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612阅读
  • 28回复

[其它][原创]历史上嵌入国号寓意吉祥的政区(“超微星史地系列”41)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2-04
历史上嵌入国号寓意吉祥的政区
超微星   撰文

       战国——
       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置宁秦县(治今陕西华阴市),寓“宁我大秦”之意。
       西汉——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析阆中县置安汉县(治今四川南充市北),为纪念部将纪信舍身解荥阳之危、“诳楚存汉”之功,在纪信家乡(今属西充县)置此县,寓“安我汉室”之意,属巴郡。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广汉郡(治雒县乘乡,今四川德阳市孝泉镇)、广汉县(治今四川射洪县南,一说在今遂宁市东北),取“广大汉业”、“广我大汉”之意命名,县属广汉郡,郡属益州。〔东汉元初元年(115年),广汉郡移治涪县(治今四川绵阳市东北);后又移治雒县(治今四川广汉市北外乡);西晋移治广汉县(治今四川射洪县南),改属梁州;东晋复治雒县(治今四川广汉市北外乡);南朝时,广汉郡复属益州。南朝宋时,广汉县改属遂宁郡。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改宁秦县(治今陕西华阴市)为华阴县。
       新朝——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改安汉县(治今四川南充市北)为安新县寓“安我大新”之意,属巴郡。
       东汉——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将安新县(治今四川南充市北)恢复原名安汉县,属巴郡。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章帝时(75~88年在位),改苦陉县(治今河北定州市南邢邑镇)为汉昌县,寓“大汉昌盛”之意,属中山国。
       永元八年(96年),析渠县宣汉县(治今四川仪陇县东大罗乡),寓“宣扬汉德”之意。
       永元中(89~104年),置汉昌县(治今四川巴中市),寓“大汉昌盛”之意,属巴郡。
       阳嘉二年(133年),改青衣县为汉嘉县(治今四川芦山县),寓“大汉永嘉”之意,属蜀国属郡都尉(为其治所)。
       阳嘉三年(134年),改索县为汉寿县(治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寓“大汉永寿”之意,属武陵郡。
       永和元年(136年),析郴县置汉宁县(治今湖南资兴市南白廊镇旧市),寓“大汉安宁”之意,属桂阳郡。
       桓、灵帝时(146~189年),析罗县置汉昌县(治今湖南平江县东南安定镇安永村金铺观),寓“大汉昌盛”之意,属长沙郡。
       中平六年(189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寓“大汉安宁”之意,领雍、陈仓等5县,郡治不详。建安十八年(213年)前改名汉兴郡,寓“大汉兴盛”之意
       中平二年(185年)析宜春县置汉平县(治今江西樟树市西),寓“大汉平安”之意,属豫章郡。
       兴平二年(195年)析诸暨县置汉宁县(治今浙江东阳市东),寓“大汉安宁”之意,属会稽郡。
       建安初年(约196~200年间),置汉兴县(治今福建浦城县),寓“大汉兴盛”之意,属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六年(201年),置汉葭县(治今重庆彭水县东北),以“地属汉,多葭草”之意命名,属涪陵郡。
       建安十五年(210年),析长沙郡汉昌汉昌郡,因汉昌县得名,寓“大汉昌盛”之意,治汉昌县(治今湖南平江县东南安定镇安永村金铺观)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置汉丰县(治今重庆开县南),寓“汉土丰盛”之意,属巴东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改葭萌县(治今四川广元市西南)为汉寿县,寓“大汉永寿”之意,属梓潼郡。
       汉安县(治今四川内江市西),寓“大汉安宁”之意,属犍为郡。
       [将历朝所设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初平二年(191年),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寓“大汉安宁”之意,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张鲁,复改汉中郡。
       三国·魏国——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青龙三年(235年),改汉昌县(治今河北定州市南邢邑镇)为魏昌县,寓“大魏昌盛”之意,属中山郡。
       黄初元年(220年),孙权“归顺”魏国。改孙权所辖汉寿县(治今湖南常德市东北)为魏寿县。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叛魏,此后,将魏寿县复改为汉寿县。(笔者按:史书中曹魏封爵出现魏寿乡侯、魏寿亭侯,据此可知当时当有“魏寿(县)”,但其治何地,史书阙载;前述“汉寿县更名魏寿”乃出于推测,存疑。)
    遥改汉宁县(治今湖南资兴市南白廊镇旧市)为魏宁县。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废汉兴郡入扶风郡。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黄初二年(221年),改西城郡为魏兴郡,寓“大魏兴盛”之意,治西城县(治今陕西安康市西北),属荆州。析天水郡置广魏郡,寓“广我大魏”之意,治临渭县(治今甘肃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
      魏初,改泗阳县(治今江苏泗阳县新袁镇)为魏阳县
       三国·蜀汉——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章武元年(221年),改蜀国属郡都尉置汉嘉郡,以所辖汉嘉县命名,寓“大汉永嘉”之意,治汉嘉县(治今四川芦山县),属益州。
       汉德县(治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寓“大汉盛德”之意,属梓潼郡。
       汉复县(治今重庆彭水县南),寓“大汉兴复”之意,属涪陵郡。
       三国·吴国——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黄龙元年(229年),改汉昌县(治今湖南平江县东南安定镇安永村金铺观)为吴昌县,寓“大吴昌盛”之意,属长沙郡。
       赤乌十一年(248年),改汉寿县(治今湖南常德市东北)为吴寿县,寓“大吴永寿”之意。
       永安三年(260年),改汉兴县(治今福建浦城县)为吴兴县,寓“大吴兴盛”之意,属建安郡。
       改汉平县(治今江西樟树市西)为吴平县,寓“大吴平安”之意,属豫章郡。改汉宁县(治今浙江东阳市东)为吴宁县,寓“大吴安宁”之意,属会稽郡。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黄龙元年(229年),废汉昌郡(治汉昌县,今湖南平江县东南安定镇安永村金铺观)。
       建兴元年(252年),改汉宁县(治今湖南资兴市南白廊镇旧市)为阳安县。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宝鼎元年(266年),置吴兴郡,寓“大吴兴盛”之意,治乌程县(治今浙江湖州市南)。
       建衡三年(271年),置吴定县治今越南河宣省宣光南),寓“大吴安定”之意,属新兴郡。
       末帝时,置吴安县(治今广西横县西),寓“大吴安宁”之意,属郁林郡。后废。
       安吴县(治今安徽泾县西南),寓“安我大吴”之意,属丹阳郡。
       西晋——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太康元年(280年),改汉寿县(治今四川广元市西南)为晋寿县。改平阳县(治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城附近)为晋兴县,旋改兴晋县,寓“兴我大晋”之意,属魏兴郡。泰始中,改广魏郡(治临渭县,今甘肃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为略阳郡。
       遥改魏宁县(治今湖南资兴市南白廊镇旧市)为晋宁县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改魏阳县(治今江苏泗阳县新袁镇)为宿豫县。
       永嘉后,废汉嘉郡(治汉嘉县,今四川芦山县)、汉嘉县(治今四川芦山县)、汉安县(治今四川内江市西)。
       泰始二年(266年),改广汉郡为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复名广汉郡。
       废汉葭县(治今重庆彭水县东北)。
       废汉丰县(治今重庆开县南),后复置。
       将吴寿县(治今湖南常德市东北)恢复原名汉寿县。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太康元年(280年)改广昌县为广晋县(治今江西鄱阳县),寓“广我大晋”之意,属鄱阳郡(为郡治)。改阳安县(治今湖南资兴市南白廊镇旧市)为晋宁县,属桂阳郡。
       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治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寓“大晋安宁”之意,改东安县(治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为晋安县,属晋安郡。
       元康初(291年),析余汗县置晋兴县(治今江西余江县东北),寓“大晋兴盛”之意,属江州。永嘉七年(313年),更名兴安县。
       元康五年(295年),分敦煌、酒泉二郡置晋昌郡,寓“大晋昌盛”之意,治冥安县(治今甘肃瓜州县东南),属凉州。
       元康年间(291~299年),改新兴郡(治九原县,今山西忻州市)为晋昌郡,寓“大晋昌盛”之意。寻复名新兴郡。
       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治建伶县,今云南晋宁县昆阳镇)为晋宁郡,寓“大晋安宁”之意,属宁州(为州治)。
       永嘉五年(311年),为避东海王司马越世子司马毗之讳,改毗陵郡(治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东南丹徒镇)、毗陵县(治今江苏常州市)为晋陵郡晋陵县〔注:东晋初,郡治移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义熙九年(413年),郡治再移至晋陵县〕。张轨分西平郡置晋兴郡晋兴县(治今青海民和县西北),寓“大晋兴盛”之意。
       晋昌县(治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寓“大晋昌盛”之意,属新兴郡。
       晋兴县(治今江西贵溪市),寓“大晋兴盛”之意,属鄱阳郡。后废。
       东晋——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永和三年(347年),灭成汉,改汉原郡(治汉原县,今四川崇州市西北怀远镇)为晋原郡,治江源县(原汉原县改名),属益州。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永和三年(347年),灭成汉,将汉原县(治今四川崇州市西北怀远镇)恢复原名江源县。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大兴元年(318年),析郁林郡置晋兴郡晋兴县(治今广西南宁市南),寓“大晋兴盛”之意,郡治晋兴县。
       永和七年(351年),置晋康郡,寓“大晋安康”之意,治元溪县(治今广东德庆县东),属广州。
       太元十五年(390年),置晋寿郡,以晋寿县(治今四川广元市西南)为名,寓“大晋永寿”之意,治晋寿县。
       隆安二年(398年),置晋熙郡晋熙县(治今四川绵竹市),寓“大晋和熙”之意,郡治晋熙县。
       义熙年间(405~418年),析庐江郡置晋熙郡,寓“大晋和熙”之意,治怀宁县(治今安徽潜山县),属豫州。
       安帝时(397~418年),析晋寿县置晋安县(治今四川广元市西南),寓“大晋安宁”之意,属新巴郡。
       晋昌郡,寓“大晋昌盛”之意,治王水口(今陕西石泉县西)。
       晋昌郡,寓“大晋昌盛”之意,治吉阳县(治今湖北竹溪县西南),为侨郡(侨置西晋晋昌郡,治九原县,今山西忻州市)。
       晋乐县(治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公议场),寓“大晋永乐”之意,属晋原郡。
       晋兴县(治今四川安县东北),寓“大晋兴盛”之意,属巴西郡。
       晋兴县(治今重庆潼南县北),寓“大晋兴盛”之意,属巴郡,后属遂宁郡。
       晋化县(治今广东郁南县东南),寓“大晋圣化”之意,属晋康郡。
       晋昌郡,寓“大晋昌盛”之意,治今广西崇左市东北左州镇。
       南朝·宋——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永初元年(420年),改晋寿郡为宋熙郡,寓“大宋和熙”之意,治兴乐县(治今四川旺苍县西南嘉川),属梁州。后地入西魏、北周。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元嘉后,废汉复县(治今重庆彭水县南)。
       废晋昌郡(治王水口,今陕西石泉县西)。南齐复置晋昌郡。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景平元年(423),将宁州侨置的犍为郡等3郡合为宋昌郡。
       元嘉九年(432年),置宋康郡,寓“大宋安康”之意,治广化县(治今广东阳江市西)。置宋安县(治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境内),寓“大宋安宁”之意,属新会郡(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更名宋元县,寓“大宋元嘉”之意,为新会郡治)。
       元嘉十年(433年),置宋兴郡,寓“大宋兴盛”之意,治今四川成都市北;侨置宋宁郡,寓“大宋安宁”之意,寄治今四川成都市。
       元嘉十八年(441年),置宋熙郡,寓“大宋和熙”之意,治平兴县(治今广东高要市东南)。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更名宋隆郡,寓“大宋兴隆”之意。孝建年间(454~456年)复名宋熙郡(南齐建元三年,481年,复改宋隆郡)。
       元嘉年间(424~453年),置宋建郡,寓“大宋开建”之意,治开建县(治今广东封开县南丰镇东)。大明元年(457年)废。
       大明八年(464年)置宋安县(治今湖北广水市东北),泰始初升为宋安郡。〔南齐改宋安郡为宋安左郡,北魏改宋安县为乐宁县,改宋安郡为永安郡。北周将永安郡复名宋安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宋安郡。〕
       泰始六年(470年),置宋安郡,寓“大宋安宁”之意,治今广东连州市境内。泰豫元年(472年)废。
       宋安县(治今四川苍溪县东北岐平),寓“大宋安宁”之意,属北巴西郡。
       宋元县(治今广东四会市北),寓“大宋开元”之意,属乐昌郡。
       宋寿郡宋寿县(治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寓“大宋永寿”之意,郡治宋寿县。
       宋广县(治今广西灵山县西南陆屋镇),寓“大宋德广”之意,属合浦郡。
       宋平县(治今越南河内市),寓“大宋平安”之意。后升置宋平郡,治宋平县。
       南朝·南齐——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永明初(483年),废晋熙郡(治晋熙县,今四川绵竹市)。
       废广汉县(治今四川射洪县南吴定县(治今越南河宣省宣光南)。废宋元县(治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境内)。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永明元年(483年),于扬州城近郊分置齐安县齐宁县(均治今江苏扬州市东北),寓“大齐安宁”之意,均属广陵郡。析建陵县(治今江苏泰州市东北)置齐昌县,属海陵郡。中兴元年(501年)废齐安县、齐宁县
       永明三年(485年),置齐兴郡,寓“大齐兴盛”之意,治上蔡县(治今湖北钟祥市),属郢州。永泰元年(498年)齐兴郡入北魏。
       永明七年(489年),置齐兴郡,寓“大齐兴盛”之意,治郧乡县(治今湖北郧县),属梁州。后废。
       在广州置有齐乐郡、齐康郡、齐建郡、齐熙郡,在湘州置有齐熙郡,在司州置有齐安郡,在雍州置有齐安郡、齐康郡,在梁州置有齐兆郡、齐昌郡、齐安郡,在豫州置有齐昌郡,在越州置有齐宁郡、齐隆郡,在益州置有齐开郡、齐通郡。齐乐郡,寓“大齐永乐”之意,治今广东连山县北。置齐安郡齐安县(治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寓“大齐安宁”之意,郡治齐安县。置齐昌郡,改蕲阳县(治今湖北蕲春县西南)为齐昌县,为郡治,寓“大齐昌盛”之意。置齐昌县(治今广东兴宁市境内),寓“大齐昌盛”之意,属东官郡。置齐基郡齐基县(治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郡治齐基县。置齐康郡,改徐闻县(治今广东徐闻县南)为齐康县,寓“大齐安康”之意,郡治齐康县。置齐熙郡齐熙县(治今广西融水县),寓“大齐和熙”之意,郡治齐熙县。
       南朝·梁——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废汉昌县(治今四川巴中市)。改晋原郡(治江原县,今四川崇州市西北怀远镇)为江原郡。废齐昌县(治今广东兴宁市境内)。
       梁末,废晋宁郡(治建伶县,今云南晋宁县昆阳镇)。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天监年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梁安郡,寓“大梁安宁”之意,治晋安县(治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
       普通六年(525年),置梁广县(治今四川巴中市),寓“大梁广大”之意,属归化郡(为郡治)。
       普通年间(520~527年),置梁宁郡,寓“大梁安宁”之意,治新阳县(治今湖北京山县境内),属新州。
       大通元年(527年),置梁安县(治今安徽绩溪县),寓“大梁安宁”之意,属新安郡。
       大同八年(542年),置梁化郡,改常安县(治今广西鹿寨县北)为梁化县,为郡治。寓“大梁圣化”之意。
       绍泰元年(555年),置广梁郡,取“广我大梁”之意命名,治石封县(治今安徽广德县),属扬州。
       武帝置梁兴县(治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寓“大梁兴盛”之意,属淮川郡。
       改木兰县(治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北)为梁兴县,寓“大梁兴盛”之意,属安蛮左郡(为郡治)。置梁兴县(治今江苏宿迁市东南),寓“大梁兴盛”之意,属宿预郡。置梁化县(治今广东乐昌市乐城镇),寓“大梁圣化”之意,属始兴郡。置梁化郡(治今广东惠东县西北梁化镇),寓“大梁圣化”之意。置梁乐郡梁乐县(治今广东阳山县南),寓“大梁安乐”之意,郡治梁乐县,属南合州。置梁安郡,寓“大梁安宁”之意,治朗中县(治今河南息县东北)。置梁安县(治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寓“大梁安宁”之意,属崇义郡。置梁寿郡,治龙平县(治今广西昭平县),寓“大梁永寿”之意,属静州。置梁信郡梁信县(治今广东封开县东南贺江口),郡治梁信县,寓“大梁恩信”之意,属成州。置梁泰郡梁泰县(治今广东鹤山市西北),郡治梁泰县,寓“大梁安泰”之意,属高州。置梁德郡梁德县(治今广东信宜市东北),郡治梁德县,寓“大梁恩德”之意,属高州。
       南朝·陈——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永定二年(558年),改广梁郡(治石封县,今安徽广德县)为陈留郡,既属移植中原“陈留”(即今河南开封县东南陈留镇地名,又寓“大陈保留”之意,属扬州。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天嘉五年(564年),改梁安郡(治晋安县,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为南安郡。
       改齐江郡(治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北齐置)为临江郡。废广晋县(治今江西鄱阳县)。废梁安县(治今安徽绩溪县)。
       十六国——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成汉玉衡二年(312),置汉原郡,改江源县(治今四川崇州市西北怀远镇)为汉原县(为郡治),郡属益州。
       北凉(397~439年)置凉兴郡凉兴县(治今甘肃瓜州县东),寓“大凉兴盛”之意,郡治凉兴县。
       北朝·北魏——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废晋昌县(治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废晋兴郡(治今青海民和县西北)。废凉兴郡(治凉兴县,今甘肃瓜州县东)。
       北魏初,废晋昌郡(治冥安县,今甘肃瓜州县东南)。末年复置。北周更名永兴郡。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魏兴郡,寓“大魏兴盛”之意,治阳亭县(治今陕西山阳县北)。
       魏平县(治今陕西子长县东南),寓“大魏平安”之意,属朔方郡(为郡治)。
       北朝·东魏——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武定七年(549年),取南梁梁兴县(治今江苏宿迁市东南),更名魏兴县,寓“大魏兴盛”之意,属宿预郡。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天平二年(535年)置魏德县(治今河南汤阴县南宜沟镇魏城村),寓“大魏盛德”之意,属林虑郡。
       北朝·北齐——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天保七年(556年),废魏德县(治今河南汤阴县南宜沟镇魏城村)。
       废魏昌县(治今河北定州市南邢邑镇)。废魏兴县(治今江苏宿迁市东南)。废梁兴县(治今河南正阳县东南)。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改江都郡(治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为齐江郡。置齐安郡,改鄳(黾阝,méng)县(治今河南信阳市东南)为齐安县,为郡治。寓“大齐安宁”之意。改淮川郡为齐兴郡,寓“大齐兴盛”之意,治白狗县(治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旋废。
       北朝·西魏——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改广汉县(治今四川射洪县南)为广魏县(注:一作方义县)。改晋昌郡(治王水口,今陕西石泉县西)为魏昌郡,寓“大魏昌盛”之意。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废帝二年(553年),废宋安县(治今四川苍溪县东北岐平)。
       废汉德县(治今四川剑阁县东北)。改汉丰县(治今重庆开县南)为永宁县。废兴晋县(治今湖北郧西县西北)。废晋乐县(治今四川崇州市西北公议场)。废晋兴县(治今四川安县东北)。改另一晋兴县(治今重庆潼南县北)为始兴县。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废帝二年553年),分涪县地魏城县(治今四川绵阳市东南玉河镇),属巴西郡。
       北朝·北周——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天和四年(569年),废齐基郡(治齐基县,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改齐基县(治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为清城县。
       大象二年(580年),改梁广县(治今四川巴中市)为化成县。
       废晋寿县(治今四川广元市西南)。废晋熙县(治今四川绵竹市)。改汉丰县(治今重庆开县南)为永宁县。废宋兴郡(治今四川成都市北)、宋宁郡(治今四川成都市)。废齐兴郡(治上蔡县,今湖北钟祥市)。废魏昌郡(治王水口,今陕西石泉县西)。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天和元年(566年),改马蹬郡(治西流县,今四川宣汉县南坝场)为周安郡治西流县,今开县金山乡三汇口),属开州。
       隋代——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开皇初,改魏昌县(治今河北定州市南邢邑镇)为隋昌县,寓“大隋昌盛”之意。改齐康县(治今广东徐闻县南)为隋康县,寓“大隋安康”之意,属合浦郡。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开皇初,废广汉郡入益州。
       开皇三年(583年),废宋熙郡(治兴乐县,今四川旺苍县西南嘉川)。
       开皇七年(587年),改梁安县(治今湖北随州市西南)为清腾县。
       开皇九年(589年),裁晋宁县(治今湖南资兴市南白廊镇旧市)入郴县。废晋兴郡(治晋兴县,今广西南宁市南),改晋兴县(治今广西南宁市南)为宣化县。废梁寿郡(治龙平县,今广西昭平县)。废陈留郡。
       开皇十年(590年),改宋康郡(治广化县,今广东阳江市西)为义康郡。废齐康郡(治隋康县,今广东徐闻县南)。废梁信郡(治梁信县,今广东封开县东南贺江口)。废梁泰郡(治梁泰县,今广东鹤山市西北),改梁泰县(治今广东鹤山市西北)为清泰县。
       开皇十二年(592年),废晋化县(治今广东郁南县东南)。
       开皇十七年(597年),改宋广县(治今广西灵山县西南陆屋镇)为新化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大规模更改县名,将县名中带有此前列朝国号字眼的予以改动,以消除/肃清前朝政治影响。改宣汉县(治今四川仪陇县东大罗乡)为伏虞县。〔将魏安县(治今重庆垫江县)恢复原名垫江县(笔者按: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垫江县为魏安县,非曹魏、北魏、西魏所置)〕。改晋兴县(治今广西南宁市南)为宣化县。废宋寿郡(治宋寿县,今广西钦州市东北)。〔改宋康县(治今广东阳江市西)为义康县(笔者按: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原宋康郡治广化县为宋康县,非刘宋所置)〕。改宋寿县(治今广西钦州市东北)为钦江县。废齐熙郡(治齐熙县,今广西融水县),改齐熙县(治今广西融水县)为义熙县。改齐昌县(治今湖北蕲春县西南)为蕲春县。改梁德县(治今广东信宜市东北)为怀德县。改始兴郡之梁化县(治今广东乐昌市乐城镇)为乐昌县。废梁乐郡(治梁乐县,今广东阳山县南),改梁乐县(治今广东阳山县南)为宣乐县。废梁化郡(治梁化县,今广西鹿寨县北),改梁化郡之梁化县(治今广西鹿寨县北)为纯化县。改梁信县(治今广东封开县东南贺江口)为封川县。
       开皇三年(583年),废魏兴郡(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大业初,废宋元县(治今广东四会市北)。
       开皇十一年(591年),裁吴平县(治今江西樟树市西)入宜阳县(治今江西宜春市)。
       改安汉县(治今四川南充市北)为南充县。废吴昌县(治今湖南平江县东南安定镇安永村金铺观)。废吴兴郡(治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南)。废吴宁县(治今浙江东阳市东)。废吴兴县(治今福建浦城县)。废安吴县(治今安徽泾县西南)。废汉寿县(治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废晋陵郡(治晋陵县)、晋陵县(治今江苏常州市)。废晋康郡(治元溪县,今广东德庆县东)。废晋熙郡(治怀宁县,今安徽潜山县)。废齐乐郡(治今广东连山县北)、齐安郡(治齐安县,今湖北麻城市西南)、齐安县(治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废魏兴郡(治阳亭县,今陕西山阳县北)。废齐安郡(治齐安县,今河南信阳市东南),改齐安县(治今河南信阳市东南)为钟山县。废齐昌郡(治齐昌县,今湖北蕲春县西南)。废梁化郡(治今广东惠东县西北梁化镇)。废梁宁郡(治新阳县,在今湖北京山县境内)。废梁安郡(治朗中县,今河南息县东北)。将梁兴县(治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北)恢复原名木兰县。废梁德郡(治梁泰县,今广东信宜市东北)。改凉兴县(治今甘肃瓜州县东)为常乐县,并移治锁阳城(今甘肃瓜州县东南)。废宋平郡(治宋平县,今越南河内市)、宋平县(治今越南河内市)。废宋隆郡(治平兴县,今广东高要市东南)。废晋安郡(治侯官县,今福建福州),改晋安县(治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为南安县。改晋安县(治今四川广元市西南)为葭萌县。废晋昌郡(治今广西崇左市东北左州镇)。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开皇六年(586年),置隋兴县(治今河南卫辉市北),寓“大隋兴盛”之意,属卫州,后属汲郡。
       开皇十年(590年),置隋化县(治今广西蒙山县东南),寓“大隋圣化”之意,属桂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故汉昌县、魏昌县址置隋昌县(治今河北定州市南邢邑镇),寓“大隋昌盛”之意,属定州,后属博陵郡。
       开皇十九年(599年),置隋安县(治今广西岑溪市西北),寓“大隋安宁”之意,属藤州。置隋建县(治今广西平南县东南),寓“大隋新建”之意,属藤州。
       ◇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西梁王室后裔萧铣割据江南,建“梁”国,改营道县(治今湖南宁远县)为梁兴县,寓“大梁复兴”之意,属零陵郡。
       唐代(武周篡国前)——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昌县(治今河北定州市南邢邑镇)为唐昌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陉邑县),寓“大唐昌盛”之意,属定州。改梁兴县(治今湖南宁远县)为唐兴县,寓“大唐兴盛”之意,属道州。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武德初(618年),废魏平县(治今陕西子长县东南)。废隋兴县(治今河南卫辉市北)。
       武德四年(621年),改隋化县(治今广西蒙山县东南)为立山县。  
       贞观二年(628年),将隋康县(治今广东徐闻县南)恢复古名徐闻县。
       贞观末,废隋安县(治今广西岑溪市西北)。
       咸亨三年(672年),改晋兴县(治今湖南资兴市南白廊镇旧市;此为隋末复置)为资兴县。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武德元年(618年),置唐隆县(治今四川崇州市东南江源镇),寓“大唐兴隆”之意,属益州。
       武德二年(619年),改城固县(治今陕西城固县东)为唐固县,寓“大唐永固”之意,属梁州。贞观二年(628年)恢复原名城固县。
       武德三年(620年),于王庄堡(今山西交口县东北桃红坡镇)置高唐县。贞观元年(627 年)裁。
       武德中,唐兴县(治今云南昭通市东),寓“大唐安宁”之意,属戎州。后废。    
       武德七年(624年),置唐封县(治今云南易门县境内),属姚州。后地入南诏,废。
       贞观九年(635年),改显州(治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为唐州
       上元二年(675年),改始丰县(治今浙江天台县)为唐兴县,寓“大唐兴盛”之意,属台州。
       仪凤二年(677年)置唐昌县(治今四川郫县西北唐昌镇),寓“大唐昌盛”之意,属益州,后属彭州。
       永淳元年(682年),析方义县置唐兴县(治今四川蓬溪县南),寓“大唐兴盛”之意,属遂州。
       载初元年(689年底),析建安县置唐兴县(治今福建浦城县),寓“大唐兴盛”之意,属建州。
       武周——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国姓的新名]
       天授二年(691年),改唐兴县(治今福建浦城县)为武宁县,寓“武周安宁”之意,属建州。
       长寿二年(693年),改唐昌县(治今四川郫县西北唐昌镇)为周昌县,寓“大周昌盛”之意,属彭州。改唐隆县(治今四川崇州市东南江源镇)为武隆县,寓“武周兴隆”之意,属蜀州。改唐兴县(治今四川蓬溪县南)为武丰县,寓“武周丰饶”之意,属遂州。改唐兴县(治今湖南宁远县)为武盛县,寓“武周兴盛”之意,属道州。改高唐县(治今山东高唐县)为崇武县(按:高唐县虽含“唐”字,但并非李唐新置)。
       [特例]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改隋昌县(治今河北定州市南邢邑镇)为唐昌县,寓“大唐昌盛”之意。按:天宝年间改唐昌县为陉邑县。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国姓的政区]
       嗣圣元年(684年,当时武则天垂帘听政,尚未改国号),析泉州(治今福建福州市)置武荣州,寓“武周荣昌”之意,治南安县(治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
       垂拱元年(686年,当时武则天垂帘听政,尚未改国号),析晋陵县置武进县(治今江苏常州市),取历史上“武进县”旧名(注:三国吴改丹徒县为武进县,治今江苏镇江市东丹徒镇;西晋复名丹徒县,并析丹徒、曲阿二县置武进县,治今江苏丹阳市东北,南朝梁更名兰陵县),又寓“武氏进之”意,属常州(为州治)。
       永昌元年(689年,当时武则天垂帘听政,尚未改国号),置武圣县(治今山东莘县西南朝城),属魏郡。
       天授元年(690年),改今上武曌故里——并州文水县(治今山西文水县东南)为武兴县,寓“武氏勃兴”之意。改乡县(治今山西武乡县东)为武乡县,取历史上“武乡县”旧名(注:西晋置武乡县,北魏改名乡县),又寓“武氏之乡”意。
       天授二年(691年),析荥阳县置武泰县(治今河南荥阳市),寓“武周安泰”之意,属洛州,寻省入荥阳县,后改荥阳县为武泰县(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复名荥阳县,并析置武泰县。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省武泰县入荥阳县,复改荥阳县为武泰县)。改析武康县东乡置武原县(一作武源县),因武承塘为名,治今浙江德清县北。析永康县西境置武义县(治今浙江武义县),寓“武周尚义”之意,寻改名武成县,属婺州(注:唐末,为避朱温之父朱诚之讳,复名武义县)。
       如意元年(692年),改分水县(治今浙江桐庐县西分水镇)为武盛县,因武盛山为名,寓“武周兴盛”之意,属睦州。析河间县置武兴县(治今河北安新县安州镇东南),取“武周兴隆”之意命名,属瀛州。析安次县置武隆县(治今河北永清县),取“武周兴隆”之意命名,属幽州。
       证圣元年(695年),析鲁山、郏城二县置武兴县(治今河南宝丰县),寓“武周兴隆”之意,属汝州。析五台、崞二县置武延县(治今山西原平市东南唐林冈),寓“武周延祚”之意,属代州。析项城县置光武县(治今河南项城市南),以项城县有光武庙(一说有光武乡)而命名,并寓“光大武氏”之意,属陈州。
       证圣二年(696年),析龙游县(一说析龙丘县,或说析常山、须江、弋阳三县)置武安县(治今浙江江山市境内),寓“武周安宁”之意,属衢州。后废。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紫溪县(治今浙江临安市潜川镇城后村)置武隆县(一作武崇县),治今浙江临安市西昌化镇,因武隆山为名,寓“武周兴隆”之意,属杭州(圣历三年,700年,省入紫溪县。长安四年,704年,复置武隆县)。
       神功元年(697年),改霍山县(治今安徽六安市)为武昌县,寓“武周昌盛”之意,属寿州。
       圣历二年(699年),置武安州,寓“武周安宁”之意,治思勤县(治今广西昭平县东北)。
       大足元年(701年),升羁縻福禄州(治柔远县,在今越南义静省南境)为安武州,升羁縻柔远县为安武县,寓“安我武周”之意。
       长安四年(704年),置武寿县(治今安徽含山县),寓“武周永寿”之意,属和州。析建昌县置武宁县(治今江西武宁县西石渡乡),寓“武周安宁”之意。
       [特例]如意元年(692年),改临武县(即今湖南临武县)为隆武县寓“隆我武周”之意。
       唐代(中宗复辟后)——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神龙元年(705年),将周昌县(治今四川郫县西北唐昌镇)恢复原名唐昌县。将武兴县(治今山西文水县东南)恢复原名文水县。将武乡县(治今山西武乡县东)恢复原名乡县,寻又改为武乡县。将武昌县(治今安徽六安市)恢复原名霍山县。将武隆县(治今四川崇州市东南江源镇)恢复原名唐隆县(先天元年,712年,因避玄宗李隆基之讳,更名唐安县,寓“大唐安宁”之意,属蜀州)。将武丰县(治今四川蓬溪县南)恢复原名唐兴县(先天二年,713年,移治今蓬溪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蓬溪县)。将武盛县(治今湖南宁远县)恢复原名唐兴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延唐县,寓“延续唐祚”之意,属江华郡,后属道州)。将武宁县(治今福建浦城县)恢复原名唐兴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浦城县)。将崇武县(治今山东高唐县)恢复原名高唐县改武隆县(一作武崇县,治今浙江临安市西昌化镇)为唐山县,因唐山命名,寓“大唐山河”之意,属杭州。改武兴县(治今河北安新县安州镇东南)为唐兴县,寓“大唐兴盛”之意,属莫州。
       唐隆元年(710年),改武延县(治今山西原平市东南唐林冈)为唐林县,属代州。
       景云元年(710年),改武宁县(治今江西武宁县西石渡乡)为豫宁县,取“豫章安宁”之意(注:宝应元年,762年,复名武宁县)。
       景云二年(711年),改光武县(治今河南项城市南)为南顿县。
       开元七年(719年),改武圣县(治今山东莘县西南朝城)为朝城县。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神龙元年(705年),将武泰县(治今河南荥阳市)恢复原名荥阳县。改武兴县(治今河南宝丰县)为中兴县,寓“唐室中兴”之意。改武寿县(治今安徽含山县)为含山县。将武盛县(治今浙江桐庐县西分水镇)恢复原名分水县。将隆武县(治今湖南临武县)恢复原名临武县。安武州(治安武县,在今越南义静省南境)恢复原名福禄州,改安武县(治今越南义静省南境)为安远县。
       景云元年(710年),改武隆县(治今河北永清县)为会昌县。
       景云二年(711年),改武原县(一作武源县,治今浙江德清县北)为临溪县。改武荣州(治南安县,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为泉州。
       开元二年(714年),废武安州(治思勤县,今广西昭平县东北)。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景龙二年(708年),置唐安县(治今四川蓬溪县),寓“大唐安宁”之意,属蜀州。先天二年(713年)废。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复置唐城县(治今湖北随县唐县镇;此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下溠县为唐城县,大业末年废)。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改霍山县为盛唐县,改治驺虞城(今安徽六安市区)。
       天宝元年(742年),改蜀州(治今四川崇州市)为唐安郡,取所辖唐安县(治今四川崇州市东南江源镇)为名,寓“大唐安宁”之意。改万安县(治今福建福清市)为福唐县,寓“福祐大唐”之意。
       天宝二年(743年),置唐年县(治今湖北崇阳县西南),属鄂州。
       至德二载(757年),肃宗以安禄山为国仇,在全国更改含“安”、“禄(鹿)”地名。改同安郡(治怀宁县,今安徽潜山县)为盛唐郡,“盛唐”典出汉武帝南巡作《枞阳盛唐之歌》,同时寓意“盛世大唐”。改安边郡(治安边县)、安边县(治今河北蔚县)为兴唐郡兴唐县(为郡治),寓“兴我大唐”之意。不久废兴唐郡,乾元后,兴唐县属蔚州。将唐安郡(治今四川崇州市)改为蜀州,改唐安县(治今四川崇州市东南江源镇)为唐兴县
       乾元二年(759年),改安丘县(治今山东安丘市)为辅唐县,寓“辅我大唐”之意,属密州。
       天祐元年(904年),陕州(治今河南陕县)为兴唐府寓“兴我大唐”之意
       唐川县(治今四川筠连县西南),属筠州。后废。
       唐林县(治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山西城),属福禄州,后废。
       五代·后梁——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天祐三年(906年,当时朱温擅权,尚未改国号),将唐州移治泌阳县(治今河南唐河县),更名泌州。
       开平元年(907年),将兴唐府(治今河南陕县)恢复为陕州。
       开平二年(908年),改兴唐县(治今河北蔚县)为隆化县。改唐林县(治今山西原平市东南唐林岗)为白鹿县。将辅唐县(治今山东安丘市)恢复原名安丘县。吴越奉后梁正朔,改唐山县(治今浙江临安市西昌化镇)为金昌县(一作吴昌县),改唐兴县(治今浙江天台县)为天台县。闽国奉后梁正朔,改福唐县(治今福建福清市)为永昌县。
       乾化三年(913年),改唐城县(治今湖北随县唐县镇)为汉东县。
       改唐昌县(治今四川郫县西北唐昌镇)为归化县。             
       五代·后唐——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同光元年(923年),升魏州(治元城、贵乡二县,在今河北大名县东)为兴唐府,改府治所在元城县(治今河北大名县东)为兴唐县,贵乡县为广晋县,寓“兴复大唐”、“广我晋藩”(注: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曾封晋王)之意。将汉东县(治今湖北随县唐县镇)恢复原名唐城县。将安丘县(治今山东安丘市)再次更名为辅唐县。将永昌县(治今福建福清市)再次更名为福唐县。
       将泌州(治泌阳县,今河南唐河县)恢复原名唐州。将归化县(治今四川郫县西北唐昌镇)恢复原名唐昌县。将白鹿县(治今山西原平市东南唐林岗)恢复原名唐林县。将隆化县(治今河北蔚县)恢复原名兴唐县。
       将唐兴县(治今四川崇州市东南江源镇)恢复原名唐安县。
       天成二年(927年),吴越奉后唐正朔,将金昌县(一作吴昌县,治今浙江临安市西昌化镇)恢复原名唐山县,将天台县(治今浙江天台县)恢复原名唐兴县。
       十国·南唐——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保大元年(943年),迫使杨吴“禅让”,为避嫌,改新吴县(治今江西奉新县会埠镇故县)为奉新县寓“弃旧迎新”之意
          辽代(契丹)——
       天赞二年(923年),契丹军破平州(治今河北卢龙县),改平州为辽兴府
       应历初(951年),改卢龙军(治辽兴府,今河北卢龙县)为辽兴军
       五代·后晋——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天福初,改唐昌县(治今四川郫县西北唐昌镇)为彭山县(注:后汉时恢复原名唐昌县,北宋更名永昌县,后复改崇宁县)。改唐林县(治今山西原平市东南唐林岗)为广武县,不久复名唐林县。改延唐县(治今湖南宁远县)为延喜县(北宋改名宁远县)。改兴唐县(治今河北蔚县)为灵仙县。
       天福七年(942年),改辅唐县(治今山东安丘市)为胶西县。吴越奉后晋正朔,改唐山县(治今浙江临安市西昌化镇)为横山县(注:北宋改名昌化县),改唐兴县(治今浙江天台县)为台兴县(注:北宋复改天台县)。
       天福二年(937年),改兴唐府(治兴唐、广晋二县,在今河北大名县东)为广晋府,取所辖广晋县(后唐改贵乡县置,治今河北大名县东)为名,并寓“广我大晋”之意。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天福元年(936年),唐城县(治今湖北随县唐县镇)为汉东县(注: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复改为唐城县)。
       天福二年(937年),将兴唐县(治今河北大名县东)恢复原名元城县。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天福三年(938年),罢西京(今西安),晋昌军,寓“大晋永昌”之意,治京兆府(今西安)。
       五代·后汉——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改为含本朝国号的新名]
       乾祐元年(948年),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府治元城(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大名二县。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改晋昌军(治京兆府,今西安)为永兴军。
       五代·后周——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废唐兴县(治今河北安新县安州镇东南)。
       十国——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吴改唐年县(治今湖北崇阳县西南)为崇阳县(迁治今崇阳县城)。
       南唐将崇阳县(治今湖北崇阳县城)恢复原名唐年县。
       闽龙启元年(933年),改福唐县(治今福建福清市)为福清县。
       宋代——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开宝四年(971年),改唐安县(治今四川崇州市东南江源镇)为江源县。
       开宝五年(972年),废隋建县(治今广西平南县东南)入平南县
       废唐林县(治今山西原平市东南唐林岗)。将唐年县(治今湖北崇阳县城)恢复原名崇阳县。
       金代——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承安三年(1198年),降泰州为金安县,治今吉林洮南市东北城四家子(一说治今黑龙江泰来县西北塔子城)。金末废。
       贞祐四年(1216年),升化成县(治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置金州,以显示大金势力尚存。属辽阳府。
       正大三年(1226年),置金州,治龛谷县(治今甘肃榆中县南小康营)。
       兴定元年(1217年),改河南府(治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为金昌府,寓“大金昌盛”之意。
       元代——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改金昌府(治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为河南府路。
       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魏城县(治今四川绵阳市东南)。
       [新命名含本朝国号的政区]
      至元十七年(1280年),平罗氏鬼国(位今贵州西北部),顺元路宣抚司,取“顺我大元”之意命名。翌年改为宣慰司。至元二十九年,并八番宣慰司、顺元等路宣慰司置八番顺元等处宜慰司都元帅府。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利州路(治绵谷县,今四川广元市)为广元路,因古属广汉郡(汉置)地,东邻兴元路(唐置兴元府,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仿广汉、兴元之名,取“广我大元”之意命名。
       皇庆元年(1312年),嗣安西王阿难答角逐皇位失败被杀,改安西路(治今西安)为奉元路,取“奉我大元”之意命名。
       明代——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
       吴元年(1367年,当时朱元璋称吴王,尚未建立“明”朝),以“庆元”含“元”字之故,改庆元路(治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为明州府(按:“庆元”一名源于南宋“庆元”年号,并非元代新起之名
       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路(治今西安)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1370年),裁庆元县(即今浙江庆元县)(注: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庆元县)。攻克兴元路(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改置兴元府,旋以“兴元”含“元”字之故,改称汉中府(按:“兴元”一名源于唐代“兴元”年号,并非元代新起之名
       洪武四年(1371年),罢顺元路宣慰都元帅府,置贵州卫,改顺元路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
       按:洪武四年(1371年),攻克广元路(治绵谷县,今四川广元市),改置广元府。洪武九年(1376年)降为广元州,洪武二十二年(1399年)降为广元县。广元为前朝所置,且寓“广我大元”之意,明代未予更名。
       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明州”含国号“明”字犯讳,明州府(治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为宁波府。
       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攻克开元路(治咸平县,今辽宁开原市老城镇),置三万卫,改治地开元城为开原城〔按:开元路始置于东夏国(1215~1233年),并非元代新起之名〕。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史为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魏嵩山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各分卷):周振鹤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史为乐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李德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23-06-23 13:43重新编辑 ]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2-04
好资料,收藏之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2-04
遼代居然沒有幹過嵌入國號的事情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2-04
回 atop 的帖子

atop:
明朝初
改婺州为金华
改处州为丽水

这跟楼主所说的嵌入国号寓意吉祥有什么关系呢???
[ 此帖被超巨星在2014-02-04 21:09重新编辑 ]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2-05
明初含“元”字的府名改名,是避朱元璋的元字讳,不是讳元朝。
包括庆元(明州)、兴元(汉中)、开元(开原)、奉元(西安)等
但含“元”字的县不避讳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2-05
回 西方失败 的帖子
西方失败:
明初含“元”字的府名改名,是避朱元璋的元字讳,不是讳元朝。
包括庆元(明州)、兴元(汉中)、开元(开原)、奉元(西安)等
但含“元”字的县不避讳


明代从朱元璋起,对避皇帝名讳采取了较为疏略的政策,朱元璋曾专门下了诏书,叮嘱要恢复古礼中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的传统,这对整个明代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避讳》指出:“古来帝王避讳甚严……唯本朝则此禁稍宽。”陈垣《史讳举例》亦说:“明承元后,避讳之法亦甚疏。……终明之世,太祖(朱元璋)名字,并未尝避。”“明讳之严,实起于天启崇祯之世。”(引自《中国修辞史(中册)》,宗廷虎、陈光磊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资料:
明代公讳宽疏考(赵永泉):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23/11/48325_205841662.shtml
[ 此帖被超巨星在2014-02-05 12:31重新编辑 ]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2-05
回 西方失败 的帖子
为什么广元不改呢???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2-05
星哥所參考諸書是紙本還是電子本?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2-05
回 南天國士 的帖子
南天國士:星哥所參考諸書是紙本還是電子本? (2014-02-05 13:47)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各分卷)为电子书,其余均为纸质书。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amy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2-05
佩服,楼主多大了,能天天静下心来研究这些问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4-02-06
唐末的“兴唐府”(陕州)漏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4-02-06
未央小色狼:
为什么广元不改呢???

那个广元,应该是明初降为广元州(后来又降为广元县)了。

超巨星:
明代从朱元璋起,对避皇帝名讳采取了较为疏略的政策,朱元璋曾专门下了诏书,叮嘱要恢复古礼中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的传统,这对整个明代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避讳》指出:“古来帝王避讳甚严……唯本朝则此禁稍宽。”陈垣《史讳举例》亦说:“明承元后,避讳之法亦甚疏。……终明之世,太祖(朱元璋)名字,并未尝避。”“明讳之严,实起于天启崇祯之世。”(引自《中国修辞史(中册)》,宗廷虎、陈光磊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资料:
.......

说到元字,我记得东方血脉说过,她认为谈迁的说法比较可信。查了一下:
谈迁《枣林杂俎》:
避讳:江阴李口口(注:即李诩)《戒庵漫笔》载:“先世分关中写‘吴原年’、‘洪武原年’,俱不用‘元年’。想国初恶胜国之号,故民间相习如此”。按:此避御讳(注:指朱元璋),如“六科原士”之类,戒庵误矣。
开元在1388年归并明朝后,正是改的开原。
谈迁这个人,就是发现《明实录》避讳和谬误之处颇多,才作《国榷》的,从《国榷》价值来说,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不管是讳元朝的元,还是讳元璋的元,都与陈垣《史讳举例》:“明承元后,避讳之法亦甚疏。……”不合。从明初把棣州和2个无棣县都改了名来说,明显应该是讳了棣字的(当时棣州和无棣县都是燕王节制范围)。
从时代角度上说,谈迁是明末人,陈垣是清末人,其关于明初府级地名中元字被改掉的说法(“太祖名字,并未尝避”即这些元字并非避元璋的元字),未必比谈迁更可信。
[ 此帖被超巨星在2014-02-06 12:35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4-02-06
避讳之名也可以录入。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4-02-06
将历朝所设含国号政区裁撤或改它名,这个最折腾了。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4-02-08
民权县 共青城 算不算
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4-02-08
好资料,多谢楼主辛苦整理了
这历朝历代改来改去真够麻烦的……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4-02-08
洪武以后就没了?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4-02-10
广汉郡雒县就在广汉市北外乡,孝泉在绵竹市,属于绵竹县(治所在德阳市区)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4-02-10
回 honyinbou 的帖子
honyinbou:
广汉郡雒县就在广汉市北外乡,孝泉在绵竹市,属于绵竹县(治所在德阳市区)

雒县治所(今四川广汉市北外乡)与雒县乘乡(今四川德阳市孝泉镇)是两个地方,
乘乡(今四川德阳市孝泉镇)属雒县(治今四川广汉市北外乡)。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4-02-11
回 上下求索 的帖子
上下求索:洪武以后就没了? (2014-02-08 23:38) 

紫禁城玄武门改神武门。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4-02-11
回 hand 的帖子
hand:紫禁城玄武门改神武门。 (2014-02-11 12:04) 

玄武门改神武门是避玄烨的讳。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玄也避成真武了
人物中,说唐中的李渊四子李玄霸(史实为三子,早死)被讳成李元霸。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4-11-16
“汪清”源于满语(女真语)本音“旺钦”,意思为“堡垒”。后又改叫大肚子川,大肚子川名称的由来因这里的小平原中间宽而得名。宣统设县时由义附会,将“钦”改作“清”,又因当时奉天兴京(辽宁新宾)之东有一旺清边门,音义同此,再更“旺”为“汪”。故得今名。
[ 此帖被南京人在2014-11-16 01:2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4-11-20
回 honyinbou 的帖子
honyinbou:广汉郡雒县就在广汉市北外乡,孝泉在绵竹市,属于绵竹县(治所在德阳市区) (2014-02-10 13:21) 

两汉时期益州的治所啊
欢迎光临我的专题博客——《政区边界探寻》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68807865_0_1.html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4-11-22
好文,樓主太強了。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5-03-12
其实可以把含天、龙的地名中,因吉祥寓意得来的加进来。这是除国号、国姓之外的真命天子,天命所归。

如顺天府、应天府2个、承天府2个(明郑1个)、奉天府2个(南明1个)、天临路、奉天县、天兴县等等
龙兴路、龙庆州等等。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