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鲟鱼学校学生流失严重12名老师1个娃
作者:余舫 卢向波 2013-3-26
http://www.aqnews.com.cn/AanqingNews/jiaoyu/201303/128898.shtml 鲟鱼镇坐落于桐
城市东南隅,地处长江之滨,位于菜子湖出口处,通江之咽喉,周边与安庆市迎江区、枞阳县和池州市接壤,为桐城市之“飞地”。
坐落在“飞地”之上的鲟鱼学校,是鲟鱼镇唯一的一所学校,
历史悠久。目前共有三层教学楼,12个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学生最多时有近200人,主要是本地渔民以及外来船民的子女。
随着
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外来船民的减少,学校的生源也在逐渐减少。从2011年8月份开始,鲟鱼学校只剩下了一名学生。两年来,该校12名老师仍每天按课表为这名学生上课。“带一个学生比带一个班的学生其实感觉更累,但只要这名学生能读到毕业,我们也会一直坚持下去。”3月21日,该校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里的学校静悄悄
桐城市鲟鱼学校位于枞阳和桐城交界处,共有三层教学楼,12个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都可以就读。
3月21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学校,校门敞开着。时值上课时间,可校园里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也没有学生嬉戏玩耍的身影;教室里只剩下空荡荡的桌椅板凳,地上浮着一层灰,显得有些安静。
在教学楼二楼的一间8年级教室里,一名女学生正在上数学课,她专心地看着课本,静静地听着老师讲解勾股定理。记者的到来,打断了两个人的上课。上课的夏老师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学校只剩下这一名学生了。这种类似“家教一对一”式的上课方式,他和他的11名同事已经坚持了一年多。
在教室左前方的墙壁上,贴了一张班级课程表。这一天上午有三节课,下午有三节课,列有语文、数学、英语和体育艺术等课程。
十二个老师一个学生娃
鲟鱼学校目前仅留的这名学生名叫高小燕(化名),今年13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一直在这所学校就读。
2011年8月31日,高小燕身边的同学陆续离开了学校,转到别的学校就读。因为离家近和家长的强烈要求,高小燕留在了这所学校。两年来,没有同学和朋友的陪伴,高小燕独自坚守着。“一个人的日子虽然孤单,却并非没有好处,这样‘特殊’的待遇,至少对学习有帮助。”高小燕喃喃自语地安慰着自己。
和高小燕一样留守学校的,还有学校的12名老师。这些老师中最年轻的30多岁,最大的有近30年教龄。“我教了10多年书,怎么也不会料到有一天,我面对的是学校里唯一的一个学生。”夏老师说,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在他教学生涯中还是第一次碰到。
而让在该校执教了10多年的金老师感受最深的,还不是人数的
变化,而是“带一个人比带一个班的学生更累”。金老师说,带一个班的学生,同学们可以互动,老师可以在一旁指导。而带一个学生,教学方法就得改变,不仅有时候需要当“陪练”,还要考虑两个人的互动。
“往往一节课下来,会累出一身汗。”采访中,老师们向记者感慨道,现在学校这种现状,让他们的在职培训和业务交流都受到了影响,教学水平也无法提高。但他们都表示,会尽力将这一个学生带好。
“飞地”学校的孤独坚守
鲟鱼学校原本为初小,后来逐渐发展为如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最多时有近200人,主要是本地渔民以及外来船民的子女。
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外来船民的减少,再加上鲟鱼镇远离桐城市区60多公里,夹在安庆和枞阳之间的这块“飞地”,自2008年开始,学校学生人数开始减少,纷纷转到枞阳或者桐城市别的学校就读。2009年,学校一个班级只剩下3、4个学生。到了2011年,就只剩下了这一名学生。该校龙校长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11年8月30日,有4、5名学生来报名;到了8月31日学生领书时,居然只有一个学生前来。
“后来我连夜跟那几位学生家长取得了联系,家长们说,班上同学太少,不利于孩子成长,因此转学了,我听后哑口无言。”龙校长说。“虽然目前是教一个学生,但我要求老师们一定不能马虎,仍按课表上课,我自己也教课。”但龙校长说,他的心里还是有很多担忧,“感觉上课过程中好像有好多劲使不出来,如果按照现在学校的情况,缺少现代化教学设备,学生少不能形成一个群体,没有竞争力,不利于学生成长,长此以往这里的
教育将越来越被抛离。”
鲟鱼镇,坐落于桐城市东南隅,地处长江之滨,位于菜子湖出口处,通江之咽喉。周边与安庆市迎江区、枞阳县和池州市接壤,为桐城市之飞地。面积2.81平方公里,人口1100人。辖桐川 鲟鱼镇行政地图、外江、内江三个居委会。 鲟鱼镇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境内产业主要有江海航运、船舶修造、水产养殖、绳网织造、成品油销售,煤炭沙石销售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共中长江和近海航运是鲟鱼镇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