被整编为525师,驻守泰缅边境的传统根据地地区。

1990年开始,佤邦向坤沙武装发动了“九0—飞行计划”的进攻,当时,佤邦已经提出建立“大佤邦”的战略构想,传统的北卡佤山虽在佤联军手中,但是南卡佤山的一部分,仍不在其控制区域内。向南发展,佤邦领导人判断,有利于“大佤邦“构想的实现,同时可以在缅泰边境占据更多的土地,一来可以保持南部地区通道的畅通,二来可以在今后与缅甸政府的谈判中,增大已有的筹码,谋取更大的利益。

与坤沙作战不久的1992年,随着双方战斗的不断 升级,525师被改编为佤联军南部军区,目前,佤邦的军政大权,就掌握在以上这几位实权人物手中。他们在“金三角”地区过去与未来的演义中,均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场“大戏”,在本世纪之内是无法结束了,在新的一个世纪里,这里应该还有更加精彩的“节目”。

雾中的佤邦,在曲折中向前走着。佤族人特有的毅力,不时出现在他们的脊梁之中。眼中,也不时泛起狡狞的光芒。

1989年8月,鲍友祥、赵尼来终于与缅政府谈判成功。缅甸政府将其建为“掸邦第二特区”。政府人员编制200人,“边防警察”1500人。

聪 明的佤族人对于这个“区”字进行了十分认真的研究。缅甸的“邦”、“省”是国家的二级行政机构,特别是“邦”的行政区域,不仅与“省”平行,而且法律上有“自治”之意。而“特区”,仅是“邦”、“省”下面的行政单位,是由邦、省管辖的。因此,这批佤族的中年汉子们,在任何场合都不承认自己是什么 “特区”,统称自己为“佤邦”。其中的“邦”字既有“自治”的意思,又有与省平级的含义。

所以,佤邦的“邦”字,应该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佤邦,实际上是一个党、政、军合一的组织。重要的是党和军队的系统。一般是党和军队两线,军队系统更加独立,党的系统中的重要职位,也由军队中的主要领导人担任。例如财经部长、统战部长。

佤邦联合党的机构—机制设置,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作法。党的最高领导人是“总书记”,并相应设有“副总书记”二人,由赵明、肖明亮担任。下面是“政治局常委”,有5人组成:赵尼来、鲍友祥、李自如、赵明和肖明亮;“政治局”由7人组成:赵尼来、鲍友祥、李自如、赵明、肖明亮、赵文光(417师师长)、周昆系;中央委员由15人组成,由各部的部长及师长、军区司令。

佤邦力图在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起义”不 久,由赵尼来、李自如等人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统一”的口号。与政府和谈成功后,就抓住有利时机,于1991年1月18日,召开了佤邦联合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正式确定了佤邦联合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其政治方针的定位概括为几个口号:“一手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一手高举武装自卫的旗帜”;在“和平的条件下”,“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终实现自治和大佤邦的战略构想”。总司令鲍友祥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提出了“变封闭的佤邦为开放的佤邦”的主张。同时,在一批“知识青年”的手中,出台了“佤邦10年经济发展规划”,描绘出了一幅前景蓝图。这些,是何等的独具匠心。

这些方针、路线,对于佤邦的政治定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样就与那些山头草寇、狭隘利益集团的本质不同。

所以,发展不到两年时间的佤邦,已经让缅政府不可小看。有人说,这是佤族人的勇敢与华人智慧的结果。

佤邦现行的领导体制,也体现了党、军合一的色彩。中常委5人中,除赵明是没有实权的“组织部长”外,其余4人,均是军队与地方的实权人物。即使在赵尼来目前抱病在身的情形下,他仍然具有一定的权力。

政 治理念的追求,诉诸于佤邦与政府的一切接触之中。赵尼来曾利用缅甸国民大会的讲坛,大力阐述佤邦自治的理论与政治要求。在与政府的各种谈判中,关于“大佤邦”的“自治”,从来没有任何让步。1993年,在与政府的谈判中,政府允许佤族在交出武装的情况下,成立一个特别的“自治区”。赵尼来认为,这仍然是受制于“邦”、“省”,不仅没有同意,反而提出了预先准备好的“佤族自治邦”的一整套方案。其中,要求保留军队,提出在萨温尔江以东的地区建立 “佤族自治邦”,“首府”还选在了景栋。

政府代表面对佤邦如此精细的设计,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在不久后的另一次谈判中,政府作出了让步。同意成立“邦”级的“特区”。说是从中国“一国两制”中得到启示。但是,强硬的佤邦,由于没有达到其建立“自治邦”的要求,仍然没有接受。

在统辖区内的行政建制上,佤邦设立了3个“特区”和4个县。它们是:邦康、南登、龙塘特区;孟卯、孟波、孟钦和泥高县。分别委派了党的书记与行政领导。
佤邦所以在与缅政府的各种谈判中如此强硬,与其军队的不断壮大发展是分不开的。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被佤邦人看作是实际工作中的灵魂。“没有了军队,将失去一切”。

佤联军成立伊始,就迅速组建了5个师和3个团。它们是:214师、417师、418师、420师、525师,炮团、独立团、警卫团。不久,撤销525师,成立了“南部军区”。正规兵力总人数在1.8万人左右。

佤联军的领导人配置,也是目前佤邦中最为有实力的人物。佤邦在泰缅边境与坤沙部的作战不断升级后,佤联军在“南部军区”设立了“前线指挥部”,李自如担任 “前线总指挥”。佤联军副参谋长赵国安,任“前线副总指挥”。佤联军原派驻南部的420师,由于首任师长车炬拥兵自重,加之经济上也出现了问题。 1990年,420师在李自如的亲自主持下进行了调整。撤销了师长车炬的职务,调换了许多中高层干部。此后,军队的实权牢牢地控制在了李自如手中。

佤邦的地理位置在原缅共解放区根据地的“中部”,它北接果敢彭家声部。佤邦的南登特区与彭家声的清水河口岸,缅政府军的滚弄据点紧邻。东边是萨尔温江西岩的猛垒,在那里,佤邦驻守着418师。往南走,与林明贤部的色拉地区相连。这几块是佤邦的缅北根据地。

除此而外,在泰缅边境的南部,也有一块根据地。这块土地传统上是缅共车炬部与佤族武装岩小石部曾经共享的南部通道。岩小石投入佤邦后,被划为南部根据地。佤联军派出了420师、岩小石部的525师和南部军区。
南部军区的司令部离泰国边境约20公里,从泰国米赛口岸,坐车骑马5个小时可以抵达。

南部军区的口岸,对于佤邦是非常重要的。佤邦北部的面积约8千平方公里,人口在30万左右。主体民族为佤族,约占人口的60%以上。其它民族包括:掸、拉祜、爱尼、景颇等,共有16个少数民族。

佤邦在南部的地区,是所谓的“游击区”,土地面积在14000平方公里,人口有100余万人。

因此,佤邦是几支原缅共武装中地盘最大,人数最多,兵力最强的一支。其占地面积约占缅甸总面积的3.4%。

佤邦地区大多属于边远的山区,不仅交通不便,而且95%属于山地荒坡。农业生产的发展极为缓慢,粮食不能自给。所以,佤邦的百姓最为重要的生活来源与佤邦财政的经济支柱,就是鸦片的种植与贸易。

佤邦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为主、以鸦片经济作为支柱产业的山区。鸦片种植是佤邦目前比较利益的选择。鸦片收入的来源,每年占佤邦财政收入的至少65%以上。

罂粟的生长条件相对严格,但是,只要是鸦片可以生长的地方,罂粟的种植又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农活。罂粟播种后,一般只需要间苗一次,根本不用再去管理它。收烟的时节,妇女和儿童往往是地里的主力。那种轻松的活计,是任何人都可以完成的。

单一鸦片经济的特点,是佤邦目前经济状况与财政收入的重要特征。其它少量经济作物的替代与发展,地下资源的利用,许多仅是起步,不仅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更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另外诸如商品交易、第三产业等,也是佤邦的一个财税来源,但似乎是微乎其微,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同时,也不是固定的财政来源。

穷困的佤山,鸦片种植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人们对于这种赖以生存的生产行为,早已习以为常。罂粟种植与鸦片膏在每个“街天”的交易,与出售各种农副产品根本没有两样。

1994年大烟收获季节,笔者在佤联军总部邦康恰遇集市,在熙熙攘攘的街子上,黑褐色的鸦片膏比比皆是,与买卖各种杂货的摊点在一起。收购与出售,都是那么的自然,结算的硬通货币是人民币。

佤邦北部的辖区,目前几乎均是罂粟的种植区域。每年整个辖区的种植面积在100—110万亩,年产鸦片约在1260—1450吨左右。约占缅甸鸦片产量1900吨的76.4%,占整个“金三角”的产量2400吨左右的60.4%,是一个地道的“种烟”大户。

可能是考虑到佤族山民的传统习俗,以及当地尚处于自然原始经济末期等因素,加之佤邦财政收入的需要,佤邦对于鸦片的种植与交易,目前是采取税收的杠杆作为控制手段。一是保证了财政的来源,二是可以解决山民的经济收入问题。
税收的款项是这样的:

所有与鸦片有关的税收,统称为“土产税”,或者叫“特货税”。每年根据不同的情形,中央财政要下达一定的“税收”指标到各地。这样的作法,与缅共时期、罗星汉时期,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般种植鸦片的农户,按人头每人每年收取人民币5元的税收。种植农户按人头上税后,种植便属于合法。

鸦片的交易税是20%,如果要运出佤邦境外,另外还要收取15%的税费。
只要这两项税费交纳之后,鸦片的流通与运输,在佤邦就是合法的了。
这一税种,在目前佤邦的各种税费中,是最高的。

部分“烟老板”的海洛因加工,还有一笔较大的支出。这种“税”,需要另外计算。
近年来,佤邦境内鸦片的直接产值,约为人民币15—20亿人民币。加工、贸易、流通的总额约在30亿元人民币左右。

由此得出,佤邦每年的“土产税”,在人民币5—6亿元。这仅能基本满足军队的经常性开支。

佤邦的“特货”,多年来基本上是走南线通道。近来,由于南部情况的变化,“特货”出现失控的状态,“北流”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局面。

对于本区域的毒品问题,佤邦先后提出了各种的禁毒主张。有关的改植替代,已经初步开始进行。

但是,资金投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根本问题解决不了,佤邦禁毒举步维艰。
因此,佤邦的鸦片经济与贸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彻底改变的。

下面是笔者1994年考察佤邦后的一篇文章的摘要:

邦康实际上是一个坐落在小山坡上的集镇。缅共中央时叫作“邦桑”。佤邦总部建于此后,1991年,佤邦领导层因忌讳“桑”—“伤”字,将地名改为“邦康”,取其“健康发展”之意。

这个小集镇上,真正平坦的地方最宽不足百米。在这个古朴的小镇上,是看不见美丽的罂粟花的。镇上最热闹的地方是赶集的一条小街。形式与中国的农贸市场一样,有二三家餐馆,四五间铺面。

这晨,所出售之物,除了鸦片之外,与中国孟连县城没有任何不同。几乎是中国的一个小百货商场。这里的人们仍然沿袭中国古老的赶集方式,五日一集。平时小街上冷冷清清。只有掸族“庄房”的纸幡在微风中摇曳。

一群佤族孩子在附近无忧无虑地戏耍。

我们造访的当日正好赶集。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卖鸦片膏的地摊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这里卖大烟的多是女性。地摊上一边摆着黑色的烟膏,一边摆着各种货币。

“老板”告诉你,人民币、美元、缅币甚至英国人统治缅甸时期发行的货币——盾,均可以使用。

计量的度量衡是天平。但令人不解的是,天平的砝码却是一些古老的金属钱币,交易双方却没有任何的异议。

看来,是长久以来的约定俗成。

烟阶根据大烟的质量及市场的行情而定。一般零售价在1300—1600元人民币1公斤。

做鸦片生意的人显然比一般人要有钱得多。这几个老板在集市上的生意人中显得格外耀眼。她们穿着泰国出产的面料,身上也是金光闪闪。

出售大烟的交易与邻近的小摊一样合法。因为上市前已经“完税”。

访问佤山人,他会告诉你,集市有鸦片交易,但绝对你看不到海洛因。因为在佤邦,海洛因是不允许上市的。

可能,这样的交易本身就是阴暗的。

海洛因加工厂一般人是看不见的。整个佤邦山区的面积为99%,在满眼峰峦迭翠之中,加工厂就在云雾深处。所谓的“厂”,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有厂房,有生产设备。海洛因加工厂一般非常简单。二三口大铁锅,数个汽油桶,十几个塑料桶即可。

1994年2月,缅甸政府与联合国缉毒署官员在佤邦焚烧的2个海洛因加工厂,就是这样的简单作坊。

在“金三角”最大的鸦片产地,吸毒的瘾君子确不多。据了解,抽大烟的人数约在3000人左右,吸海洛因者仅不足500人。共计占佤邦总人口的3.5‰。大概种植鸦片仅是山民们维持生计的缘故。

长年种植罂粟的佤山人,大多仍然一贫如洗,他们年复一年的播种、收割,但是,依然家徒四壁,空空如也。

佤邦近年来巨大的军费支出,是与坤沙集团的作战。这场战役,开始于1990年度。持续到了1996年1月11日。应该说,佤邦向坤沙部的进攻,是促成坤沙部向政府“投降”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佤邦的进攻,较大地削弱了坤沙武装的有生力量。缅政府军也从中占到了许多便宜。

但是,就佤联军的利益来说,坤沙的“投降”,给佤邦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其与政府军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在佤邦领导层中,是清楚的。“唇亡齿寒”的感觉立刻弥漫在几支武装之间。于是,有了下面1996年1月的一次联席会议。

笔者将这次会议的《纪要》全文录下:



果敢方面、第四特区方面、猛古方面、佤邦座谈纪要
果敢方面、第四特区方面、猛古方面和佤邦方面的领导人于1996年1月14日至15日在邦康举行了座谈会。

果敢方面出席的有:彭家富、字三、明正辉。
第四特区方面出席的有:林明贤、桑柏。
猛古方面出席的有:孟色拉、李尼门、岩果、洪老四。
佤邦方面出席的有:鲍友祥、赵明、肖明亮、赵文光、赵忠丹、张月祥、陈龙生。

会议由四方主要领导共同主持。
座谈会先由四方领导人向会议通报了各自的情况,然后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国内形势及相互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共识。

会议认为:维护国内和平,维护边界安定,维护各组织之间的团结,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会议强调:各组织不论大小,各民族不分贫富,都应团结、平等和和睦相处,都要坚持互相尊重,互相不干涉内部事务,互相协商的原则。

会议一致认为:为了共同的目标,各组织之间的高层领导应经常来往,保持联系,加深相互了解,相互信任,避免误会,增进友谊,加强合作。

座谈会认为:各组织要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为促进国内长期的和平,为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为促进边界的安定而奋斗。

座谈会认为:与中国及周边国家保持睦邻友好关系是我们各组织对外政策的基石。各组织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努力做好禁毒工作。

会议认为:国内各和平组织及各民主党派,是维护国内和平的重要力量,是我们的兄弟和朋友,与他们保持友好往来是我们要坚持的既定方针。

佤邦方面提出:因赵尼来的健康原因,不拟再担任和平民族阵线主席职务。建议果敢方面及早提出参加革命阵线领导的三人名单交阵线通过,并建议推选彭家声为阵线第二届主席;建议推选彭家富为阵线第二届副总司令。此建议请提交阵线常务会议批准通过。

座谈会认为:在坚持政府关于处理果敢问题原则的前提下,果敢方面和猛古方面应尽快整编组织,安定军心稳定民心,恢复本地区的安定局面,尽快组建核心领导班子,同心同德领导人民群众建设家园,建立一支全心全意为本地区人民利益服务的军队。

会议要求各组织,摒弃前嫌,增强信任,增进团结,加强合作,谅解协商。为维护国内和平,为维护边界安定,为维护相互之间的团结做出新的贡献。

1996年1月15日



这份完全用中文写就的《纪要》,行文方式与字里行间的语气,应该说,与前些年中国的档没有二样。

纪要中提到的“和平民主阵线”,是1992年由从缅共中独立出来的四支武装共同组成的。当时,佤邦的赵尼来被“选为”主席。这应该是佤邦“统一战线”工作的杰作。

在佤邦“统一战线”中,泰缅边境寺区的拉祜、崩龙以及与坤沙组织为敌的“掸邦进步党”(SSPP),几乎被佤邦全部“统战”。因此,尽管此次“座谈会”由 “四方主要领导人共同主持”,但其中,仍看得出佤邦的“霸主”地位。事实上,1993年以后,佤邦就成为缅北最具实力的武装。

佤邦近年来另一件较为重要的大事,就是与坤沙武装在南部泰缅边境的作战。
对 于双方的冲突,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说法。不过,就佤邦本身的利益而言,应该是有两个直接的目的。一是占更多的地盘,在佤族的传统领地范围内,进一步扩大佤族的属地。成为事实上萨尔温江东岸的“霸主”,建立“既成事实”的一个“政治实体”;二是保持岩小石部传统的与泰国渠道的通畅。这主要是基于几种考虑。既可以维持传统的通道作用,又可以与佤邦在泰国的势力有机结合,同时还可以在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情形时,将总部转移至泰缅边境。那样,缅政府就更加鞭长莫及。

当然,岩小石与坤沙的世仇,也是其中因素之一。

就在佤联军进攻坤沙部之时,缅甸政府也同时发动了对坤沙“掸国”的围剿。进攻始于1993年。

政 府军与佤联军目标相异,各打各的仗。尽管政府军的“战报”捷报频频,但在实战中,政府军并未占到多少地盘。倒是佤联军,在李自如、赵国安等人的指挥下,采取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策略,取得了一些胜利。在此期间,佤邦拒绝了坤沙与张苏泉通过各种渠道转来的议和信件。并打出了“与世界最大毒品集团作斗争”的旗帜。

缅甸政府在各种国际的、私下的场合,允诺最迟至1996年6月以前解决坤沙集团的问题。这样一来,政府只有选择与佤邦的连袂。否则,这个问题可能旷日持久。

据 有关报导,1995年10月,缅政府实力人物钦纽中将与佤邦李自如在缅甸东北部的重镇景栋秘密会晤。商谈连手解决坤沙部的问题。这次谈判重要的一个协议是,决定发动一个“五月计划”,用强大的兵力,务必在1996年5月,攻占坤沙的贺蒙总部。协议中还明确了有关任务,基本上以佤邦的部队为主力,政府军负责佤邦的军备供给。所占的地盘,最后决定各占一半。

这次会晤之后,佤邦进一步充实了南部的作战力量。

当时,南部军区驻猛散、猛洞等地的6个营约2000人,独立团的6个营约1200余人,警卫团3个营1000余人,420师7个营2000余人,全部集结在孟扬、莱朗一带。另外,佤联军214师、417师、418师分别抽调了部队加入到南部前线,总兵力9千人左右。

佤联军这次大规模的攻击是从1995年12月下旬开始的。1996年1月3日,坤沙部“投降”后,佤联军在李自如的指挥下,仍然向坤沙守军阵地发动进攻。这期间,占领了不少地盘。

李自如1996年1月29日从南部返回总部邦康。

下面是1996年2月5日上午和2月6日晚上,鲍友祥、李自如分别接受访谈的记录:

问:鲍总,坤沙垮台后,佤联军已成为缅甸最强大的民族武装。外界传闻,政府军下一步的行动,可能会针对佤邦。佤联军与军政府的和解是否会出现危机?

鲍 友祥:打坤沙是佤联军,政府军在运输上和军火上给予了援助。在战斗结束时,佤联军误伤了几个政府军,政府军为此向佤联军提出了抗议。但经过解释消除了误会。坤沙向政府军投降后,佤联军的主要敌人没有了,可以全力转入和平建设。佤邦与政府和解,主要也是搞建设,目标是一致的。战争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这是几十年的经验,我们都不愿打,就打不起来。现在佤邦的政治和军事是稳固的,和政府的和解也是稳定的。这几天我们在开三干会,作总结。这个问题我们注意到了。坤沙垮台后,对我们来说是个转折点,从战争转向建设。打垮坤沙搞建设,佤邦与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

问:政府军在运输与军火上给佤联军以援助,外界一无所知,总司令可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鲍 友祥:1989年,我们脱离缅共。成立佤邦联合党、佤邦联合军时,外界对我们不理解。我们各方面都遇到很大的困难。坤沙乘人之危,占领了我们的一些据点和游击区。我们占稳脚跟后,开始反击,收复失地。从1990年起,对坤沙部队形成反包围,并配合政府军发动了对坤沙的一走些战役。坤沙看到对自己不利,就假装要与佤邦和解,写信求和,我们没有理会。总书记赵尼来在国外治病期间,坤沙又派人去看望,给人造成假像,离间我们和军政府的关系。1995年 6月,我们到仰光会见钦纽中将,澄清了有关误会,双方都认为坤沙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当时,我们汇报了年底向坤沙发动总进攻的打算,希望军政府支持。钦纽表示同意,还让佤联军运输军火的汽车通过政府军的防区。战斗开始后,军政府还派了汽车和飞机运送军火给我们。仗是佤联军打,政府军给予了援助。这场总攻击战,消灭了坤沙2千多人,缴获了许多轻重武器。政府军从我们包围的一个缺口开进去,和平接管了坤沙的大本营。

下面是对李自如的访问。

李 自如:佤联军的总攻击,是1995年12月23日3时开始的,到1996年1月11日下午2时结束。连续作战20个昼夜,胜利完成了任务。在此之前,完成了对坤沙泰缅边界地区孟远(孟扬)和莱朗的包围。这两个据点,坤沙经营了数十年,防守很坚固,政府军多次围剿都没有攻克。这两个据点,又是佤邦南部的根据地,长期围困,牵制了南部军区的主力,对南部根据地发展不利,也影响了佤邦全局。所以,决定发动总攻击。
坤沙遭受打击后,原想投靠 掸邦第四特区林明贤部,被拒绝。只好派其弟和自己的儿子前往仰光向政府投降。当时,佤联军的包围出现了一个缺口,因此在孟萨的政府军就从缺口开进坤沙的总部,兵不刃血地接受了坤沙的投降。坤沙投降,只和他的参谋长张苏泉商量过,其它高中层干部并不知道。因此,政府军突然开进时,蒙泰军有人说坤沙出卖了他们。

事实上,对于坤沙向政府军“投降”,佤邦有措手不及之感。并非完全如上面鲍、李所说。

南线战斗结束后,缅政府军向佤联军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要求佤邦南线部队撤回北部,为了不授人以柄,佤邦迅速将420师整编,全部编入了南部军区。同时,加强了萨尔温江西岸猛垒的防御能力。

佤邦能否“安心建设”,还取决于同政府的关系。许多事情远远没有完全结束。


编按:

素有佤军诸葛亮之称的滇藉人士李自如,于2005年上旬在佤邦首府邦康家中,因心脏问题而与世长辞。

佤邦居民:

据1994年统计佤邦常住居民约为五十万人次。
居民结构为佤族(Wa)70%、其余为Lahu, Shan, Han (Chinese), Kachin, Ainee, Lisu, Meo, Palaung, Hwe, Pen, Pulan, Akha, Mien, Karen , Laomia等。(居住于中国境内的佤族约六十万)

佤邦地区由于多年连绵不断的战争,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据1994年的统计男女比例为1:3,十五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每年平均约有1万1仟名新生儿出生。

官方语言:

根据佤邦联合党(United Wa State Party 或UWSP)的规定华语(Mandarin,中国称普通话,台湾称国语)与佤语(Wa language )同为官方语言。
大部份佤邦居民能说佤语但很少人能书写佤文,一些居民能说掸语(Shan),很少人懂缅语(Burmese)。

宗教信仰:

大部份佤邦居民属于万物有灵论者,其次为佛教、基督教。

教育:

佤邦地区1990年以前大部份人为文盲,由于佤邦当局重视教育,从1990年开始和平建设时,当局便依各大小城镇需求广设学校,文盲问题己有所改善,学校教学媒介语主要以华文、佤文双语教学,英文、缅文为辅,师资主要聘请自中国。

政治背景:

自古以来佤邦的佤族皆以部落的方式生存,因此佤族每个部落的人民都由各自的长老统治。

佤邦不隶属1922年成立的掸联邦(Federated Shan States,现称掸邦--Shan State)的一部份。

虽然英国殖民掸联邦时期把佤邦划为掸联邦的一部份,但英统治权从未到逹佤邦。

1968 年缅甸共产党进入掸邦东部,并在当地成立了人民军(People”s Army),人民军主要由当地的佤族组成,于1989年3月12日彭家声的果敢部队在果敢县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是年鲍有祥的佤部队在佤邦也于4月17日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并把缅甸共产党领导们赶往中国(这些领导们目前生活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鲍有祥脱离缅甸共产党后成立了缅甸国家团结党(Burma National Solidarity Party)随后更名为现在的佤邦联合党(United Wa State Party 或UWSP)党的武装部队命名为佤邦联军(United State Wa Army 或UWSA),1989年5月18日佤邦与缅甸军政权逹成停战协议,同年因领土问题开始与坤沙(Khun Sa)所领导的掸国军(Mong Tai Army 或MTA)交战,经过数年的交火,最后由坤沙战败,战败后的坤沙于1996年转而向缅甸军政权投降,不愿降的部份坤沙部队另立门户,组建现在的南掸邦军 (Shan State Army – South或SSA-S),原先坤沙所占领的土地,因佤军灭坤沙有功,坤沙投降后缅军于1999年将其划分予佤军,这片土地也就是俗称的南佤邦。

佤军现存军力维持在2万人左右,除了缅甸军政权的50万军力外,是缅甸目前军力最强的军事团体 。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3-03
关于掸邦第四特区



从缅共“八•一五”军区演化而来的“缅甸掸邦第四特区”,严格说,是一个极为袖珍的“割据之地”。不仅人口在几支地方民族武装中最少,地理面积也是相对最小。
至1996年底,“第四特区”控制区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 有9个行政区,500个自然村,16127户,辖区内人口74022人。

尽管如此,“第四特区”的占地面积,也是新加坡国土面积的(622.6平方公里)7.96倍。还是称得上“地大物博”。

“掸邦第四特区”林明贤部,与佤邦、果敢同盟军、克钦新民主军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林明贤部的领导层是由许多“知青”与福建、广东、海南的华人组成。既不同于佤邦、克钦101部,他们主要是少数民族,也不同于果敢彭家声部,他们主要是旅缅果敢地区的华侨组成。总司令林明贤就是中国海南人,现年刚50岁出头。 “秘书长”蒋志明,原先是东北军区的旅长、副参谋长,中国畹町人,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后出国参加缅共革命,在各种战斗中得到了锻炼,不久就成长为一名缅共人民军的中级指挥员。由于蒋志明以“外交”见长,故被长期派驻仰光、腊戍等地,成为“八•一五”对外的联络官。

刚刚从“政法部长”位置上卸职下来,但仍担任着“掸邦东部同盟军”“参谋长”一职的罗长保,云南昆明人。在昆明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与蒋志明几乎同时赴缅共参加革命。到1989年缅共瓦解时,罗长保已经是中央警卫旅的政委。成为缅共“知青”的佼佼者。至今,其仍然是“第四特区”说得上话的人物之一。

林明贤“八•一五”所走的是所谓的“经济发展路线”。他们已经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主张。1996年5月,林部的一尊卧佛面世,大庆了10日。缅政府钦纽等人亲自捧场。由于没有政治信仰,“只有信奉小乘佛教”了。这是部分领导人的真实想法。
“第四特区”在数支割据武装中,地盘如弹丸。又处于“夹缝”之中。

其北部,是强大的佤联军的南部通道的起点,必经“八•一五”部,林部属于“和平民主民族阵线”中的小兄弟,佤邦的行动,林部是不得不配合与支持的。

其南部,与原坤沙部很近,常常面临坤沙的压力。坤沙当时“北上计划”中的游击小分队,时常出现在林明贤部的“野人山”一带。

东面是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州。

西面,属于“第四特区”的辖区仅为30余公里,以南累河为界,只有从其总部猛拉至景栋公里的1/4。其余地区,为政府军控制。

因此,“第四特区”常常处于“两难”境地。

在佤邦一节中,我们已经看到,佤联军负责人谈到了坤沙曾有到“第四特区”“避一避”的想法,且不管其真实与否,至少说明,林部与坤沙的关系并不属于“敌对”关系。而是“睦邻”关系。显示出了林部的一种“走钢丝的平衡”。

与佤邦的关系,是其重要的方面之一。从实力与活动的空间上,“第四特区”无论如何也是赶不上佤邦。同时,由于佤联军缅北“霸主”地位确定之后,各家均是惧其三分。林部为生存,依然如此。双方在交界点曾有一些属地纠纷,近期已经基本解决。1996年初,佤联军倡导进行了一次显示“阵线”“团结一致” 的军事演习,尽管这样的活动,对于一门心思搞“经济”的林部,实属一道难题。但是,考虑到“平衡”,林部仍然派员参加。

确实,“第四特区”夹缝中的“平衡”,其分寸与尺度的掌握均属不易。
在与缅甸军政府的关系上,林部倒是处理的极为“巧妙”。深得政府“支持”。
缅政府实力人物钦纽将军,已经十几次进入“第四特区”考察、访问。维持着形式上的“友好”。林部多次婉拒政府派军警到其辖区共同管理的“好意”。

软纽对“第四特区”抱有较大的兴致。将林部作为其所谓的“民族和解政策”运用的典型。1996年6月,8个国家驻仰光使节应缅甸政府邀请参观林部。联合国禁毒机构也在缅政府官员的陪同下考察了林部。

与政府的接触中,一方面,林部强调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承担属于自己份内的各种义务;另一方面,也在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比如在保留武装的问题上,林明贤不止一次地说:“一个国家可以有两种制度,但一定不能有两种武装。”这句话被“第四特区”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引用。实际上,这话语中的“弦外之音”是极其明了的。

但不管怎样,林部对缅政府的“戒心”仍然十分严重。林明贤的私宅在离国境线不到数米的地方,万一发生什么“情况”,跨界就十分方便。

对此,缅政府与林部双方,心中都是有数的。

这种利用关系,估计仍将存在下去。

“掸邦第四特区”的最大特点,是其辖区内的地理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中国孟海县的打洛口岸,是310国道的国内终点。同时,又是连通缅甸、泰国最近一条跨国公路的起点,与打洛紧紧相连的林部孟拉镇,至缅东的景栋仅 86公里,景栋至泰国的口岸米赛,只有170公里。目前旱季已经可以通车,上等级的公路扩建,中缅双方以合作的方式正在修建。全部改造工程完工后,打洛 ——景栋(缅甸)——米赛(泰国)可以一天往返。这是中国西南地区从陆路上通向中南半岛最近的一个通道与出口,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跨国战略公路。同时,这里还是正在兴起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带。泰国学者提出的“五清二景”中“二景”—景洪(中国)、景栋(缅甸)就在这个圈内。跨国经济合作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随着西双版纳机场被辟为国际机场,这就形成了陆、水、空的立体交通网络。无论从陆、空、水上,从中国境内一天抵达缅甸、老挝、泰国,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本世纪末,下个世纪初期,这个地理与交通的卓越优势将得到充分的显现。
林部对此也是十分清楚的。

所以,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原缅共的各支独立武装中是相对较快的一支。昔日不毛之地的小孟拉,今日已是大楼平地而起,各种基础设施正在建设,粮食自给有余,财政收入大增。

孟拉小镇在1989年以前,仅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村子。全村仅有十几户人家。人们以种植罂粟为生,生活仍然十分清苦。

林明贤入主孟拉后,前5年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关键是粮食没有过关。
1991年,中国孟海县农科站的技术人员,第一次跨出国门。采取无偿提供籽种的方式,在孟拉种植示范水稻田10亩。当年即获得丰收。

中国地方政府的农业技术输出,为林部解决基本的粮食问题,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1994年以前,林部为解决辖区内的粮食问题,每年要通过边境贸易从中国进口10—13万公斤粮食。

中国的水稻种植成功后,1992年林部种植面积500亩,1994年5000亩,1995年为1万亩,1996年达到1.2万余亩。粮食总产量已达5000吨,人均占有粮食650斤。向中国与佤邦出口粮食250万斤。

在中国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下,林部目前已经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出现了经济农业为基础的好兆头。

现有橡胶4千余亩、甘蔗2万余亩、茶叶1千亩。同时,建立了“千亩甘蔗、”千亩杂交玉米“、”千亩西瓜“的试验基地。在中国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第四特区“于1994年开始兴修水利。建曼栋水库,投资了573万元人民币,蓄水量达205 .6万立方米,新开农田1500亩,2千亩雷响田改为保水田。开挖了曼良输水大沟,全长3.5公里,这个投资6万元人民币的水渠,可灌溉农田1千余亩。在色勒、南板两个地区计划修建2个水库,建成后可灌溉良田近4千亩。

“第四特区”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为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为改变这一地区上百年的传统鸦片经济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四特区”目前年财政收入在4500—5000万人民币。其中,开发锰矿收入约3千万元人民币,木材收入1千余万人民币,旅游收入400万元,税收150万元。1995年,“第四特区”财政支出1924万元,结余2500万元。

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第四特区”现已建成总投资750万元的两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400千瓦、250千瓦。计划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6000千瓦的猛拉火力发电站,1995年2月已经开工。林部辖区内贯穿东西的公路,阵猛拉——色勒、猛拉——南板全长 150公里的等外级公路,1994年建成通车。猛拉—景栋86公里的三级公路改建工程,中国猛海县援修的20公里已经竣工,林部自己承担的20公里正在施工之中。缅政府承担的南累河——景栋46公里,预计1997年开始施工。中缅240界桩——南板——猛远长34公里的三级公路,中国西双版纳援修的240 ——南板16公里,1996年完工;南板——猛远18公里,由林部“911师”承担,也于1996年底竣工。

在与中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中,“第四特区”逐步发展起来。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业。投资110万元的烟厂、投资60万元的肥皂厂均已竣工。与中方合建的“猛拉宾馆”,成为目前猛拉最为豪华的建筑之一。

不容置疑,林部辖区内的毒品问题在历史上不仅存在,而且十分严重。传统的自然经济中,鸦片是其支柱产业,并且是绝无仅有的单一产业。

林部种植罂粟与毒品贸易的历史,也是不容回避的。

下面是中国云南西双版纳1982年至1995年间,有关毒品方面的数字。
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接壤,国境线长966公里,有国家、省级口岸2个,出境公路6条,主要的山间小路86条。

由于境外缅北地区是重要的毒源区,1982—1995年14年间 比,查获走私贩毒案件1454起,抓获毒犯2454名,缴鸦片2.419吨,海洛因369.5公斤,制毒化学试剂41.7吨,毒资1500余万元人民币。

70年代末期的“八•一五”军区,以及“第四特区”成立不久,一度出现毒品的垄断化经营,种毒、贩毒风行一时。罂粟种植最多时,高达约10万亩。
中国成为其首当其冲的受害国。

进入90年代,中国西双版纳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对林部晓以利害,阐明中国政府的反毒立场与法律。对林部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在国际的压力与中国方面的规劝下,“第四特区”首脑也在实践中看到了毒品的巨大负面危害。“禁毒”逐渐开始了。

1991年,以“第四特区政府”的名义,制定了“六年禁毒规划”,并在联合国与缅政府、中国禁毒官员的监督下,公开在猛拉销毁了海洛因加工厂,焚毁海洛因60件,黄砒30件、鸦片100公斤。铲除罂粟地100余亩。同年11月,对辖区内3个海洛因加工厂进行了销毁。

1995年,“第四特区”的罂粟种植面积为14498亩,比1994年减少15%,比1991年减少54.9%.中国西双版纳警方,1995年破案63 起,缴获鸦片41.2公斤,海洛因23.871公斤。与过去14年间比,案件数下降33.8%,与最少的1992年71起相比,下降11.26%。缴获海洛因与14年缴获的年平均量相比,下降36.9%。

中国缉毒部门强有力的打击措施,也对境外不法分子构成了威慑。

1994 年,依照中国有关法律以及联合国禁毒法令,逮捕了“东部同盟军”作战处处长、贩毒分子兰明武。这在“第四特区”内部造成极大的震动。林明贤立即召开特区政委员会议,并发布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的五条公告。1994年底,中国有关部门得到情报,“东部同盟军”369师的一个副营长与一泰国商人,在佤邦、“第四特区”、缅政府控制区的结合部开设了一个“冰毒”加工厂。中方立即与“第四特区”领导会晤交涉,林明贤派出部队将这座“冰毒” 厂捣毁。1995年6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篇纪实电视片《中华之剑》。“第四特区”专门组织了收看。中方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打洛与林明贤就禁毒问题举行进一步会晤。会后,林明贤召开特区军政委员会议,成立了“禁毒委员会”,以“特区政府”的名义发布了8条禁毒通告,开展了扫毒行动。查获贩毒案件 16起,捕案犯7人,缴海洛因9468克,没收毒资、非法所得共计170万元人民币,收戒吸毒人员18人。

1996年5月24日,林部再次配合中方“严打”,抓获了一批毒贩。

1996年9月,笔者作为“云南肃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考察组成员,对“第四特区”进行了两天的实地考察。同时,与当地军政领导进行了座谈。

我们沿着着改造扩建的猛拉——南累河——景栋的公路行驶了近20公里。只见道路两旁是大片的水稻田,估计有上万亩水稻。猛拉镇附近的山坡上,有树龄为二年左右的橡胶林。

从直接的观察中,林部鸦片的替代改植工作正在进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是,要彻底根除毒品,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程。林部与佤邦接壤的色勒地区,罂粟的种植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同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伴生物,仅仅是初步解决了毒源地还是不够的。泰国由国王倡导,用了20余年的时间,基本解决了罂粟的种植问题。产量由70年代的300多吨,下降到目前的15吨左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今天的泰国,毒品问题依然非常严重。最近,“安非他命”的疯行,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因此,鸦片源生物的解决,并不是毒品问题的最终解决。

在林部考察,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罂粟种植的传统,在整个缅甸北部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鸦片经济已经根深蒂固。无论是近代还是当代,缅北的毒源区一直没有得到过彻底的根治。
“掸邦第四特区”在中国支持下,所走的多元、多层次的经济发展之路,初步有效地改变了罂粟的传统种植。伴随而来的,是一种现代文明进入封闭的山区。这样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

对于鸦片产量一年比一年更加增多的缅甸北部山区,这不失为一条发展的路子。
国际社会与有关组织的协助,也是“第四特区”进行鸦片源生物改植替代的必要保证之一。

1992 年5月,联合国禁毒署主席贾克梅里,联合国驻泰国、缅甸的禁毒高级官员,缅甸外交部副部长等人,分别到西双版纳及“第四特区”部实地考察。对由中国专家所做的“第四特区”禁毒方案,予以了肯定。同年10月,联合国禁毒署两次派出澳大利亚专家拉森,赴西双版纳与猛拉考察,联合国禁毒署正式将“掸邦第四特区”列入“金三角”亚太区禁毒合作计划之中。提供了750万美元的禁毒援助经费给缅甸政府。缅政府用这笔款项购置了一批拖拉机、推土机等农业机械,以及电力设备和车辆送给“第四特区”。联合国同时派出专家小级,在色勒地区监督实施改种计划。

缅甸政府也同时向“第四特区”拨款约合123.4万人民币,用于水利、学校、医院及建立农机站的费用。

“第四特区”掌权的华人们,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最后几年,正努力摆脱因为毒品所笼照在其头上的阴影。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大声地阐述自己的禁毒主张。竭力地做着他们认为必要的证明。

是的,真正向毒品说“不”,才可能赢得尊重。

“第四特区”投资400余万元人民币的“禁毒馆”,已经破土动工。

馆中将存放些什么,主人们将说些什么?人们正在拭目以待。

但愿,历史上缅共“八•一五”在鸦片方面的名声,会在新一代领导者的积极努力下,挥去阴霾,融入全人类未来的文明之中。


备注 :
掸邦第四特区居民结构为掸族(Shan)50%、阿卡族(Akha)20%、雷族(Loi)15%、华族(Chinese)5%以及佤族(Wa)、拉胡族(Lahu)、克钦族(Kachin)、麦族(Miao)等占10%。
掸东同盟军(NDAA)。于1989年4月由前缅甸共产党人民军815军区另立门户组织而成。总兵力3300人,主席兼司令林明贤,副司令蒋志明、罗常保。总部设于猛拉(Mong La)。
官方语:掸语、华语(中国称普通话,台湾称国语)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3-03
掸邦各停战组织控制区

Ⅰ 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NDAA(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属缅甸民族民主同盟MNDA(Myanmar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原属于前缅共果敢区,是果敢汉族(Kokang-Chinese)。军政权命其控制区为“北掸邦第一特区” (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1)。

Ⅱ 联合佤邦团结军 UWSA(United Wa State Solidarity Army),属联合佤邦团结党UWSP( United Wa State Solidarity Party),原属于前缅共佤区,是佤族 (Wa)。军政权命其控制区为“北掸邦特第二区” (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2)。

Ⅲ 北掸邦军SSA-N(Shan State Army-North),属掸邦进步党 SSPP(Shan State Progressive Party),是掸族(Shan),军政权命其控制区为“北掸邦第三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3)。

Ⅳ 东掸邦民族民主联盟军 NDAA-ESS(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 ),属东掸邦民族民主联盟NDA-ES(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Eastern Shan State),原属前缅共815军区,是阿卡-掸族(Akha-Shan)。军政权命其控制区为“东掸邦第四特区”(East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4)。

Ⅴ 克钦族民主军KDA(Kachin Democratic Army),属克钦族民主党(Kachin Democratic Party),原属前克钦族独立军第四旅(Former KIA 4th Brigade),是克钦族(Kachin)。军政权命其控制区为, 北掸邦第五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5)。

Ⅵ 巴欧民族军PNA(Pa-O National Army),属巴欧民族组织 PNO(Pa-O National Organization) ,分裂自前SNPLO(Ex-SNPLO breakaway faction),是巴欧族(Pa-O)。军政权命其控制区为“南掸邦第六特区”(Sou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6)。

Ⅶ 巴朗邦解放军 PSLA(Palaung State Liberation Army ),属巴朗邦解放党 PSLP (Palaung State Liberatin Party PSLP),是巴朗族(Palaung)。军政权命其控制区为“北掸邦第七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7)。

Ⅷ 掸邦人民解放军 SNPLA(Shan State Nationality Peoples' Liberation Army),属掸邦人民解放组织SNPLO(Shan State Nationality Peoples' Liberation Organization),是巴欧族(Pa-O)。

Ⅸ 南掸邦军SSA-S(Shan State Army-South),属恢复掸邦委员会 RCSS (Restoration Council of Shan State),是掸族(Shan),目前与缅甸军政权水火不容,是掸邦境内唯一还在公开反抗军政权的军事团体,总部设于掸泰边境老泰良山( Loi Taileng),主要活动于掸邦南部。

Ⅹ 蒙傣军 MTA(Mong Tai Army ),属掸邦爱国委员会(Shan State Patriotic Council),原属艾萨部队(Aik Sa's force),是掸族(Shan)。

Ⅺ 掸邦众民族民主联盟 SNLD (Shan Nationalities League for Democracy),1990年大选于掸邦地区取得压倒性胜利,党主席及要员于2005年上旬,被军政权以〝有事洽谈〞借口逮捕,以莫须有罪名判刑75年,其中一名要员于2006年中旬己虐死于狱中。 由掸族(Shan)领导。

Ⅻ 掸族民主联盟 SDU(Shan Democratic Uion),目前流亡海外。 由掸族(Shan)领导。

ⅩⅢ 掸国过渡政府 ISG (Interim Shan Government),目前流亡海外。由掸族(Shan)领导。

ⅩⅣ 克钦族独立军KIA(Kachin Independence Army),属克钦族独立组织 KIO (Kachin Independence Organization),是克钦族(Kachin)。军政权命其控制区为“克钦邦第二特区”(Kachin State Special Region 2)。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3-04
我想知道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什么?
男人大多数时候是软的,但是该硬的时候一定要硬得起来。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3-04
大声喊话"独立或并入中国,这是你的逶迤出路"
这就是中国今后的国际姿态,对蝉邦的最终解决方案也适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