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县是世界现存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古老
区划单位。仅仅是名称仍然在使用、治所保持基本稳定的秦县就有几十个,具有同样特征的汉县数量就更多。
曾几何时,“城关镇”是县城最普遍的名称,几至于成为县城的通名,如八零年代初湖北黄冈地区十个县城中,就有七个“城关”镇。随着后来伴随政区“市”化而来的标新立异改名潮,“城关”镇就跟市辖区中的“X城”区、“X郊”区一样被视为庸俗之物,必欲改之而后快。乃至到如今,原黄冈地区的七个“城关”镇只剩下一个红安县“城关”镇。就全国范围而言,也基本上大同小异。
由于县曾经一直是最基层的政区单位,县名也就成为最基本的具有独立地址表记功能的
地名。县下的地名就跟
城市的市辖区名一样不具备独立的地址表记功能。曾经遍布全国的上千个“城关”镇就从来没有造成人们在地名概念上的混淆和误导。
其实,不是每一个县城都可以叫“城关”镇的。
如果我们把八零年代以前的县城名称做一个简单的分类,我们就会发现,其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城关”镇——
这类县城数量最多,包括数量较少的“城厢”镇(主要在苏浙一带如萧山、太仓)、“县城”镇、“附城”镇(主要在广东如高州、化州)以及取县名一字之“X城”镇(如新会县会城镇、无为县无城镇)。
这类县城一般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无论县还是县城设治延续的时间都较长,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长时间的建城设治,“城”的概念自然而然深入人心。而且这类县及县城都分布在中国
历史上郡县化比较早的内地。象
东北三省以及台湾这些建制和开发晚至清代的地区就几乎找不出一个叫“城关”镇的县城来。虽然,也有一些例外,如河南和安徽淮北地区甚至一些解放后的新设县县城也叫“城关”镇,但这些县往往分布于郡县化历史最悠久的中华文明核心地区,证明了县域观念以及县城即“城关”的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
二是县与城不同名的——
这类县要么县的建制时间比较晚,如启东县汇龙镇、沂南县界湖镇;要么县城是最近时期迁移过的,如蕲春县漕河镇、长安县韦曲镇;还有比较少数例外的,无论县还是县城设治的历史都较悠久,但由于县城还是历史上不同名的府州驻所,故县与城也不同名,如星子县南康镇、歙县徽城镇、合浦县廉州镇。
三是县与城同名的——
一般而言,这类县普遍建制的时间比较晚,清代以后,以东北地区和台湾最普遍,其他地区也不鲜见。而且建制时或者城以县名,或者县以城名。
行政区名称跟
行政区划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稳定性和延续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一定不能变更。而且在有些时候更名,特别是有些富于
文化历史内涵的更名,也确实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甚至能够与既有的地名相配合,取得相得益彰和画龙点睛之功效,如由“城关”镇更名而来的淇县朝歌镇、寿县寿春镇、敦煌沙州镇、阆中保宁镇、奉节夔州镇、和县历阳镇、太湖晋熙镇等。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纯粹功利性的为了更名而更名,于是乎便有了诸如“浠水县清泉镇”这样不要说外地人不知所云、就连本地人都不明就里的生造之地名,其实,就是定义和指向明确的“浠水县城关镇”改了个名而已。
[ 此帖被境由心造在2012-11-20 12: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