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19阅读
  • 19回复

[自然地理]黄河改道之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2-19

第一次 公元前602年 沧州入渤海 自然
第二次 公元11年 滨县,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三次 公元 1048年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隶笃马河入渤海 自然
第四次 公元1194年 清江口,云梯关入海 自然,人为
第五次 公元1494年 淮河入海 自然,人为
第六次 公元1855年 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七次 公元1938年 淮河入海 人为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2-19
改道之描述,有图为佳。可惜我找不到图,有人能帮忙找到图吗?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2-20
         我个人觉得还是入海口越北越好,因为中国水资源朝北方递减!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2-21
来一张江苏沿海的地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江苏外海浅滩众多,十分有利于造岛。 如何黄河出苏北,有利于我国往黄海推进领海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2-21
这是网络上的一张图  我觉得方案2夺淮不好  方案1比较合适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2-21
转载:黄河重入黄海,年增良田万顷
笔者在《成立沙漠生产建设兵团,十年新增3亿亩良田》一文中,同时提议适时成立“大陆架生产建设兵团”和“荒漠生产建设兵团”,并指出:“由于渤海属于内海,其水域对环渤海陆地降水有着重要的贡献,因此不适宜在渤海进行围海造田。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完工后,以及环渤海地区大规模推广使用淡化海水之后,可以考虑重新让黄河流入黄海,或者采取黄河下游双河道方式,在汛期让高泥沙含量的黄河水流入黄海,以便增加输入黄海泥沙量,促进黄海近海大陆架转变为优质大陆架良田的进程。”国内不少有识之士亦有此议,本文将进一步论述黄河重入黄海的必要性和战略价值,以及可以采取的先进围海造田技术(聚氨脂沉降泥沙技术)和黄河下游双河道布局。
众所周知,黄河是全球泥沙最多的大河之一,正是黄河的巨量泥沙沉积出辽阔的华北平原,同时也造成了黄河下游决口改道频繁。华北平原的北部称海河平原,表明也有海河泥沙的贡献;华北平原的南部称黄淮平原,表明也有淮河泥沙的贡献。与此同时,黄河的泥沙也是渤海大陆架土地和黄海大陆架土地的主要贡献者,而这也就意味着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不断输送,渤海大陆架和黄海大陆架的边缘也在逐渐变成沿海滩涂地和陆地。
由于目前黄河出海口在渤海,而黄河泥沙输入渤海对中国弊大于利。因此,有必要让黄河重入黄海,利用黄河入黄海泥沙和长江入黄海泥沙,采用先进适用的围海造田技术,每年可在黄海近海浅滩新增万顷良田。
一 、目前黄河流入渤海的利弊得失
1 、黄河下游流入渤海,可为沿河地区,主要是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部和北部,提供数量可观的黄河水源。与此同时,还可抽取部分黄河水,北上补给天津市。
2 、由于黄河出海口在渤海,黄河泥沙可在出海口沉积为三角洲。事实上,目前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一百多年来已经为当地增加了不小的沿海土地。
3 、但是,由于渤海属于内海,黄河出海口在这里形成的三角洲,实际上等于减少了渤海这个完全属于中国内海的面积。进一步说,由于渤海水域对环渤海周边陆地的降水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因此渤海面积的萎缩,将直接减少渤海水汽蒸发量,从而直接减少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降水量。
综合评估上述利弊得失,可知黄河泥沙输入渤海对中国整体弊大于利。
二 、历史上黄河曾经长时间流入黄海
历史上由于山东丘陵的存在,黄河下游入海口曾经交替流入渤海或者黄海,著名的复原再现4200年前的华夏自然景观的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参阅《经典图读山海经》扉页),描绘的就是黄河流入渤海的场景,史称禹河。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向南摆动,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这时黄河的出海口在黄海,时过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而改为南入黄海,时间长达近千年之久。黄河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仍然迁徙不定,或由泗水、或由汴水、或由涡水、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为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今兰考县境)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原流入黄海的出海口遂成为废黄河口。
1937年7月7日,蓄谋已久、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次年,蒋介石为了延缓日军南下,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改道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一时洪水漫流、灾民遍野。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渤海,并一直持续至今。
据此可知,黄河曾经流入黄海长达千年之久,至今仍然留有被废弃的黄河故道,我们今天完全可以通过工程手段让黄河重新流入黄海。
三 、黄河重入黄海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1 、中国是大陆架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之一,黄河重入黄海有利于启动大规模开发利用沿海大陆架的战略国策。
中国海的大陆架十分广阔, 总面积达239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大陆架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渤海(8万平方公里)、 黄海(38万平方公里)完全位于浅海大陆架之上,东海(77万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二和南海(350万平方公里)的二分之一以上的面积也均为浅海大陆架,拥有0米~15米水深的浅海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80万公顷。
其中,黄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黄海水深略大于渤海,平均水深只有44米。黄海大陆架地形的深度由北向东南逐渐变深,至济州岛附近水深可达140米。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江苏省沿岸的黄海浅滩,水深在15米以下的浅滩面积多达2.44万平方公里。江苏全省海岸以淤泥质和沙质为主,仅在连云港市连云区有少量基岩质海岸,近海分布有“前三岛”(车牛岛、达山岛、平岛)和兴隆沙、永隆沙等基岩岛屿和沙岛共16个。此外,位于东海与南海分界处的台湾浅滩,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水深在10米左右。

  下载 (52.28 KB)

2008-12-17 01:33

黄海沿岸有大量沙洲


无庸置疑,在黄海大陆架实施大规模围海造田工程,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而启动这一宏伟工程的契机正是黄河重入黄海。
2 、黄河重入黄海,可以减少黄河泥沙对渤海的侵蚀,有助于维护环渤海广大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事实上,如果黄河出海口在黄海,那么黄河出海口所形成的三角洲,不仅可增加陆地面积,而且可增加我国对黄海的海域管辖权(与海岸线的位置有关)。
有鉴于此,在南水北调东线和西线完工后,以及环渤海地区大规模推广使用淡化海水之后,可以考虑重新让黄河流入黄海。比较能够兼顾各方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的方法是采取黄河下游双河道工程设计,在非汛期让低泥沙含量的黄河水流入渤海,以便继续向河北省、山东省和天津市供应黄河水;而在汛期则让高泥沙含量的黄河水流入黄海,以便增加输入黄海泥沙量,促进黄海近海大陆架转变为优质大陆架良田的进程。
3 、黄河泥沙流入黄海有助于在黄海近海沿岸大规模围海造田,可新增良田3000~4000万亩。黄河泥沙每年约16亿吨,近年由于黄河水量减少,黄河泥沙量也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黄河重新流入黄海,估计每年可为黄海输送3亿吨左右的泥沙量。与此同时,长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518kg/m3,向大海年平均输沙量为4.86亿吨。巨大的泥沙入海量除了部分沉积于长江河口,为各大沙岛(包括崇明岛)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之外,其余的在波浪、潮流的作用下向河口门外扩散、沉积,并且有相当部分进入黄海。
4 、在黄海近海大规模围海造田不会影响沿海的养殖业、渔业、港口运输业和旅游业,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发展沿海的养殖业、渔业、港口运输业和旅游业。
5 、在黄海近海大规模围海造田的经验,可以推广到我国东海、南海的近海大陆架区域,特别是要首先在台湾浅滩推广实施。上述围海造田工程的推广实施,有助于进一步维护和开拓我国海洋国土,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 、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围海造田效率和效益
黄河改道入黄海所输送的泥沙,以及长江向黄海所输送的泥沙,其中较大的泥沙颗粒会自然沉积在出海口一带,小一些的泥沙颗粒会被海潮送到黄海近海的浅滩区域并自然沉积在这些地方,更小的泥沙则会长期悬浮在黄海里,黄海的黄色调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能够研制开发并采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例如借鉴聚氨脂净水技术,在特定的区域人工投放聚氨脂净水剂,可以人为加速沿海泥沙沉降成陆速度,而且能够把在黄海悬浮的大量泥沙(它们是入黄海的众多江河河多年输送到黄海里并积累起来的)沉降在我们需要的地方,从而用较少的费用和较短的时间,就可实现在黄海近海沿岸大规模围海造田的战略目标(该技术同样适用于我国台湾浅滩等沿海地区)。
与此同时,配合已有的围海造田工程技术,我国有望每年在黄海近海围海造田1000平方公里,新增15000顷良田;十年围海造田10000平方公里,新增良田15万顷。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2-21
这段话很有意思

四 、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围海造田效率和效益
黄河改道入黄海所输送的泥沙,以及长江向黄海所输送的泥沙,其中较大的泥沙颗粒会自然沉积在出海口一带,小一些的泥沙颗粒会被海潮送到黄海近海的浅滩区域并自然沉积在这些地方,更小的泥沙则会长期悬浮在黄海里,黄海的黄色调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能够研制开发并采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例如借鉴聚氨脂净水技术,在特定的区域人工投放聚氨脂净水剂,可以人为加速沿海泥沙沉降成陆速度,而且能够把在黄海悬浮的大量泥沙(它们是入黄海的众多江河河多年输送到黄海里并积累起来的)沉降在我们需要的地方,从而用较少的费用和较短的时间,就可实现在黄海近海沿岸大规模围海造田的战略目标(该技术同样适用于我国台湾浅滩等沿海地区)。
与此同时,配合已有的围海造田工程技术,我国有望每年在黄海近海围海造田1000平方公里,新增15000顷良田;十年围海造田10000平方公里,新增良田15万顷。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2-21
引用第4楼thinkpad于2009-02-21 11:13发表的  :
这是网络上的一张图  我觉得方案2夺淮不好  方案1比较合适

        受地形影响,我觉得这条1号方案不切实际,至少是弯曲的。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2-21
本论坛brillt提供的,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5期的好图: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2-22
是不是河北平原地区的主要湖泊湿地都是黄河改道留下的崽?比如白洋淀、文安洼、衡水湖。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2-22
1号方案不好,填的是海湾,不利于外扩海洋领土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2-26
能否分流:一沿现河道入渤海,一入淮河再流入黄海。
志成虹天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2-28
回 4楼(thinkpad) 的帖子
大哥,你知道方案1的入口是什么吗?是连云港港 ,年吞吐量上亿万吨,属于天然良港,因为在江苏最北所以没人去发展,但是年吞吐量仍然达到上亿万   我赞同方案2,因为黄河自古多次从淮河入海,而且那地方历史冲积海水超级浅(GOOGLE地球拍摄出来的)据专家估算,如果黄河从那地方入海,不出一百年就可以冲积出1/4个上海那么大的陆地!
壮哉我大连云港市马上被宿迁市超越荣获江苏地区十三妹称号!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3-01
能否将黄河一分为二,一从现道走,二走大运河夺淮,水从现道,沙走故道。这样山东既不会缺水,废黄河口沙洲也可以重新利用来造陆。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3-01
我也觉得可以分流,利用废黄河的一段入黄海,在开封附近与现黄河连接,连接处设2个水闸,汛期时关闭或部分关闭通往渤海的水闸,其余时间双开或关通往黄海的水闸。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3-01
Re:回 4楼(thinkpad) 的帖子
黄河夺淮的话,会加剧洪泽湖地区的洪涝灾害  所以方案2也不可行。

罢也罢也,方案1怕淤连云港,方案2怕害洪泽湖,看来都不太合适

不过,如果黄河不改道,淤渤海、淤天津港,该怎么办?北京沙漠化加剧,又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还需要想办法解决


引用第12楼片叶于2009-02-28 22:30发表的 回 4楼(thinkpad) 的帖子 :
大哥,你知道方案1的入口是什么吗?是连云港港 ,年吞吐量上亿万吨,属于天然良港,因为在江苏最北所以没人去发展,但是年吞吐量仍然达到上亿万   我赞同方案2,因为黄河自古多次从淮河入海,而且那地方历史冲积海水超级浅(GOOGLE地球拍摄出来的)据专家估算,如果黄河从那地方入海,不出一百年就可以冲积出1/4个上海那么大的陆地!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11-14
最近看了一些资料,如下所示。看来黄河还是不要改道,否则渤海倒流、陆地后退也不是好事。

————————————————————————
    “统计资料显示,从1855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都以近20平方公里的面积增长,成了近几百年来地球上新生陆地增长最快的地方,也成为中国国土面积最受人瞩目的增长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沉良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说。
    入海水量是携带泥沙的主要媒介。上个世纪50~60年代,黄河每年的入海水量将近500亿吨,但90年代开始至今,这个数字已经不足150亿吨,整整减少了2/3。”陈沉良说,水量不足导致入海泥沙量急遽减少,上个世纪50~60年代,黄河的每年入海泥沙量达到12~13亿吨;到了80年代已经减至7~8亿吨;90年代更仅为2~3亿吨;从2000年到目前,已经只有2亿吨左右了。但事实上,黄河三角洲要维持现有的陆地状态,每年需要的入海泥沙量需要保持在3.5~4亿吨左右。
  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三角洲的造陆运动开始急转直下,每年不仅不能新增陆地,原有的陆地也开始遭到侵蚀。根据地质勘查部门测算显示,199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正以每年平均7.2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蚀退。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11-04
这个可以提高警惕了。
防止国土流失。
东亚假想国 大明 NeuOrder.cn
袁绍,著名地理学家,因勘定经纬线闻名后世,后人为纪念他,将0度经线命名为:本初子午线."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1-11-04
大河南流的时期,大多为中华最悲摧的时期,南流700年造成黄淮平原极端贫困。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悖逆自然强使南流不可取。

另新造之地并不适合生存,东营若非发现油田现在还应该是荒芜的,那里碱性极强,芦苇都长不起来,遑论庄家,上百里难见一棵树啊。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23-05-22
不能随便改变河道.会带来新问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