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阳与襄樊,经济实力的消长[转自大河论坛]
南阳与襄樊结下的梁子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南阳武侯祠的一幅对联可以看出,“功盖天下又何分襄阳南阳”,清朝的那位在南阳做地方官的撰联者,也隐含地告诉我们:在他们那个时代,因为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南阳和襄阳已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阳襄阳之争又浮出了水面,从国家邮政部门关于“三顾茅庐”纪念邮票的首发式在南阳首发到襄樊人进京活动后改为在南阳和襄樊两地同时首发,襄樊对南阳的咄咄逼人之势已经从经济到文化进行了全面进攻。直到去年修改教课书的丑闻曝光,这种进攻总算告一段落。
毫无疑问,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左右,襄樊的蓬勃发展和南阳的决策失误形成了极大反差,在《感性化评南阳》中,本人和众网友已作过探讨,不再赘述。这里仅从几件两地交界的细节来形象的说明这种反差的现实状态:
在南阳邓州与襄樊老河口交界有两个孟楼,一个是湖北的孟楼,一个是河南的孟楼,当时湖北采取放宽政策、鼓励并重用人才等方式,使湖北孟楼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昌盛。反之,河南孟楼则市场萧条、人流稀落。究其原因,是因为河南省上级部门没有相应的政策所致。这个现象最终被《河南日报》和新华社记者撰文讨论,成为两地经济生态的生动写照。
九十年代初,本人曾借采访原邓州市副市长袁吉森之机与邓州城市规划的相关人士讨论过此事,这位人士说:咱邓州没有政策,才有这样的事发生。并且说,老河口方面已定出口号:吃掉南阳,挺进中原!你看,人家根本没把咱邓州放到眼里!那么,邓州有什么对策吗?这位仁兄苦笑着摇摇头,一脸茫然。
的确,因为两地政策的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在两地交界的地方,这种结果突显为一种民间和官方的对抗。比如,河南的农民将薯干、芝麻、绿豆、烟叶、红麻拉到湖北去销售,其原因是湖北的收购价比河南的高。与此同时,襄樊的“金蝶牌”等香烟一路杀进于其相邻的河南市场。而湖北相邻的市场,却不见南阳“茅庐”等烟酒的踪影,一问才知,那是禁卖品,否则会被湖北相关部门没收了的。
当然,无论老河口的口气如何大,他不但没有“吃”掉南阳,连毗邻的邓州也没吃掉。从去年襄樊市(含老河口市)三市三县七区的国内总产值达500亿多一点,与南阳的700多亿差了200多个亿来看,我们似乎忽然间觉察到了两地实力的变化。
原因何在?当我们看到襄樊市70余当政官员集体落马,看到如卧龙广场之类用崭新大理石装饰所谓的“古迹”而愈使其不伦不类的“面子工程”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南阳人在为南水北调工程退耕还林,并一反将炼油厂及二汽拱手相让的作法,用自己贷款修建的方式,把宁西铁路的线路和枢纽位置“抢”到了南阳。
过去如此张扬的襄樊人沉默了,他们在咒骂那帮贪官荒废了他们宝贵的时间。而南阳继续选择沉默。也许,张扬不是南阳人的性格,也许他们明白:苦练内功比张扬对发展来说更加有效。
同属一个方言区的襄樊和南阳,该是和解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