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14阅读
  • 25回复

[市制]【东莞模式】东莞缘何不设县 为防牛多吃光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12-21

东莞缘何不设县 为防牛多吃光草

  地市神话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同时,也是东莞升格为地级市的20周年纪念。
  1988年1月7日,东莞成为全国少有的直筒子市,开创了市管镇体制的先河。东莞如何“陈情”得到中央的支持?她为何另辟蹊径甘当“直筒子”市?
  原东莞市委书记李近维首度披露东莞如何升格“地级市”,以及为何不设县的背后故事。
  “我就是操刀人。那一年,我住在政府的小楼里。常常是我说一句,一个同事写一句;写完一页,再让另一位同事复写两三份,大家再来讨论修改后再打印。”——李近维
  还有什么比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更让人激动。事隔20年,已入花甲之年的李近维坐在东莞市人大四楼办公室,在一杯普洱茶的芬芳中,回忆起东莞升格为地级市的过程时,仍然激动不已———“我把它看做毕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因为,那一年,他是东莞县委书记。而东莞升格为地级市,是这个城市的梦,是当时从上到下干部的梦。


打动中央的“陈情书”
一份“陈情书”沉默20年

  记忆的线头,要从一份从未露过面的“陈情书”说起。
  图书馆的故纸与报章当中,对于升格为地级市的述说,更多的是呈现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的函件,言简意赅称“将东莞、中山两个县级市升为地级市”。
  这个简单的陈述句却扭转了这个城市的发展路径,让东莞脱离惠阳地区,实行市管县的特殊体制。东莞凭什么打动中央?
  因为20年前的档案尚未完全公开。东莞如何请示成为谜团。
  一份“陈情书”在找寻中浮出了水面。
  它安然沉默整整20年,李近维首度披露了其间详情。
  原来,1987年12月4日,东莞市政府撰写了一份6页纸的请示报告,递交给惠阳地区和广东省政府。请示报告称———“1986年和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都以35%的速度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条件基本达到地级市要求……把东莞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特请示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县委书记操刀写报告

  这份“陈情书”文字朴实,仅数千字,简明扼要,附带了两个经济、人口报表。它列举了6大理由。“一是经济基础好。二是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达到要求。三是地理条件好。四是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条件已具备。五是升格后可以减少办事层次。六是城市建设已具规模。”每一个理由后所述的支撑,都是一串串实打实的发展数据。
  正是这份“陈情书”表达了东莞强烈的愿望。操刀人究竟是谁?
  “我就是操刀人。那一年,我住在政府的小楼里。一楼是保密室,二楼的小房是我卧室,外面的小厅是办公室,是大家一起讨论写材料的地方。常常是我说一句,一个同事写一句;写完一页,再让另一位同事复写两三份,大家再来讨论修改后再打印。”李近维透露,这份报告也是经过同样流水的程序出炉。
  时任东莞县长的郑锦滔也证实,请示书内容此前经过大家讨论,几乎是一致同意。


中央领导“教”写“陈情书”
为何东莞“陈情书”独获中央垂青?

  “报告并不难写,事实上,应当说报告内容是他们告诉我的。”李近维口中的“他们”,指的是中央、省、惠阳的领导。
  东莞很久以前就想从惠阳分出来,但若没有惠阳、省、中央的支持,升级谈何容易。为此,李近维一直都在跑上跑下争取支持。
  早在1985年升为县级市时,东莞曾走过一段弯路,报告直接由政府上交省政府,但是报告被退回来。原来,升格主要是要民政厅、民政部给意见。
  成功升为县级市后,向地级市进军时,李近维就有意主攻民政这条线:“报告要怎么写?上级要求是什么?为了解上级对升格的要求,并且打动他们,我常常找他们聊天、讨论。”
  随后,李近维利用一次进京学习的契机,为东莞顺利升级打下基础。
  1987年9月,李近维在中央党校干部进修班学习。“这就更方便我找民政部的领导探讨升级问题。办公室、家里都是讨论地。”就是在不断的聊天中,东莞渐懂中央的想法和思路,才写出了“对症下药”的“陈情书”。


中央肯定东莞做法
苦干4年取信于中央

  光是“陈情”就感动中央么?更重要还是实力说话。
  上书报告,到国务院批复,整个过程只花了1个月。但是只有东莞人知道,为了这一天,他们苦干了4年,凭实力取胜。对于李近维来说,实现这个梦,更是按计划一步步实现的过程。
  早在1984年,李近维担任县委书记时就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就已经有了脱离惠阳,独立成为省直辖市的想法。
  1985年,东莞写报告由县改成县级市,这是向地级市迈进的第一步。得到中央的批准后,东莞更拼命加快步伐。
  东莞向中央交出了答卷。在“陈情书”中,东莞就强调自己改为县级市后的两年工农业产值都以35%的速度增长。
  当年这些发展数据李近维已烂熟于心,甚至倒背如流———1978年,东莞工农业产值是6.11亿元,而1987年这个数字飙升到39.29亿元,年均递增23%.
  这些数据在当时都是了不得的数字,东莞也以自己的实力得到了中央的信任。时至今天,李近维却坦言,当时上报的工农业产值还是“留有余地”。

  耐心等来省委调整计划

  应当说,陈情书出炉时,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从中央到省,再到惠阳都很清楚东莞的意图。但是东风何时来临?
  东莞用事实说话。中央领导每次来东莞考察,都能看到东莞的变化
  巧的是,1987年,中央领导人到广东考察,省委也想调整整个省的行政。而东莞早已提出来,跟省委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陈情书”迅速出炉,由县政府上交给惠阳地区和省政府,并抄报广东省民政厅。

  为招商偷偷让村子“升级”

  一个当时看来颇为“大胆”,如今却觉得有趣的做法是,早在升地级市前,为解决招商方面的形象问题,东莞已悄然让下面的“村”、“大队”升级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上级原是要求把公社取消,改成乡。惠阳一些县就按部就班改了。但是东莞人则琢磨叫个更好听的名字。
  “我们把公社改成叫区,因为解放前华侨对区公所的印象很深,觉得很有权威。让他们觉得我跟区长谈生意,很有面子。再把原有的大队改成乡。”李近维回忆,1983年,东莞县设31个区公所,区级镇3个,乡级镇29个。

  东莞的超前做法受到不少人质疑与批评,有人说东莞乱来。1988年1月,田纪云等中央领导人到东莞,东莞特地汇报了这个做法,他们称赞说“很好”。
  “陈情书”递交惠阳,很快得到回应。
  1987年12月5日,与东莞请示升级仅隔一天时间,惠阳地区就给出回应:“我们同意东莞市划为省直辖市,并升格为地级市,原行政管辖范围不变。”


一度拒绝设县撤镇
要用小政府来管大社会

  脱离了惠阳为何又不设县?

  “因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把臃肿的政府缩小。”李近维透露,这是他当年的施政思路。
  不设县的秘密就在于加法与减法的运用。
  纵向,他希望减少层次,越扁平越好。“从中央到省到惠阳到东莞,若减少一个,效率会高很多,我也不希望县隔着镇。设县,又要多一层。我们要用小政府来管大社会。”
  横向上,李近维希望扩大分工做加数。“加大经济总量也可以让每个行政人员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若1万个干部原来是100亿产值,现在人员没有增加,但是产值达到1000亿。也很好。”
  体制上的创新,非常大胆,根源还在于东莞希望自己变成一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不要太多包袱,小步快跑,能在广东跑出个样板来。

  中央伸出设县“橄榄枝”

  巧的是,东莞升格为地级市后的一个月,1988年2月,李近维就调离东莞,到惠州担任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临行前以及在惠州的日子,他最担心的事情是东莞能否一直保持不设县的体制。
  李近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据一名正厅级老领导回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莞经济飞速发展,国家民政部一些官员来莞考察,一名副部长表示,“东莞是地级市直管科级镇。如果东莞要理顺体制关系,我支持你们。只要你们打报告,省里加个意见,东莞可以设置3个县级市。”
  设县方案引发常委们激烈的讨论。讨论到最后,东莞还是认为在市镇两级的体制下发展得很好,若再加县一级,大家认为并不合适。
  未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上世纪90年代末,省民政厅指名要东莞撤掉4个镇,这4个镇分别是东坑、石龙、洪梅、大岭山。就拿石龙来说,石龙面积小,只有几平方公里,而大岭山人少,也要撤。
  这名老领导回忆称,“东莞有自己的特殊情况,讨论来讨论去,最终还是决定先保留现有的架构。”老领导称,所以方案还是没有执行。


■直筒子体制现状

  利
  1、东莞官民比例很低
  原市政协主席袁李松坦言:“如增加县一级班子,要增加比如政府、人大、政协、两院等5套班子,多几千名公务员,行政经费会飙升。当时的决策层都认同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群牛吃一片肥美的草地,比三群牛吃一片贫瘠的草地好很多。”东莞当时正在图谋发展,不希望增加负担。
  据一份资料显示,全国由财政供给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4500多万人,平均28人供养一个,广东省为26人供养1个,而东莞为68人供养1个。如果计入外来常住人口则东莞官民比例更低。
  2、镇长变市长权力大了
  1992年,东莞开始实行《东莞市关于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的暂行规定》。从工商、消防等8个方面简政放权,强化镇级管理职能。
  东莞把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的项目立项审批权,分别下放给石龙、虎门和莞城3大镇和其他30个农村镇区……
  审批权大了,灵活度高了,经济发展起来了,连镇长也“牛”了。当时还有一种说法叫“30个镇长变30个市长”。

  弊
  1、人手少竟出现交税难
  直筒子给东莞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为政府编制限制,人员不足,成为东莞很头疼的一个问题。
  1997年,东莞的个体户到信访办反映交税难、工商登记难。这在全国来说算是奇闻。很多地方愁收不到税,东莞怎么会出现交税难呢?
  原来20多万个体户,交税户头太多,都是月底报税,过分集中,导致交税难。民营企业还可以上网缴税,但是个体户没有这个条件。
  袁李松回忆,后来逐步将这些情况反映给省和国家,允许增加些编制,情况逐步得到解决。
  2、一直受无立法权困扰
  国家很多法规政策都是到县一级,由于东莞没有设县,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难题———镇一级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的问题。
  “就比如卫生局的监督执法,到镇一级,没有卫生分局,就由医院来执行,医院既是裁判又是队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国辉坦言,这种“有头没有脚”的痛苦困扰着不少局长。

■背后故事
东莞闯三关 中央才放权

  第一关,当时中央最担心的就是偷渡。
  谙熟中央心思的东莞迅速解决了偷渡问题,而且连逃港的人都回来搞发展。政治形势很好。
  第二关,就是如何防范走私。
  李近维称,为此,当时东莞自设关卡,保证不出问题。在市政府独立设置一个报关组,出口和进口的材料等都要先经过这一关,检查完后再交给海关。海关就觉得东莞出入的车辆出问题很少。
  第三关,经济发展起来,但是钱用在哪里呢?
  当时中央给了东莞很多留成外汇,若只进口洋货赚点钱还是短视的做法。东莞选择将留成外汇用来购买进口设备,包括电力设施、通信设备等用来搞基础设施。
  连闯三关的结果是,中央觉得东莞是个负责任的城市,不会滥用权力,真正放心东莞搞试验。

■链接
全国3直筒子市

  广东东莞市
  东莞现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86个村委会,205个居委会。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
  广东中山市(地级市)
  中山市,下辖1个产业开发区,5个街道办事处,18个镇,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2.3万。
  海南三亚市(地级市)
  三亚陆地总面积19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4万人。辖区设置两区、五镇和五个国营农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12-21
三亚已经不是的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12-21
还是并入深圳(一个地级市换深圳的四个区应该可以)。
我的区划理念:全国分31省、3自治区、6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12-21
东莞 中山 三沙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12-21
东莞的镇就是县级的权限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12-21
度娘说:莞式是热词啊,慎用东莞模式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12-21
东莞现在的32个街道、镇全部是正处级,等于设了32个县——全国最臃肿的地级市区划!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12-21
东莞的模式好不好,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比究竟高不高用数据来说话。
楼上有人只是判断好还是不好,不可取。
全国由财政供给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4500多万人,平均28人供养一个,广东省为26人供养1个,而东莞为68人供养1个。如果计入外来常住人口则东莞官民比例更低。
这个数据有错没有?如果没有错,或者说只有细微差异不影响大的比较,那我们就可以说东莞的模式是可取的。
默认的情况下,我讨论地行政区划都是指胡焕庸线以东的地区,即使是谈中西部或山区一般也不包括湖焕庸线以西的地区,需要讨论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区时,必定会明确指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12-22
回 南岭孤侠 的帖子
南岭孤侠:东莞现在的32个街道、镇全部是正处级,等于设了32个县——全国最臃肿的地级市区划! (2014-12-21 22:06)

干部正处,编制没有正处啊。
编制是介于县和镇之间的,机构和公务员比县要少。
32个街镇,一个街镇平均下来也是20、30万人。相当于河北一个县。自己比比看,到底是东莞一个镇官多,还是河北一个县官多。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12-22
有道理。。。
撤销地级和市辖区,合并县市区,省直辖县市,县市直管乡镇。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面积较大的省份可以考虑分省,其余省份面积太小没有必要分省。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4-12-22
为何山东的莱芜偏要造出个区来?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4-12-22
东莞模式值得肯定。三亚纯属乱来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4-12-23
广东人务实、不张扬,东莞很多数据和现象值得我们去发掘。比如城市建成区,一查询,竟然排列在北上广之后,一上GE(谷歌地图)细看究竟,比深圳大而实,跟广州有一拼,自然,比如日中天、网络人气高涨自信满满的杭州、苏州都大上一圈。更有“上海不过如此”之叹。GE不骗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4-12-23
同意楼上的说法,东莞人务实。国务院刚出了城市等级后,东莞马上就出来说自己只有一百多万人了,这与一些城市吹自己人口多不一样。
在广东生活了几年我觉得广东人都比较务实,像其它地方那种拆除城中村的较少。
默认的情况下,我讨论地行政区划都是指胡焕庸线以东的地区,即使是谈中西部或山区一般也不包括湖焕庸线以西的地区,需要讨论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区时,必定会明确指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4-12-25
牛逼吹爆了。东莞用地如此低效的大农村也值得推广?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4-12-25
东莞用地低效的根据从何而来,拍脑袋?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4-12-25
GDP密度,东莞仅排在深圳上海之后,名列第三!
比声名鹊起的苏州无锡更靠前,远抛有名无实靠搜刮周边市县的杭州30个名次!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4-12-26
直筒子市跟省直管县两种模式哪个好?区别仅仅是行政级别吗?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4-12-28
回 上下求索 的帖子
上下求索:直筒子市跟省直管县两种模式哪个好?区别仅仅是行政级别吗? (2014-12-26 22:59) 

省县直管模式在操作上不太可行,之前就因为省里管不过来,所以都有“地区”、“地级市”的实践,再回到省县直管,原来的“地级市”怎么办?这些“地级市”都有辖地周边县的贡献在内,补偿,没财政能力,切割,怎么切?无半点操作可靠性。

省县直管,本身就是伪问题。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4-12-28
东莞模式不错,全国并县升地,减少层级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4-12-29
“惠阳地区就给出回应:“我们同意东莞市划为省直辖市,并升格为地级市,原行政管辖范围不变。”1、惠阳地区为什么会同意东莞分家?2、地级的惠阳地区凭什么同意东莞升为地级市?他顶多是同意申请罢了。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4-12-29
回 powerpaul 的帖子
powerpaul:“惠阳地区就给出回应:“我们同意东莞市划为省直辖市,并升格为地级市,原行政管辖范围不变。”1、惠阳地区为什么会同意东莞分家?2、地级的惠阳地区凭什么同意东莞升为地级市?他顶多是同意申请罢了。
 (2014-12-29 14:27) 

说透了就是东莞这个地区首富县想独立呗,当时形势比人强,东莞人舍得投资公路建设,至今保持公路密度中国第一,在当时公路密度也是中国第一,自然不想与其它不思上进的县一起混。开始主要集中在公路投入上与惠阳地区产生分歧,汽车数量远抛其它县汽车总和的东莞肯定不愿意与其它县分享汽车路费等巨额收入,所以独自投资公路建设,省里也只能尊重这个现实。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4-12-29
东莞是因路而富。当时流行一句话,“大路大发,小路小发,无路不发。”,很有意思,据说当时成了全民共识。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4-12-30
当时惠阳地区的组合确实存在很大问题。海陆丰的“鹤佬”文化习俗,与惠阳惠东宝安河源的客家文化习俗,和东莞的广府文化习俗,三种文化习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仇怨,完会融合有待时日。很自然的,在经济大潮推动下,历史上与世界交融紧密侨胞最多的东莞也就脱离出来了。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4-12-30
回 Sze 的帖子
Sze:即使是32个县,也比很多省份的效益要高得多吧?海南的产出是东莞的几分之几?吃皇粮的在编人员又是东莞的几倍呢? (2014-12-21 23:31) 

你不能那么算,人口密度低的地方难道就不要建立各级政府?这么说西藏、新疆的吃皇粮的更多。
另一方面,东莞用地方财政聘请了大量“协管员”性质的无合法编制人员,这是数据统计不到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