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古称荆邑,因境内有荆溪而得邑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阳羡县,属会稽郡(治今苏州)。西汉高祖五年(前202),阳羡县令尹灵常从征,历时七年,建立功勋。十二年(前195),被封为阳羡侯,改称阳羡侯国。汉文帝十二年(前168)仍改为阳羡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属吴郡(治今苏州)。三国孙吴宝鼎元年(266),改属吴兴郡(治今湖州)。西晋太安二年(303)至永嘉四年(310),阳羡周处长子周玘三兴义兵,晋王朝为表彰其功,置义兴郡,属扬州(治今南京),下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六县,后增加绥安县,合七县。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义兴郡属南徐州(治今镇江)。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国山、临津并入阳羡县,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唐武德二年(619),改义兴县为鹅州,下辖阳羡、临津二县。武德七年(624),改鹅州名南兴州,次年复为义兴县。唐乾元二年(759),义兴县一度改属润州(治今镇江),次年复属常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名为宜兴县。南宋德祐二年(1276),改为南兴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仍改为宜兴县。次年(1278)升为宜兴府,属常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复为宜兴县,二十一年(1284)又升为宜兴府。元元贞元年(1295)降宜兴府为宜兴州,属常州路。元至正十八年十月戊寅(1358年11月13日)朱元璋更名建宁州,寻复名宜兴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宜兴县,属常州府。清初因袭明制。清雍正四年(1726),析宜兴为宜兴、荆溪二县,同属常州。宣统三年(1911)宜兴、荆溪二县改属镇常通海道。民国元年(1912),撤销荆溪县,并入宜兴县。1949年4月,宜兴解放后属苏南行政公署,同年6月改属常州专区。1953年属苏州专区,1956年改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宜兴属无锡市。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宜兴市,江苏省直辖、无锡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