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185阅读
  • 29回复

[秦汉]秦郡界址新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12-19
— 本帖被 keating 设置为精华(2016-12-19) —
本文为本人绘制的《秦代政区图》释文。


几个前提:
    (一)、暂从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对秦郡的考证,文中不作说明。有少许名称上的修改。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出来也许会采用新的说法。
    (二)、汉代区划沿革可参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文中不作说明。
    (三)、如无记载,认为县级行政区之间没有区划调整。
    (四)、在郡县名称方面,如非文献与文物存在音意差别巨大的情况,以文献为准。
    (五)、承认《海内东经附篇》为秦代《水经》。

四十二郡篇


1、内史 《汉志》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三郡地。
东界:秦于战国时期便置有河东郡,如此,内史不应有河水以东。函谷关之内亦当属内史。
南界:武关,应劭以为秦之南关,故武关之北当属内史,有汉弘农之上雒、商县。
西界:《太平寰宇记》:“废南由县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在今县东南十里,汉之汧县地也。”《水经•漾水注》:“故道水又西南历广香交,合广香川水,水出南由县利乔山”。可知秦汉之汧县当辖利乔山,内史之西界至此。
北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翟道”、“楬(栒)邑”,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分属内史、北地。《秩律》较《汉书·地理志》距秦更近,因此颇疑秦时栒邑亦属北地。《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关中诸郡一图中上郡辖有翟道(未作标点),或非。


2、陇西郡 《汉志》陇西、天水二郡地。
东界:陇西顾名思义,地处陇山之西,东当以陇山为界,陇东应分属北地、内史。《史记·曹相国世家》:“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辩、故道、雍、斄。”可证故道县不属汉中。或与下辨同属陇西。余见本篇内史。
南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平乐道”,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陇西。汉武都南界或即沿袭秦陇西南界。
西界:《元和郡县图志》:“枹罕,本汉旧县,属金城郡。故罕羌侯邑,秦灭为县,后遂因之。”
北界:时新秦未开,当界昭襄故塞。


3、北地郡 《汉志》北地、安定二郡地。
东界:子午岭为泾、洛之天然分水岭,北地、上郡或以此为界。
南界:有栒邑,详见本篇内史。
西界:详见本篇陇西。
北界:时新秦未开,当界昭襄故塞。


4、上郡 《汉志》上郡、西河二郡地。
东界:与太原界河,详见本篇太原。
南界:无翟道,详见本篇内史。
西界:详见本篇北地。
北界:时新秦未开,当界昭襄故塞。张家山汉简《秩律》有“武都”,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上郡,汉改隶五原。



5、汉中郡 《汉志》汉中郡地。
东界:《水经·沔水注(中)》:“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荆、益二州,分境于此,故谓之琵琶界也。”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有琵琶滩,从卫图看汉水于此地穿行群山之中,形似山谷,应即琵琶谷,汉中、南阳当界此。《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图确,汉代图误。《汉书·地理志》:“房陵,维山,维水所出,东至中庐入沔。东山,沮水所出,东至郢入江,行七百里。”维水、沮水即今湖北之渭河、沮河,汉中东界至此。《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图误,汉代图确。
南界:大巴山为汉水、嘉陵江之天然分水岭,汉中、巴郡或以此为界。详见本篇巴郡。
西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沮县”,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汉中。沮县与陇西山水相隔,且秦时两当溪道未开,确无属陇西之理。
北界:《汉书·地理志》:“旬阳,北山,旬水所出。”可见汉中郡旬阳县辖地北至秦岭主脊的旬河源头,余处边界亦当约同秦岭主脊。


6、蜀郡 《汉志》蜀郡、犍为、广汉三郡地。
东界:据《西汉政区地理》,广汉郡除江阳、符县来自巴郡外,余大部分来自蜀郡,蜀之东界当约同汉广汉郡之东界。
南界:里耶秦简有“僰道”,可证蜀之南界至此。
西界:邛崃山为岷江、大渡河之天然分水岭,蜀郡或西至于此。《水经·沫水注》:“沫水出广柔徼外。”广柔县在今理县,徼当指西徼(有人责郦道元将广柔置于沫水流域,实为将徼理解为北徼,乃理解错误),沫水为今大渡河,可见蜀郡西界确不至此段大渡河。
北界:《华阳国志》:“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乃至湔氐道。”可见战国时湔氐道已立。关于湔氐道位置见《汉书·地理志》:“湔氐道,《禹贡》昬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入海,过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知其近今岷江源。张家山汉简《秩律》有“甸氐道”,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广汉。《秦代政区地理》以为秦代即置此道,从之,则秦时属蜀郡。《汉书·地理志》:“甸氐道,白水出徼外”,白水为今白水江,据此,甸氐道在阴平西北,《中国历史地图集》置于阴平西南,误。疑在邓至城。《汉书·地理志》:“刚氐道,涪水出徼外,南至垫江入汉,过郡二,行千六十九里。据上述史料,江水、白水、涪水源头均当在蜀郡之外。


7、巴郡 《汉志》巴郡、广汉二郡。
东界:《华阳国志》言巴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按此巴郡东至鱼复。《汉书·地理志》巴郡下有:“鱼复,江关,都尉治”可证。
南界:《华阳国志》:“南及黔涪
西界:《华阳国志》:“西至僰道。”据此江阳、符县二县当属巴郡。《汉书·西南夷传》有:“从巴符关入”,符关位于符县,可证符县属巴。
北界:《水经·沔水注(上)》:“右会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南为蜀水,北为汉津,可证巴岭山(今米仓山、大巴山)即巴郡、汉中之界山,约为今川陕分界。又《水经·江水注(一)》:“巴水出晋昌郡宣汉县巴岭山”,宣汉乃今四川达州,巴水即今四川巴中之巴河(通江),巴河源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巴郡此处北界当在今川陕分界之北。《水经·江水注(二)》:“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溪水导源梁州晋昌郡之宣汉县东”巫溪水为今大宁河,大宁河源头在今城口县与巫溪县交界处,可知今宣汉县东境在今重庆市城口县一带,秦时当属巴郡。



8、太原郡  《汉志》太原郡地。
东界:太行山为太原、恒山天然地理分界线,另据属县分布,二郡亦应以此为界,大致同今晋冀分界。
南界:据《汉书·地理志》太原辖地南至界休县,太原郡南界至此。《中国历史地图集》界休县有一伸向沁水流域的辖地,此地不仅与界休有霍太之隔,且与《水经·汾水注》:“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矛盾,恐误。《中国历史地图集》太原郡界休县南界的依据可能是隋开皇十六年分介休县南界置绵上县,此地为隋绵上县地。但《太平寰宇记》载:“(绵上县)本谷远之地,晋省谷远,以其地属介休。”故此地晋前属谷远管辖,谭图或非。
西界:汉武帝封代王子侯国有离石、蔺、临河、隰成、土军、皋狼、干章等地,见于《汉志》西河郡,其地于秦皆当属太原。七县地望可考者均处河东,故太原郡与上郡或当界河。
北界:《汉书·地理志》:“汾阳,北山,汾水所出。”可见汾水源头汉属太原郡汾阳县。《海内东经附篇》:“汾水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颇疑上窳即汉汾阳。另《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夏屋与句注山相接,盖北方之险,亦天下之阻路,所以分别内外也”,可见句注、夏屋为当时一处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太原北界或止于此。


9、上党郡  《汉志》上党郡地。
东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武安、涉”,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上党
南界:太行山为上党、河内之天然地理分界线,另据属县分布,二郡亦当以此为界,大致同今晋豫分界。淇水源头,据《汉书·地理志》:“共,故国,北山,淇水所出”当属河内郡共县,在今晋豫分界之北。《水经·沁水注》:“丹水又迳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查今泽州县马辿村有石人山,或即二石人。
西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端氏、阿氏(陭氏)”,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上党。
北界:《水经·清漳水》:“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知上党北界至清漳水源头。



10、河东郡  《汉志》河东郡地。
东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濩泽”,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河东,与《汉志》同。《汉书·地理志》:“垣,《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则垣县东界大致至此。
南界:据《汉书·地理志》河东属县均在河水之北,故河东郡南界应以河为界。
西界:河东顾名思义为河水之东,《汉书·地理志》河东属县均在河水以东,故河东郡东界应以河为界。
北界:详见本篇太原。


11、雁门郡  《汉志》雁门郡地。
东界:《水经·㶟水注》引《山海经》:“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综合相关文献描述,雁门水为今山西省阳高县之黄水河,雁门山为其源头所在,雁门郡当得名于古雁门山,而非今雁门关,故雁门郡之东界当至雁门山一带。
南界:与太原界句注山,详见本篇太原。
西界:《汉书地理志》:“沃阳,盐泽在东北。”盐泽为今岱海,可知岱海一带属雁门郡。
北界:《史记·匈奴列传》:“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据此,赵长城东起代郡,西至高阙,雁门郡北界或即赵北长城。



12、代郡  《汉志》代郡地。
东界:详见本篇上谷。
南界:《汉书·地理志》:“代郡,秦置。莽曰厌狄。有五原关、常山关。”即今紫荆关、倒马关,代郡南界至此。《水经·滱水注》:“博水又东北,徐水注之。水西出广昌县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徐水即今河北徐河,广昌《汉志》属代,徐水源头为代地。
西界:《汉书·地理志》:“班氏,秦地图书班氏。”可证班氏为秦县,据《汉志》属代,或秦时亦属代。
北界:当以赵北长城为界。《汉书·地理志》:“且如,于延水出塞外。”可证于延水源头在长城之外。

13、云中郡 《汉志》云中、定襄二郡地。
东界:详见本篇雁门。
南界:《水经·河水》:“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可知沙南县位于河南,沙南《汉志》属云中,疑承秦制。据考,沙南故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东南。
西界:《汉书·地理志》载云中辖有咸阳县,为云中郡最西县,云中郡西界至此。
北界:当以赵北长城为界。



14、九原郡  《汉志》九原郡地。
东界:《汉书·地理志》五原郡有南舆县,为五原最东县,秦九原东界至此,或应与云中、雁门界河。
南界:辛德勇《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一文中认为九原郡南有一道用来保护河阴、曼柏等地的塞垣,为赵武灵王长城的一部分,从之。则九原南界当至此。
西界:辛德勇《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一文中认为赵长城之高阙为今大青山的一处山口,而非《水经注》之高阙戍,从之,则九原西界不过大青山。
北界:当以赵北长城为界。



15、河内郡  《汉志》河内、魏二郡地。
东界:据属县分布,当与东郡界河。唯《汉志》载河西乐昌属东郡、河东阴安、元城属魏郡,或秦时即此,为犬牙互入之举。
南界:南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为河外。顾名思义,河内当在河水之北。
西界:详见本篇上党、河东
北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郑(邺)、内黄、繁阳、馆阴(馆陶)”,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河内。又《水经·浊漳水注》:“漳水又东,迳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即斯城矣。”则邺县辖地有漳水之北。


16、赵郡  《汉志》赵国及广平、巨鹿二郡地。
东界:详见本篇河间。
南界:汉武帝封赵王子侯国有邯会、武始、即裴、邯沟,其地于秦皆当属赵郡。余详见本篇河内。
西界:详见本篇上党。
北界:汉武帝封赵王子侯国有封斯、象氏、鄗、柏乡,其地于秦皆当属赵郡。



17、恒山郡  《汉志》真定、中山二国及常山郡地。
东界:汉武帝封中山王子侯国有广望、高丘(谷丘),其地于秦皆当属恒山。
南界:详见本篇赵郡。
西界:详见本篇太原。
北界:与代界常山关(今倒马关),详见本篇代郡。


18、清河郡  《汉志》清河郡地。
东界:据属县分布,当与济北界河。
南界:据属县分布,当与东郡界河。
西界:汉昭帝封清河王子侯国有南曲,其地于秦当属清河。
北界:《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据此,观津属清河。汉宣帝封清河王子侯国有修市、东昌、修(修故),其地于秦皆当属清河。



19、河间郡  《汉志》河间国及渤海、信都二郡地。
东界:东至勃海。
南界:汉武帝封河间王子侯国有平城(成平),为南皮县析置,故南皮当为河间地。
西界:汉武帝封广川王子侯国有枣强、新市(析堂阳而封)、乐信、昌成、西梁、历乡,其地于秦皆当属河间。另《汉书·地理志》:“元氏,泜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即故漳,为禹贡河曾走漳河故道一证)。”可见泜水入故漳处为堂阳县地,河间郡西界当至此。另《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可证蠡吾曾属河间。
北界:详见本篇广阳。


*  附一——河水入海处考
《海内东经附篇》:“漳水出山阳东,东注渤海,入章武南。”《汉书·地理志》载清漳水至阜成入河”据此阜成之西漳、河无涉,阜成之东漳、河互受通称,则《附篇》漳水注海实指河水注海,河水当在章武之南。


20、广阳郡  《汉志》广阳国及涿郡地。
东界:东至勃海。
南界:《汉书·武五子传》:“后坐臧匿亡命,削良乡、安次、文安三县。”据此,此三县当属广阳。其中文安地望最南,广阳之南界当至此。
西界:《汉书·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可知北新城(《汉志》属中山)曾为涿郡地,当自广阳析置。另《水经·滱水注》:“徐水屈东北迳郎山,又屈迳其山南……徐水又迳北平县县界,有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遣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郡县分境,立石标界,具揭石文也。徐水又东南流,历石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 北平属冀州中山国,则徐水(今河北徐河)上游必属幽州。郎山即今狼牙山,保定市满城区有龙门村,当即此龙门,则界碑在此之间,为今龙门水库附近,冀、幽边界当近似今易县、满城之界。《中国历史地图集》汉代部分此地划界有误。
北界:《水经·㶟水注》:“㶟水自南出山……漯水又东南,迳良乡县之北界。”则良乡县北界大致在㶟水出山处,即《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绘。



21、上谷郡  《汉志》上谷郡地。
东界:《汉书·地理志》载上谷辖有军都县,为上谷郡最东县,上谷郡东界至此。
南界:《汉书·地理志》:“(代郡)广昌,涞水东南至(涿郡)容城入河,过郡三,行五百里,并州浸。”所谓过郡三,所过第三郡只能是上谷郡,《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绘甚是。
西界:《水经·㶟水注》:“于延水又东迳罡城南。按《史记》,蔡泽,燕人也,谢病归相印,号罡成君,疑即泽所邑也。”罡城似为燕地,则战国当属燕上谷郡,秦时亦当如此。
北界:当以燕北长城为界。《史记·匈奴列传》:“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汉亦弃上谷之什辟县造阳地以予胡。”谭其骧《秦郡界址考》认为造阳至少包有今之上都河一带,从之。


22、渔阳郡  《汉志》渔阳郡地。
东界:《汉书·地理志》载渔阳辖有白檀县,为渔阳郡最东县,上谷郡东界至此。
南界:南至勃海。
西界:《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部分渔阳郡辖有一半造阳地,造阳当为上谷郡什辟县地,似无属渔阳之理,渔阳郡西界不及此。
北界:当以燕北长城为界。



23、右北平郡  《汉志》右北平郡。
东界:《汉书·地理志》载右北平辖有广成县,为右北平郡最东县,右北平郡东界至此。
南界:南至勃海。
西界:《汉书·地理志》载右北平辖有无终县,为右北平郡最西县,右北平郡西界至此。
北界:当以燕北长城为界。




24、辽西郡  《汉志》辽西郡地。
东界:据属县分布,当与辽东界医无虑山。
南界:南至勃海。
西界:据属县分布,辖有濡水(今滦河)下游一带,辽西郡西界至此。
北界:当以燕北长城为界。



25、辽东郡  《汉志》辽东郡地。
东界:《晋书·地理志》有“遂城,秦筑长城之所起”。燕长城、汉长城则在番汗县,即《史记·朝鲜列传》:“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
南界:南至勃海。
西界:据属县分布,当与辽西界医无虑山。《汉书·地理志》:“无虑,西部都尉治。”可为佐证。
北界:四平二龙湖、桓仁抽水洞遗址据考为战国燕国遗址,其当属辽东郡。据《燕秦汉东北“长城”考论》另辽东地区所发现“长城”多为障塞烽燧线,主要起连络而非阻隔作用。


26、三川郡  《汉志》河南、弘农二郡地。
东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陈留、圉 中牟、启封、酸枣”,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三川。另《后汉书·郡国志》:“圉,故属淮阳,有高阳亭。”《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部分圉与高阳分属两地,似误。
南界:《水经·均水》:“均水出析县北山,南流过其县之东。”《水经·均水注》:“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可证均水源头之山为卢氏、析县界山,于秦当为三川、南阳之界。《中国历史地图集》此处边界有过南之嫌。《海内东经附篇》:“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乡西南。”可证汝水上游此时尚属梁县勉乡管辖。
西界:与内史界函谷,详见本篇内史。
北界:与河内界河,详见本篇河内。



27、颍川郡  《汉志》颍川郡地。
东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鄢陵、偃(郾)”,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颍川。
南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定陵、舞阳”,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颍川。
西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成安”,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颍川。
北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苑陵、尉氏”,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颍川。


28、南阳郡  《汉志》南阳郡地。
东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阳安、朗陵、慎(当为汉汝南慎阳),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南阳。《说苑》载:“吴起为苑(宛)守,行县,适息。”宛郡即南阳郡前身,从此处看宛郡辖有息县,恰与阳安等三县处于同一地理范围,即汉汝南郡西南部,或许秦、汉初南阳郡东界即承袭自故楚宛郡。
南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邓、蔡阳、隋(随),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南阳。
西界:《后汉书·郡国志》:“析,故属弘农,故楚白羽邑。有武关,在县西。有丰乡城。”《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部分将析县之丰乡划入汉中,当误。
北界:《水经·淯水注》:“淯水出弘农卢氏县攻离山,东南过南阳西鄂县西北,又东过宛县南。”则秦汉卢氏当辖有今栾川县一带,《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部分将栾川县划入南阳郡,似无依据。



29、淮阳郡  《汉志》淮阳国及汝南郡地。
东界:《汉书·地理志》:“城父,夏肥水东南至下蔡入淮,过郡二,行六百二十里。”夏肥水即今西淝河,过郡二当为汝南、沛郡,汉汝南东界应至夏肥水,秦淮阳当亦如此。但据《汉书·地理志》:“阳乾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则颍水入淮处属汉沛郡下蔡管辖,于秦当属泗川。
南界:据属县分布,当与九江界淮。
西界:详见本篇南阳。
北界:北无圉县,详见本篇三川。


30、东郡  《汉志》东郡地。
东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东阿、茬平”,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东郡。
南界:《史记·曹相国世家》:“其后从攻东郡尉军,破之成武南。”可证成武属东郡。另《史记》:“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此为秦王政九年事,东郡已立,而平丘尚属魏地,此后无载,疑当灭魏时入秦,则为砀郡下辖可能性更大。
西界:大致与河内界河,详见本篇河内。
北界:与清河界河,详见本篇清河。



31、砀郡  《汉志》梁、定陶、东平三国及陈留、山阳二郡地。
东界:《史记·梁孝王世家》:“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良山在《汉志》东郡寿良县,从此文可证汉初为梁国辖地,于秦当属砀郡。
南界:《史记·梁孝王世家》:“天子曰:‘李太后有淫行,而梁王襄无良师傅,故陷不义。’乃削梁八城。”据《西汉政区地理》考证其中五城为谯、酂、芒、敬丘、建平。棘壁在此范围之内,《史记·梁孝王世家》:“吴楚齐赵七国反。吴楚先击梁棘壁”可证上说。
西界:详见本篇三川。
北界:详见本篇东郡。


32、济北郡  《汉志》平原、济南、泰山三郡地。
东界:《汉书·地理志》载济南郡辖有邹平、梁邹、于陵、般阳,平原郡辖有富平,泰山郡辖有莱芜、盖、蒙阴,皆在所属郡东,于秦当为济北郡东界。
南界:《史记·留侯世家》:“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谷城山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之黄山,在济之南,此济北唯作郡解,济北南界至此。
西界:《史记·曹相国世家》:“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济北郡西界至此。
北界:北至勃海。



33、临淄郡  《汉志》甾川国及齐、千乘二郡地。
东界:汉武帝封甾川王子侯国有剧、平望、平度,其地于秦当属临淄。
南界:《汉书·地理志》载齐郡辖有临朐,临淄郡南界至此。
西界:《汉书·地理志》载千乘郡辖有建信、东邹、高宛,于秦当为临淄郡西界。
北界:北至勃海。


34、即墨郡  《汉志》胶东国及东莱郡地。
东界:东至东海。
南界:汉武帝封胶东王子侯国有皋虞,其地于秦当属即墨。
西界:汉武帝封胶东王子侯国有平城、密乡,其地于秦当属即墨。
北界:北至勃海。



35、城阳郡 《汉志》高密、城阳二国及琅邪、北海二郡地。
东界:东至东海。
南界:汉武帝封城阳王子侯国有利乡、南城、费,其地于秦当属城阳。另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有东连岛界域刻石,为汉东海郡朐县与琅邪郡柜县之界碑,秦时郡界当亦是如此。
西界:《水经·巨洋水》:“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则巨洋水源头属朱虚县,于汉属琅邪,于秦当属城阳。
北界:有除甾川王子侯国外的北海郡地,详见本篇临淄。


36、泗川郡  《汉志》楚国及沛郡地。
东界:《晋书·地理志》:“武帝分沛、东阳置临淮郡。”据《西汉政区地理》考证临淮郡淮西部分为沛郡故地。《汉书·地理志》:“泗水东南至睢陵入淮”睢陵当为沛郡划入临淮之地,故泗水入淮处于秦当属泗川。
南界:据属县分布,当与九江界淮。
西界:详见本篇淮阳。
北界:谯、酂、芒、敬丘、建平此时尚属砀郡,详见本篇砀郡。



37、薛郡  《汉志》鲁、泗水、广陵三国及临淮、东海二郡。
东界:东至东海。
南界:据属县分布,当与会稽界江。
西界:除汉临淮郡西部属沛郡外,余处边界当约同于汉东海、临淮郡西界。
北界:汉武帝封鲁王子侯国有宁阳、瑕丘、公丘、平邑(即南武阳),其地于秦当属薛郡。


38、南郡《汉志》南郡地。
东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安陆、沙羡”,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南郡。《水经·江水注(三)》:“江之左有武口,水上通安陆之延头……南至武城,俱入大江。南直武洲,洲南对杨桂水口,江水南出也,通金女、大文、桃班三治。吴旧屯所在,荆州界尽此。”今湖北省武汉市有武湖,有水通江,入江处当即武口。杨桂水口据注文,当在武口之江对岸,荆州(滠阳县)东界至此。据《晋书》,滠阳自安陆析置,故于秦应为南郡东界。
南界:张家山汉简《秩律》有“醴陵、孱陵、下隽”,据《〈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考》属南郡。
西界:《水经·江水(二)》:“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水经·江水注(二)》:“秦兼天下,置立南郡,自巫下皆其域也。”
北界:《水经·沔水注(二)》:“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秦灭楚,置南郡,号此为北部焉。”《汉书·地理志》:“安陆,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



39、洞庭郡 《汉志》武陵郡地。
东界:洞庭郡当得名洞庭湖,故东境当与湖接。《海内东经附篇》:“沅水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则下隽县辖地当亦接洞庭,洞庭郡辖地不应跨洞庭而有其东。
南界:《淮南子·人间训》:“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镡城在今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洞庭郡南界至此,靖州太阳坪有战国楚人遗存,可证。《海内东经附篇》:“沅水出象郡镡城西。”当为设置象郡后的区划调整。
西界:考古已证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为秦洞庭郡迁陵县,洞庭郡西界至此。
北界:无孱陵,详见本篇南郡。


40、苍梧郡  《汉志》长沙郡地。
东界:汉武帝封长沙王子侯国有安城、宜春、建成,其地于秦当属苍梧。
南界:《淮南子·人间训》:“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据此九疑山当为苍梧郡南界。
西界:汉承秦制,故秦洞庭、苍梧郡界当约同于汉武陵、长沙郡之界。
北界:详见本篇南郡。



41、九江郡  《汉志》六安国及九江、庐江、豫章、江夏四郡地。
东界:《汉书·地理志》载九江郡辖有钟离、东城、建阳,九江郡东界至此。另《淮南子·人间训》:“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据此余干水已在界内。《越绝书》:“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写干,今属豫章。”当即汉豫章郡之余汗,则此地春秋即为越国之地,可作旁证。《中国历史地图集》将青弋江流域划入由九江郡析置的庐江郡中,其依据应是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庐江为今青弋江。本图主庐江即今乐安江,青弋江流域作为庐江郡辖地便无立论依据。
南界:《淮南子·人间训》:“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南野即汉豫章郡南野县。《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按《读史方舆纪要》,厉门塞即横浦关。
西界:详见本篇南郡、长沙。
北界:据属县分布,当与淮阳、泗川界淮。


*  附二——庐江考
《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故淮南,文南十六年别为国。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属扬州。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户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楼船官。县十二。”《海内东经附篇》:“浙江出三天子都,在蛮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三天子鄣。”《汉书·地理志》于丹阳郡又有:“宛陵,彭泽聚在西南。”按此则庐江为今青弋江,似乎与《汉志》甚合,《中国历史地图集》即取此说。但谭其骧已指出:“《地理志》这一条(指庐江出陵阳东南)不象是班固原文”(鄂君启节铭文释地),其说甚是。按《汉志》体例,每郡开头必为某郡,某年置,莽曰,属某州,户数,口数,县数,再言县,如“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开。莽曰就新。属益州。户八万一千九百四十六,口五十八万四百六十三。县二十四:滇池……”之例。言水均附于县下,如“南郑,旱山,池水所出,东北入汉。”之例,此条金兰县反在户数之前,言庐江在前,陵阳在后,与《汉书》原文体例可谓格格不入!庐江郡十二县,后文已有:舒、居巢、龙舒、临湖、雩娄、襄安、枞阳、寻阳、灊、皖、湖陵、松兹,刚好十二县之数,何来金兰之县?又《汉志》丹阳郡下有:“陵阳,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分明与所谓“庐江出陵阳东南”为同一河流,若两者均是,岂不自相矛盾,故《图集》强行将淮水安在泾县之下,以自圆其说,甚是牵强。此条与体例、县数均不合,且与丹阳郡部分矛盾,其误无疑!则庐江为青弋江之说实非《汉书》本意。庐江又见于《水经·庐江水》:“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可证彭泽无疑为彭泽县,绝非《汉志》彭泽聚。此外,除“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外,《附篇》还有一处彭泽:“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同一文献两处彭泽当为一地,亦是彭泽县。则庐江为西北流向,经彭泽县入江的河流,其流必在今江西境内。
按《海内东经附篇》,浙江、庐江同源,索今地图,浙江上游新安江与乐安江源头极为接近,其山今名大鄣山、庐岭山,又与三天子鄣、庐江暗合。古彭蠡尚未发展为今鄱阳湖时,乐安江经番阳县后无疑是西北流向,秦、汉初庐江郡在江南,辖有乐安江。又此说古已有之,唐卢潘《庐江四辨》以歙州南、率山西之水为庐江,谓“水出山阴,又西走彭泽,凡三百里,并水出山阳者,皆西流汇于彭蠡。”昌江即山阴之水,乐安江即山阳之水,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中也提及过此说法:“一说即今源出江西婺源庐岭山西流入鄱阳湖的鄱江”。按此说与文献(特别是早期文献如《海内东经附篇》、《水经》)无一不合,其说当是,远胜《图集》所主青弋江说,本图按此说绘制。


42、会稽郡  《汉志》会稽、丹阳二郡地。
东界:东至东海。
南界:《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明东冶、东瓯为闽中郡地,不属会稽。
西界:《太平寰宇记》:“至二年平方清,因其城邑定为县,分饶州浮梁县及歙县黟县六乡广焉。遂以所近祁山为名,因曰祁门县。”浮梁县为鄱阳县析置,故秦汉番阳县当辖部分祁门县地。
北界:据属县分布,当与薛郡界江。



由于《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即将上市,关于秦郡沿革可能会有新的说法,其余部分暂时不写。当然,本文郡界考证基本来自《汉志》、《水经注》,就算郡有改动,郡界也基本能沿用,不存在全篇废稿的问题。配图就不贴了,另一贴里有下载。

[ 此帖被锋舞若龙在2016-12-19 21:44重新编辑 ]
1条评分奖励+3
行者无疆 奖励 +3 - 2016-12-21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12-19
秦郡考证亦是谭老的起家领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庄生梦蝶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12-20
黔中郡  是否存在??
以原县辖区为基础设乡镇,为基层政府。
15~25个乡镇设一县(基本是2~3县并1县)
取消地级单位,省县直辖。
反对新设省级单位、但要适当调整。

现在的行政改革弊病是并乡镇后没有并村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12-20
回 75167 的帖子
75167:黔中郡  是否存在?? (2016-12-20 00:45) 

存在。楚国设立。秦国占领后与巫郡合为巫黔(有封泥为证)。里耶秦简有“卅四年,苍梧为郡九岁”,则苍梧郡置于始皇二十五年。有人推测洞庭也是此年设立。故图、文当中已是洞庭。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12-21
不错,为楼主点赞。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12-21
汉中郡治,南郑还是西城?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12-21
回 hand 的帖子
hand:汉中郡治,南郑还是西城? (2016-12-21 11:10) 

秦南郑汉西城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12-22
西汉的第二玄菟郡,是否全域在燕秦至汉初的辽东郡以内,直到汉昭帝时期,从辽东郡分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12-24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已入手。《秦郡界址新考》可以继续写了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12-24
回 锋舞若龙 的帖子
锋舞若龙:《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已入手。《秦郡界址新考》可以继续写了(2016-12-24 21:23)嬀/color]

新书感觉如何?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12-24
回 fenghua25 的帖子
fenghua25:新书感觉如何? (2016-12-24 21:38)

非常失望。秦郡考证就是张莉《秦郡再议》,郡界是谭图老一套。感觉谭图已是桎梏。秦代部分边界只给结果,没有考证(大概就是描述了下谭图边界)。治所也没有精确到具体城址。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6-12-25
巨鹿郡呢,巨鹿郡可是秦代赫赫有名的36大郡之一,怎么会独缺呢,另外好像秦代没有赵郡的
[ 此帖被hurry21在2017-02-06 13:2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6-12-25
秦代不大可能有以六国命名的郡。

比如齐郡,赵郡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6-12-25
回 hurry21 的帖子
hurry21:巨鹿郡呢,好像秦代没有赵郡的 (2016-12-25 16:00) 

存在基本没有争议,有封泥为证。主要是存在的时间段有几种说法。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6-12-25
回 fenghua25 的帖子
fenghua25:秦代不大可能有以六国命名的郡。
比如齐郡,赵郡 (2016-12-25 19:09) 

不成立,此说纯属猜测。有“赵郡左田”可证。《附篇》亦有“齐琅槐”,齐也应当作郡解。既然存在过,此说即不成立。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6-12-25
说到封泥,据说上博藏有一枚秦印文曰浙江都水。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7-02-06
没有我大巨鹿郡,差评,这可是秦代赫赫有名的36大郡之一,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7-02-06
回 锋舞若龙 的帖子
锋舞若龙:秦南郑汉西城 (2016-12-21 21:27) 

秦的汉中郡治一直是猜测。秦之前的楚国汉中郡的郡治也是猜。没有直接证据。

楚汉中郡治现猜为丹阳(丹水和汉水交界处,为楚国故都)。这倒有大量的证据来侧面证明,但一直没有正面证据。
秦汉中郡治现猜为南郑,但侧面证据都论证不足。搬出来的最早的正面证据是三国的《水经》,事实已经不能作为正面证据了。

现在所说的什么秦国在夺楚汉中郡后,以秦国一部分旧地与楚汉中郡合并为新的汉中郡,基本上是猜的,没有正面证据,侧面证据都依据的在之后有南郑属汉中郡的证据,但不能证明秦汉中郡设立当年就包括了南郑。
至于说汉朝将汉中郡迁到西城,也是基于先猜秦汉中郡治南郑,才得出来的结论,也是猜的。正面证据和侧面证据都不足。《汉志》、《汉书》都没有汉中郡迁治西城的证据。
从《汉书·地理志》对秦郡和治所的处理风格来说,只能推导出秦朝的汉中郡也治西城。

秦朝从前312年开始夺取汉中郡起,到前280年最终控制汉中郡,长达32年,其间有拉据,所以秦汉中郡与楚汉中郡异治是可能的,但不能就此证明秦汉中郡治南郑。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7-02-07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秦的汉中郡治一直是猜测。秦之前的楚国汉中郡的郡治也是猜。没有直接证据。
楚汉中郡治现猜为丹阳(丹水和汉水交界处,为楚国故都)。这倒有大量的证据来侧面证明,但一直没有正面证据。
秦汉中郡治现猜为南郑,但侧面证据都论证不足。搬出来的最早的正面证据是三国的《水经》, .. (2017-02-06 23:07) 

秦汉中郡治在南郑,这个应该没有什么好质疑的了。
首先,汉中盆地是秦巴山区最大最易于农耕的地区,易于屯兵积粮、建城设治。其次,汉中盆地在军事上的重要,南控巴蜀,至少在秦代是如此。而蜀地也只是在公元前312年为司马错所平定,其后还经历了数次反复:前312年司马错灭蜀,贬蜀王为蜀侯并使陈庄相蜀:周赧王四年(前309年),蜀相杀蜀侯叛秦,次年,秦王使甘茂诛蜀相陈庄,始改蜀为郡;十四年(前299年),蜀守煇叛蜀,司马错往诛之,可见,这一时期,秦在蜀地维稳的负担很重,而联系关中与蜀地的南郑地位与作用不得不突出。反观此一时期的西城,无论是在秦对蜀还是对楚的控制作用都不重要,联系安康盆地和关中的子午道是古代秦岭六道中最险峻的,甚至从未在军事上被穿越过,南面与蜀相隔的大巴山也大体如此。战国时期秦楚互攻乃至沛公灭秦入关中,都是经由丹水河谷的武关道,没西城什么事。而南郑,不仅仅是对蜀,在对楚的作用也很重要,白起破楚拔郢的前一年,秦国夺取楚国黔中地,就是由司马错发陇西兵入蜀而取得的。试想,如果你是当时秦王或者说决策者,选择汉中郡治时你会舍弃南郑而去西城吗?
考证秦郡不可无视《史记》,因为太史公生活的年代与秦灭六国行郡县制的年代相去只有几十年,这就好比今人于热河省察哈尔省的印象一样。《史记》在这方面的唯一缺憾就是:语焉不详和记载粗略。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7-02-07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秦汉中郡治在南郑,这个应该没有什么好质疑的了。
首先,汉中盆地是秦巴山区最大最易于农耕的地区,易于屯兵积粮、建城设治。其次,汉中盆地在军事上的重要,南控巴蜀,至少在秦代是如此。而蜀地也只是在公元前312年为司马错所平定,其后还经历了数次反复:前312年司马错灭蜀,贬 .. (2017-02-07 14:59) 

也不知道在有生之能不能看到秦始皇陵里的藏简。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7-02-07
回 不生不灭 的帖子
不生不灭:也不知道在有生之能不能看到秦始皇陵里的藏简。 (2017-02-07 15:23) 

呵呵,以秦始皇的秉性,死后肯定也想君临天下。那么,陪葬品中,秦帝国的户籍图册不可或缺。而竹木制的简牍,在那种封闭的环境下,完全可以较完好的保存到两千多年后的现在。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7-02-08
巨鹿郡——秦郡(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因大陆泽(钜鹿泽)而得名。秦设巨鹿县为巨鹿郡治,治所在平乡(邢台市平乡县西南),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辖境在河北白洋淀、文安洼南岸,平乡,鸡泽以北,石家庄、邢台县以东,南运河以西,山东德州、高唐、馆陶之间地。

汉代分巨鹿郡析置为巨鹿郡、清河郡和广平郡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7-02-08
回 hurry21 的帖子
hurry21:巨鹿郡——秦郡(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因大陆泽(钜鹿泽)而得名。秦设巨鹿县为巨鹿郡治,治所在平乡(邢台市平乡县西南),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辖境在河北白洋淀、文安洼南岸,平乡,鸡泽以北,石家庄、邢台县以东,南运河以西,山东德州、高唐、馆陶之间地。
汉代分 .. (2017-02-08 12:38) 

莫急。修订还没开始。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7-02-12
回 hurry21 的帖子
hurry21:巨鹿郡——秦郡(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因大陆泽(钜鹿泽)而得名。秦设巨鹿县为巨鹿郡治,治所在平乡(邢台市平乡县西南),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辖境在河北白洋淀、文安洼南岸,平乡,鸡泽以北,石家庄、邢台县以东,南运河以西,山东德州、高唐、馆陶之间地。
汉代分 .. (2017-02-08 12:38) 

汉代分钜鹿郡析置为巨鹿郡、清河国、河间国、渤海郡、广川国

广平郡、赵国、魏郡从邯郸郡析出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7-02-12
回 hurry21 的帖子
hurry21:巨鹿郡——秦郡(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因大陆泽(钜鹿泽)而得名。秦设巨鹿县为巨鹿郡治,治所在平乡(邢台市平乡县西南),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辖境在河北白洋淀、文安洼南岸,平乡,鸡泽以北,石家庄、邢台县以东,南运河以西,山东德州、高唐、馆陶之间地。
汉代分 .. (2017-02-08 12:38) 

汉代分钜鹿郡析置为巨鹿郡、清河国、河间国、渤海郡、广川国

广平郡、赵国、魏郡从邯郸郡分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