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深圳“两会”上,深圳提出“深圳质量”的目标,以此作为新的追求和发展对策。
对此,深圳市市长许勤提出,要“以推进特区一体化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许勤表示,深圳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把特区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区一体化进程。”许勤认为,推进特区一体化,有利于消除产业差距,有利于深圳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标准来统一规划,有利于深莞惠一体化和深港合作,也有利于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深圳质量”和“特区一体化”成为今年深圳“两会”的关键词。
目标:特区一体化
“目前特区内外在公共交通、社会治安、教育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等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关外有很多断头路,公交覆盖率与关内相比很低;再如,关内有大剧院这样的文化设施,关外就没有。”深圳市宝安区民政局副局长刘国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认为这主要是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当初的规划是三级投入,也就是从区政府到镇,再到行政村,这种投入的规划起点非常低,这一结构在城市化之后也没有多少改变。最终使得“特区内外的差别有些方面就像城市和乡村一样大”。
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政府部门的管理以及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自然也无法和关内相比。以宝安区为例,该区占地500多平方公里,人口是600多万。关外有不少街道的面积相当于关内的一个区,但是在人员配置上却没有执行同一个标准,政府部门的管理以及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难以令老百姓满意,公务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在治安管理方面,据统计,深圳全市平均每1万人里有14个警察,可是在特区外的龙岗区,每1万人里只有6个警察。
相比之下,长三角主要城市则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以苏州为例,“苏州有将近8000平方公里的长江三角洲大平原,深圳只有1952平方公里,同时还是多山的地形,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只有苏州的1/5。”谈到深圳特区一体化问题,深圳市社科院教授杨立勋表示,必须从提高“深圳质量”上创新。
事实上,相关的危机感早已有之。2010年10月,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 《深圳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0年秋季报告)》指出,2010年深圳前三季度的GDP总量已被苏州超过,该报告随后进一步预言,深圳2011年的GDP总量被天津和苏州超过的可能性极大。
随后,2010年11月25日,许勤在深圳市委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分析了深圳当下经济形势。根据深圳发展的背景及现状综合测算之后,深圳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深圳的GDP增速确定为10%左右。对此,深圳市有关官员表示,主动调低GDP增长速度,就是要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GDP。
刘国玲认为,特区一体化,需要从思路上重新规划深圳的未来,从制度设计、行政体制和法制环境上调整发展战略,走出一条新的特区发展之路,而不仅仅是换个名称这么简单的事情。
为此,深圳市政协委员林立方提出,深圳推进特区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先进经验,形成产业发展和聚集人才的软环境。
“硬件设施均衡化和法制条件的一体化应该说是能够看得到的。作为研究城市一体化的学者,我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在软环境的建设上能够向关外更多倾斜。”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