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巴西政府将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试图促进内陆的开发。但几乎从它建成的第一天起,批评声就从未停止过。迁都没有解决前首都的“城市病”,却造就了一个支离破碎的新城市。
巴西利亚 (Brasilia) 始建于1956年,时任巴西总统的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力图带动内陆地区发展并加强对各州控制,决定在巴西中部高原建立一座现代化城市,即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建设之前,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城市设计比赛”,设计师卢西奥-科斯塔的作品被采用。其方案是将两条主要干线交叉在一起,按照地形把其中的一条变成弧线,十字架就变成一架飞机的形状。
1960年4月21日,新都落成,这一天被定为巴西利亚的市庆日。巴西的行政中心正式由里约热内卢转移到巴西利亚。而此前,里约热内卢因为过度城市化导致的环境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悬殊而被诟病。为了促进巴西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里约热内卢让出了首都“宝座”。
巴西利亚建设之初被巴西社会寄予厚望。被称为“巴西利亚之父”的库比契克在执政之初就提出了“5年内实现50年进步(50 years in 5)”的口号,其最重要的成就即巴西利亚的建成。
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完全按照科斯塔的构想完成,当时的项目选举委员会仅用了三天时间就确认了科斯塔“宏大”的设计。有人声称,“很明显,巴西利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建筑师的城市,而不是一个规划师的城市。”这为巴西利亚随后的规划问题埋下了伏笔。
巴西利亚的设计人口为60万人,其建成后被当作巴西的骄傲。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城市问题慢慢浮现,甚至有人称巴西利亚是“灾难性”的一座城市。究其原因,是巴西利亚设计之初的理想化及过度规划。
尼梅尔为巴西利亚按照功能分区,把整个城市人为分割为行政、文化、居住等区域,甚至会细分汽车修理区、酒吧区、仓库区等,这给市民造成了极大不便。在6、70年代,巴西很多政府公务员周末都会驱车逃离巴西利亚,选择去里约热内卢度假。
生活的不便利导致无论是贫民还是低收入者,都不愿意生活在市中心,宁愿住在城市边缘。城中心开始支离破碎,郊区化现象严重。加之设计时对人口增长预计不足,巴西利亚周围形成十数个卫星城,仅超过10万人口的就有5个。贫民窟导致的冲突也伴随而来。
科斯塔设想巴西利亚发展到2000年时会拥有50万人口,但实际上这座城市2000年时已经挤满了200万人。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巴西利亚人都居住在规划之外的区域,而非规划好的市中心。
2009年,巴西政府推出了一项房屋发展计划来减轻贫民窟居民的生活压力,该计划是拉丁美洲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科斯塔预见到汽车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生活工具之一,将巴西利亚打造为一个“汽车之城”,大量高速公路散布在城市中。但这对行人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由于规划草率,他们只得穿行于道路之间,这又造成了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率。
由于对汽车的依赖,巴西利亚不断兴建新的停车场,这又造成了绿地空间的减少,空气污染也日渐加剧。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发展不均衡这些老首都里约热内卢的“城市病”在巴西利亚身上一一重现。
2012年4月20日,巴西利亚举行城市生日会,庆祝52岁生日。在城市规划史上,巴西利亚像一颗流星,光芒四射后又迅速陨落,成了一个美丽却不适宜居住的城市。2014年,世界杯即将在巴西举办,巴西利亚也在等待着修补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