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武器大全论坛 (
http://www.zgjunshi.com/bbs/index.asp)
-- ★军史钩沉★ (
http://www.zgjunshi.com/bbs/list.asp?boardid=11)
---- 缅甸问题的由来------2 (
http://www.zgjunshi.com/bbs/dispbbs.asp?boardid=11&id=18058)
--------------------------------------------------------------------------------
-- 作者:hzss8475
-- 发布时间:2005-4-6 16:22:13
-- 缅甸问题的由来------2
中缅的“胞波之情”,也是在双方政府作出让步的情形下所形成的。最为重要的让步是,中国政府在英缅政府与清朝签定的不平等边界条约的部分基础上,与缅甸人进行了边界领土的谈判。实际上,中方间接承认了这一不平等的条约。为此,一大块土地,划入了缅甸的国土。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有所涉及。1960年1月24日,缅甸总理吴奈温将军访华。于1月28同周恩来总理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在此之前的1957年,当时的缅甸政府总理吴努应邀访问昆明,在云南大学向1000多名师生发表演讲之后,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中缅友好万岁!”可见当时的缅甸领导人,非常了解中国的国情,并急于修好。1960年10月1日,双方正式签订了边界协定。
由于缅甸人的“小国寡民”的心态,中国仿佛是一尊庞然大物在他们的身边。担心仍不时泛起。缅甸人中很流行这样一段话:“中国是大象,而缅甸是小绵羊。大象发怒的时侯,可能随时踏死小绵羊。”
当代中国,也着实走过了许许多多叫人没齿难忘的经历。其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令中国人感到无比痛心的一断往事。在此,笔者所要描述的,不是当时中国国内的情形,而是发生在缅甸首都仰光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确是令人发指。
1967年6月,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邻国缅甸的仰光,也在发生一场“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首先是仰光大学就读的华人学生们,在胸前佩带上了红彤彤的毛泽东像章。进尔,又在学生中成立了“红卫兵”的组织,开始了“革命的大辩论”。这种过激的行为方式,当时在中国是属于合法存在的,但是,在异国的土地上,这完全是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行为。
冲突首先是在学生中开始。
一方要誓死捍卫毛泽东的革命路线,一方是反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活。开始打斗的导火线是关于毛泽东像章的佩带问题。“革命的红卫兵”们肯定要捍卫“统帅”的尊严,另一派,主要由缅甸人组成的团体,就是不准佩带像章。于是,双方由争执发展到斗殴,逐渐成为群体的撕打、械斗。
以至于后来发展到一场,由缅甸政府幕后*纵的反华活动。几乎全缅甸的华人均卷入了这一灾难性的事件之中。早在1964年,奈温政权实行“国有化运动”,仅在仰光一地就有700家华人企业被收归国有,致使许多华人、华侨在倾刻间家破人亡。华人的勤奋,在东南亚地区大多富甲一方,在缅甸仍是如此,华人的财富受到许多当地人的嫉妒。这大概是六十年代中期缅甸反华重要背景之一。
反华排华的烈火,从首都仰光迅速蔓延到了第二大城市,华人稠密的聚居区瓦城。又从下缅甸迅速扩展至整个缅甸。许多华人财产被查收,被抄家,人也被打死打伤。部分华侨中的“红派”侨领与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被迫通过秘密渠道回到祖国。1967年6月,数千名缅甸人对仰光华人居住区实施打、砸、抢,杀害华侨40余人。同时,这批受到“指使”的民众,又冲击了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和新华社、中国民航办事处,凶残地杀害了中国专家刘逸。缅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逮捕了80多名华侨。6月29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强烈的抗议,并宣布不再派回驻缅大使。
这是缅甸近代较为严重的一次反华排华事件,旅缅约80万华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华人与缅族的矛盾也同时进一步加深。
不知是否真是处于这样的原因和背景,由中国人民支持的缅甸共产党及其武装――缅甸共产党人民解放军成立了。
彭家声部恰恰在这个时侯退入到了中国云南境内的临沧地区。这支武装被首先进行了整编。彭家声赴北京,受到当时有关领导人的接见。彭部的这支武装165人,在临沧镇康县的铁石坡进行各种军事训练。支队伍中,彭家声的兄弟彭家富也出现在训练的队伍里。
当时早已在贵州和四川生儿育女的原部分缅共成员,此时,也被紧急地集合了起来。
四、缅共总书记遇刺后缅北人民军迅猛崛起
在缅甸南部勃固一带战斗的德钦丹东,很快获悉了这一信息。通过极其秘密的方式与渠道,缅北的武装力量与缅共中央取得了联系。战斗,不久就开始了,并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
1968年1月1日,经过训练的彭家声兄弟率领的队伍,正式打出了“人民军”的番号,向缅甸政府军发动了进攻。
从中国境内出发的彭家声部,进入果敢地区后,势如破竹,很快打了几个小的胜仗。消灭了果敢邦永一地的一个排的缅军。不久,又将政府军第39营的一个连歼灭。一时间,缅共人民军彭家声部的名声大震,许多果敢人纷纷投入到缅共人民战争的洪流之中。
由于罗星汉自卫队与缅政府军的积极配合,彭家声部与缅军在萨尔温江东岸地区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1969年,中国云南滇西边境一线部队,被赋于了支援缅甸共产党的任务。不久,由中国军事人员组成的援助缅共的“顾问组”成立。相关的后勤供给与保障也在秘密的展开。当时中国除了在支援越南共产党“援越抗美”外,还在支持“寮国爱国战线”的革命斗争。对于这两个印支国家,中国出动了高射炮兵和地面工程兵。既援助修路,又与美国飞机展开了一场恶战。
缅甸的情况有所不同。1949年后两国一直是友好国家,缅甸当时已经没有外国势力的介入。支援缅甸共产党就需要有一个“政策尺度”的把握。周恩来总理最后决定了“顾问组”的称谓。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字的精确性,淡化了授人以柄的“军事介入”的政治色彩。
正当彭家声部与缅军对峙不下的时侯,德钦丹东领导的勃固根据地的小股武装,已经积极向缅中边境一带发展。但迫使缅军退回萨尔温江以西的直接原因,是缅共“老兵”们的出击。
1969年3月,原分散在贵州、四川的原缅共人员,被迅速的重新武装并集训后,出现在了果敢地区。他们切断了缅政府军的滚弄运输线,这样,缅军不得不撤出了果敢地区。1969年4月,缅甸共产党领导的果敢县与果敢县委会成立,彭家声被任命为“果敢县长”。
当时指挥缅北共产党人民军的,是缅甸共产党常驻北京的副书记德钦巴登顶。此时,他已经回到了缅北地区的指挥所内。一次偶然的机会,德钦巴登顶升任缅甸共产党主席。
1970年初,活动在勃固的缅共“白旗派”人马,在与缅北对接不上的情形下,与吴奈温将军有一次和谈。奈温亲自派飞机将“总书记”德钦丹东接到仰光,双方谈判没有任何结果。德钦丹东被飞机送回后不久,已经被缅甸情报部门策反成功的德钦丹东的警卫员苗敏,将“总书记”刺死,并携枪逃跑。德钦丹东死后,德钦巴登顶正式升任党的“主席”。勃固根据地由另一个领导人德钦辛负责。1976年,其在缅甸政府军的军事围剿中阵亡。
这是中南半岛上共产党组织最高领导人,首次遇刺身亡。这次行动的成功,缅甸军事侦探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62年以来,奈温将军的情报工作较之吴努时期,有了一个更大的飞跃。某种意义上讲,情报系统成为缅甸执政者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时缅甸的情报系统分为军队和警察两大块。但是,真正起实际作用的是军事情报系统。
勃固山区是缅甸南部地区的一个咽喉地带。它东邻克伦邦、东北接克耶邦,南部与仰光相邻。由于濒临大海,山区中气候异常,一年四季,冬夏分明。当时“白旗派”的领导人德钦丹东将根据地选在这里,很显然是一个战略的错误。
德钦丹东工作上养成了熬夜的习惯,深夜用完宵夜之后,大致睡上三至四个小时就已经足够。同时,他养成了“晨解”的习惯,到时必起。
德钦丹东平时有一个警卫班担任保卫,打仗时,一般是由警卫队长带领至少一个排的人马,随时伴随左右。保卫工作自从昂山将军遇刺后,缅共中央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尤其是在与缅甸政府对抗的特殊历史时期。
德钦丹东的警卫班长苗敏是正宗的缅族,已经跟随德钦丹东十几年的时间。由于苗敏对于“总书记”的生活习性已多有了解,他被任命为警卫班的“班长”。虽然,苗敏位居“班长”但连中央的领导也要对他“客气”,他的位置十分重要。此人平时也还老实,工作勤快,吃苦耐劳,深得“总书记”睛睐。
奈温派飞机接德钦丹东赴仰光谈判时,苗敏一同前往,照顾“总书记”的起居饮食。不想,这一次,他被政府的有关人士“盯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金钱的诱惑下,苗敏终于答应了合作的条件。
随身警卫的“变化”,德钦丹东一点也未察觉,同机返回了根据地。
冬天勃固山的晓雾迷茫。大概是此次谈判失败所致,德钦丹东在1971年冬天的一个清晨,走出自已的起居室。他今天突然改变了“晨解”的习惯,要到附近的山路上走走。
德钦丹东想一个人独行,苗敏坚持将其它警卫留下而自已一同“散步”。心事沉重的“总书记”根本没有理会这种被苗敏有企图的蓄意安排,由苗敏跟随,身披军大衣向密林深处走去。
不觉得,已经走出了游击队的营地,德钦丹东还在向前走着。是乎,前方是他的归宿。
已经到了密林深处,德钦丹东浑然不觉,继续想着心事。脚下仍没有停下来的打算。
这时,东方已经发白,新一天的曙光在即。德钦丹东在一个土包上停下的脚。欣赏远处冉冉的一轮红日。身后,苗敏见时机成熟,掏出随身的双枪,从背后向德钦丹东一阵猛射。
瞬间,德钦丹东倒在了血泊里。苗敏摘下了德钦丹东腕上的手表,携枪向远方潜去。
德钦丹东的牺牲,对勃固山区的缅共组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直接导致了“白旗派”的终结。
缅甸政府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的进剿,并取得了全胜。
近代的缅甸,两位优秀的领导人倒在了刺客的枪口下,造成了无法弥补与估量的损失。不过,在缅甸的人民的心目中,大概更多地是记得年青的昂山将军。
南部武装气息奄奄之时,北部被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人民军,确不断地占山为王,势力与影响越来越大。外电报道说,在一些职业军人娴熟的指挥下,人民军过关斩将,使缅军产生了极大的惊恐心理。后,缅共迅速向萨尔温江西岸进发。
1970年4月,人民军克北卡佤山的勐卯;
1970年11月,攻占与云南省畹町一桥之隔的棒赛。同时,占瑞丽县对面的姐兰等地。在云南潞西县芒海境外的勐固,建立了根据地,缅共北方分局一度在这里滞留。不久,组建东北军区,司令林天,后是赵明,副司令彭家声,彭家富为东北军区2旅旅长。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活动于贵概、棒赛、景北、勐固、果敢、北佤等地。
1971年11月,东北军区与果敢、棒赛、北佤等县的县大队共计3000余兵力,进攻重镇滚弄。与缅甸政府军恶战42天,消耗了政府军大量的人力财力,显示了人民军的强大威力。
1972年,攻占南卡佤山,占邦桑、邦扬。邦桑成为缅共中央所在地。德钦巴登顶、杨光、林天、余建、德钦培丁等人纷纷进入邦桑。同时,在中央所在地,开设了对外广播。与此同时,缅共人民军“八一五”军区成立,林明贤任司令,其辖区在中央附近的根据地。林明贤是东北军区副司令彭家声的女婿,海南人,当时仅30岁出头。
至此,缅甸掸邦萨尔温江上游流域的广大地区,均在缅甸共产党及其武装人民军手中。当时大致的分界线是景栋,其北部,由缅共控制;以南地区,分别控制在政府军、罗星汉武装、坤沙武装、莫亨武装、佤族麻哈散武装的手中。
1968年缅共首先攻占的果敢地区,1972年时,已经完全成为了“解放区”根据地。果敢县的建制成为了70年代缅共统治区的一个缩影。我们重点用一些描述。
果敢当时行政上分4级领导,县、区、乡、村。设置了县长、区长、乡长和村长。1968至1972年,彭家声兼任县长。县里有行政机构三大块,政治、政法、财政。政治部负责宣传、组织工作;政法部负责司法之责,在实施法律行为上,可以判处死刑及终身监禁;财政部是税收机关,设有税务处。武装力量上,有一个500余人的县大队,维护本地安全。
除此而外,还有党委系统。1973年,缅族干部余建出任果敢县委书记。1975年,余建调任东北军区参谋长后,四川人黄文兰任县委书记。这个嫁给了缅族人为妻的女子,一直至缅共于1989年瓦解,她都是果敢县委书记。在果敢地区,她赢得了人民的拥戴。她的丈夫缅族人苏莫,在1972年的勃固反围剿中牺牲。果敢县中,杨茂良曾任副县长,杨茂安任财政部长。
在缅共统治的贵概县、棒赛县、北佤县、勐固等县,大体与果敢县的建制一样。目前,在佤邦联合党任总书记的赵尼来,就是缅共后补中央委员、北佤县县长。
在缅共人民军的编制上,分别成立了4个军区:东北军区、中部军区、“八一五”军区,后又组建了以克钦族为主的101军区,同时成立了中央直属警卫旅。
东北军区主要负责缅甸腊戍以北的“解放区”,有二个正规旅,兵力总数在5000人左右。司令员赵明,副司令员彭家声,参谋长余建,财政部长刘国玺,内务处长杨茂安。1旅长魏超仁,2旅长彭家富,副参谋长蒋志明;
中部军区根据地在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一带,主要辖区是邦桑以南的区域。中部军区司令是李自如,副司令是佤族头人的后裔鲍友祥。下辖5旅、12旅等武装,兵力在4000人左右。中部军区以佤族为主,是当时缅共中一支较为能吃苦能作战的部队。
八一五军区,当时的辖区一直沿湄公河至缅老边境。缅甸景栋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是他们的根据地。八一五下辖768旅和683旅,768旅的旅长是宰弄板。司令员林明贤。
101军区辖区在“史迪威公路”的北线靠近中国的一段,属于克钦邦。部队成员以克钦族为主,司令员丁英,克钦族。这个军区一度是缅共人民军在克钦独立军辖区内的唯一的根据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另外在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驻有中央警卫旅,旅政委是罗常保。
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一下原缅共部队的情况,对于我们了解目前缅甸北部四支独立的割据武装力量,是非常有帮助的。随着我们叙述的深入,你就会发现,以上四大块缅共武装,实际上,也就是今天缅北各支割据势力的雏形。
1968年至1970年,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进入高峰时期,年青的红卫兵们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抱着充满热情的情怀,打着红旗奔赴各地。
上海、北京、四川、昆明的“老三届”们,在中缅边境地区的乡镇、山寨“扎下了根”。尽管,很快他们发现自已仿佛被人愚弄了,从一个红色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许多人当时都认为是一种个人的悲剧。但是,近30年后的今天,再来回味这段历史,应该说,一种现代的文明,当时已经进入到云南边远山区还处于原始自然经济状态的地区。这股清新的空气,对于目前云南边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性作用。
这种作用当时并没有人看到。“知识青年”生活中所具有了,更多得是苦闷、寂寞、悲观和彷徨。
云南境外,缅共武装如火如荼的发展,给了这批青年中的活动分子以极大的启示。当时被认为,缅甸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在那样极“左”的年代,出境加入缅共人民军,政策也就定为是参加“革命工作”,有了与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截然不同的待遇。在七十年代的云南边疆,兵团战士与后来“农场工人”的户口,是最低一级。这种户口还不如农村户口。因为,农村户口还有“农转非”的可能,然而,兵团与“农场”户口,意为着一辈子在这里“扎根”,没有一点希望。
于是,从1970年底至1971年,数百名抱着找出路的“知青”们跨出的国界。在“国内”,他们被有关文件规定确定为“正式参加革命”。
这一批中国人进入缅甸北部,很快参加了果敢地区的“滚弄战役”,在与缅军对峙冲突的42天里,刚学会打枪的“知青”们真正尝到的战争的苦头。许多人在这一战斗中牺牲。少数失散的女知青,流落缅北,有的走投无路,唯有靠肉体出卖维持生计。这一仗后,跑出去“革命”的知青,部分又回到了兵团,并且阻止了更大量的知青们出境“革命”。沉绽在缅共队伍中的知青,许多终于熬过了“吃苦关”,一些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到1989年3月缅共瓦解,已经有一批“知青”在重要的岗位上。云南知青罗常保升任中央警卫旅政委,云南知青蒋志明升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李自如升任中部军区司令员,车炬升任中部军区旅长。这些人,至今绝大部分仍然活跃在缅北的各支武装之中。
用历史客观的态度看问题,在整个70年代,缅甸国内最大的一支反政府武装就是缅甸共产党与人民军。至1975年与缅政府军处于对峙胶着状态时,缅共已经控制了萨尔温江以东的大块土地,在萨尔温江以西,也建立了根据地。它的势力范围,北边是几乎所有的缅中边界地带,除了云南瑞丽对面的木姐县形式上还在政府军手中外,其它的国境线上,全是缅共被人民军占据。往南走,它的势力范围已达缅老边境,在缅泰边境的莱朗等地,也有缅共的正规武装与游击队。其鼎盛时期,缅共控制了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50-200万人口,武装力量达到近3万人。
缅甸共产党及其武装得以在缅北地区东山再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国际主义援助”与支持,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并且,中国方面为支援缅甸共产党的正义事业,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动员了可能动员的力量。应该客观地承认,在整个70年代,对于缅甸共产党的援助,是中国对中南半岛其它国家“共产主义事业”支援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革”极“左”路线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