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城市群艰难融入“泛长三角时代”
2008-06-21 来源:中国商报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的工业密集区,也是制造业密集区。沿江、沿淮城市已涌现出奇瑞、马钢、江淮汽车、丰原等著名的自主创新型大企业。
安徽是江浙沿海经济向西辐射的最接近区域,有人说,传统的“长三角”已经进入“泛长三角”时代。
然而,现实情况与安徽实现“长三角”企业群落无缝对接的愿望还有相当差距。
圈、带、群同时存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核心城市的辐射力,也弱化了和周边省份城市群的竞争力。实践表明,现阶段我国的一个省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省区只能突出一个省级城市群。
一个在民间呼声很高的、以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正式出世了,面对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迅速发展,这次江淮城市群承担起安徽崛起中部的压力显然并不一般。一场江淮城市群与“泛长三角时代”的较量开始了。
“城间县”长丰的破茧
长丰县是安徽第一个省会城市管辖的县,即所谓的“市管县”。它位于合肥与淮南两市之间,又是城间县,这是城市发展最好的区位了,可惜的是它没能用好自己的区位优势,40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摇摇晃晃地拖着安徽经济的后腿。
一直以来,长丰被定位为农业县,由于靠近淮河,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靠天吃饭的日子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每次水灾过后,县里的经济几乎又从零开始,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实际上,北边的淮南市一直有向南携手长丰县发展的意愿,可南边的合肥市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长丰又不愿撒手相让,由于区划和体制壁垒,长丰隶属省会城市却未享受到其经济辐射,也无法响应另一个相邻城市淮南携手发展的意愿。
江淮城市群民间呼声很高
长丰的历史可以看作安徽发展过程中体制障碍的一个典型。和长丰一样,安徽也有着很好的区位优势,却一直没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安徽城市数量较多,但城市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空间战略支点,这被安徽人认为是在区域布局上导致安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直以来,安徽苦于寻找自己的定位。
其实,江淮城市群之前,安徽存在着省会经济圈、两淮一蚌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群、圈、带之间各自发展,一度达到省内城市利益的平衡。而此前安徽发展战略一直在合肥和皖江之间游移不定。
省会经济圈目前仍处于竞争力培育阶段,虽然具有较旺的发展势头,但空间范围又太小,忽视了合肥与沿江、沿淮7市的经济联系。
皖江城市带与周边省份城市群相比,是安徽省内发展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域,但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然较薄弱。
沿淮城市群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较强、区位优势明显,但目前经济基础薄弱,且受水资源制约,为空间管制型城市群。
三个城市群分居中、北、南,一个省范围内“中心城市”过多,分散在皖中、皖江、皖北、皖西、皖南五个板块。三个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也不太强,显然,面对周边区域的竞争,分散的城市经济圈的竞争力相对薄弱。当地人认为,安徽省这种城市群布局“分散化”的现状,很难改变其在中东部接壤地区处于城市化“凹地”的局面。
“圈、带、群同时存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核心城市的辐射力,也弱化了和周边省份城市群的竞争力。实践表明,现阶段我国的一个省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省区只能突出一个省级城市群,如湖北省突出‘1+8’武汉城市群,河南省突出‘1+9’中原城市群,湖南省突出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省突出环鄱阳湖城市群,山西省突出太原城市群,都是比较恰当的。惟独安徽三个群、圈、带各自发展,分散经营,形不成合力,没有一个是省级城市群。”程必定说。
一份城市群竞争力排名
在一份《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排名》中,皖江淮城市群先天竞争力位居第13位,可现实竞争力却排在第21名。这不得不让原本应该底气十足的安徽颇感无奈。
中国历史上安徽多次以敢为天下先为人熟知,惟独在这次拯救“中部塌陷”的富民强省的经济赛跑中落了后。面对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迅速发展,这次江淮城市群承担起安徽崛起中部的压力显然并不一般。
从地理位置来看,安徽靠近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理应成为长三角城市群“腾笼换鸟”的首选之地。
更有人提出,理论上讲,靠近沿海,交通便利,工资低廉,在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情况下,安徽是首先接受产业转移的中部地区。按照梯度发展的理论,下一步加速崛起的就是安徽。
然而事实并不那么乐观。
是自然资源贫乏吗?显然不是,皖南地区有著名的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和厚重的徽州文化,是很有特色、品质很高的旅游区,皖北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淮南、淮北煤田以及江淮流域的商品粮基和便利的淮河水运。
安徽的经济一直有“四低三不平衡”的特点。所谓的“四低”就是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外向度低,还有一个是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低;三个不平衡,就是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随着这几年安徽的铁路建设和高速公路的完善,有人说,安徽想不发展都难,有人推着它发展,2007年安徽经济将会出现一个发展的“井喷现象”。
事实是,2007年安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井喷”。不过,一个相关的数据是,2007年安徽省承接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吸引省外资金60%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这也许能让安徽的努力多少得到些安慰。(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