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jxcn.cn/dispbbs.asp?boardid=6&id=248676&page=0&move=next庐山建县级市合并星子县,发展大庐山旅游战略
庐山建市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发展九江“大旅游”之我见
庐山,千古名山,一山独峙在名江名湖名路之间,风景秀美、文化厚重、区位优越。她集风景名山、避暑名山、宗教名山、文化名山、教育名山、政治名山、地质名山于一体,自古便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
近代以来,随着山上牯岭的开发,更获“中国夏都”、“避暑胜地”的美誉。她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世界文化景观”载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九江“两新”讨论中,市委提出了“3+1”的发展战略。发展“大旅游”,就必须充分利用和打造庐山这张江西旅游业的“品牌”和“龙头”。大打“庐山牌”,打“大庐山”牌。庐山,作为有二千多年悠久文化和百余年开发历史的名山、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旅游接待方面有着骄人的过去。
近代史上,庐山的外国游客每年都有一到三千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庐山境外游客是黄山的10倍,是沪、汉、宁等地的首选旅游目的地。随着外部竞争的激烈,庐山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兄弟景区,排名位次后移、市场份额减少。形势紧迫,不容乐观。如黄山后来居上,1997年庐山境外游客只占黄山的1/4;1999年庐山境外游客0.84万,占黄山5.06%;2000年庐山国内游客90多万,黄山555万;2001年庐山国内游客105万,黄山620万;2004年庐山国内游客668万,黄山817万,庐山境外游客6.04万,黄山32.5万。
庐山近几年世界级的、国家级的“金字招牌”扛回不少,拍卖别墅群、炸毁观景台、申报吉尼斯、举办赛事等炒作和探索也没少搞。她无论是开发历史、文化内涵、自然风光,还是基础设施、区位条件,比之黄山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黄山却后来居上呢?制约庐山发展的“瓶颈”到底是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外地人来游庐山,其实不知购门票游览的只是山上管理局的管辖地面,并没游完整个庐山景点。其46平方公里的面积仅占庐山整个山体的16%,一日即可游遍。(更不知庐山风景的精华尽在山南。)山上经过百年开发己经潜力挖尽,不能过度开发,再开发就是破坏。山南开发潜力巨大,水上更是空白。只有将开发山上的能力和资金转移到山南,开发旅游新区,庐山才有出路。云中山城牯岭镇,拥有常住居民一万多人,全国风景区中仅见。山上人满为患、人景争地,景区城市化严重。与日剧增的山上人口已经严重妨害景区的建设管理,迫切需要将与景区管理、经营无关的居民迁离山上。
庐山整个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分别归属庐山管理局、庐山自然保护区、庐山垦殖场、星子县、庐山区、九江县管辖。“一山六治”、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开发无序。亟需理顺庐山体制,由统一的机构对整个庐山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庐山管理局作为省政府的直属派出机构,履管理山上风景名胜之责,但他非一级政府。(山上牯岭镇目前的行政区划归属庐山区。)“管理局”这一行政机构设置,一直未解决执法主体问题。在当前强调依法行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问题更为突出。要依法治山,政出有门,必须建立“人民政府”。束缚庐山发展的“瓶颈”就是现行的管理体制!体制不顺,庐山难谈做大、做强,这己成不争事实。其实理顺庐山管理体制的动议在庐山设“局”之始就有。(管理局1984年根据中办、国办批复设立,1985年省政府就派专家调研,有设市之想。)1996年、2000年曾两次摆上决策层桌面,皆因牵涉各方利益,上头一味求稳而一再搁置。
理顺庐山管理体制的原则,省委、省政府在2000年1号文《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中就己明确提出。那就是“四个有利于”:“有利于资源保护,永续利用;有利于统一规划,总体开发;有利于依法行政,加强管理;有利于树立整体形象,发挥规模效应。”
赵智勇书记到九江履新之初,在听取星子党政负责人汇报时指示:“你们要认真思考,如何打造大庐山,如何适应大旅游,打好庐山牌。”随后在与网民在线对话活动中又说:“我们将在发展中把包括庐山管理体制在内的全部的旅游体系进行整体规划。”改革庐山管理体制的问题再一次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理顺庐山体制的设想见仁见智。有“股份公司”说,有“大庐山”说,有“小庐山”说。 “股份公司”说的设想是组建庐山旅游集团股份公司,将整个庐山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行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统一经营、资源共享、利益分成,进而争取股票上市筹资。此方案早已有之,目前又被提及。她表面上兼顾了六方利益,但未触及庐山管理体制的深层问题,政出依然无门,依法治山毋谈,山上过多的人口无从转移安置。何况国务院早己否定以企业管理旅游资源的做法。企业的本质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容易造成掠夺性开发,不利世界遗产的保护。
“大庐山”说的设想是将庐山的整个山体与周边的星子县、九江县、庐山区纳入版图,建地级庐山市。该方案既保持了庐山的完整性,又政出有门。但区划太大,政府难以集中精力打造庐山。庐山与九江地缘太近,两个地级市挤在一起不现实,报批也不易。另外,九江城区北有长江,南有庐山,东有鄱湖。市区发展的出路唯有向西。(“环绕八里湖,建设新九江。”)九江县作为柴桑新区纳入市区己是迟早之事。如行“大庐山”说,则庐山势必挤压九江市区的发展空间,“大旅游”与“城市大发展”相悖。
解决庐山体制是当务之急,建设庐山政府十分必要。“股份公司”和“大庐山”方案己不可行,只有另寻他途。
庐山东麓即是鄱阳湖,北麓即是九江市区,西麓为九江县,南麓为星子县。庐山要想不与九江争夺发展空间,只有向南。山南星子本来就与庐山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渊源太深。庐山的60%山体归属星子,35%的景点座落星子。“庐山形胜尽在山南” ,星子拥有8大景区、80多处景点、160多个景物景观,近200平方公里景区面积,自然风景与文化景观并著。有国家重点文物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千年古桥观音桥,有庐山最大面积摩崖石刻群的秀峰,有风景清幽的太乙十八将军村、桃花源,有庐山最早寺庙归宗、道教祖庭简寂观、医家“杏林春暖”的出处杏林。是“田园诗祖”、“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故里。又被誉为“理学名邦”、“真儒过化之地”,(周敦颐、朱熹知守南康,有“周礼尽在孔圣,绎演在康”之说。)湿地候鸟观赏、鄱湖水上旅游大有可为。
星子县偏处山南一隅,894平方公里,23万人口,过去一直是个农业小县、穷县。除少数乡镇的石材工业外,少无工业,财力薄乏,守着旅游资源大县的金字招牌,无力开发。
近年随着环山南旅游公路的修通,大力招商引资,高起点、大手笔地成功开发了温泉度假旅游区,创造了江西旅游业可喜的“星子现象”。
星子的出路在旅游,希望在旅游。将整个庐山山体和山南星子县纳入版图,(可再加上庐山区海会等个别景区乡镇)成立县级庐山市,市址设南康镇——这就是“小庐山“的基本构想。
这样一可以统一管理全山旅游资源,政出有门,转移山上过剩的开发能力,安置山上人口;二不与九江争夺发展空间,大小合宜的区划又能集中精力办旅游;三是充分考虑了星子与庐山的历史渊源、资源地位、开发潜力以及星子的发展出路问题。
“小庐山”可操作性极强:山南古城南康镇,作为军府治所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承载未来庐山市的机构安置。
古镇襟山带湖、风物优美、文化积淀深厚,完全可以打造为鄱阳湖滨一座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人文厚重的山水旅游名城。设市之初,只需整合山上、山下两家机构,任命主官,换过牌子。将山上跟景区管理经营无关的单位下迁,进而带动过多的人口下迁。庐山不致割裂,潜力巨大的山水开发使庐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投资少,见效快,立竿见影,不背包袱。
“小庐山”的优势明显,呼之难出的症结主要在于山上的“一己私利”:担心级别、待遇降低。庐山建市,关乎省“后花园”战略、市“大旅游”战略的得失成败,不能一拖再拖,必须痛下决心。当断不断,必留遗憾。
庐山建市,址立星子,庐山得归其所。时不我待,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