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9578阅读
  • 171回复

[一般]长白的民国系列之民国期间区划变动大事记(1911——1950)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01-16
— 本帖被 keating 设置为精华(2015-06-10) —
<P>1.本资料包含1911年至1950年间行政区划方面的主要变动(其中1911和1950年是作为过渡阶段列出的),当然由于这段时间战争频繁,政权更迭,难免有遗漏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请见凉并指出。
2.本资料为本人将书籍、网上文章和本论坛坛友的帖子集大成而做,文后将有详细的出处,以示对作者的尊重和感谢,这里先谢谢以下行政区划网论坛坛友提供了资料,他们是:gong、wuhuxiemin 、老白骨 、大野叟、keating 、papa、duhuanyu 、75167、戊己校尉 、chelly 、香江过客、QQme 、王长有、大干部 、环球旅客 、沙漠王子、眼鏡男、变速球、炎黄剑、vladimir等(排名不分先后)。
3.本资料[]内的地名简称是目前该地区所在的省份,可能(肯定)有标错的地方,请指正!
4.本资料由于来源不一,再加上本人老眼昏花,可能(肯定)有前后重复的地方,请指正!
5。对于一些关于伪政权方面的表述可能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正,同时声明本人本着尊重历史出发,绝无任何卖国倾向!</P>
[此贴子已经被75167于2006-4-15 19:18:48编辑过]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09-01-21 19:37重新编辑 ]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71 发表于: 2009-02-03
这个版本是我的第一版,资料不是很全,目前我在陆续刊出的是第二版,包括置顶的大事记就是其中的系列之一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70 发表于: 2009-02-03
这个不加精加亮天理难容1
中央直辖要谨慎,民族自治需调整;特别行政要改变,省县直辖是根本。
只看该作者 169 发表于: 2009-02-02
看的眼晕
只看该作者 168 发表于: 2008-04-21
民国时期的区划更改,是有建设性的,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全国30-60个省,省5000万人
每省20-40个县和城区,县150万人
每县20-40个乡和街区,乡5万人
市镇虚设。
只看该作者 167 发表于: 2008-04-10
太强了!!!
只看该作者 166 发表于: 2008-04-06
引用第156楼东方血脉于2006-05-16 16:19发表的  :
这个没有错,是因涉及少数民族,因此必须改名;新定名的强字与羌字谐音,然后才有人为宁强二字作出诠释,这是近现代更名的一个通例。
也就是说,宁羌县改名的原因是因为少数民族,而不是安宁强固。改名后的新名才是安宁强固,但这只是对新名的诠释。

我说的是时间有错。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平洮州(今甘肃临潭)羌乱后,设宁羌卫于徽州(今甘肃徽县);据地方志释义:“其曰宁羌,盖亦辑宁氐羌,以羌之永宁耳。”三十年(1397年)九月,迁宁羌卫于羊鹿坪(今县城);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设宁羌州,州、卫并存。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为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65 发表于: 2008-04-06
谢谢楼主,已经收下了。
只看该作者 164 发表于: 2007-03-08
不错,值得研究,几位大虾辛苦了!!!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163 发表于: 2007-03-07
好资料啊!!!!!!!
划小省区,省直管县,三级市制,县下自治
只看该作者 162 发表于: 2007-02-26
引用第168楼温涛2007-02-25 23:35发表的:
多谢大作,但四川省沐爱没治局于1944年成立,改为沐爱县的时间应为1947年,1950年撤消并入高县。

我正在编辑第二版,但工程量巨大,估计还需些时日,您的提议我会考虑,谢谢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61 发表于: 2007-02-25
多谢大作,但四川省沐爱没治局于1944年成立,改为沐爱县的时间应为1947年,1950年撤消并入高县。
只看该作者 160 发表于: 2006-06-06

回楼上,关于根据地的情况我在前已经说过了,主要还是资料不全、不清,地下政权还是实体政权不清,整理这写资料真是头大,幸好只找到这些,否则可能早放弃这贴了

[em01][em04]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59 发表于: 2006-06-06
可惜缺少中共鄂豫边区,中原区、江汉区、鄂东区及中原突围后建立的鄂西北、鄂豫陕边区设县资料及后来刘、邓反攻后建立的江汉、鄂东、皖西、桐柏等边区建置情况。如有则更为全面。当时中原区设新县极多,多数是几个县部分区域合并成的,1949年均予撤销,恢复原县本来面目。如川汉沔县于1949年2月分成沔东县和川汉县,川汉县1949年4月又分成汉川县、汉阳县,可本资料中只见到荆当县,其它均未见。
汉阳鬼柳先生

只看该作者 158 发表于: 2006-05-16

民国初年在云南的行政、弹压委员(委员会公署),下面的民国年间的年份数字如有歧义,则是经过我反复考证,确认为最合理的年份数字,建国后的年份数字则照抄,未经查实:

1913年?月 云南大姚县设立苴却行政委员,驻苴却,1924年原境析出改为永仁县,取境内永定(苴却街)、仁和二集镇各一字(1929年11月批准)

1913年4月 云南镇雄县设立威信行政委员[镇雄州改镇雄县同时],驻长官司,1921年迁驻扎西,1932年原境析出改为威信设治局,1934年9月改为威信县

1913年5月 云南文山县设立靖边行政委员,驻大窝子,辖南外区、西外区的一部分,1933年2月原境析出改为屏边县,取大屏山、靖边(靖边与陕西重名)各一字

1914年1月 云南马关县设立普兰行政委员[安平厅改马关县同时],驻西洒(东安里),辖西洒、畴阳二地域,1920年原境析出改为西畴县,取西洒、畴阳各一字(1929年批准)

1917年?月 云南建水县设立金河行政委员,驻王庄田,辖刀、王、李3土司地域,1932年原境析出改为金河设治局,1934年与平河设治局合并为金平县,取金河、平河各一字(1936年7月批准)

1917年?月 云南建水县设立猛丁行政委员,驻猛丁,辖三猛地方,1932年原境析出改为平河设治局,1934年并入金平县

1902年?月 清朝云南元江州设立勐烈弹压委员,1912年?月改为勐烈行政委员,1913年4月元江州改为元江县,仍属;1929年原境析出改为江城县

1913年1月 云南车里宣慰司改为普思沿边行政总局,设立第四区行政分局,驻勐往;1929年撤消行政总局,第四分局原境改为临江行政委员,1932年改为临江设治局,1935年9月批准,并改为宁江设治局(临江与辽宁重名);1949年解放改为溯涛县,后迁驻雅口(思茅糯扎渡),11月改为宁江县
  另一说,1927年设立临江行政委员,同年12月改为临江设治局,1935年改为宁江设治局

1912年?月 云南陇川宣抚司改为陇川弹压委员,兼辖户撒、腊撒二长官司,1916年改为陇川行政委员,旱季驻章凤,雨季驻杉木笼,1932年改为陇川设治局(1935年6月批准),1951年12月21日改为陇川县

1912年?月 云南勐卯安抚司和遮放副宣抚司合并为遮卯弹压委员,1915年以勐卯司地改为勐卯行政委员,1916年腊撒长官司并入,1932年改为瑞丽设治局(1935年6月批准),1952年改为瑞丽县

1912年?月 云南干崖宣抚司改为干崖弹压委员,1916年改为干崖行政委员,户撒长官司并入,1932年改为盈江设治局(1935年6月批准),1950年解放6月改为盈江民族行政委员会,1951年改为盈江县

1912年?月 云南盏达副宣抚司改为盏达弹压委员,1916年改为盏达行政委员,1932年改为莲山设治局(1935年6月批准),1950年解放6月改为莲山民族行政委员会,1951年改为莲山县,1958年并入盈江县

1912年?月 云南芒市安抚司和勐板土千总合并为芒板弹压委员,1915年并入遮放司地改为芒遮板行政委员,驻遮放,1932年改为芒遮板设治局,1934年改为潞西设治局(1935年6月批准),1949年8月改为潞西县

1913年?月 云南析维西县设立菖蒲桶殖边公署,属怒俅殖边总局(驻兰坪县营盘街)管辖,1916年改为菖蒲桶行政委员,属维西县,1933年原境析出改为贡山设治局(1935年6月批准),1950年改为贡山县

1914年?月 云南保山县设立泸水行政委员,驻鲁掌,辖保山县登埂、卯照、鲁掌、云龙县老窝、六库5土司,1932年原境析出改为泸水设治局(1935年6月批准),1933年老窝划回云龙县,1952年改为泸水县

1913年?月 云南析兰坪县设立上帕殖边公署,属怒俅殖边总局管辖,1916年改为上帕行政委员,属兰坪县,1933年原境析出改为福贡设治局(1935年6月批准),1952年改为福贡傈僳族自治区,1954年改为福贡县

1913年?月 云南析兰坪县设立知子罗殖边公署,属怒俅殖边总局管辖,1916年改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属兰坪县,1933年原境析出改为碧江设治局(1935年6月批准),1952年改为碧江傈僳族自治区,1954年改为碧江县

1906年?月 云南维西厅设立阿墩子弹压委员,1913年4月维西厅改为维西县,仍属;1915年改为阿墩子行政委员,1932年原境析出改为阿墩子设治局,1935年6月批准,并更名为德钦设治局,取寺院之音译德钦林为名,1950年5月20日改为德钦县

三代夏商周 春秋战国延
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传
南北朝分立 隋唐五代连
宋元明清后 古代至此完
民国乱纷纷 浊酒数从前

只看该作者 157 发表于: 2006-05-16

245)12月设置兰坪县,由丽江县所属兰坪地方析置,治白地坪(今兰坪县城)。[滇]

这条有误,兰坪县是民国元年/二年设置了兰坪州,至民国三年才降为县。

县名来源:以兰州(上兰里旧名)和白地坪(东新化里)为县之首区,故取二地各一字为名。

县城驻地:在白地坪(今金顶镇文兴街)

内容源1:《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志》

民国元年(1912) 民国元年(1921)兰坪分设兰坪州治,从丽江县的二十七里中析出东新化里、西新化里、通甸里、江东西里、兔峨里和顺化里等六里为兰坪州。

民国三年(1914)十一月 改州为县。

内容源2:《罗氏通谱》

民国元年,罗梧秀认为:居住兰州,距沧怒两江旧辖边地四五站之遥,有时照管不及,乃以邻封片马地方被英人占领为前车之鉴,恐被外人觊觎之,且隶属丽江县治,相去太远,鞭长莫及,时见外人游历边境,以区区土舍对待之,有螳臂挡车之虞。因此,禀请设兰坪县治,将兰州地方改归县治直接管理。土舍移驻兔峨。民国元年(1912年),土舍移驻兔峨。民国二年(1913年),云南省政府决定从丽江府属内划出五里半,即:山后里、江东里、通甸里、上兰里和兴化里,设兰坪州治,裁兰州建置,民国五年,设兰坪县治,将兰州地方改归县治直接管理,兔峨土舍主要管理沧怒两江旧辖地方,服从县治指挥。经县呈准,颁发木质钤记一颗。

三代夏商周 春秋战国延
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传
南北朝分立 隋唐五代连
宋元明清后 古代至此完
民国乱纷纷 浊酒数从前

只看该作者 156 发表于: 2006-05-16
以下是引用hand在2006-2-9 17:34:54的发言:

第80楼“123)2月24日(一说3月)宁羌县改名为宁强县(因涉及少数民族)。[陕]”有误。


查《宁强县志》知:宁强改县名为1942年1月1日(正式对外启用)。于右任先生曾题“安宁强固”四字为新县名诠释。



这个没有错,是因涉及少数民族,因此必须改名;新定名的强字与羌字谐音,然后才有人为宁强二字作出诠释,这是近现代更名的一个通例。


也就是说,宁羌县改名的原因是因为少数民族,而不是安宁强固。改名后的新名才是安宁强固,但这只是对新名的诠释。

三代夏商周 春秋战国延
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传
南北朝分立 隋唐五代连
宋元明清后 古代至此完
民国乱纷纷 浊酒数从前
只看该作者 155 发表于: 2006-04-05
兴安屯垦区是1929年设立的.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154 发表于: 2006-02-09

第114楼“178)6月1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将豫陕鄂边区划分为豫西和陕南2个区;7日,中共陕南区委、陕南行政主任 公署、陕南军区在湖北郧县城关成立,原豫陕鄂边区第二、四分区划归陕南区管辖。”与第126楼“554)3月设立陕南行署,辖安康分区,并直接管辖1市11县。即南郑市、南郑县、宁强县、佛坪县、西乡县、留 坝县、略阳县、城固县、褒城县、沔县、洋县、镇巴县、凤县。[陕]”矛盾。


------------------------


实际情况是:陕南行署于1948年7月成立于湖北郧县;1949年12月随19军(兼陕南军区)西进汉中;12月6日南郑解放,8日成立南郑市(由原南郑县城郭析置)并作为陕南行署直辖市,南郑县城迁驻十八里铺(今汉台区铺镇);12月底陕南行署各大机关西迁完毕。是时,陕南行署共辖南郑(驻城固)、安康、商雒和两郧四个分区。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53 发表于: 2006-02-09

第80楼“123)2月24日(一说3月)宁羌县改名为宁强县(因涉及少数民族)。[陕]”有误。

查《宁强县志》知:宁强改县名为1942年1月1日(正式对外启用)。于右任先生曾题“安宁强固”四字为新县名诠释。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52 发表于: 2006-02-07

勃利县官方资料:

民国三年(1914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今勃利镇)置设治局,民国六年(1917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

只看该作者 151 发表于: 2006-02-07

宝清县官方公布的宝清县部分资料,其中民国二年设宝清州的资料在其他地方查不到佐证:

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临江府,宝清又隶属于临江府管辖,同年宝清己奏明设州但未能实行派官设治。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宝清州。

民国五年(1916年)改宝清县,直属吉林省所辖。

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为十四省,宝清县划属三江省。

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在康德四年(1937年)7月第二次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六省的基础上,又增设东安、北安两省,宝清又划属东安省。

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乐满总省(包括牡丹江、东安、间岛三省)和兴安总省(包括兴,安东、西、南、北四省)。宝清隶属东满总省的东安区域管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划东北为九省,宝清又划属合江省。

只看该作者 150 发表于: 2006-02-07
这两个倒是头回听说,谢谢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49 发表于: 2006-02-06
以下是引用长白游侠在2006-1-27 14:27:09的发言:
省之上的大區級的政務委員會或軍政長官公署也应该列入的,这到是我疏忽了,

民國大區級政府情況我另開一帖了, 今天先把抗戰前的情況整理出來, 改日再把那些有設政務委員會的行轅總部公署列出

又, 你似乎漏列了這兩個特殊的省級單位:

1. 1919年11月興安屯墾區成立,由裁餘之砲兵軍徒手兵組成興安屯墾軍,並招募東北及華北災民前往屯墾, 為東北政務委員會自設的省級特別區, 督辦公署督辦鄒作華, 駐洮安, 後移到王爺廟, 自此王爺廟開始成為興安總省/東蒙古自治政府/內蒙古自治區初期的政治中心. 1931年918後, 興安屯墾軍加入馬占山,改編為黑省暫編步兵第一旅, 屯墾區自動撤銷 (約1931年10月).

2. 1931年2月2日由馬仲英於張掖成立「河西省行政委員會」,由馬仲英自任主席,轄甘州四縣(民樂、山丹、張掖、臨澤)及肅州七縣(高臺、酒泉、鼎新、金塔、玉門、安西、敦煌)。4月15日,馬步芳入張掖城,馬仲英撤往安西三縣 (就是敦煌、安西、玉門),河西省由2月2日到4月14日,僅存在於世二個月餘。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48 发表于: 2006-01-28
果然看错了,老城在今按板镇南边,大致是红星村一带,具体资料还没有找到,不过从《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镇沅州(治老城,后改为镇沅厅)、按板井、恩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