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虽然日据时代的教育的确是奴化教育普及日语为主轴,但为了加快同化速度已推动了小学义务教育,到1940年头台湾本岛人小学入学率已经突破7成了,台北市男童更接近9成,扫盲是没有全部扫盲的,然也远高于大陆任何地区。
小学往上,限制了本岛人接受学科学术教育,但实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办得不错的,光复后这类学校不少改制为大学。台北办了所帝大,台湾人教师和毕业生的确是非常少。
不过华人重教育,日据时期台湾人赴外留学生的总数20万左右(几乎都是赴日),这和清末民国时期大陆出国留学生总人数差不多了(各种学历合计),台湾留学生中大学程度的就有6万多人,战后进入台湾各行各业,像李登辉即是赴日本读大学的。当然大陆能够举办自己的民族教育,不必像台湾人一样必须赴外求学,民国时期大陆自己也培育了近20万的大学生和更多的中小学生。以上台湾有关数据可参考<台湾五十一年来统计提要>。
其他方面,像是大陆1950~1952年年均生产的化肥仅2.7万吨,台湾1938年的化肥使用量已达39万吨。日本留下近代政府各级行政组织,例如金融体系、司法体系、邮政体系、农会体系及详尽的户政/兵役/地籍等资料档案,等等,都是大陆远不能及的。
~~~
如果没被割让,整体历史进程应该与福建大致相似,起手就是民初废府,1928年后逐步滑向本位面战后制度,只是县市乡镇划分和名称会有不同。(若出现独的话,应该华独/独台多过台独,国民党会比较好过一点)
民初,清代的小县厅应该会像大陆一样被合并(参考民初苏南地区并县),最终局面可能接近1894年行政区划,县一级,小县恒春及埔里社、南雅二小厅应该会被并,基隆厅改县,澎湖厅仿金门例设县,台北台湾台南三府撤废,台北台南分别以府名取代淡水安平县名,如武昌府江夏县改武昌县例,番地和台东直隶州也势必要开拓。
大概会有以下的县,
宜兰,基隆,台北,新竹,苗栗,台湾,彰化,云林,嘉义,台南,凤山,澎湖,台东。
花莲和水尾璞石阁(今瑞穗玉里区域)再分出2县,水尾地名较为通俗大概率不获保留,而且水尾发生过大庄反清事件,秀姑峦溪流域政治中心搬到隔壁璞石阁/今玉里是合理的演变,正式名称可以雅化为玉阁,璞石阁虽是对原住民地名的音译,既然写成汉语,璞石按汉语则是未磨之玉,正巧当地产白色大理石,叫玉阁还行。
台湾县改不改名台中都有可能,凤山面临大陆同名县的问题,留谁改谁就随机了,高雄名字肯定没有了。
清代乡级的堡里乡澳会改成乡镇,村级的街庄社乡改成村里。
国民政府依然会划出狭域的直辖市省辖市,到现代合并成广域市也是大概率事件。
但县辖市可能更晚出现,毕竟本位面一开始不太想设的感觉,如果治理不太理想的话,可能也没有县辖市制度的迫切要求。
战后若依然播迁台湾,县市界线应该还会根据地形再整理一下,乡镇也会稳定下来,但幅度可能比在被否定的日本制度上重画小。
[ 此帖被magiu在2023-01-23 14:2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