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11阅读
  • 8回复

[地名由来]【转帖】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5-16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南宋时,淮北属金。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

  ●徐州

  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

  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

  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

  铜山

  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

  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

  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

  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

  ——————————————————————————————

  ●连云港

  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1948设立新海连特区,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

  赣榆

  秦时置赣榆县。

  东海

  南北朝秦始七年始设东海县。

  灌云

  以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名。

  灌南

  1958年正式建立灌南县。

  ——————————————————————————————

  ●淮安

  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

  楚州

  隋初置楚州,州府山阳城,后南宋统治者将山阳改为淮安县,有祈求淮地安定之意。

  涟水

  隋朝时,因本地有涟河而更淮浦县为涟水县。

  洪泽

  此地因洪泽湖而得名。隋帝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南,一路干旱,经过此湖时喜降大雨,他一时兴起,将此湖该称为洪泽浦,到唐代称洪泽湖。

  盱眙

  秦时,县治设在山上,登临其上,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

  金湖

  因其境内湖泊串连,古时曾名津湖。而大小金沟等集镇亦均以金字为首,故1960年设县时,取名为金湖。

  ————————————————————————————————————

  ●盐城

  周以前称“淮夷地”,汉为盐渎,东晋始称盐城,以“环城皆盐场”而名。

  响水

  县城设在响水口,响水口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轰响,在数里之外也能听见水响,所以称响水口。

  滨海

  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

  阜宁

  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历代战争纷乱,人们祈求安宁,阜宁因此得名。

  射阳

  1941设此县时,名字问题一时争执不下。后查证历史,统一意见。原来,公元前201年刘邦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汉时,国除,改为射阳县。

  建湖

  1941年划出分治,名建阳,因与福建建阳同名,1951改为建湖

  大丰

  民国,张謇在草堰盐场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大丰县名也就取之其中的“大丰”两字得名。

  盐城的大丰以前叫台北。

  东台

  此地是十二世纪末由黄河夺淮后带下的泥沙堆积而成。从东向西看,地势平坦,东台由此得名。

  又说,东台即“东泰”,意为泰州之东的一片台升地。

  ——————————————————————————————————

  ●宿迁

  东晋改为宿豫县,唐时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为宿迁。

  宿豫

  同“宿迁”。

  沭阳

  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

  泗阳

  汉武帝设泗阳县。(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

  泗洪

  于1946年成立,历史上称虹乡,虹州,虹县。

  ——————————————————————————————

  ●扬州

  “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为古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

  (西门石桥按:扬州的解释不准确。当然,多数是这样说的。但是多数并不一定正确——至少学术上是这样的。扬州之“扬”,应是抬手泛指,意思是“很远的地方”。因为上古的“扬州”包括南方广阔的区域。)

  仪征

  宋代,这里曾铸造出四位宋朝远祖皇帝的金像,宋真宗下诏在当地建造了一座仪真观,并将这里升为真州,此为仪真和真州名称的由来。清朝时,因为避讳,将仪真改为仪征。

  高邮

  秦在此筑高台,筑邮亭,称秦邮,西汉始建高邮县。

  宝应

  传说,唐上元三年,此地有一尼姑得八宝献于皇上,唐王肃宗视为祥瑞,称此为“定国之宝”,就将上元三年改称宝应元年。得宝之地也改名宝应县。

  江都

  公元前209年,项羽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来广陵,凭江而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

  ——————————————————————————————————

  ●泰州

  南唐时取通泰,安泰之意,升县为州,改称泰州。

  兴化

  五代时,始为兴化县,取“昌盛教化”之意。

  泰兴

  “泰”有“安泰”的含义,“兴”即“兴盛”,含“吉祥”之意,亦说“兴”即“随泰州兴起”的意思。

  姜堰

  原为泰县,后因府治姜堰镇,改名姜堰。

  姜堰的由来是:古时一次发洪水,长江、黄河、淮河三处的洪水一起涌到现在的姜堰,在这个情况下,一个姓姜的有钱人出钱修一道堤坝,以挡洪水,由此现在的姜堰有了这个名,又名三水,撤县设市时,有说定名姜堰市,有说三水市,最后定名姜堰市。

  靖江

  因靖江地处江海门户,捍卫全吴(现苏南一带),屹然重镇,故名靖江。

  ————————————————————————————————

  ●南通

  公元958年建城,《读史方舆纪要》说:“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问两越,或出东海,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后为区别河北通县,改通州为南通。

  海安

  系古人取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而名。

  如皋

  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如,往也;皋者,水边高地也,长江从境南奔腾而过。

  如东

  “如”皋“东”乡。

  通州

  同“南通”。

  海门

  五代后周时,系江海之门户而得名。

  启东

  原为江中沙洲,后渐渐与大陆连接,并日渐向东延伸,启东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

  ——————————————————————————————————

  ●南京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江宁

  晋武帝南巡于此,因慨北方战乱频繁而谈曰:“外江无事,宁静如此!”,因之改为江宁县。

  江浦

  建置为县,始于明初。

  六合

  隋开皇四年更为六合,当时,县境内在座六合山,六峰环合,县因山得名。

  高淳

  明初,京师应天府以“地广难治”为由,奏割溧水县南9乡置县,“初拟淳化,钦定高淳”。

  ——————————————————————————————

  ●常州

  公元前547年,常州有了第一个名称“延陵”,后有改为尝州、武进等,称之为“常州”,是从隋文帝九年开始的,先前为晋陵,常熟为常州,后常熟县改属苏州,移常州治于晋陵。

  武进

  吴大帝孙权有诏曰以武进之。为了宣扬武功,改称的。

  金坛

  武则天时,以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更县名为金坛。

  溧阳

  春秋时已有溧阳之名。

  ————————————————————————————————

  ●苏州

  隋代始称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故别称姑苏。

  常熟

  因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虽水旱不能形成灾害,则岁岁多收,故名常熟。

  张家港

  1986设张家港。

  太仓

  欠奉。

  昆山

  县城西北角有一座小山,取其形为马鞍山,俗称“昆山”,有“真山如假山”之称。

  吴江

  始建于唐末五代。

  ————————————————————————————————

  ●无锡

  无锡命名由来有几种说法,这里举两种: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

  其一,据唐陆羽《惠山寺记》所载,无锡西郊锡山的铅锡矿在周秦之际已经开采,汉初锡矿已告衰落,因此命名无锡。

  其二,据《大清一统志》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清,天下安;有锡诊,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顺帝乃改为“无锡”。

  (西门石桥按:以上两种说法均不足为据。“无锡”之“无”本是古汉语的发语词,可能源于古吴语。)

  江阴

  梁敬帝时,改为江阴,至于何为江阴,应该是由于位于江之阴,即长江南岸的缘故吧。

  宜兴

  晋魏帝为义兴郡,宋帝赵光义登基后,为避讳改为宜兴至今。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5-16
简洁明了,不错。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5-16
有些地名没有说明来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5-16
吴江:《读史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吴江县:吴江“在县东门外,即长桥下分太湖之流而东出者,古名笠泽江,亦曰松陵江,亦曰松江。”今称吴淞江。县以吴江(即吴淞江)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太仓: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03太仓州《建置沿革》称:“三国吴于其地置东仓,太仓之名或始此。”(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张家港:长江滨张家港而得名。

溧阳: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置溧阳县(含今溧阳东部和高淳县全部),因地处古溧水(濑水)之北和古溧山之南,故名溧阳

通州: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良有以哉。”万历《通州志》卷1“通州沿革表叙”谓“州之东北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江通吴粤楚蜀,内运渠通齐鲁燕冀,故名通州。”

江浦:《明史·地理志》载:江浦县“本六合县浦子口巡检司,洪武九年六月改为县,析和、滁二州及江宁县地益之”。县因浦子口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高淳: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建县,县治设高淳镇(后改名淳溪镇),县以镇得名

宿迁、宿豫:《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宿豫县”条目中注为:周朝东周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故名。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宋闵公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其迁居之地,约在今淮北地区中部。宿州即以古宿国而命名。另有宿国迁至今江苏省宿迁县境说。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为了避讳皇帝唐代宗李豫由宿豫改称宿迁

泗洪:县名取旧泗州城、洪泽湖首字而成

建湖:初名建阳县,1951年因与福建省 建阳县同名,以境内有建阳、湖垛两大市镇各取首字而改现名

灌南:因地处灌云之南,境内有灌河而得县名或说因位于灌河以南得名

东海:清道光《云台新志》卷2载:“明高登龙《云台山图序》云,余郡隶有海州,滨于海之东,因曰东海。”(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赣榆:据光绪《赣榆县志》卷2说:“其得名赣榆也,以山。

新沂:新沂之名因新沂河流贯全境,建国后根除了历史上的沂水灾害,使沂河两岸人民得益很大,故取名新沂。(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5-16
  兴化

  五代时,始为兴化县,取“昌盛教化”之意。 【兴盛教化】

 

  姜堰

  原为泰县,后因府治姜堰镇,改名姜堰。 【泰县县治由泰州城迁往东郊姜堰镇,后以县治名改姜堰市】

  姜堰的由来是:古时一次发洪水,长江、黄河、淮河三处的洪水一起涌到现在的姜堰,在这个情况下,一个姓姜的有钱人出钱修一道堤坝,以挡洪水,由此现在的姜堰有了这个名,又名三水,撤县设市时,有说定名姜堰市,有说三水市,最后定名姜堰市。
欢迎全国人民来抚州市知名古县南城县旅游
南城县的一切优质资源应该迁往抚州,才合乎政治格局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5-16
既然说县级以上,怎么能少了市辖区部分呢

南京
玄武:因区境北部有玄武湖而得名
鼓楼:以境内古建筑鼓楼命名
秦淮:因秦淮河过境而得名
建邺:以南京古称建邺得名
栖霞:以境内栖霞山得名
雨花台:因境内雨花台得名
浦口:“浦口”意为水滨临岸处


无锡

崇安:以古刹崇安寺命名
北塘:以境内北塘大街命名
南长:1955年改现名,以主要街道南长街命名
滨湖:因位于太湖之滨而得名
锡山: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载:“锡山乃惠山之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建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天下济。”故名锡山。
惠山:以惠山命名

徐州    
云龙:1955年以境内云龙山更今名
鼓楼:1958年以境内古建筑鼓楼更名
铜山: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00徐州府《山川》:铜山“在铜山县东北八十里,与利国驿连境。旧常产铜,故名”。
贾汪:以有百年以上煤炭开发历史的原贾汪煤矿所在地而命名。
泉山:以境内泉山命名

常州

武进:取以武而进之意
天宁:以境内天宁禅寺更名为天宁区
钟楼:以境内钟楼命名
新北:因位于常州市区北部新城得名
戚墅堰:以驻地命名,初名戚氏港,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称戚墅港,后改戚墅堰


苏州

姑苏:以苏州古称而命名,源于姑苏山,相传大禹在太湖地区治水时有两名主要助手,一位叫“胥”,另一位叫“冥”。冥“勤其官而水死”,胥则在水灾弭平后,被奉为“水平王”,后又因“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吴”。于是这一地区就以胥为名,称“姑胥”(“姑”为当地土语的发声词),姑苏山被人们称为姑胥山。姑苏一名即由此演变而来。
虎丘: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
吴中:以苏州古称吴中命名
相城:在2500多年前,吴国丞相伍子胥为建阖闾大城,“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城因此而得名。


南通

崇川:以南通古称崇川命名
港闸:以境内天生港、唐闸2镇取尾字得名


连云港

新浦:新浦名始于清嘉庆年间,因聚落形成于板浦、卞家浦之后得名。另说:境原有新浦河,后沿河建宅堆盐,人烟日稠,“新浦”遂为地名。
连云:以境内连云港得名
海州:因临海得名

淮安

清河:因曾是清河县治的一部分而得名
清浦: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平江伯开清江浦口以通漕运,后为镇名,简称清浦,以此名区。
淮安:取“依淮安居”之意。淮安以此而得名。
淮阴:因在淮水南岸而得名

盐城

亭湖、
盐都:取音与汉代古县“盐渎”同拼音字母;取义,都即城之首也

镇江

京口:以镇江古称京口而得名
润州:以镇江古称润州而得名
丹徒:《太平寰宇记》卷89润州丹徒县:“吴录地理云:朱方后名谷阳。秦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凿长坑败其势,故云丹徒。”(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泰州
海陵:以泰州古称海陵命名
高港:

宿迁    
宿城:取宿迁城区之意
宿豫:《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宿豫县”条目中注为:周朝东周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故名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5-17
很多都只有沿革,没有地名来历。
如新沂,来源于新沂河
如建湖,来源于建阳和湖垛2集镇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5-29
【宜兴】古称荆邑,因境内有荆溪而得邑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阳羡县,属会稽郡(治今苏州)。西汉高祖五年(前202),阳羡县令尹灵常从征,历时七年,建立功勋。十二年(前195),被封为阳羡侯,改称阳羡侯国。汉文帝十二年(前168)仍改为阳羡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属吴郡(治今苏州)。三国孙吴宝鼎元年(266),改属吴兴郡(治今湖州)。西晋太安二年(303)至永嘉四年(310),阳羡周处长子周玘三兴义兵,晋王朝为表彰其功,置义兴郡,属扬州(治今南京),下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六县,后增加绥安县,合七县。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义兴郡属南徐州(治今镇江)。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国山、临津并入阳羡县,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唐武德二年(619),改义兴县为鹅州,下辖阳羡、临津二县。武德七年(624),改鹅州名南兴州,次年复为义兴县。唐乾元二年(759),义兴县一度改属润州(治今镇江),次年复属常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名为宜兴县。南宋德祐二年(1276),改为南兴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仍改为宜兴县。次年(1278)升为宜兴府,属常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复为宜兴县,二十一年(1284)又升为宜兴府。元元贞元年(1295)降宜兴府为宜兴州,属常州路。元至正十八年十月戊寅(1358年11月13日)朱元璋更名建宁州,寻复名宜兴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宜兴县,属常州府。清初因袭明制。清雍正四年(1726),析宜兴为宜兴、荆溪二县,同属常州。宣统三年(1911)宜兴、荆溪二县改属镇常通海道。民国元年(1912),撤销荆溪县,并入宜兴县。1949年4月,宜兴解放后属苏南行政公署,同年6月改属常州专区。1953年属苏州专区,1956年改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宜兴属无锡市。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宜兴市,江苏省直辖、无锡市代管。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5-30
像“宿城区”之类的就没有任何历史文化可以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