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本为武昌、汉口、汉阳三市的合称,此一称谓一经定名后便广为接受,毫无违和感,是合并改名比较成功的范例。
原湖北省其他几个类似的城市改名都不成功。襄阳与樊城合称襄樊,荆州与沙市合称荆沙,最后都不得不把名称又改回襄阳与荆州。究其原因,乃是襄阳与荆州都是古代响当当的地名,有太多的历史典故与它们相伴相随,而樊城与沙市名气显有不如,合称之后,原本四个城市的地名文化都被中断阻隔,不仅旧的地名全部成为牺牲品,而且新的名称因为缺乏历史文化底蕴显得不伦不类难以服众。
武汉比之省内其他历史名城的崛起相对较为晚近,而且历史上名称也屡有迁更,或夏口、或江夏、或武昌、汉阳,而汉口则更为晚近。到了民国时期,南方国民政府北伐节节胜利,才将三镇合一,定名武汉,并且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一时声名显赫。三镇从历史文化上说以武昌、汉阳最为久远,汉口自从晚清开埠之后因为列强开辟租界,设置领事,新潮激荡,发展更为迅速。至三镇合并时,汉口实力最强,人口最多,武昌次之,汉阳最弱。综合历史传统和经济实力来看,三镇均无绝对优势,取武、汉二字,各得其宜,且第一次成为首都,武汉之名,更显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