㺢㹢狓
huò jiā pí
㺢㹢狓非洲森林中最神秘的动物
来源:环球人文
地理 彭泽琴 2013年2期
20世纪初,在今天的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
东北部的森林深处,人们发现了未知的动物,名叫㺢㹢狓。这种动物体形与马相似,腿上还有与斑马相似的黑白条纹,但脑袋却长得像鹿。事实上,它与马和驴血缘关系极远,反倒和外形迥然不同的长颈鹿是近亲——在长颈鹿的脖子变长之前,外形与㺢㹢狓极为相似。
不仅出现在当地
人口口相传的传说中,也出现在了古埃及的壁画里,甚至在
中国的《山海经》里也有描述。
20世纪初期,英国探险家亨利•约翰斯顿在非洲东北部的原始森林探险,发现了一种名叫㺢㹢狓的奇怪动物。从体形上看,与马十分相似,它腿上的黑白条纹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斑马。所以在发现初期,㺢㹢狓就一直被认为是属于斑马的一个亚种,后来才最终认定,它属于偶蹄目长颈鹿科,是长颈鹿的唯一近亲。
㺢㹢狓被发现后的半个世纪里,人们对它的了解寥寥无几,甚至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原因是这种动物生性胆小,又始终保持着警戒,甚至每天只睡1个小时,人们一直难以发现和接近。直到1959年8月,人们才再次发现这种动物,并开始对其进行人工饲养、研究和保护。
发现时被当做斑马实际上是长颈鹿的近亲
㺢㹢狓不仅名字奇怪,模样也奇怪,乍一看像一匹长着鹿头的斑马。从动物分类学上说,它属于哺乳类偶蹄目长颈鹿科,也就是说,它虽然体形像马,但却与长颈鹿是近亲。关于㺢㹢狓被发现的故事,在动物学
历史上非常有名。
在哺乳动物里,㺢㹢狓算是被发现非常晚的一种动物。事实上,人类对它早有接触:生活在刚果热带雨林中的当地人一直知道这种动物的存在,称呼它为“住在森林里的驴”,甚至还用陷阱捕猎过它们;古埃及人也知道它的存在,埃及曾发现了一幅有㺢㹢狓的壁画……但是,这种长期“隐居”在非洲丛林的动物,一直没有进入到动物学家的视野。
19世纪末,美国记者、探险家亨利•莫顿•史丹利长期在非洲进行探险,打听到了刚果的热带雨林中存在着一种奇特的动物。他撰写的报道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动物学家纷纷猜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有人甚至迫不及待地为它取名为“非洲独角兽”。
当时英国在乌干达的总督亨利•约翰斯顿爵士,同时也是探险家和动物学家,也对这种未知的动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深入丛林进行了几次考察后,发现过一些㺢㹢狓的蹄印和一个颅骨。经过观察,约翰斯顿爵士发现这种动物四肢末端的蹄均呈双数,因此不应该属于马科——马蹄为奇数,属奇蹄目动物。1900年,伦敦动物学学会获得了一些当地人猎取的
的皮毛。当时的动物学家们给这个未知的物种取名为约“翰斯顿马”,将它归入了斑马属。但是在1901年6月,一具几乎完整的㺢㹢狓皮毛和两具颅骨到达欧洲后,动物学家们又认识到以前的分类是错误的,他们发现这些动物与欧洲冰川期的短颈长颈鹿的化石极为相似,所以又将它分到了偶蹄目长颈鹿科。
舌头能清洁耳朵每天只睡1小时
㺢㹢狓像是一个斑马、长颈鹿以及羚羊的混合体。长着长颈鹿那样的脑袋,后腿部分有着斑马的条纹,一双野狗般的大耳朵,四蹄像是穿上了白色的长统袜。科学家认为,㺢㹢狓不仅将斑马纹当作一种伪装,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穿行在热带雨林时,不至于同母亲走失。㺢㹢狓体形与马相似,成年后肩高能达到1.7米,身长超过两米。它们的头长得像鹿,头顶上有一对特别大的耳朵,耳朵后面是一对已经退化的短角。它们还长着一个长脖子——不过长度不到长颈鹿的三分之一,为了弥补这一缺憾,㺢㹢狓拥有长达46厘米的舌头,甚至能够舔到自己的耳朵。这条长舌头是它们获取食物的重要工具,也能帮助它们清理耳朵、眼睛以及身上的虫子,当它吐出长舌头来舔自己的耳朵时,模样又与食蚁兽有几分相似。
㺢㹢狓身体的颜色很多,不同部位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身体后面拖着一条长约40厘米的尾巴。
在英国作家威乐德•普赖斯的著名探险科普小说《哈尔罗杰历险记》中,有着这样一段对㺢㹢狓外形的描写:这只鹿身上的每一英寸都不同于其他的部分,身上的颜色就像是画家用所有的颜料涂抹而成:有黄、红、栗子色、黑色、白色、深蓝、酱紫色、深棕色、奶油色、桔红色、紫红色等,在那张非常柔和而又光彩夺目的毛皮上,所有这些彩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尽管发现㺢㹢狓的时间已经超过100年,但对它们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也不过50多年。据科学家分析,
与长颈鹿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并且这个祖先的模样与现在的㺢㹢狓更加接近。很久以前,这种远古食草动物生活在森林之中,然而由于气候的
变化,当一部分森林变成草原的时候,它们中的一部分就向着长腿、长脖子的体型进化,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长颈鹿;而在森林中幸存下来的,由于生存环境变化不大,进化也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就成为了今天的㺢㹢狓。
生活在森林里的㺢㹢狓视力并不发达,但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它们的大耳朵不是摆设,而是能随时监听森林中的情况并判断敌情的重要工具。科学家一直找不到㺢㹢狓的巢穴,后来才发现它们也许没有巢穴,为了保持警惕,㺢㹢狓每次睡觉只睡5分钟,一天也只需要睡60分钟。它们生性胆小,又始终保持着警戒,这也是人类一直难以发现和接近㺢㹢狓的重要原因。
森林中的“独行侠”㺢㹢狓出生头两个月不排便
㺢㹢狓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多矮木的区域,以植物的嫩叶和嫩芽为食,也吃真菌和水果,有时还舔食被雷电烧焦的木炭以及河边的含盐粘土来补充体内的矿物质。森林中大部分食草动物都过着群居生活,㺢㹢狓却是例外,除雌性抚育幼崽的时候,㺢㹢狓总是在自己的领地内独来独往。一般来说,一只㺢㹢狓的领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在领地内,㺢㹢狓也遵循着严格的活动路线,它们每只蹄上的腺会分泌一种沥青似的物质,用来标志走过的地方。
每年的4-7月是发情的季节,这个时候,雄性㺢㹢狓便在自己的领地内游荡,寻找同处发情期的雌性。雄性通过雌性尿液的味道来判断对方是否发情。在确定目标之后,雄性会慢慢接近雌性,互相熟悉彼此的气味,再逐渐接近、熟悉,最后交配。交配完成后雄性随即离开,雌性会经历长达420-450天的妊娠期,于第二年的8-10月产下幼崽。㺢㹢狓每次只生一胎,加上妊娠期和哺乳期都很长,因此繁殖率很低。
刚出生的小㺢㹢狓20分钟后就能站立起来,一个小时之内就能自己吃奶,一个月之内体重就能增加一倍,两个月后,体重已经是出生时的3倍。㺢㹢狓的哺乳期长达6个月,有意思的是,在头两个月里,小㺢㹢狓是完全不排便的。这是它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防止粪便的味道引来天敌。不过㺢㹢狓仅栖息于深山密林之中,狮子、猎狗等草原食肉动物极少涉入,所以除了猎豹,它们几乎没有其他天敌。不过猎豹总喜欢将目标瞄准那些群居的食草动物,对㺢㹢狓这种“独行侠”的兴趣并不大,因此它们很少有机会碰面。
6个月的哺乳期之后,小㺢㹢狓便可以离开妈妈,开始独立生活。但要约3年之后,㺢㹢狓幼崽才能达到性成熟,开始新一轮的种族繁衍。㺢㹢狓寿命一般能达到20年,有记录的“寿星”寿命达到了33年。
《山海经》中曾有记载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
㺢㹢狓数量稀少,又生活在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深处,人类很难一睹真容。因此有关㺢㹢狓的各种神话和传说层出不穷,例如发现之前,它被欧洲的探险者称作是“非洲独角兽”或 “非洲深处的神秘生物”;在刚果的当地居民里,也流传着大量关于它们的传奇故事。甚至在距离非洲大陆十分遥远的中国,也有关于㺢㹢狓的记载。
在中国的《山海经•南山经》中曾经记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看到“状如马”、“文如虎”的描述,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斑马。不过,斑马除了黑色条纹之外全身都是白的,为什么要特地注明“白首”呢?而且斑马的尾部并不是红色的,与“赤尾”的描述也不符。经过现代的科学家们考证,《山海经》所记载的“鹿蜀”,应该就是㺢㹢狓。据古生物学家考证,长颈鹿起源于亚洲,因此古时候的中国真有㺢㹢狓也并不奇怪。
生活在密林深处的㺢㹢狓天性谨慎胆小,非常害羞,每天一成不变并且一丝不苟地沿着固定的路线往返,绝不冒出探索新环境的念头,因此人们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在发现㺢㹢狓后的50多年里,关于㺢㹢狓的研究几近空白,人们甚至一度认为㺢㹢狓已经灭绝,直到1959年,㺢㹢狓才再次被发现。
㺢㹢狓极其稀有、行踪难觅,因此价值连城。放眼整个亚洲,只有在日本的
东京动物园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国际神秘动物协会也将㺢㹢狓选做协会的吉祥物。刚果政府将㺢㹢狓视为国宝,1997年刚果政府发行了以㺢㹢狓为主题的面值为50分 的钞票,钞票的两面都是㺢㹢狓的图案,甚至连防伪的水印也是㺢㹢狓的头像。
开采矿山、森林砍伐、连年战乱㺢㹢狓生活困境
由于㺢㹢狓生性谨慎孤僻,行踪诡秘,人们不仅对它们的野生习性所知甚少,对它们的数量也只有进行大致估算。据科学家推算,㺢㹢狓的数量约为1~2万头,不过,即使是得出这一结论的科学家也反复强调,这一数据只是推测,并不可靠。由于没有确切的数据,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濒危名录,㺢㹢狓只是被列入了低等级的“近危”,国际上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对它提供保护。
㺢㹢狓的繁殖率极低,这使它们的种群始终无法发展壮大。近年来,人类的各种活动也使它们陷入了生存危机。开采矿山和砍伐森林,使大片原始森林消失,导致㺢㹢狓的栖息地迅速缩小。刚果国内接连不断的内战,不仅给人类带来伤害,也严重影响了㺢㹢狓:森林在战火中大片被毁,再加上难民的涌入,为寻找食物而大肆捕猎等,都对㺢㹢狓的生存产生了威胁。
刚果政府对本国独有的㺢㹢狓极其重视,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专门成立了自然保护区。为了防止被偷猎,保护区内还有军队进行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