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构想是:
1.改直辖市为都,是都会区的意思。直辖市改通名为都以后,可以设市,可以解决现在的
城市梯度问题。
2.直辖市改都以后,实行7区制,一个
中心城区+6个近郊区,每个区面积在600平方公里上下,这个范围就是直辖市(都)对应的城市(城区)的
人口3.直辖市改都后,直辖市(都)可以辖县级市,这样人口可以进一步向直辖市集中
4.直辖市建设成为金融、文化、
经济、
交通中心,并重整
区划,形成真正代表全国最高发展水平的地方
5.按照四级定四个直辖市(都),其余的直辖市撤掉或改省。
6.直辖市(都)设置城市群/都会区工作委员会,作为直辖市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组织
7.直辖市(都)的下级区划,区、市、县分别为正厅、副厅、正处,街、镇、乡分别为正处、副处、正科,以保持跟全国各省差不多一致
8.采用新的
行政区划代码0,从大区代码中单列
按照四极设置四个直辖市(都),区划代码重新编码01 北京都 02 上海都 03 深圳都 04成都都 具体如下:
1.北极:北京吞并北三县或者至少燕郊。天津回归河北省,改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
2.东极:上海不变,但是作为对上海的支持,洋山岛和启东的启隆镇等都划入上海。
3.南极:深圳、东莞、惠州合并设深圳直辖市,广州期货迁到深圳。确定深圳为珠三角中心城市。
4.西级:成都市直辖,新的四川省省会定在宜宾,原属于古巴西郡的南充、广安、达州、巴中四市划入重庆,重庆改为省。
北京都区划:(参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和现有
行政区调整,新城区暂时不进行切分仍然按较大的面积设置行政区,将来再进行调整。这个主要是要转变思想,大都市不要建设小
规模卫星城,而是建设大规模的新城副中心,形成组合城市),重新调整设20个区市县,原则是市区和平原地区尽量600,山区可以翻倍,远郊农业区也可以适当大一些。未计入廊坊北三县。
1.大都区,五环以内重组为大都区。中心城区,提升和完善为主
2.通州区,朝阳区五环以外和通州区北部,以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中心,建设规模化新城
3.大兴区,五环外和大兴区微调,削去东南部农业区,主要是大兴新城和亦庄新城融合发展,建设规模化新城
4.房山区,五环外和房山区东部重整,建设房山新城
5.门头沟区,五环外和门头沟重整,撤去山区三个镇,建设门头沟新城
6.海淀区,海淀区五环外和昌平区南部重组,暂时使用海淀区名称
7.顺义区,五环外和顺义区西部重整,建设顺义新城。
8.昌平市,昌平区除新设海淀区划出部分为其他部分,半山区,面积不够分两个区划,暂时不分
9.顺义东部新设市,顺义东部和平谷一部分,以杨镇地区为中心新设一个市
10.平谷市,平谷区东部大部分
11.密云市,密云区南部
12.怀柔市,怀柔区南部
13.延庆市,延庆区西南部
14.通南新设县,通州区南部和大兴区东南角,农业区
15.房山新设县一,房山区西北部,农业区
16.房山新设县二,房山区西南部,农业区
17.门头沟新设县,门头沟区三区三个镇,农业区
18.密云新设县,密云区北部,半山区
19.怀柔新设县,怀柔区北部5个乡镇
20.延庆新设县,延庆区西北部山区
合计7区6市7县,这个是粗略规划,具体面积和人口没有核实,一般来说区市无特别情况面积在600平方公里左右,7区不论人口多寡都是区,市县方面按人口和未来目标核实,原则上大于40万人口的为市,低于40万人口的为县,如果有特别的安排的可以按照特殊安排决定是县还是市。一旦决定是县则以农业为主,不再聚集人口也不再发展不涉农的规模工业
上海都区划:(参照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35和现有行政区调整)
1.浦西区,浦西主城各区+闵行区进行重组,范围东和南以黄浦江为界,闵行区浦江镇划入浦东,北西以外环高速和闵行区行政边界为界。此区为中心城区,主要是提升和完善。
2.宝山区,宝山和嘉定合并为新的宝山区,外环以南部分地区和浦西区进行调整,以外环为界。这个是新城区,主要是以嘉定新城为中心建设规模化新城
3.青浦区 不变,新城区,以青浦新城为中心建设规模化新城
4.松江区 不变,新城区,以松江新城为中心建设规模化新城
5.奉贤区 不变,新城区,以奉贤县城为中心建设规模化新城
6.浦东区 浦东新区一分为二,北部为浦东区。浦东区靠近主城部分和中心城区一起以提升为主,另外以川沙-张江为中心建设规模化新城。
7.长兴区 以长兴岛为中心,包括崇明岛东部陈家港地区和横沙岛。长兴岛为中心建设规模化新城,主要是船舶工业为主。
8.金山市 金山区。建设以化工为主的新城市。
9.南汇市 浦东区南部南汇新城和惠南地区。以南汇新城为中心建设规模化临港城市。
10.崇明市 崇明岛西部地区。建设以城桥镇为中心,现代近郊农业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市。
都辖市和县级市一样,独立发展,不再进入整体统筹,这样不会受到整体城市分工的影响。
区划调整这块以后开个帖子,做长期研究,这个帖子就到这
这个总体思路是城市化已经到下半场,城市化结果已经有足够呈现,下一步的竞争是存量博弈,这样通过区划引导促进全国人口和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主要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已经取得竞争优势的城市,确定好中心,并以此带动连绵都市区人口进一步集中。第二个就是在竞争中完全失败的城市,则进行农业化,农场化引导,逐渐形成高度现代化的农业作业区和农业类旅游目的地。
本着这样的目的,全国区划进行整体设置。一级区划定为省、都(原来的直辖市),二级区划定为府、郡、州(州为农业区),三级区划定为区、市、县,3.5级为街道。四级不入区划为全民自治单位定为社区。
全国不统一进行区划通名变更,而是将已经确立的地方先进行变更,第一批变更的就是直辖市,这个可以统一,农村地区则进一步进行农场化试点,合适的地方改为州,其余地方仍然执行当前区划模式,比如广东省已经确定韶关市不再以城市发展为主了,将来就可以变为州。
确定好四个都以后,四个都需要进一步聚集人口,然后是四个都为中心的城市连绵区也需要进一步聚集人口。那么对其他地方肯定有非常大的影响的,为了不挫伤各地发展的积极性,只能重点发展,而不能像住建部以前搞的彻底决定各级中心,因为你无法决定最后人口聚集的结果。
因为从都州两级向中间递进,人口转移方面直接引导的就是州向都集中,这个可以通过对口支援来实现。连绵都会区引领方面则通过在都建立城市群协调机构来实现。都内部的区划完善以及各区域工作重心等则是通过都内区划调整实现。
四都内部区划和人口规划方面,大体是这样的,四个都都按照1+6设立7个区,这7个区的总人口就是对应城市的人口,7个区也作为一个统筹整体对待。7个区的总人口规划数量是2560万,其中中心城区规划人口640万,其余6个区平均每个区规划人口320万合计2560万。当然各区按照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的浮动,但是大体就按照这个数量进行控制。都内其余地方分为市县,市的人口上限定为320万,下限定为40万,县则主要发展农业(不再允许非农产品加工的规模以上工业),人口向外疏解。上面上海都的规划比较合适(或者崇明改为县),北京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北京比较大,整体规划起来还是比较繁琐的,需要时间),市县逐渐从整体统筹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形成和7个区并列的统筹单位。
统筹这块这样的,都承担一二级统筹区的责任(省地两级)并兼作7个区整体的三级统筹区,其余的市县每一个为一个三级统筹区。以后地方设府的化也类似,省为一级统筹区,府为二级统筹区并兼做府辖区的三级统筹区,府辖市县为单独的三级统筹区。州的话则比较统一,省为一级、州为二级,州辖市县为三级。也就是分多个区的化都是整体作为一个统筹区并由上级协调
大体就是这么个想法
[ 此帖被youyuan在2023-10-16 08:5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