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根據以前讀過的文獻再結合網上的中文、英文、荷文資料寫成的,雖已儘量查証,但因個人能力所限內容可能有錯漏,敬請注意。)
荷蘭對東印度群島的統治很多人說過「印尼是拼湊出來的國家」,倒底具體「拼湊」程度如何呢?
荷蘭佔據的東印度群島,是幾百年漸漸形成的。在整個東印度群島的範圍,最早被歐洲殖民者佔據的是東部的「香料群島」,即是以今日安汶為中心的馬鹿加群島。葡萄牙很早就到了那裏,在經濟、政治、宗教、
文化,以至語言都影響極深。荷蘭後來才到東印度群島的,由於東部的香料群島已被葡人佔據,荷人只好在西部的爪哇島上建立根據地巴達維亞城,即今日的雅加達。爪哇、蘇門塔臘、巴厘等西部島嶼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以前已有很成熟、高度文明的土邦王國,荷蘭人花了極大力氣,才一步一步征服各土邦,以戰爭和外交手段擴張勢力。整個擴張以19世紀中末為高峰,至1930年代尚在持續,即是最晚納入荷蘭統治的西巴布亞島(鳥頭半島)。下圖大致標示了荷人在東印度群島擴張的過程:
應注意的是,「荷屬東印度群島」即後來的印尼的疆界,並不是建立在任何人文、
地理的天然分界上的,而是純粹的歐洲殖民者分贓結果。例如,在18世紀中末至19世紀初,荷蘭尚一直視馬來半島為自己勢力範圍,英國也曾在蘇門塔臘和幾個小島上建立過殖民地。19世紀初英人萊佛士在新加坡建立殖民地,荷蘭就曾極端不滿,認為新加坡應屬於荷蘭勢力範圍。至1824年英荷達成協議,英國撤出在東印度群島的殖民地,交換荷蘭承認英國對馬六甲和新加坡的擁有權,兩國正式確立了彼此的勢力範圍界線,現代的「荷屬東印度群島」疆界才算成形。英荷劃界在不少地方是違反原居民的認知的,例如當時曾有「兩個柔佛王國」(類似「中華民國在台灣」式的分裂),其中淵源較古老,因政治鬥爭失敗而被迫逃往廖內群島的一個,後來被劃入荷治範圍;而在馬來半島沒那麼正統的一個,則被劃入了英治範圍。
在整個荷屬東印度群島境內,
民族、文化差異很大。例如爪哇島是伊斯蘭化較淺、比較世俗化、尚保留不少印度教和佛教文明的地區,相比之下蘇門塔臘尤其是阿齊那邊則很受阿拉伯文化影響,伊斯蘭化極深。而爪哇旁邊的巴厘島,是完全的印度教地區。稍北的婆羅洲,以信仰萬物有靈的達雅族為主,還有一個以客家人為主體的蘭芳國。至於群島的東部,由於葡人到來甚早,當地以天主教、基督教為主體,交際語也使用本土的葡語,當地人種也與爪哇等大島不同,玻里尼西亞的太平洋血統更多一點,而不是爪哇那種純粹的馬來血統。東部群島有信仰基督教的安汶人,也有伊斯蘭化較淺的武吉人。安汶人歐洲化很明顯,武吉人是整個東南亞有名的航海商人和士兵,遠至馬來半島馬六甲和柔佛王國內亂,也曾引進武吉人僱佣兵來平亂,甚至導致後來武吉人篡政的事情出現。再往東的巴布亞島,人種以小黑人為主,土著文明極端落後。在荷治時期,東印度群島有頗龐大的歐亞混血族群,他們在爪哇、蘇門塔臘沒有自己的土地,因此曾打算往巴布亞建立自己的「家園」,並進行過移民運動。但這運動不太成功。
在荷治時期,荷蘭並不是完全直接統治整個群島的,而是視乎歷史情況,有些地方直接統治,有些地方與原本的土邦國王簽約進行間接統治,情形與英國治下的印度和馬來半島有點相似。荷屬東印度社會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殖民地政府把
人民分為三六九等,最上層的是小數的荷蘭人,中層是華人和歐亞混血族群,信仰基督教的安汶人也頗受重用。荷蘭人對土著的剝削,不是由自己直接操作的,而是以承包制的方式「外判」給華人和歐亞人等中層階級,再任由他們對土著進行剝削。因此,土著親身經歷最直接的剝削往往是來自華人與歐亞人,而不是他們很少直接接觸的荷蘭人。這一社會結構,是後來華人被嚴重敵視的原因之一。
[ 此帖被香港來的沛在2011-10-19 02:5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