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浦口区的石桥镇与安徽滁州和县的石杨镇毗邻,近日石桥镇有位村民告诉本报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石桥镇汤集、双山两村中间包裹着一个名叫“大包村”的小村落,这个完全坐落于石桥镇内的村庄竟然不属于石桥,而是属于安徽石杨镇。为什么躺在南京“怀抱”里的村庄却属于安徽呢?是飞来村落?还是另有它因?带着疑惑,记者来到大包村寻找答案。
村名的来历
“整个村被江苏完全包着嘛,所以叫大包村。”包必喜这样解释村名的来历。包必喜是大包村包二组的村民组长,是记者来到这个村子后见到的第一个人。
昨天上午10点多钟,记者在石桥镇通往大包村的路上麻烦不断。刚开始都是柏油路、水泥路,可没有一条直通大包村。当记者在汤集村里打听大包村的位置时,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水泥路走完,再往前走一段土路就是。果然,走完水泥路,车子便驶上了一条土路。小路的尽头是一个村落,这个小村庄绝大部分是低矮的青砖灰瓦房。在村口碰到了包必喜。
看到有车子进村,三三两两的老人围了过来。村民们七嘴八舌告诉记者,大包村共有两个村民小组,近30户人家,400多亩土地。村里大部分人姓包,但叫大包村还是因为被江苏完全包围的缘故。
历史遗留问题
为什么整个被江苏包裹着的小村庄却偏偏属于安徽呢?对于这个问题,浦口区石桥镇镇政府办公室两位年轻的同志无法回答。后来,记者在大包村找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的说法得到了安徽和县石杨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的肯定。
老人告诉记者,大包村的来历还要追溯到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当时,安徽的土改工作组来到大包村,对当地的土地进行了登记。后来,江苏的土改工作队再来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被安徽先行登记,便没有再登记。于是,成立人民公社时,这一块地方就变成了安徽的了。从那以后,这个村的农民也曾多次向上面汇报,要求把大包村划归江苏,但是由于区域划分要通过国务院,地方无权处置,所以这里一直还是属于安徽。
揣安徽身份证的“江苏人”
虽然地方属于安徽,但这里的居民却跟江苏结下很深的缘分。据了解,大包村离安徽最近的地方在10公里以上。如果村民们想到安徽最近的集市去赶个集,那得跑至少20公里,而这里离石桥镇镇中心仅三四公里。包一组的包元志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揣着安徽身份证,属于安徽人,但吃穿用都在江苏。“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电视电风扇全都是从江苏‘进口的’,就连请客吃饭,也都要到江苏的饭店。”包志元说。
“村里没有自来水,原来都是吃井水。”包必喜介绍说,也就是近几年,才从附近石桥镇的汤集村接自来水过来。这里用的电是江苏的;家里安装的电话,电话号码都是“58”开头的浦口区号码。包必喜称,他们村可以称得上是安徽的“特区”,村里没有警察、没有邮局、没有银行、没有学校、没有医院……上学要到江苏上、看病要到江苏看……就是拨个“110”,接警的还是江苏的公安。
在村里,记者几乎没有看到任何公共设施,唯一一个用树当架子,绑在大树上的篮球架还因年久失修锈迹斑斑。包必喜告诉记者,平时他们村里和安徽和县或者他们的镇政府石杨镇没有什么“来往”。每年只有到选举的时候,镇上会来两个人,其他时候,基本上没有安徽人来这里。“其实我们跟江苏的石桥镇更亲。”包必喜说。
“包必喜们”成小村最后守望者
这里的村民跟石桥镇确实更亲近。据村民们讲,村里的年轻人十有八九都在石桥镇或者浦口区,更有出息的在南京城里买了房子,迁走了户口。“看来我们这一辈人是这个村子里最后一代了。”包必喜看着眼前跟自己年龄差不多或者比自己更老的老人,发出感叹。
村民们这么一说,记者这才注意到,围拢在村口的都是60岁左右或者年龄更大的老人。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没有年轻人,都出去了。“小娃子留在村里是娶不到媳妇的。”老太太说,很多年轻人都到石桥或者别的地方,买宅基地盖房子,然后把户口迁过去了。村里的姑娘们也都嫁到江苏去了。没有钱,没有关系的人家,也都把孩子送出去打工,拼命赚钱。由于村里没有学校,小孩也都跟着父母到外面去上学。
“现在村里只有几十个老人,看看家,种种地。”包必喜说,年轻人没有人再愿意回到这里了。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王海峰 编辑:刘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