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919阅读
  • 75回复

[地名探讨]李辉回应黄山复名徽州质疑:当年更改地名时,为何没人说成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6-13
— 本帖被 QQme 从 东部 移动到本区(2016-06-14) —
【编者按】

日前,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李辉在微信公众号“六根”上撰文回应黄山复名徽州的相关质疑。他表示,地名更改,程序本应是第一要义。无论当时徽州改名黄山,还是现在黄山恢复徽州,我们都需要相对规范的程序。恢复徽州地名,当然要付出一定成本,这也是目前质疑最多的一个方面。“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年更改地名时的成本,为何没有一个人质疑,如今要恢复了,就拿成本说事。北京撤销宣武区、崇文区,九江新成立庐山市,这些更改难道不需要成本吗?有人质疑吗?”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6-13
开篇
恢复徽州地名,引发全国性反响在意料之中。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头发胡子一把抓,各种质疑熬成了一锅粥。
支持恢复的意见,我就不说了。目前所见不同意见大致为以下几种:1.恢复需要程序,或者说听取当地民意;2.徽州改黄山是为了发展经济;3.恢复地名需要成本;4.呼吁恢复者不过是拿情怀说事儿。
我本不想再多说什么。转而一想,有些道理毕竟还是需要且说且明,求教于各位。
且让我一一道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6-13
程序
地名更改,程序本应是第一要义。无论当时徽州改名黄山,还是现在黄山恢复徽州,我们都需要相对规范的程序。
问题是,改地名,有过规范严格的程序吗?过去通常做法,是当地政府打一个报告,层层上报,最后经上面批准。为何改?如何改?当地人几乎从不知情,很多时候,只是上面一句话,下面操作而已。
一个约定俗成的、千年形成的地名,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相关,如果需要更改,至少要征得当地民众意见才可实施。民意调查未必容易实施,但每个地区都有人大和政协,人大代表由当地选民选举而成,政协委员由各行业领域推荐而入选,应该说,他们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名是否更换,应该最有发言权和决定权,他们毕竟代表着身后当地民众的意愿。
可是,至少目前为止,我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名更换,经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充分讨论,经过两个重要大会的投票表决,这难道不是问题所在吗?
与当地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名更换,缺少这一环节,在我看来,这正是亟需解决的程序设定。
所以,我非常赞成在是否恢复徽州地名的问题上,不要重走当年匆忙决定的老路,而是让地名的更换,经过更严肃的程序,恢复与否,在完成充分讨论、论证、两会投票的过程之后,根据结果,再予以实施。如此一来,就不会是短期行为,而具备长远的稳定性。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6-13
经济
当年为了推动旅游事业,徽州改为黄山,改名之后,黄山旅游一度有所发展,也是实情。
问题在于,由于突出自然山川的旅游,徽州文化的深度挖掘却被忽略。
5月28日下午,我在合肥纸的时代书店做讲座时,安徽省委统战部的一位听众李传玺先生,以研究安徽政治、文化人物为主,时常去徽州一带。他痛心地说:“你们现在去徽州看看,还有多少徽派建筑?还有多少徽州文化存在?都拆得差不多了。”听了他的话,大家心里都很沉重。
的确,三十多年来,自然景观的旅游开发,在有的地方过于倾斜,导致本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被忽略,甚至被消解,从而使某些地区的旅游,难有后劲。
看过一篇文章,这样谈到黄山旅游与九华山旅游三十年间的两相比较:
徽州改名黄山之后,黄山景区游客人数是不是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呢?我查了下,1984年是36.9万人,1985年是46万人,1988年是54.4万人,也就是说,黄山景区游客的多少,与所在地是叫黄山还是叫徽州,变化不是很大。与黄山相邻有个九华山,两山都是享誉国内外的5A级景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池州和青阳也并未因为九华山的名气响亮而改名“九华山市”或者“九华山县”,但九华山的旅游收入不但没有因此而受影响,反而把黄山远远甩在了后面。1995年黄山和九华山的经营收入分别是1.84亿元和1.04亿元,差距是相当大的,到了2015年,黄山景区全年接待游客318.28万人,经营收入25.25亿元,疯长了13.7倍,九华景区接待游客971.25万人次,经营收入108.03亿元,增长了102.8倍。
显然,徽州改名黄山,并没有带来黄山旅游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换句话说,黄山如今的发展变化与当初改不改名字没什么关系,反倒是留下了“可惜从此无徽州”的缺憾。
不限于九华山一地。江西婺源过去是徽州的一个县,这些年打造“徽文化”和油菜花旅游,其后劲十足,经济收入也令人刮目相看。没有深度文化的旅游,恐怕很难持久。
由此来看,以经济原因认为将徽州改为黄山,未必符合当年现实,三十年后再看,更是弊端凸显。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6-13
成本
恢复徽州地名,当然要付出一定成本,这也是目前质疑最多的一个方面。
恢复成本到底需要多少,并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字。有人说,恢复襄阳花了一个亿,统计来自何处,不得而知。
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年更改地名时的成本,为何没有一个人质疑,如今要恢复了,就拿成本说事。北京撤销宣武区、崇文区,九江新成立庐山市,这些更改难道不需要成本吗?有人质疑吗?
恢复徽州地名,有的东西未必一定换,譬如刚刚颁发的第二代身份证,都有使用期限,到了期限再予以更换。北京崇文区与东城区合并、宣武区与西城区合并,似乎并没有更换身份证。如果仔细测算,方可得出恢复成本到底需要多少。
其实,我并不是主张许多地名都要恢复,而是徽州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性代表,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民生的丰富与厚重,很少有别的地名能够与之相比。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当年将徽州改名为黄山,都可谓轻率之举。在这种情形下,难得不应该付出一定成本将之恢复吗?毕竟改为黄山还不到三十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其实,这些年,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不都是在弥补过去的错失吗?遗憾的却是,有的哪怕再付出多大代价成本,也无法弥补了。
还有的评论可谓石破天惊,说应该让呼吁恢复徽州地名的人,支付所有成本。对这种言语,除了呵呵,我还能说什么呢?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6-13
情怀
有的质疑,将许多人对恢复徽州地名的期待,说成是拿情怀说事而已。
是的,对历史的敬畏,对地名沿袭稳定性的期待,当然与关心之人的情怀有关。但是,难道仅仅是一种情怀吗?
情怀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与具体的历史与现实,永远无法分开。
地名本身是具体的,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随时触摸可见。地名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状况、民生发展,从来也是密切相连的。所谓情怀,说到底,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故乡之爱的具体体现。
我们不妨看看历代乡贤,他们与地方的关系岂止只是限于“情怀”二字?他们爱脚下的故土,他们热爱故乡的文化,从家庭、家族、祠堂到教育、民生等,方方面面,他们的情怀无不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由于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乡贤,他们对故土的执著热爱,他们的人品与道德标杆,他们的浓郁情怀,才足以影响身边许多人,使之不轻易丢弃前辈流传,不轻易改变乡土理念,千年历史得以沿袭。
这样的情怀,难得不值得我们敬重?难道不值得我们传承吗?
这些年的地名更改也好,古迹的消失也好,恰恰在于把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品,所谓喊了多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固然有某种道理,却没有看到千年文化传承,对一个地区的持续发展而言,不仅是坚实基础,更是一种定力。
情怀,无论何时,应该与所有人同在。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06-13
呵呵,好不容易黄山的品牌打出去了,我也觉得因错就错得了。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06-13
非常有道理。
大中华帝国党政军总理大臣、大唐帝国复兴委员会委员长、大中华安全与发展事业执行总监、大中华散失领土收复指挥部总司令、大中华海外殖民委员会主席、大中华文化与产业海外推广应用委员会主席、大中华帝国驻联合国全权代表、国家复兴与管理学博士、海陆空三军元帅。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06-13
要是复名徽州了,经济还是上不去,那又准备怎么折腾?又改名黄山?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06-13
回 行者无疆 的帖子
行者无疆:呵呵,好不容易黄山的品牌打出去了,我也觉得因错就错得了。 (2016-06-13 13:58)

有错必不改,也是醉了。
黄山的品牌和地名真心没有关系。就像庐山,有谁不知道吗?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06-13
因为当年不计成本改名的人是NC啊,所以现在才要慎重改名啊!!难道李辉同志承认自己也是NC?
我的区划观点——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任何有碍于经济发展的方言文化派、山川形便派、方正派、守旧派都予以反对!分省并县,消灭地市!
被《岛屿书》毒害,孤岛猎奇中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6-06-13
回 行者无疆 的帖子
行者无疆:呵呵,好不容易黄山的品牌打出去了,我也觉得因错就错得了。 (2016-06-13 13:58) 

说真的。黄山本身名气就很大(不是捧黄山呦)。
黄山是明代徐霞客唯一一处游过两次的名山。《徐霞客游记》中出现两篇《游黄山记》。
本文作者用了黄山与临近九华山的纵向横向比较也能很清楚地看出来,当年更名黄山“并没有带来黄山旅游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6-06-13
还有一个反对的理由,虽然提的人少,但在本坛也有一些人在讲:说徽州治所在歙县,现在黄山市府驻地屯溪,复名徽州“名不符实”。

我只想说:今大理市府驻地下关、台州市府驻地椒江。因其与古治距离较近,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
反倒是屯溪区作为市府驻地 用黄山一名,造成种种不便众所周知。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6-06-13
黃山市有何名氣?沒有黃山市,有了黃山,也照樣有名!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6-06-13
我还是这一观点,既然现在的星子县升格县级市时能更名为庐山市,那就别玩两个标准。徽州确实承载不少所谓的文化厚重感,星子对当地人就不是了?

要根据辖区山名改就全改,要恢复古名就全恢复,别搞差别对待。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6-06-13
回 nyjym 的帖子
nyjym:还有一个反对的理由,虽然提的人少,但在本坛也有一些人在讲:说徽州治所在歙县,现在黄山市府驻地屯溪,复名徽州“名不符实”。
我只想说:今大理市府驻地下关、台州市府驻地椒江。因其与古治距离较近,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
反倒是屯溪区作为市府驻地 用黄山一名,造成种种不 .. (2016-06-13 15:23) 

对啊
老徽州府各县都认同徽州的,所以徽州是好几个县的共同名称,治所迁移不会有太大影响的。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6-06-13
文中提到婺源通过打徽文化牌,经济增长颇快。

我就想知道,那人家婺源申请改名徽源了吗?自己经济发展的不好,自己的文化得不到发扬,反倒赖名字有问题,难道你改名华夏市就能带动起整个中华民族了?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6-06-13
我觉得黄山名气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大的,以前没有几个人知道。《徐霞客游记》看的人并不多,不要说八十年代以前,就是今天,看过《徐霞客游记》的人也不多。如果《徐霞客游记》提到的就是名气大,那他提到的地方多了,怎么名气比黄山大的并不多啊。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6-06-13
回 叶知秋彻骨 的帖子
叶知秋彻骨:文中提到婺源通过打徽文化牌,经济增长颇快。
我就想知道,那人家婺源申请改名徽源了吗?自己经济发展的不好,自己的文化得不到发扬,反倒赖名字有问题,难道你改名华夏市就能带动起整个中华民族了? (2016-06-13 15:38) 

婺源本就不需要更名。因为古徽州一府六县格局中,“婺源县”用了上千年了,改什么?
籍贯婺源的名人史书所载均是“徽州婺源人”。
婺源从一定程度上讲就包含着 徽州文化格局下的婺源 的意思。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6-06-13
说的好,就是这个理!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6-06-13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我觉得黄山名气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大的,以前没有几个人知道。《徐霞客游记》看的人并不多,不要说八十年代以前,就是今天,看过《徐霞客游记》的人也不多。如果《徐霞客游记》提到的就是名气大,那他提到的地方多了,怎么名气比黄山大的并不多啊。 (2016-06-13 15:41) 

这样说的话,全国知名景点不都如此吗,计划经济条件下,哪有什么商业宣传呢?
《徐霞客游记》提到的名山,直到今天,名气普遍都很大。
汤显祖的“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古人倒是很了解黄山吧?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6-06-13
真有必要复名吗?个人觉得还是不要折腾的好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6-06-13
改徽州也好,改一二三四也好,但要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弄出来,并且改名严格按照程序来完成。以领导意志强求,或者以舆论裹挟,而不是以严格规范的程序进行的改名不会是长久之计。过去可以改为黄山,或许现在成功改为徽州了,但你能保证多年之后不会再次因为什么因素被改名为其它名字吗?

不要在价值观不同的人身上浪费一个字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6-06-13
黄山名气从何而来?
第一,黄山交通不便。第二,黄山不是佛教、道教胜地。所以历史上来黄山的游人不会很多,名气也不会很大。虽说也能找到一些古人登黄山、写黄山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在一些真正名山(如五岳)前就显得太少了。五岳、四大佛教名山是名气一流的山,黄山其实只是一个名气二流以下的山。
八十年代,种种原因,黄山名气大盛,从一个名气二流以下的山,被捧到超一流,竟然可以和泰山等五岳相提并论。而且有人认为黄山自古以来就是名气一流,实在错了。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6-06-13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黄山名气从何而来?
第一,黄山交通不便。第二,黄山不是佛教、道教胜地。所以历史上来黄山的游人不会很多,名气也不会很大。虽说也能找到一些古人登黄山、写黄山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在一些真正名山(如五岳)前就显得太少了。五岳、四大佛教名山是名气一流的山,黄山其实只是一 .. (2016-06-13 16:41) 

很奇怪,如果黄山名气不大,为什么1982年黄霑就把黄山写进《我的中国心》歌词中,并且还排在黄河之前?难道只是为了与“长江长城”对应?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