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49阅读
  • 27回复

[湖北]“吴头楚尾”之黄梅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9-09
在中国,如果提到黄梅两个字,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黄梅戏,而非黄梅县,也难怪,黄梅县在全国的知名度实在是太小了。
其实,黄梅县并不小,百万人口的大县。地理位置也不偏僻,地处大别山与长江的交汇处,为长江中游与下游、华中与华东的天然地理分界线,自古以来即为荆扬之交界、吴楚之分野。论区位交通条件,地处鄂皖赣三省交通的咽喉位置,两条铁路、两条高速国道通达全国,北上北京、东去上海、南下广州深圳,坐火车或走高速夕发朝至甚至更短的时间,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都没有如此便捷的交通。论地理环境,北枕大别山,南临长江,东连古彭蠡泽在江北最大的遗迹、面积之广袤超过巢湖的华阳诸湖,是一个山水皆备、以平原为主的县,也是全黄冈乃至鄂东以及鄂皖赣三省交界处数十县中唯一的平原县,土地的垦殖率最高,为农业大县,尤其是棉花和水产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总之,无论是区位交通条件还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条件,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数十个县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按理说,具备如此优越的条件,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应该也是引人瞩目的,而事实却截然相反,黄梅县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即便是在这个全国来说都比较落后的地区也是处在中下游的水平。
虽然造成黄梅县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现行制度下的区划体制及其衍生出来的以邻为壑的“行政区经济”对黄梅县的负面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黄梅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位置,使得黄梅县在历史上的动乱分裂时期,成为各方势力进行激烈争夺的拉锯战地区,而在承平时期,又成为最高级政区的边界,是一个远离行政中心、被忽视甚至是“三不管”的边缘地区。在“大革命”时期,就曾经因为“反动势力”的相对薄弱而一度成为鄂皖赣三省边界地区的“革命”中心,红军的主力红四方面军主力之一的红二十五军就诞生于斯。所有这一切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忌都被黄梅占全了。在“行政区经济”高度强化的现在,这种边缘化的地位不但没有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而改善,反而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具体来说,就是与一江之隔的江西省门户城市九江市“剪不断理还乱”的“特殊”关系。
这就要从黄梅的建制起源说起。
而如果谈到黄梅县的建制起源,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很关键性的人物:兴汉三将之一的汉淮南王英(黥)布,英布之于黄梅,犹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之于台湾。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末动乱时期,当时还是刑徒的英布纠合部分骊山刑徒,亡命还是蛮荒之地的黄梅,在县西瓦石山筑东、西黥城,并招纳亡命,后又筑新城于今蔡山一带,以成掎角之势。英布后来从项梁、项羽叔侄灭秦平天下,因功封九江王,建都故乡六县,与此同时,英布似乎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其“发迹地”黄梅的经营,这是黄梅县有据可考的最早建城史,使黄梅县的“城市”建设有了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跨越式发展”。也为稍后的建县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讲,没有英布在黄梅的“经营”,黄梅的建制史将后延数百年,甚至也不会有与九江长达两千余年的“特殊”关系。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于英布“九江”故城设立寻阳县,管辖地域包括今黄梅全境、广济大部、宿松至望江湖区以南地区以及九江县大部、湖口至彭泽沿江一带。是为黄梅建县之始。值得一提的是,稍早的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在今九江市区西南设立柴桑县。今九江市区的主要部分当属于寻阳县。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分庐江郡之寻阳、武昌郡之柴桑设寻阳郡,今九江市区开始区划上的合体。与此同时,以今太白湖至龙感湖一线的“长江故道”为界,以北划归蕲春县(后改名蕲阳),以南仍属于县治已迁至江南的寻阳县。今黄梅境内开始了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南北分治局面。
南齐永明四年(486年),析蕲阳县东境置永兴县,是为黄梅独立建县之始。
隋开皇初(581年),改永兴县为新蔡县,十八年(598年),又改黄梅县,以境内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黄梅”开始正式见诸史册。与此同时,划已南迁之“长江故道”以北寻阳县地隶黄梅。此后千余年两县的边界再无大的变动。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割江西德化(九江)县江北封廓洲、团簰洲(封一、封二乡)隶属黄梅,至此,黄梅县境内的区划正式统一,金瓯无缺。惜乎好景不长,现在在境内又诞生出一个独立的“龙感湖管理区”,对黄梅的“掣肘”作用远胜于当年的“德化县”。
正是由于这种与九江在地理和历史渊源方面的“特殊”关系,才使得今日黄梅与九江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在今日九江市区的外来流动人口中,黄梅人占据了最大的比例,与九江距离最近的小池也成为九江最大的“菜篮子”。两地甚至早在十几年前就开通了可能是全国唯一的跨省城市公交线路,客运繁忙。但囿于区划体制的分割,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经济交流与融合。也正是由于作为江西省门户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乃至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布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九江的存在,才使得黄梅“七省通衢”的区位交通优势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吸引力。而作为黄梅县的上级湖北省和黄冈市,也根本无心从资金和政策上扶持这个对于它们来说无关大局的所谓“窗口”地区。
或许,这正是像黄梅县这样的“边缘化”地区所普遍面临的尴尬处境:谁都想管,同时谁都不想认真管。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9-10
跟吴一点关系也没有。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9-10
吴尾楚头还差不多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9-10
定都黄梅吧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9-10
淮头楚尾?
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9-10
黄梅戏起于黄梅兴于安庆。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9-10
吴头楚尾并没有错。可能很多人把“吴”在不同时期的含义搞混了。很多人使用这个“吴”字,常常是心里念着先秦吴国,出来的形象则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这两者的地理范围可是差太多了。

先秦的吴国中心在宁镇地区,他是很晚才搬到苏州,随后迅速盛极而衰。这就好像越国长期在义乌、诸暨一带,晚近才搬到绍兴一样。

安徽中部在先秦属于诸舒部落,他们位于吴、楚两国之间。黄梅县极有可能也属于诸舒部落。今天被称为吴头楚尾的地方,基本都在这里。在吴楚争霸时期,诸舒部落先被吴国占领。后吴国改向东发展后,与越国争霸,并最终为越所灭,反正后来诸舒部落全归到楚国领土了。

至于说吴“头”,我认为这应该表示的是吴国西进的意思,带兵西征当然是头在西。或者也可以显示诸舒是先属吴,后属楚。反过来讲吴尾楚头,我总觉得要不是为了写诗押韵,就是吹毛求疵了。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9-10
回 5楼(yinhezhilv) 的帖子
说到黄梅戏在安庆一带的流行,是黄梅人心中的伤痛。
黄梅的下半县为湖北省地势最低洼的地区,历史上水灾频仍,每逢洪灾,黄梅人外出逃荒的首选之地就是当时安徽省会安庆一带,卖唱乞讨是灾民的基本求生手段,黄梅的民间小调尤其是采茶调在这一带广为流行,融合当地的民间小调,就逐渐发展成今天的黄梅戏。
说实话,安庆距黄梅的路程并不比湖北省会武昌和黄州府近多少,为什么黄梅的灾民逃荒的方向不是向省城和府城,而是外省,因为,在这个方向上,能得到来自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最大限度的救济。今天的黄梅戏流行于安庆一带及赣北部分县,这也是当年黄梅人逃荒的主要目的地,而在湖北,除了当年与德化县江北地同时划归湖北的英山,即便是黄梅的几个邻县,也不流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梅县被湖北官方漠视的程度以及在民间文化上的排斥程度远甚于相邻的安徽和江西。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9-10
回 7楼(境由心造) 的帖子
        要是能过江早就传到对面九江去了。黄梅干脆划到安徽算了,说不定已经取代宿松县甚至成为地级市了。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09-10
回 8楼(幻象岭) 的帖子
九江也是黄梅戏流行的地区之一。流行的程度远胜于黄冈。
有九江在,连当年长江中游重要的商埠武穴都没落,更呈论九江“卧榻”旁的黄梅。不过,黄梅要是划归皖赣,其受重视的程度要高于现在。
[ 此帖被境由心造在2011-09-10 21:07重新编辑 ]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09-10
回 9楼(境由心造) 的帖子
      你说来说去,黄梅在文化上就不是楚文化?
   如果蕲州府不撤,黄梅戏就不走出湖北省?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09-10
回 10楼(幻象岭) 的帖子
“吴头楚尾”已经很好的概况了黄梅的人文特征。
如果说黄梅属于楚文化,那也是受吴文化影响较多的边缘地带。
黄梅戏的诞生跟安徽的建省有直接关系,跟早在明初就撤销的蕲州府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安徽没有建省,确切地说,安庆没有作为省会,也不会有黄梅戏,而只有流行于黄梅县内的民间小调和采茶戏。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09-13
三不管地区就是悲哀啊,这么好的条件就是发展不好。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09-14
我一直以为 黄梅戏 在黄梅县呢??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09-14
黄梅戏的独白唱腔用的都是西南官话而非江淮方言。五祖寺也在黄梅县。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09-15
引用第14楼天空战记于2011-09-14 21:32发表的  :
黄梅戏的独白唱腔用的都是西南官话而非江淮方言。五祖寺也在黄梅县。


夫妻观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4NzA4NTI=.html


上面的链接是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和王少舫表演的经典黄梅戏《夫妻观灯》,里面有一段对白,大家可以去听一下,鉴别一下到底是西南官话和江淮方言。
黄梅戏在由黄梅调发展到黄梅戏的过程中,是一路沿着黄梅县走到安庆府,最后在安庆走向全国。这个过程中几乎看不到任何西南官话的影子,试问,黄梅戏的独白和唱腔又怎么可能用的是西南官话?早期,安徽的黄梅戏对白采用的安庆方言。

严凤英时代的黄梅戏对白还能遵循江淮方言的路子,现在黄梅戏的对白越来越趋于普通话了,没有了方音方言,黄梅戏也算失去了一大特色了。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09-15
回 15楼(山豆杰) 的帖子
不好意思俺的黄梅戏听得不多,只记得: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楼)水青山把家还.。绿与楼同音这是西南官话(湖北话)的特征。另外湖北话在秦岭淮河以南各地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的。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09-15
湖北和安徽都是戏曲大省,两者的结合创造了京剧。古徽州重商,人们发家致富后难免会摆谱,搭台唱戏就成古代富豪重要的炫耀方式。古楚地多灾多难,战时遭兵祸。平时遭水患。所以老百姓逃荒的多,可要饭也是需要技巧的,卖唱就成了大多数逃荒人的选择。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1-09-18
回 16楼(天空战记) 的帖子
天空战记兄:“绿与楼同音这是西南官话(湖北话)的特征。”这话不妥啊。
第一,从来没听说过湖北话的说法,武汉话应该是属于西南官话,但是黄冈地区、九江市区及部分县市方言一般被划分为江淮官话的。
第二,不能凭一个字的发音就判断这是哪种方言的发音,很多方言某些字的发音可能是相同或者类似的。
chg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09-26
引用楼主境由心造于2011-09-09 22:23发表的 “吴头楚尾”之黄梅县 :
在中国,如果提到黄梅两个字,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黄梅戏,而非黄梅县,也难怪,黄梅县在全国的知名度实在是太小了。
其实,黄梅县并不小,百万人口的大县。地理位置也不偏僻,地处大别山与长江的交汇处,为长江中游与下游、华中与华东的天然地理分界线,自古以来即为荆扬之交界、吴楚之分野。论区位交通条件,地处鄂皖赣三省交通的咽喉位置,两条铁路、两条高速国道通达全国,北上北京、东去上海、南下广州深圳,坐火车或走高速夕发朝至甚至更短的时间,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都没有如此便捷的交通。论地理环境,北枕大别山,南临长江,东连古彭蠡泽在江北最大的遗迹、面积之广袤超过巢湖的华阳诸湖,是一个山水皆备、以平原为主的县,也是全黄冈乃至鄂东以及鄂皖赣三省交界处数十县中唯一的平原县,土地的垦殖率最高,为农业大县,尤其是棉花和水产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总之,无论是区位交通条件还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条件,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数十个县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按理说,具备如此优越的条件,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应该也是引人瞩目的,而事实却截然相反,黄梅县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即便是在这个全国来说都比较落后的地区也是处在中下游的水平。
虽然造成黄梅县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现行制度下的区划体制及其衍生出来的以邻为壑的“行政区经济”对黄梅县的负面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黄梅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位置,使得黄梅县在历史上的动乱分裂时期,成为各方势力进行激烈争夺的拉锯战地区,而在承平时期,又成为最高级政区的边界,是一个远离行政中心、被忽视甚至是“三不管”的边缘地区。在“大革命”时期,就曾经因为“反动势力”的相对薄弱而一度成为鄂皖赣三省边界地区的“革命”中心,红军的主力红四方面军主力之一的红二十五军就诞生于斯。所有这一切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忌都被黄梅占全了。在“行政区经济”高度强化的现在,这种边缘化的地位不但没有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而改善,反而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具体来说,就是与一江之隔的江西省门户城市九江市“剪不断理还乱”的“特殊”关系。
.......

干脆划给安庆得了!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10-10
黄梅划给九江如何
有玫姐的论坛不再无聊!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1-10-10
真傻,黄梅划归江西或是安徽,命运不会比现在好。
划归江西,永远是九江的菜篮子、米袋子。而现在,还可以利用剪刀差,自力更生。崇明不会比启东好吧。
划归安徽,那是扯淡。东边的宿松、望江等地,比黄梅还穷。

另一方面,黄冈地区、汉阳汉口等地,宋朝以前,均属于淮南。黄梅戏东传,是很合理的事情。政治中心在东边(无论是寿春、庐州还是扬州)。
即使是宋朝以后,黄梅经过安庆、庐州、开封,也是一路向上。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1-10-11
回 21楼(東七區) 的帖子
只能说,楼上的并不了解黄梅的历史与现状。
黄梅戏的诞生于流传是清朝以后的事,具体而言,是两江分省、安庆成为省会之后的事。此时的黄梅在行政上已经与东部彻底分离了数百年。
如果黄梅是九江的一部分,那么,今天京九与合九铁路交叉点的孔垄镇早已作为九江大枢纽的一部分成为另外一个“向塘”。,九江经济开发区也会在江北,小池早已和九江融城了。九江市区东西南三面都是丘陵湖泊,拓展的空间相当有限。可以这样说,一江之隔的百里平川是其觊觎已久的。
而湖北是不会重视黄梅这个所谓的“七省通衢”之边缘地区的。当年曾经在老河口的孟楼大投入与河南的孟楼竞争,因为那毕竟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尽管后来无疾而终。
现在如果对黄梅大力投入,与九江的竞争必然是毫无胜算的“以已之下马对彼之上马”式的田忌赛马。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1-10-11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1-10-11
Re:回 21楼(東七區) 的帖子
引用第22楼境由心造于2011-10-11 00:18发表的 回 21楼(東七區) 的帖子 :
只能说,楼上的并不了解黄梅的历史与现状。
黄梅戏的诞生于流传是清朝以后的事,具体而言,是两江分省、安庆成为省会之后的事。此时的黄梅在行政上已经与东部彻底分离了数百年。
如果黄梅是九江的一部分,那么,今天京九与合九铁路交叉点的孔垄镇早已作为九江大枢纽的一部分成为另外一个“向塘”。,九江经济开发区也会在江北,小池早已和九江融城了。九江市区东西南三面都是丘陵湖泊,拓展的空间相当有限。可以这样说,一江之隔的百里平川是其觊觎已久的。
而湖北是不会重视黄梅这个所谓的“七省通衢”之边缘地区的。当年曾经在老河口的孟楼大投入与河南的孟楼竞争,因为那毕竟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尽管后来无疾而终。
现在如果对黄梅大力投入,与九江的竞争必然是毫无胜算的“以已之下马对彼之上马”式的田忌赛马。

凭空想象,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帮助。

其实,你代表了大多数内地居民的心态——不愿意自力更生,总是梦想着别人的带动、上级的垂青。

不过,很可惜,别人、上级总是让你失望。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在中国,受到上级垂青,而换得发展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深圳,一个是上海浦东。
其他地方,都是靠自己(包括当地的父母官)。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