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727阅读
  • 68回复

[江苏][转帖]苏南,1983!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1-01
原帖见:
http://www.suzhougov.cn/thread-5850-1-1.html
作者:觅渡桥畔

以下为全文转帖:

本文较长,有些观点比较新鲜,甚至有些观点是颠覆性的。对苏南行政区划不太熟悉的网友,务必多对照下面这张“苏南地图”,否则有些段落容易搞不清楚



   历史长河中,有一些特殊年份会被格外的铭记。比如对于中国来说,1840、1937、1945、1949、1976等等年份,无疑就都不是普通的数字。
    如果缩小到苏南区域的话,那1983年就是一个尚未远去的、特殊重要的年份。1983年1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地改市”。地盘大、大城市少的苏北设置了六个市,这里略过不谈。地盘小、大城市多的苏南设置了五个市,这是本帖要解析的内容。
    时光飞逝,转眼间30年过去了。可以说,苏南五市除了原有的基础(行政地位、城市规模、科教文卫等),1983年分配地盘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以及与之相关的质量,是影响各市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等各领域的最大关键点。期间,虽也有些变数,但苏南五市如今的整体格局,主要就奠定于1983年大调整确定的行政区域。
    由于苏南地盘小、大城市多,当初分配时捉襟见肘,苏南的行政区划版图颇有些怪异之处。多年来,网上常有质疑当初分配合理性、甚至要求重新调整的言论。那么,当初为什么这样分配?真的不合理吗?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以下为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一,“政治力”与“潜规则”奠定基本格局

    先列一下当初是怎么分的吧,1983年1月18日国务院【国函字1号】批复:
    1. 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常熟县,设立常熟市。将苏州地区的吴县、吴江、昆山、太仓、沙洲、常熟6县(市)划归苏州市;江阴、无锡两县划归无锡市。
    2. 撤销镇江地区行政公署,将原镇江地区的高淳,溧水两县划归南京市;宜兴县划归无锡市;武进、金坛、溧阳3县划归常州市;丹徒、丹阳、扬中、句容4县划归镇江市。镇江市改由省管辖。

    再列一下大调整前苏南五市的基础情况:1,南京市:江苏省会,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建国后已陆续划入江宁、江浦、六合3个县;2,镇江市:地区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3,苏州市:省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4,常州市: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5,无锡市:省辖市,非地区行署所在城市。
    请各位网友务必看清楚上面的基本信息,因为非常重要!1983年的大调整,苏州市是省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在调整、划入地盘的问题上,拥有最强的“政治力”;无锡市是省辖市、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名列第二强;常州市是省辖市、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较好,但弱于无锡,名列第三强;镇江市是地区辖市、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工商业一般,只能名列第四;南京贵为省会,但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并且建国后已陆续划入与其关系较密切的3个县,缺少再次划入较多地盘的理由,因此只能名列第五。
    鉴于有些网友容易混淆概念,我再强调一下,这里提出的“政治力”,只是针对1983年苏南五市划入地盘的能力,绝不是说苏州市最强、南京市最弱。
    有些网友或许要质疑,镇江市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为什么“政治力”不如无锡、常州?很简单,因为“地改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要让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发挥带动周边县(市)的作用。镇江市作为一个地区辖市,规模小、实力弱,并且区位也不够好,因此当然不如无锡、常州。其实镇江已经很幸运了,如果大调整前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那结局真的很难说会如何。
    除了“政治力”,还有一条重要的“潜规则”与其共同奠定了1983年大调整后的格局。那就是:1983年大调整时,苏南“非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城市”最多只分配3个县!
    想必有网友会问,证据何在?抱歉,我无法提供证据。但是:1,我听多位江苏省的相关人士说起这一规则;2,最终划归各市的辖县数量,完全符合这条规则。
    无锡市、常州市这两个之前无辖县的“光杆省辖市”,都用足了政策,都分到了3个县;南京贵为省会,但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并且种种因素导致其未能用足政策,最终只分到了高淳、溧水2个县;镇江市是规模小、级别低的“地区辖市”,但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可以不受3个县的限制,因此分到了4个县;苏州市是省辖市,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也不受名额限制,最终分到了6个县(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不能给出证据,但我相信,江苏省在大调整前应该会有些“规定”,或者有文件,或者有默契。如果什么“规定”都没有,那苏南地区的区划调整,将乱成一锅粥,斗得头破血流,这可能吗?
    有些网友质疑,苏南五市为什么分得不“均匀”?这种质疑真的是滑稽透顶,地球上各国的大小“均匀”吗?中国各省的大小“均匀”吗?周边省份的各市大小“均匀”吗?不均匀才是正常的啊。不均匀的背后,是各自的力量大小、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因素在起核心作用,同时,也有些时代机遇等偶然因素。
    细致分析后,很让我惊讶的是:镇江分到了4个县,但扬中县极小且在长江中,如果把“长江岸线以南定为苏南”的话,镇江在“苏南”等于也只分到3个县;南京1983年后有5个县,但2个县在“苏北”,“苏南”同样只有3个县。也就是说,除了苏州市,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在长江以南统统都只有3个县!这是巧合吗?有巧合,但也是难以分配的情况下,大家都“凑凑数”的结果。
    唯有苏州市,地处苏南最东部,不像无锡、常州、镇江那样夹杂在中间,位置最超脱;是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不受3个县的名额限制;拥有历史悠久的“府县体系”根基,并且“苏州府”境内没有可挑战苏州市的其他城市。这些因素,导致了苏州市可以拥有苏南6个县。“苏南”的每一个县,都来之不易啊!当时的苏州,也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备,才有了这个最理想的结果。

    二,谁是最大赢家?

    毫无疑问,如今的苏州市,是1983年大调整的大赢家。原苏州地区的8个县,有6个划归苏州市,“苏州市”保住了原“苏州府”的所有地盘,张家港这个县甚至还带来了“常州府”的部分地盘。划归无锡市的2个县,原本就不是“苏州府”的地盘,并且无锡县是无锡市的附廓县,江阴县离无锡市近、离苏州市远,划出去天经地义。
    摊开如今的长三角地图,苏州市的地盘之大、位置之佳、形态之好,都令人艳羡。我一向认为,苏州市经济总量如今在长三角仅次于上海市,1983年就已经决定了!后来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等等,都只是成长道路上的战术过程罢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州市这个地级市,经济总量搞这么大,其他各方面也都还不错,于是,有些外地网友就惦记着“打土豪”了。什么苏州市分到6个县,不公平啦;什么张家港离无锡更近一些,应该划过去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讲这种话的,都不了解“实力”、“位置”、“历史”三大客观要素。更不知道,苏州市固然是大赢家,但1983年还有更大的、最大的赢家,那就是——无锡市!
    有些网友要说了,看数量,苏州市分到6个县(市),无锡市分到3个县,怎么能说无锡市才是“最大的赢家”?很简单:1983年起,无锡市真正拥有了三个属县,附郭县无锡县不论,首次拥有了江阴县、宜兴县。而在1983年之前的二千年里,除了3年的苏南行政公署驻地,无锡城内衙门的管辖范围,从来没超过无锡县的范围。苏州市则不同,苏州市不过是继承了吴郡、苏州府、苏州地区的衣钵,保住基本地盘而已。不清楚的网友,请在百度百科里浏览一下词条“苏州”、“无锡”,对比一下各自的历史演变情况。
    一个是获得了很大的“增量”,一个只是保住了历史上一直延续下来的“存量”。请问,哪个是更大的赢家?
    部分不了解情况的网友,言必称无锡3个县、苏州6个县。这是事实,但事实背后还有“事实”!1983年无锡市分到的3个县,均为当时全国第一流的经济强县、人口大县!苏州分到的6个县,当时只
有常熟算是强县、大县(所以马上设为县级市),同为综合实力较强的附廓县,吴县的经济实力当时没有无锡县强,吴江马马虎虎,其余张家港、昆山、太仓当时都没什么实力。比如昆山和太仓,加起来人口也就与宜兴差不多,土地面积还差得老远。
    所以,如果不是简单看看“县的数量”,而是再对比一下面积、人口、产值等综合指标,实际上约等于无锡市得到了“4.5个县”,苏州市得到了“6个县”。苏锡两市的“土地面积”也与此基本相符。苏州、无锡的全市总面积分别是8488平方公里、4606平方公里,乍一看,接近“6县:3县”,但刨掉太湖水面后,苏锡之间更真实的面积之比,就相当接近“6:4”。并且,除了太湖,苏州还有星罗棋布的几百个较大湖泊,这就不细说了。
    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的“地改市”大潮中,无锡因受限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得到的县数量不多。但这3个县都是极其精华的县,全国范围内无可匹敌!
    再以历史演变来说,无锡得到的3个县,对应了历史上常州府“八邑名都”中的五邑(无锡县、金匮县、宜兴县、荆溪县、江阴县)。昔日的“八邑”,靖江县因与长江北岸连接,行政区划上已不可
能再归到苏南;武进县(昔日的武进县、阳湖县)是省辖市“常州市”的附廓县,按照1983年“地改市”的基本原则,绝对不可能归无锡市。
    因此,除张家港带走了“约三分之一个江阴县”的地盘,其他能纳入的“常州府”辖地,无锡市全部如愿以偿的都得到了。说得更直白一点,无锡市继承了大部分“旧常州府”的辖地、人口,等于是“旧常州府”的府城搬迁到无锡城,并改名为“无锡市”,这还不是巨大的成功?以中国之大,这样的例子并不多的!

    三,谁是最大输家?

    1983年大调整前,镇江地区何其广大;1983年大调整后,论土地面积、辖区人口,镇江市都是苏南乃至江苏省最小的。
    须知,镇江市与苏州市同为“地区行署所在城市”,同样不受3个县的名额限制。但与苏州地区6个县归苏州市、2个县归无锡市不同,镇江地区被彻底拆散了,2个县归南京市、1个县归无锡市、3个县归常州市。镇江市名义上分到4个县,但扬中县只是长江中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孤岛,人口仅20万左右(一个江阴县等于5个扬中县!),除了丹阳县好一点,丹徒县、句容县都一般。
    这样的结果,是否意味着镇江市是大输家?“地改市”之前的“镇江市”不是省辖市,是镇江地区管辖的“地区辖市”。西面的南京,东面的苏州、无锡、常州则都是省辖市。论市区规模、居住人口、综合实力,镇江市都是最弱的,并且偏居长江南岸向北凸的一块地方。“地改市”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是要实现“市带县”啊。既然“镇江市”实力最薄弱,又怎么能多分到地盘和人口呢?夹在东端苏州、西端南京之间的无锡、常州、镇江,得到的地盘、人口依次递减,这正是其综合实力的合理表现。
    因此,镇江市只是表面上的大输家。可以说,镇江市能在苏南“险恶”的环境下,凭借地区行署驻地的身份,顺利得到地级市的地位,还分到4个县,就应该烧香拜佛了。
    那谁是大输家?常州市吗?调整之前,常州与无锡同为“光杆省辖市”,但无锡的实力要高出一筹,并且在这一轮区划调整时,无锡市的地理位置也比常州市要好,常州争不过无锡是正常的。试想,假如常州市的实力胜过无锡市,常州市可以有挑选的“优先权”。那常州市必定选择武进县、江阴县、宜兴县。问题是,接下来无锡市怎么选?除了无锡县,可选的只有常熟市和沙洲县。无锡市来领导常熟市?那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旧常州府”境内,随着近代“府县制”的取消,以及无锡县的崛起,“常州府”本来就不可能维持昔日的格局,只能走向分裂。事实上,昔日的“常州府”就一直是县强、府城不够强,为什么叫“八邑名都”?突出的是八邑阿!苏州府什么时候有过“X邑名都”之类的称呼?“苏州府”的府城是超强的,县虽然也不错,但从无挑战府城的能力。
    常州市也应该很庆幸了。正因为有“非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城市”最多只分配3个县的规定,常州市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从“镇江地区”分到了武进县、金坛县、溧阳县,其中,除了武进县是附廓县、“常州府”故地,金坛县、溧阳县可均是昔日“镇江府”的辖县。
    谁是最大的输家,其实根本不用猜测,1983年大调整,真正的最大输家就是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军区驻地,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枢纽、教育中心,建国后,江南的江宁县(附廓县),江北的六合县、江浦县已陆续划归南京市。也就是说,1983年前,江苏省内其他省辖市都是没有辖县的,只有南京市有3个辖县,并且横跨江南江北。但是,1983年,南京仅仅新获得了高淳、溧水这两个偏远的丘陵地带人口小县(目前高淳区、溧水区的人口仍仅有40万出头)。是这一轮大调整时,新获得土地、人口最少的市,并且土地的含金量,也是苏南各县中最低的。查阅历史,高淳、溧水本来就是“江宁府”的辖县;对照地图,又可以看到,高淳、溧水两县离镇江市、常州市都很远,除了划给最近的南京市,本来就无处可去。这意味着,南京仅仅是得到了只能给、必须给南京的2个县,其他什么都没得到。
    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产值大的工商业几乎全部集中在大城市的城区、郊区,更外围的土地和人口,似乎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甚至还可以说“农村人口少一点,负担轻一点”。但到了今天,当年大调整对南京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最适合与之对比的,是浙江省会杭州市,建国后生吞活剥了大量的地盘,如今,杭州市拥有江浙沪二省一市最大的行政区域面积。
    弱者的失败,往往不能算失败;强者的失败,才是真正惨痛的失败。昔日的“江宁府”辖县句容县,1983年没有回归南京,站在今天的角度回头看看,这是多么大的失败!
    那么,1983年,难道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故意不肯多给南京地盘?我想也不是。这应该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导致的。简要来说:1,南京之前已有3个县,调整后拥有5个县,并且纵贯长江南北岸,不算小了;2,南京市官员当时有较强的“城墙意识”,未预见到地盘大的重要性(当时全国各地也没几个大城市官员会有这意识!),应该是没有极力争取;3,苏南确有特殊性,地域狭小,重要城市多,为当时全国所无,实在很难给南京分配更多的辖县,除非是牺牲掉镇江。
    从市民过日子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排名不重要。但对于一座有历史地位、有雄心壮志的城市来说,排名确有价值,并且绝非与民生毫无关系。如果当年再拿到句容县,那南京就可以更好的整合江南片区的资源(高淳、溧水至今都是难以整合的),在很多重要榜单上,早就可以“更上一层楼”。

    四,无锡不要张家港?

    无锡市当年的选择,曾是苏南行政区划的最大变数之一。但命里注定的是,无锡市当年的选择,与苏州地区、苏州市当年的选择,是高度一致的,是毫无冲突的,是皆大欢喜的,因此也是省委省政府丝毫不必头痛就确定了的。
    “1983年,无锡不要张家港。”这是一些无锡网友喜欢说的话。这句话是对的,但只说了一半!完整的说出来,应该是“1983年,无锡市在选择了附郭县无锡县和必然选择的江阴县后,在只能选3个县的前提下,另一个名额选择了宜兴县,没选择张家港(沙洲县)”。
    对于当年的无锡市来说,这是正确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宜兴占据了太湖西岸,其面积、人口、经济、文化、旅游等任何方面,当年都远远胜过张家港,更何况,无锡市有极其浓厚的“太湖情结”,但并没有太强的“长江情结”,没有任何一个无锡市的领导人会脑袋发晕放弃宜兴、选择张家港。
    无锡选择了宜兴后,无锡政区的形态虽然有点怪异,但是北达长江,南接浙江、安徽,同时,无锡与苏州基本瓜分了太湖资源。这难道不是最佳选择?唯一不如意的,是无锡搞不定常州的雪堰镇,导致无锡与宜兴在陆地上有一段小间隔。但在现代交通设施下,将来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假设一下,当年无锡放弃宜兴、选择张家港,那会怎么样?苏州的地盘、实力固然要小一些,但无锡的面积将从4606平方公里缩小到3606平方公里。而且,无锡将不再与邻省交界,成为一片“圆润的”、“内化的”区域。常州则将获得宜兴,由于武进、宜兴有类似无锡、江阴的交通关系,将很有利于常州市的经济整合、协调发展。对无锡最最不利的是,太湖东岸由苏州把控,太湖西岸由常州把控,无锡的发展空间能有多大?太湖旅游方面,常州与宜兴将可联手,就算仍是不如无锡太湖,局面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港口方面,苏州开发常熟港、太仓港的进程也将大大提前,张家港的吞吐量未必能一枝独秀。
    无锡当年的选择,固然大大有利于苏州,但对无锡自身,也从来都是正确的。有些网友不知道选了张家港就不能要宜兴,所以“很惋惜”无锡当年没要张家港。但综合分析的话,无锡当年真要了张家港,起到的作用只能是让“今天的苏州没这么强”,但完全不会让“今天的无锡更强”,并且“常州毫无疑问会更强”。
    在我看来,如果有个“月光宝盒”让无锡再选一次,无锡也应该仍然维持之前的选择。
    历史没有如果。苏州市、苏州地区当年就是齐心协力、想法设法将“能保住”的地盘都保住,并且成功了。据我所知,苏州地委的领导曾经与张家港官员多次沟通,确保了在征求意见时,张家港官员要求划到苏州市。这其实合情合理,动物界有个法则,一只幼崽出生时睁眼看到的第一个动物,会觉得这是它“亲妈”。行政领域也有类似现象,1962年,在苏州地区范围内,从江阴县和常熟县各划出若干个公社建立了沙洲县,因此,沙洲县“一出生”就看到的是“苏州地区”,再加上诞生20年与“苏州地委”的行政往来,已基本奠定了“沙洲县”是“苏州一个县”的法理、情理基础。这与暂时属于苏州地区的江阴县、无锡县有很大的差别。
    1983年,苏州市、无锡市的选择高度一致,完全没有冲突。最终,双方都“得偿所愿”,都实现了“地盘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堪称皆大欢喜!在苏州、无锡的共同选择下,无力扭转局面的
常州市,只能把眼光向西看。除了附廓县武进县,最终选择了西南方向的金坛、溧阳。
    现在,一些网络言论喜欢拿张家港说事,这也合情合理。1983年,张家港(沙洲县)的归属,是苏南如何划分地盘的“东”关键点,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多米诺骨牌”。如果张家港归了无锡市——那宜兴就会归属常州市;现属常州的金坛,就会归属镇江;现属镇江的句容,也颇有可能因此划入南京。整个苏南的区划,就完全不一样了。

    五,“西”关键点是句容


    除了张家港,当年大调整的“西”关键点,就是句容。句容的去向,对当年的镇江市堪称“生死攸关”。
    正如上面所言,省会南京并没有用足“3个县”的政策,只分到了苏南最穷、最偏、还只能跟南京的2个县。想想看,假如南京力争句容会如何?镇江市固然会反对,但句容必定是拼了命也要跟南京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江苏省委省政府能怎么办?
    须知,大变革的时代,最容易把内心的渴望激发出来,最容易实现相关的诉求,特别是与强者的利益一致时!但过了这个村,可就不容易找到店了。如今,南京市想方设法全方位打通与句容的交通等联系,句容也自称“南京东”。但真要实现区划调整,相当难。
    如今看南京当年的态度,给人一种“无所谓”的感觉。这也不奇怪,当年,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等资源要素,都集聚在中心城区、周边郊区,农业县多一个、少一个有多大关系呢?高淳、溧水是想推也推不掉的,那就收下吧。
    我个人揣测,南京的这种态度,还与其历史上的“六朝古都”、现实中的“江苏省会”这两大身份有关。南京这座城市的繁荣程度、发展水平,自古与周围各县有多大关系呢?做首都时,钱来自全
国;做省会时,自身发展了较好的工商业,同时,也能借助省的力量。
    这里不妨也假设一下:当年南京用足“3个县”的政策,得到了句容县。那镇江怎么办?镇江市虽弱,好歹也是“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城市”阿,并且,扬中实在是太小了,镇江名义上还剩3个县,实际等于只有丹徒、丹阳两个县。这很不讲“政治”嘛!并且,江苏省是第一个全面搞“地改市”的,并不知道后续其他省(比如邻居安徽省)会搞出不少微型地级市来。
    按照合理的平衡之道,如果南京市得到了句容县,我认为镇江市得到金坛的概率极大(本就是“镇江府”的辖县,并且与丹徒、丹阳均接壤);常州市得不到金坛,那武进与溧阳之间就成了飞地,并且常州也只有2个县了,于是,常州就很有可能喜滋滋的得到宜兴;宜兴没有了,那无锡也就只能选张家港。
    以上,虽只是事后诸葛亮式的推论,但这是非常合理的。
    必须认识到,1983年的大调整,苏州、常州、镇江是没有选择权的,只有南京、无锡有选择权!南京的选择权,体现在要不要争句容;无锡的选择权,体现在要宜兴还是张家港。微妙的是,无锡的选择权,依附于南京的选择权。如果南京选择了争句容,并且争到了,那无锡就很有可能无奈的失去宜兴、被迫选张家港;如果南京不争句容,镇江、常州都能顺利摆平,此时无锡就可以安稳地选宜兴,而绝不会选张家港。
    或许有网友要问了,不是说“苏州的政治力最强”吗?怎么会没有选择权?没有选择权,那还能叫强?没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苏州市的政治力最强,上面已经说过了,只有苏州市是“省辖市”、“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城市”双剑合璧的,其他四市都不具备。也正是因为政治力最强,地理位置又最超脱,因此苏州市可以确保划入吴县(附廓县)、吴江县、昆山县、太仓县、常熟市5个县(市)。确保划入5个县(市)阿,这如果还不是最强?那谁最强?
    但对于张家港,苏州的确没有选择权!道理很明显,苏州已经确保了5个县,如果无锡主动或被动的要张家港,苏州市在江苏省委省政府面前,怎么可能拒绝?因此,如果南京要了句容,多米诺骨牌向东滚过来,张家港归无锡几乎是必然的。
    再说得直白些:很多网友谈到1983年张家港的归属,总是围着苏州市、无锡市打转转,这是错误的!是南京没有力争句容,才导致了张家港没划入无锡市!

    六,没有“3个县”的规定又如何?

    或许有网友要问:你说有“3个县”的规定,但是又拿不出证据来,凭什么相信确实有过?
    那好吧,我们再来推演一下:假如非地区行署驻地的“省辖市”无锡市、常州市都可以分4个县。对照地图,无锡市必定是分到无锡县、江阴县、宜兴县、沙洲县;常州市必定是分到武进县、丹阳县、金坛县、溧阳县。
    这样的话,镇江市还剩几个县?还有丹徒县(附廓县、地盘小人口少)、扬中县(江中微型县,地盘极小人口极少)、句容县(面积较大,人口中等)。加起来的面积,比宜兴县大一点。
    但是,如果规定可分“4个县”,那南京还会甘心只分“2个县”吗?还会连“江宁府”旧地句容县都不力争吗?
    长篇大论下来,估计网友们也累了。来个模拟的情景短剧吧:
    南京:镇江,跟你说个事。句容以前一直是我的小弟,如今不能再跟你了,现在我要领走。
    镇江:南大哥,我昔日的兄弟们如今各奔前程,但句容可不能领走了阿。那样,我就没什么人了阿,呜呜呜。。。
    南京:不行。这次我一定要把句容领走。(看了看边上含情脉脉的句容),你也说句话吧。
    句容:我心爱的、日夜思念的南京,我离开你太久了。这次,我一定要回到你温暖的怀抱!(瞥一眼镇江),镇江,今天你放我走,我也要走;不放我走,我也一定要走!
    镇江:(茫然中)怎么会这样?你们,也太欺负人了!我要去江帮主那儿告你们。
    江苏:(清清喉咙,理好说辞)最近镇江分舵收成如何?这次来有什么事阿?
    镇江:(含着悲痛)江帮主,这次全帮重新调配人马,我没话说。该给南京分舵、无锡分舵、常州分舵的人马,我都给了。但如今,南京分舵仗着财雄势大,您老人家又住在南京分舵,竟然说要把句容也领走。现在,镇江分舵已经是全帮最小的了,再把句容也弄走,我镇江分舵就真的没几个人了阿,呜呜呜。。。
    江苏:这个事情,本帮主也考虑过了。南京分舵的发展,对全帮意义重大。并且,句容以前也确实是南京分舵的人马,要不,你那里以大局为重,就再奉献一下吧。
    镇江:(吐出一口淤血)帮主。。。,你。。。,我。。。
    如果当初不是规定“3个县”,那镇江市就很有可能只剩丹徒、扬中两个县。说白了,庞大的“镇江地区”就一夜间几乎退回小小的“丹徒县”。按照当时江苏省的思路、以及当时的政治情况,显然还不至于彻底牺牲掉镇江。既然不能牺牲镇江,那出台“3个县”的规定是必然的!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一转三十年。历史有偶然,但更多的是必然。
    欢迎网友转载到其他网站、论坛。注明作者是“觅渡桥畔”即可。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1-01
[转帖]原作者回复
原作者回复

本帖太长,弄个超级精简版:

一,1983年确定的苏南五市行政区划,有一点偶然,但更多的是必然。整体上,是苏南五市实力、位置、历史的自然结果。

二,南京市没有力争江宁府旧地句容县,是影响1983年苏南五市行政区划的最大关键点。无锡市不可能在宜兴和张家港之间选张家港,所以这并不是关键点。

三,1983年的最终结果,无锡市是最大赢家(真正完成了崛起),苏州市是第二大赢家(保住苏州府地盘);常州市、镇江市都得到了一些地盘,维持了地级市的架构,肯定不是赢家,但也不算输家;南京市是最大输家(江宁府的地盘都没保住)。

四,无锡市当年工商业实力较强,其极限是在1983年争取到四个县(无锡县、江阴县、宜兴县、沙洲县)。但问题就在于苏南地盘小、大城市多,并且五个市都要摆平,根本就不够分,因此不可能实现。

五,苏州市能有今日之局面,与1983年在种种有利因素下守住地盘有莫大关系。切记,苏南每个县都很珍贵!不论地盘大小,不论人口多少,不论发展高地,务必要珍惜!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1-01
有失偏颇。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1-01
合理的猜测
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1-01
原文作者可是某坛的知名斑竹哦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1-01
更加相信苏州之所以管6县,是为了将来两分做准备,只是后来常熟不争气,风头被张家港和昆山盖过,0520也和0512合并了。
1条评分奖励+1
Zorro 奖励 +1 - 2014-01-01
现实派:
调省增地分县撤乡镇
省 -- 州 -- 县(市)

理想派:
并省设大区,并地分县撤乡镇
大区 -- 州 -- 县(市)
007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1-01
那个年代以不辖县为荣吧(除了附郭县)。没有土地财政,谁稀罕县?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1-01
作者有想法。。。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1-01
回 Zorro 的帖子
Zorro:具体看当年的数据就能发现,压根存在这么复杂的理论逻辑。
当年划分地级市的范围,是典型的“短视分级平均主义”。
苏州无锡,市辖区档次本身有点接近,所以这两个地级市在83年之后的总体辖区的生产总值也是相当的。可见无锡市总体要比苏州地区发达一点。苏州地区也有常熟市当年 .. (2014-01-01 09:02) 

压根存在这么复杂的理论逻辑?

这句话看起来怎么这么别扭,是否少打了个字?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1-01
回 extreme001 的帖子
extreme001:原作者回复
本帖太长,弄个超级精简版:
一,1983年确定的苏南五市行政区划,有一点偶然,但更多的是必然。整体上,是苏南五市实力、位置、历史的自然结果。
....... (2014-01-01 03:30) 

佩服!!!!!!!!
到后来,才发现爱你是一种习惯,我学会和你说一样的谎。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4-01-01
苏州不够多地盘怎么跟深圳竞争呢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4-01-01
全文基于无法提供证据的苏南“非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城市”最多只分配3个县这条证据。
O(∩_∩)O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4-01-01
我还以为上面的图是1983年的,有没有1983年苏南的区划图?
撤销地级市—合并小县—省县直辖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4-01-01
无锡崛起才是苏南畸形的根源,对比清朝地图,南京失了句容,镇江失了金坛溧阳得到句容,常州失了无锡江阴宜兴得金坛溧阳,各损失一个县,正好给了无锡三个县的地盘,苏州得到了太仓和江阴的一部分。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4-01-01
纯粹用倒推法来自圆其说,“据说”“没法解释”,是谁动了心思码出既得利益者这么一篇“据说”文?在其他论坛里也看到过些许片段,原来出自苏州论坛的大版,时不时的新瓶装旧酒拿出来晒晒,强化认知。。。屁股决定脑袋的文章,谬种流传就是这么来的!作者如果还在家乡常熟就业的话,估计也会洋洋洒洒时不时来一篇《被压制的常熟,1996》了。

常熟也曾和苏州市一样是苏州专区下辖市,也是和泰州市一样是江苏省内的老牌县级市,83年撤地区各地级市参与分家产,常熟市区城镇人口暂未达标,但省里也预留了一市二县给常熟择机筹建地级市,先由苏州市代管罢了,区号0520和苏州市也不同。只是当年江苏省的陈书记欲抑锡、高省长欲扬苏,正好一拍即合;92年苏州市区开建新加坡工业园,苏州大市成为江苏着力打造的经济典型,常熟在80-90年代也没大起色,此消彼长,没了出头日子。

题外话:蝴蝶扇了一下翅膀,苏南的无锡、常熟、苏州就成了现今的格局。给一下“抑锡扬苏”不是背景的背景,话说陈南通人出仕在锡,但锡由泰兴帮把持,以致陈在锡吃瘪,离锡后才得高升;高却不一样,从苏州地署专员辗转成市委书记再常务副省长,在苏州根基深厚,上下通吃,南京季某业即是其乘龙快婿,其因苏而荣,因荣荫苏,致苏派官员充斥江苏省内。
[ 此帖被北海有鱼在2014-01-04 14:44重新编辑 ]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小窗闲坐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yee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4-01-01
回 北海有鱼 的帖子
北海有鱼:纯粹用倒推法来自圆其说,“据说”“没法解释”,是谁动了心思码出既得利益者这么一篇“据说”文?在其他论坛里也看到过些许片段,原来出自苏州论坛的大版,时不时的新瓶装旧酒拿出来晒晒,强化认知。。。屁股决定脑袋的文章,谬种流传就是这么来的!作者如果还在家乡常熟就业的话 .. (2014-01-01 16:12) 

甚是赞同....
身在苏州尽说苏州事,他若还在常熟必定不是这个角度写东西了。
你大爷的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4-01-01
当时四川的德阳市成立,,绵阳地区还不要中江县呢,眼巴巴要求四川省委把中江给德阳市。
当时的很多官员思路是县多了不好管理。此一时彼一时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4-01-02
回 ldsmud 的帖子
ldsmud:更加相信苏州之所以管6县,是为了将来两分做准备,只是后来常熟不争气,风头被张家港和昆山盖过,0520也和0512合并了。 (2014-01-01 08:48) 

相信这个推测~~~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4-01-02
有想法、有表达
值得赞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4-01-02

作为原帖作者,本人来参与讨论。

1,本帖讲述的是1983年苏南五市为何会如此划分,话题很宏观。针对流传已久的网络传闻,讲清楚了无锡市当年不可能得到4个县,因此不存在“不要张家港”的问题。

2,常熟市当然曾有过机会,但之后发展不顺利,没能实现。但无论常熟能否脱离苏州升格,这与无锡有关系吗?没有关系。因此,我说无锡市是最大赢家难道不能成立?

3,有些网友动辄用0520来说常熟有机会升格,我每次看到就想笑。正是这个0520,决定了常熟已经不可能升格。我作为资深的电信业人士,亲自经历了90年代的“本地网”工程,对此很清楚。搞不清楚的,先弄懂0520覆盖哪几个县再说话!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4-01-02

立场、观念对行文肯定会有影响。
但本人写帖子,历来更重视基本的事实、客观的逻辑、合理的推测。

江苏省是不是曾内定要将常熟升格,这个话题另议。
单单1983年划分苏南五市来说,如果有网友认为我的论点不对,那很简单,请你提出一份合理的划分方法!

如果谁能提供一份无懈可击的、符合当年政治现实、各自实力和位置的方案。
那本人撤回此文,从此不谈区划方面的话题。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4-01-02
原来你就是觅渡桥畔~~~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4-01-02

地球上什么事情最简单?
说别人不对最简单。

地球上什么事情最困难?
说别人不对后,提一个对的方案。

我期待网友提供一份正确的方案!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4-01-02
作者过于强调过去、强调历史。

SB都看得出来当前苏南行政区划很“奇葩”。
美国的意识形态宣扬言论与思想自由、民主、博爱、普选、党政军分立、反对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批判政府是社会主旋律;中国的意识形态宣扬统一思想、和谐稳定、以党治国、党政军统一、信仰共产主义,赞美政府是社会主旋律。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4-01-02
楼主好文。无论观点怎样,但是行文充沛流畅,有点像看戏说剧,很过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