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待非汉语的专名翻译,对外国语言现已有一套译音规范,不是根据读音随便选个汉字就能翻译的,这样做的好处,每当新闻或期刊资料里出现一个陌生的地名或人名,汉译名称便能立即统一,指向明确,不会造成混乱。
但是国内的少数民族地名翻译,却还是比较混乱,无章可循,尤其是西南地区,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各地的民族村镇名称,似乎大多是信口胡翻。最近看贵州地图,满眼尽是“污讲村”“摆王山”这样的不雅地名。还有西藏地图更是一片胡话:奴数呀、牙泥喀、信给他玛、打个里松可……四川凉山彝区的地名翻译,也是非常随意,字面多为不雅(什么洒拉地泼乡、齿可波西乡之类),看者对其音译规则也是不知所云。
相比之下,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名似乎更为规范一些,比如蒙古族地区,“乌兰”“敖包”“淖尔”等,作为专有名词的固定(或半固定)音译法,稳定性比较强,在组成不同的地名使用时,给人的感觉就比较舒适。
我猜测,因为古时候北方统治者对待南方各族是比较鄙视的,所以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地名胡乱翻译,可能也是故意为之。但是如今各民族一家,南方各族不雅、不规范的地名,能否根据现代的外来词音译法则,进行规范化呢?
[ 此帖被torius在2009-07-12 12:4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