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珠海市斗门区与金湾区,除斗门区北部莲洲镇原属新会外,其余部分皆原属香山县黄梁都——香山县(1925年改称中山县)第八区。1930年中山县内行政区划调整,将原第八区三灶、南水、高栏等沿海岛屿(相当于后来划属珠海县部分)与原第七区横琴、万山等组成中山县南海区,原第八区其余部分改称黄梁区,从此三灶与斗门分属两区;1931年南海区整体改称第七区,黄梁区改称第八区。
(中间30年代至1952年之前略过,不影响)
1952或1953年珠海县设立,将原中山县第七区划属珠海县,其中磨刀门水道(彼时未填海,尚为大海)西侧属珠海县三灶区;1958年珠海县撤销整体并入中山县,彼时中山县内多个小公社组成大公社,中山县即由9个大公社组成,原珠海县三灶区划属斗门大公社;
1961年珠海县自中山县分出,三灶复属珠海;1965年斗门县设立,与中山县、珠海县同属佛山地区;
1979年珠海设市;1983年斗门县自佛山地区划属珠海市。
这里人常说三灶属斗门,实际上也的确有那么一段时间的:1958-1959年,三灶归属斗门大公社。除此之外,“三灶”与“斗门”并不存在相互隶属关系。但两者曾同属一都,同处磨刀门以西,去三灶必经斗门区,倒是事实。
话说,那一片区域,传统中心是在斗门镇(斗门墟,20世纪30年代设镇),此外乾雾也算是重镇。而1965年斗门立县时,县治(县城建设区)并未选择在斗门或乾雾,而是选择在井岸。所以说,“斗门的县城不在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