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不得在家乡任职。这一回避制度本人不知道起于何时。但知道明清是十分发达的。
我
人民国建立后,也实行这一
体制。但是大大缩水了。
1,明清是所有的朝廷命官,都要执行这一制度。
但我朝,只有主要官员——县长、县委书记等一把手、政法系统一把手、军事系统一把手要求必须是外地人。其他副职,和一般官员基本都是本地人。
2,明清所有命官都是中管干部,全国统一分配。
而我朝则分为中管干部、省管干部、地管干部、县管干部四个等级,一级管一级。
这就导致,只有中管干部是全国统一分配。省管干部都是省内人员担任,地管干部都是本地市人员担任,县管干部都是本县人员担任。
事实上,只有中管干部可算得上实质的家乡回避。而省管干部、地管干部、县管干部,家乡回避的性质已经十分薄弱。
比如一个地市内,县委书记和县长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和自己的家乡其实差不多。特别是现在
交通通信发达,余杭县的人到临安去做县长,和在家乡有什么区别?家都不用搬,双休日回家睡老婆。礼拜一开车回单位上班。如果是一个县内,上下班可以通勤,天天回家。如果是临县也是如此,比如赣县的县长家在于都或者兴国,就可以天天回家。
这样久而久之,就必然形成一个地方性的官僚集团。这些人通过宗族关系、婚姻关系、地方关系、亲信关系等,接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形成阶级垄断,不进入这个圈子,就很难有机会上升。
3,就这种缩水的回避制度,也得不到严格执行。
比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就是上海人。
原上海市委书记黄菊,陈良宇,也是上海人。
而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也是北京人。
原广东省长叶选平就是广东人。原广东省长朱森林,虽然老家是上海,但一直在广东工作,从1952年一个干事,到1991年干到省长,一直在广东成长,事实上是广东人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就是说,回避制度已经可有可无。
这样事实上会走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本人就深有体会。现在的官员已经基本形成门阀机制。
法院院长的儿子将来继续混司法系统,也能做院长。
公安局长的儿子将来继续混公安系统,将来也能做局长,至少做个大队长、分局长。
军官的儿子继续混军队,郭伯雄的儿子成为最年轻的少将。
石油系统的混石油系统。
金融系统的后代混金融。
外交系统的混外交。
慢慢都成为子弟兵。
而且我朝也建立了变相的荫补制度,就是所谓顶替制度和照顾制度。
顶替制度,老子退了,可以安排一个子女顶替。为了这个事情前阵大庆油田还闹过事。
照顾制度,就是本系统或本单位的职工和干部,可以照顾其亲属安排工作指标、干部编制指标,优先解决其子女在本系统本单位就业等。
所以,体制内的人见面第一件事就要问清楚:你是哪个单位的?你是干什么的?你是什么级别?你是不是有资格和我讲话?
更进一步还要搞清楚对方根底来历:是跟谁混的,是谁的后代亲属,等。
这已经成为下意识习惯,也成为体制内第一生存法则。
这其实就是阀阅制度的事实表现,身份是第一位的,根底来历最为重要。
更为可怕的是军队。各个大军区都有自己的军官学校,毕业后基本分配在本军区,然后成长也在本军区。
也就是说,每个军区的军官团,基本是一个封闭的人事系统,只有少数交流。这样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严重的山头。
大家在电视上也可以有直观感受,南京军区的军官基本是说江苏话,南京口音;东北军区的军官基本是东北口音;广州军区的军官基本是广东口音。各个军区差不多。
2008年汶川地震,486已经无法调动任何一个军区,就是一次严重的事件,震惊中外。
许世友是三野的,他儿子也继续混南京军区,做到江苏省军区司令。
大学,科研院所也是如此。本校老师的子弟,继续留校混世界。久而久之都是子弟兵。
这个问题已经积重难返,怎么破?不知可有良策。
[ 此帖被天地君亲师在2015-04-23 22:4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