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光明大道的文章,转载自:
http://post.baidu.com/f?kz=43151129 (转载时间:2007年11月10日)
中国新闻周刊244期《枣庄“超前“之痛》
文/河中舟〔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从山东枣庄西站下火车,沿四车道的枣(庄)薛(城)一级公路往东,车行不久,道路便突然开阔。白色的斑马线将笔直的水泥路整齐的划为12份,左右对称。
点缀其间的是三条绿化带。正中间的隔离带上参差地散布着高挑的桂兰与柱形的柏树丛;在左右各五条机动车道外,是另外两条绿化隔离带;再往外,就是非机动车道。顶端呈叉形的路灯密集而整齐的排列着,高矮不一的树木和漫卷的草地让人的视线达不到更远处。
这里,就是枣庄市著名的光明大道了。
《法制日报》一名记者在此实地的测量后报道的数据是:10条机动车道的宽度分别从3.5米至4.1米不等、非机动车道2.9米、中心绿化隔离带5.6米、每条小绿化隔离带2米、每条外侧绿化带24米。整条路最宽处102米,长度为19.5公里!
有媒体由此将此路称为“中国最长最宽的市区马路”、 “中国市区第一道”。而有媒体 则干脆称之为“华夏政绩工程第一路”。
2005年,这条宽阔的大道将枣庄市卷入舆论的漩涡。一些官员闻讯记者要了解光明大道不禁色变,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官员对记者说,“前不久市建委不是有一个副局长被处理了么?还有什么好报道的!”
一条未办征地手续的大道
有关一位副局长被处理的说法,被市建委一位科长断然否定,“哪里的消息?没有的事。”
但这条道路本身存在的疑点,却未被否认。据记者了解,2004年开始修建的这条大道,实际是枣庄市主干道光明路的西端,也称光明西路。原来就是枣(庄)薛(城)一级公路的一部分。2004年9月建成之后,这一段被正式命名为“光明大道”。
记者拿到了2003年11月7日枣庄市城市规划局对枣庄市新时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关于枣薛复线改造及配套工程建设用地规划定点的批复》。按照此批复,枣薛复线“东起市驻地西昌路,西至新城区武夷山路,全长19.08公里,两侧各21米绿化带,总用地面积801360平方米。”而批复所指之枣薛复线,即是对原枣薛一级公路的扩建,也就是现在的光明大道。
但这条既长且宽的道路,被证实迄今仍属非法占地。枣庄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土地管理的彭姓主任对记者说,“那是属于非法占地,整个占地过程都没有经过我们国土部门”。枣庄市建委主任张杰和枣庄市主管国土资源的副市长李守义也对记者承认了非法占地这一点。
张杰解释说:“征地每一平方米需要向国家交21元的费用,当时枣庄财政正吃力,所以就没有办。”而李守义则说,“做规划时,当时国家的土地政策还不象现在这样紧,很多人在保护土地、依法申报占地手续上认识还不够。”
按市委宣传部及李守义的说法,光明大道原来所占的地大多是在建设用地规划内,占的地方原来多是些“乱石岗子”。但张杰却承认,“就是在建设用地规划里面,那些地实际多还是良田,所以我们最后还是定为耕地。”
谁应当对光明大道非法占地承担责任?张杰和李守义都没有回答。不过市国土资源局的彭主任说,“相关的处理意见已经报到省里,而占地的手续正在积极补办。”
不过有意思的是,尽管光明大道占地未办手续,但是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杰华告诉记者,“省交通厅为修这条大道特地拨款7800万元。”记者在网上也看到,光明大道曾被山东省市政工程协会评为“二00五年度山东省市政金杯示范工程”。
政府上班大道?
光明大道在枣庄的另一个称呼是“政府上班大道”。
“什么叫政府上班大道?哪里是只有政府的车可以走?”李守义副市长如此反问。
枣庄市自2001年开始在所辖的薛城区建新城,而新城离老城有近三十公里路程,光明大道就连接着新城和老城。
按照枣庄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的说法,光明大道是为了“加快枣庄中心城建设,尽快实现东西城对接”。光明大道建好后,老城至新城原本近一个小时的路途缩短为20多分钟。
但是,尽管市委市政府都已迁至新城,但还有一些部门仍还在老城办公,所有的机关工作人员也都还住在老城,所以他们每天都不得不从三十公里开外的老城乘车到新城,上完班再乘车回老城。同样需要如此折腾的还有那些需要在两地来回办事的人。
这种来回的倒腾,也使得原本车流量就不大的光明大道有些在为政府上下班服务的味道。有几位老城的市民提醒记者,“每天早上七点多你看看,从老市委市政府住宅区出来的一溜小汽车,奔向光明大道的,还不全是政府官员?而平时来回奔波于新老城办事的,也还不多是政府的小车?”
据《法制日报》报道,当地交通部门曾规定:中间的6条车道只能行驶小车,公共汽车、卡车、农用车和非机动车只能走两侧的6条混合车道。不过市委宣传部的官员说,“哪有的事!修条路还不是都能走?”
不过,尽管很多政府官员都对“最长最宽”的说法颇为不忿,“那纯粹是媒体的炒作,全国各地比光明大道还长还宽的多得是。”但是,对规划中到2010年新城才达到10万人口的枣庄市(2000年该市老城区人口才为34万人)来说,这条路还是显得太豪华了。枣庄并不像已成为商品批发市场的邻市临沂,每天有大量的人口出入往来。而目前,政府下属各部门多数尚未迁入,企业和居民也几乎还没有新迁入的。
按《法制日报》对光明大道的现场统计,下午4时30分至5时的中间时段,半个小时双向6条小车道有261辆车通过;双向6条混合车道有105辆车通过。
这一测算遭到当地政府官员的一致否定。一个说法是,该记者测算时正处于山东省一位领导要来枣庄视察的前夕,这条路对来往车辆有所管制。
一条被寄予厚望的大道
之所以这条路建得这么宽,是因为“它肩负着连接东西两城,带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任,所以建得超前。”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王迩滨说。
在枣庄的发展过程中,煤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今如此。2004年,在全市400多亿元的GDP中,围绕着煤做文章的能源、建材、煤化工三大产业所占比重达到一半以上。
但是,枣庄目前已无新的井田接续开发,而在未来3-5年内还将有30多处小煤矿关井报废。按枣庄市委书记马金忠的说法,20年后,枣庄将彻底告别挖煤时代。
“老城已经没有腾挪的空间了,而且地底下都已经空了,老在老城的范围内打转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李玉峰说。枣庄是以寄望于新城。
按照新城建设规划,市委市政府搬迁新城,实际上是希望以新的行政中心的位置为中心,依靠光明路的连接,带动枣庄老城与薛城形成一个经济带,从而将整个城市的发展带动起来。李守义副市长即表示,“每个城市要发展都必须有符合自己特点的路子,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么临江临海,要么临湖临路。枣庄搬新城后靠近京沪高速公路,发展就有了好的机遇。而整个城市要发展起来,靠的就是新城的带动与光明大道的连接。
同时,光明大道也是枣庄的一个形象。“建新城,修了光明大道,枣庄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提升,来往方便了,外资也才能够大量的进来。”同时主管招商引资的李守义副市长向记者介绍说,这两年枣庄招商引资的数额要超过前六年,“光明大道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实际上,搬新城的规划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1980年枣庄市的政府工作计划里就明确地有枣庄搬迁至薛城的内容。不过20年过去了,搬迁依然未曾实现。2000年,随着京沪高速公路的通车和高速铁路的规划,再加上这时低迷的煤炭价格开始走涨、财政压力缓解,枣庄市委市政府最终决定搬迁。
从2001年6月19日开工,到2004年7月份市委市政府开始搬迁时,位于薛城的枣庄市新城区行政中心已经很具规模了。建筑面积55400平方米,总投资2.7亿元,由42000平方米的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8000平方米的人大、政协办公大楼、5400平方米的军分区办公大楼工程组成。
记者看到,在光明大道路北,一溜儿的是已经建好和正在建的大楼。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正在中间,人大政协办公楼与军分区办公大楼分列左右,因为地处位置较高的原因,老远就能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大楼与大道之间,是一个夹杂着台阶、喷水池与绿地的大广场。其面积达到10公顷,它同样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最大的地方政府广场”。
到8月底记者前往采访时,整个新城建设,包括住宅小区、会展中心、各部门的办公大楼建设,累计投资已经达到19个亿。按照规划,到2010年,枣庄市级机关将全部移至新城区,新城建设面积将达到10平方公里,实现居住人口10万人。
又一个政绩工程?
平地起新楼,国外有媒体直接称尚在建的新城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新建行政办公区”。
新城的建设手续问题也受到普遍的质疑。按照国务院1988年颁行的《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暂行条例 ,进行楼堂馆所建设,必须报批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开工报告。建设总投资在2亿元以上的项目,需报国务院审批。而仅行政中心耗资即达2.7亿元。对此,李守义一再表态,“整个新城建设手续是完全齐备的,没有哪个官员愿意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开玩笑。”记者希望向枣庄市相关部门查询项目开工报告及国务院的批复,尽管相关领导表示有,但最后并没有提供。
同样尚待落实的疑点还存在于新城的占地问题。按照国土资源局那位彭姓主任的说法,新城建设用地是完全合法的,从1998年开始就分块陆续审批。“那都很长时间了,分了好多块,你要的话那要翻档案一一清理”。在随后市建委给记者的材料里,记者看到2000年4月1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枣庄新城建设用地的批复,同意批地用于建设枣庄市新城区行政中心及中心广场,“其中行政中心用地48800平方米,广场及绿化用地261101平方米。”但是,同样,尽管记者明确提出希望看到征地完整的合法手续,有关领导也明确的表态有,但最后仍然没有提供。而当地一位人士说,如果审批采用的是化整为零、分批审批的方式,本身也是违法的。
新城这么庞大的建设资金又是从何而来呢?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整个新城建设,其中市政府投入目前是1.2亿元。而据记者了解,老市委市政府办公地点(原为分开的两个地方)的拍卖总共才4000多万。
据市建委主任张杰介绍,行政办公大楼一块,由枣庄与北京城建集团共同投资建设,北京城建集团占60%,枣庄占40%。北京城建集团垫资建设,建成之后,枣庄再分期分批的偿还。张杰说,是在建成后的五年里,每年还2000——3000万,总计一个多亿给北京城建集团。
而新城区道路管网建设、会展中心等,是以土地置换方式招国内公司投资建设,给承建的公司在别的地方补以相应的土地开发盈利以补偿建设费用。而各部门、局办的办公楼,则由各部门、局办自己出钱建设。
在枣庄市委市政府往新城搬迁一年之后,各种影响逐渐凸现。
首先是相应的各部门、局办,都要在新城建设大楼,并从老城往新城搬迁,整个经费自筹。据枣庄市质量监督管理局李副局长称,按市里统一规划,建筑面积低于15000平米的不批给地 。建筑面积的限制尚可以各部门合作一起建楼解决,但一栋大楼建设得上千万,一个市级的部门哪里来的那么多钱建楼呢?
8月26日,记者尚在枣庄时,市建委就在其网站上给下属的市房管局、规划局等部门发布通知,“仲秋将至,为应急解决建委办公大楼工程外欠债务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目前欠款总额及各单位实际情况,现将节前还款任务予以分解。请各有关单位接此通知后,务于8月31日前交委财务科。”
无疑,一向资金实力雄厚的市建委也碰到了资金难题,市建委大楼的还款任务分解总共372万,其属下房管局就被分摊了100万。而分摊下来的这些钱又将从何而来?市建委并未就此事答复记者。
而搬迁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老城。与崭新的新城比起来,三十公里开外的老城颇显失落。当地市民介绍,市委市政府一搬迁,老城就仿佛失掉了主心骨。一直是主干道的解放路、光明路繁华都不如以前了。8月28日正是周日,记者在中天步行街看到,路边新建的门面房差不多都关着,开着的几个门面房也多写着转让。宽阔干净的街上,来往人群真可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整个街道都空荡荡的,几无人声,只有横在半空的彩标在风中寂寞的飘扬。记者假装想租房开店进了几家,一问才知道原来出租的所有门面房第一年使用的话都是免费的,只需自己负担水电费即可。第二年才象征性的交些房租。就是免费,刚开业才两个多月的一个服装店老板,就急着想把店里的东西转手,“在这里是白等,没有人来。”而以前在枣庄极为繁盛的君安大厦,也已经人去楼空,在阳光下落满灰尘。
吕先生靠老城的几间门面房出租生活,可是他告诉记者,“我早就想把这些房子给卖了,可是卖不出去。新城那边要建,这边确实没什么指望了。”不光旧房子,新房子也一样,在兴安街,已开发些时日的住宅房,3000元/平米,大半还空在那里。吕先生说:“别说三千每平米,就一千多你看有多少人要?反正没人要就要价高点赚个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