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20楼南京人于2010-04-01 10:24发表的 Re:马鞍山欲改名 调研员苦寻宗(原题如此) :
不知道当涂兄能否看到《金陵晚报》,此报专门辟有一“马鞍山新闻”版面,这两天都在热议此事,有说改“太平”的、有说改“扬子”的、亦有说不改的,众说纷纭。如当涂兄有意澄清,不妨致电
025—84686518,责任编辑:姜静。
《金陵晚报》挺无聊的,看看这个报道:
南京和马鞍山之间高铁开通在即,今后两座城市之间只有15分钟的路程,是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兄弟城市。
其实,这俩“兄弟”的亲近度不止在距离,走进马鞍山的本报记者,在街头随处都能听到南京话。但是你要和人家攀老乡,人家可不承认自己说的是南京话,而是标标准准的马鞍山话。这两个地方的方言咋那么像呢?
在马鞍山,公交车司机每到一个人少的小站会问“啊有下的啊?”在街头吃馄饨,老板会来一句“啊要辣油啊?”你吃着馄饨呢,邻桌的一位老兄突然冒出一句“胎气”。
吃完了,别人问他“你到哪去(Ki)啊?”两个老头在街边下棋,下得高兴,叫“来斯(音)”;出了一步臭棋,自己骂“活丑”。天黑了,他们说是“褐漆麻乌地(音)”。你到报摊买报纸,老板说“么的”。卖得这么快啊?“是呔,快得一塌带一抹啊”!
乖乖,这不都是南京话啊?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马鞍山市民,他们对于原汁原味的马鞍山话也说不清来源。对于新潮的马鞍山俊男靓女来说,倒是普遍觉得“马鞍山话不好听,挺土的”。
好几位年轻人都说,自己平时大多说普通话,只是偶尔说马鞍山话。对于马鞍山话和南京话的相似度,并不常来南京的马鞍山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在和南京“土著”出身的记者对话后,彼此倒是又找出了很多共同点,比如都用“舌(shi)答子”来形容能嚼舌、擅长搭讪的人;“干么四啊”就是问“干什么啊”;“作死”来骂人“找死”等等。
马鞍山话和南京话是同宗同源吗?带着刨根问底的兴趣,记者采访了马鞍山民间艺术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戎林,他表示:“解放前,马鞍山是个只有87户人家的小村庄,1957年才建市,发展成为现在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马鞍山市的大多数干部和职工来自全国各地,语言很不一致,标准的马鞍山语音难以界定。显而易见的是,马鞍山话声母有边音[l]和鼻音[n],但在实际读音中较混乱,南=蓝、怒=路、女=吕、牛=流,这些特点跟南京话是很像。”
马鞍山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则从历史角度考证了马鞍山话与南京话的联系,“马鞍山市是在当涂县区域里新建的一座城市。
作为马鞍山方言代表的是离市区十余里的采石方言。根据调查材料分析,马鞍山方言就全国方言区而论,属北方方言区的下江官话,就安徽方言区划分,大体属肥芜方言区。
根据距离采石仅15公里的慈湖乡的方言调查,此地又出现了翘舌音,从地理位置上分析,慈湖距南京较近,是安徽东部与江苏交界处,语音上受地区影响,已有变化,但确有亲源。
马鞍山话和南京话都很接近普通话,只是在一些边音、鼻音上与普通话的发音有区别,最大的语言特点是各种俚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