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迁都大潮
来源:地图 2006年5期
原来的首都接近边境或逼临海隅,处于过分暴露的不利和危殆地位,难以防守,为策安全,首都须向国土的纵深部位转移。
土耳其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在攻取了君士坦丁堡(1453年)以后,继往昔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定都于此的千年余绪,也把首都长期设在这里,仅仅更其名为伊斯坦布尔,以求一劳永逸。帝国早年国势隆盛时,曾借此为征伐各方的的枢轴,到处开疆拓土,根本不虞安全问题。但洎乎末期.疆土日蹙,这座占尽天然形胜、绾毂陆海
交通的名城,却越来越显现出它在防守上的莫大缺陷和不堪一击的脆弱性,从而多次遭逢兵临城下、火燎宫墙的厄运。这个庞大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瓦解和完结后,因战败而新生的土耳其倍感
历史教训的惨痛,于是大局甫定,便毅然决然把首都内迁到国境中部的安卡拉。
此外,十月革命后,苏联把首都从彼得格勒(即圣彼得堡)内迁——其实是重返——莫斯科,也是多半出于当时国家全局安全上的考虑。
扭转政治形势
日本明治维新之初把首都从京都迁到东京,是这类迁都原因的明显例子。当时,前后操纵和控制国家政柄达264年(1603~1867年)之久的德川幕府虽然倒台,但积势犹存,复幕逆流潜在。为张王权的声威,彻底肃清幕府政治的阴霾和影响,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政府乃断然放弃原有的千年古都——京都,于德川幕府倒台的次年,即1868年,就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地东迁德川幕府经营了将近三百年的统治巢穴江户,并立即将其更名为东京。
地理区位适中
这主要是寻求地理位置上的居中、适中地位,包含着多方面的深谋远虑。
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以及哈萨克斯坦的迁都,都显然属于这一类型。尤其像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的地理位置显得过于偏倚,和首都应具有一定的地理区位优势的理论是背道而驰的。而新都阿斯塔纳的选中和选定,大约也正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相对适中、区位优势明显的关系。
调解
民族关系
在这方面,加拿大提供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生动实例。
加拿大独立前的首府,在19世纪中期的短短二十多年间,曾经进行过令人眼花缭乱的拉锯般往返搬迁和一再变换,唯一的起因,就来自民族关系。
加拿大虽然表面上俨然一个统一的整体,实则“分力”格外强大,主要是说法语的加拿大人力求“拉出去”,首府选点因此成了难以确定的”死结”——法语加拿大人坚决要求把首府设在法语区,英语加拿大人当然不肯答应。以致数十年间,首府不得不像漂萍一样,在5个
城市中穿梭般迁来迁去,最后方才定在渥太华。这其实仍然是为迁就民族关系而作出的一种妥协性的选择。渥太华几平位于加拿大英语区的最东端,又跟法语区的魁北克省仅有一河之隔。看来选定它作为整个加拿大的政治一
行政中心,虽然煞费苦心,也实在是一着“妙棋”。因为这毕竟使得各方都能接受,甚至从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一个“自治领”后,逐渐走向完全独立的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首都居然再没有搬迁、移动过。当然,这也许同法裔加拿大人的想法变化有关,因为他们要求独立的念头更加强烈.已经不汲汲于争论首都建在何处这种“小”问题上了。
发展内地
经济 这主要从重新均衡配置国家经济布局和大力开发内地着眼。近期某些国家的迁都,多半属于这类性质。
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大踏步内迁,在国家腹部万年沉睡的荒烟蔓萆中,平地建立起新都巴西利亚,是这类迁都的突出例证。巴西幅员辽阔,从葡萄牙殖民统治到独立建国的数百年来,经济活动始终基本宥于沿海一带,坐视资源无比丰厚的广袤内地长期桎梏于原始状态中而不闻不问。巴西有识之士,早在二百多年前的1750年,就曾着眼于国家政治、经济地理的全局,提出迁都之议,可是因受多方的牵扯和阻挠,竟一再蹉跎、迁延,徒然落得个纸上谈兵。直到20世纪50年代,受日益逼临的形势所迫,政府才真正下定决心,将搁置了两个世纪之久的建议付诸实施,在原来的首都里约热内卢西北900公里(直线距离)的地方,划出将近6000平方公里的面积,营建新都。
返回旧都
典型案例当然非德国“还都”柏林莫属。柏林原本是德国的首都,二战结束后,德国和柏林各分裂为二,都弄得残缺不全。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东柏林为首都,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波恩为首都。两德统一后,新的德国——仍然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决定把首都从波恩迂回德国历史上原来的首都柏林。尽管阻力不小,迁都耗资巨万,但到底是历史的力量说服一切,扭转一切.战胜一切,德国还是把迁都——还都,当作国家的头等大事一抓到底,“返都”的盛举,有条不紊地进行。
再如立陶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国时,本以维尔纽斯为首都,但1920年10月徒因这个城市遭邻国波兰占领,只好改以考纳斯为首都。后来维尔纽斯回归版图,立陶宛遂立即迁回原定的首都,以清历史旧案。
乌千达的迁都,同样属于这一类型。这个国家原本叫布干达王国,都城在坎帕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纯粹为自己的方便,把行政中心设在维多利亚湖畔的恩德培。乌干达独立后,就很快迁都——从恩德培回到坎帕拉,历史使然也。
摆脱恶劣的自然条件
这主要是为了躲避天灾而迁都。
中美洲的危地马拉,把首都从安提瓜(即日危地马拉)迁到危地马拉城就是如此。安提瓜从16世纪中期建成后,一直是危地马拉的首府,但不断受洪水、火凶爆发和地震等天然灾害的严重困扰。1773年的地震造成的破坏尤其巨大,使得政府不得不忍痛迁离,于1776年移都危地马拉城。
再如,同是中美洲国家的伯利兹(日名英属洪都拉斯),尽管独立后仍然以原首都的名字伯利兹作为国名,其实都城早已内移,唯一的原因就是伯利兹城乃一“得天独薄”的地方,当初英国殖民者贪图它紧靠大海,进出方便,轻率定为统治据点。不期它濒临的是一个三角形的敞口海湾,所以天然处于“风头浪尖”——飓风之头和巨浪之尖的;中要地位,灾患频仍,飓风和海啸一过,庐舍为墟。1961年更遭到飓风的毁灭性摧残,全城没入大水,80%的房屋荡然无存,伯利兹政府回天无力,痛定思痛,乃下定决心”乔迁”,向内地转移。1967年选定全国地理中心的贝尔城为新的都城,经过数年土木施工,1972年正式迁都,并更名为贝尔莫潘。
此外,南亚的不丹的迁都,也主要着眼于自然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别无深意。
纪念开国无勋
菲律宾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马尼拉东北营建新都——奎松城,正式独立后,要把首都迁移至此,且将这个举措明文载入宪法,主要是为了纪念菲律宾”独立之父”、菲律宾自治政府首任总统奎松(1878~1944年。1935年起任 菲自治政府总统,1941年连任)。当然.由于马尼拉市区的不断扩大,所谓的“大马尼拉”把周围左近的一二十个城市(镇),全都吸收进来,彼此的建成区连绵相接,浑然一体,泯然为一。奎松城也已成为大马尼拉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尽管纸面上(决议中)确有迁都之议,实际上早已不解决而自行解决了。
平衡国内地区权益
澳大利亚迁都,就主要是为了平衡(化解)联邦各州间,首先是两个最重要的州——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尤其是这两个州的首府为争取首都位置所在而发生的争执。澳大利亚联邦初建时,首都临时设在维多利亚州的墨尔本(当时是澳第一大城市).引起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当时澳第二大城市)不满,要求迁都到他们那里。为解决这场争端,联邦政府不得不采取折中
办法,于1911年通过决议,在这两个城市之间,选择适当地点进行营建,然后把首都迁过去,这就是它现在的首都堪培拉。
回归本土
毛里塔尼亚在殖民地时期,法国统治当局为自己发号施令方便,将其首府一直设在境外的圣路易(塞内加尔城市)。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时,毛里塔尼亚就势必得把这种颠倒现象纠正过来,将首都移回国内,当时选定努瓦克肖特,1960年正式独立后.又以之为首都。
再如,博茨瓦纳在殖民地时期(当时叫英属贝专纳兰),英国统治当局将其首府设在境外.先是弗雷堡,后是马弗京(均为南非城市)。1966年博茨瓦纳获得独立时.势须消弭这种奇异现象,将首都回归本土。
避免殖民者的血洗
摩洛哥的首都原在非斯,1912年,这里爆发反抗法国殖民统治暴行的义举。法国殖民军悍然破城.进行血洗。摩洛哥王室和政府为免遭更大厄运,决定迁都拉巴特。时局安定后,也再没有返回;直迄1956年独立,直迄今天……
迁就已有的行政布局
斯威士兰的首都本来设在国境中部的曼齐尼。但英国殖民者为图自己操纵方便.把行使“保护”职能的驻扎专员,安置在靠近南非边境的姆巴巴内,政治中心不得不随之转移。循之1966年获得内部自治.自治政府就势设在这里,1968年正式独立,更正式、明确地宣布姆巴巴内为首都。
地方政治势力的消长与转移
尼加拉瓜的迭次迁都,是这种事例的典型代表。这个中美洲国家幅员不大,首都却曾数易其地,而且极具戏剧性。其起因就是不同地方政治势力间的争权夺利。尼加拉瓜独立前的首府原来设在莱昂(从1786年起),但从1838年独立以来,国内就为首都所在闹得不可开交。1845年,以马那瓜为主要活动根据地的自由党人,依靠邻邦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军队,夺取了政权,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把首都搬迁到马那瓜。但不久,保守党人仰仗另一个邻邦哥斯达黎加以及另一批洪都拉斯人的支援,击败自由党人,把首都迁到自己的“老巢”格拉纳达。这种近乎儿戏的首都搬迁,当然牢靠不了。此后,以自由党和保守党为代表的政治“博弈”双方,互有输赢。挨到1858年,彼此不得不达成妥协,把首都再度定在马那瓜。这样一来,尼加拉瓜的首都选址之争论,才算最后尘埃落定,再没有迁移。
形势发展的结果
现代意大利的政治统一是在一个渐进过程中完成的。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原本四分五裂的意大利,终于在1861年达到除罗马和威尼斯(当时分别在法国和奥地利的控制下)以外的基本统一,意大利王国宣告诞生,并且定佛罗伦萨为首都。1870年,罗马被意大利军队攻取。经过公民投票,罗马与意大利合并;翌年1月,意大利政府就从佛罗伦萨迁都罗马。
再如希腊,1821年独立战争开始,次年就宣布独立,当时把首都设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纳夫普利翁。此后形势逐步发展,在欧洲各大国尤其俄、法两国的军事介入和干预下,希腊战局看好,末期更是将奥斯曼帝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1833年,土耳其军队终于撤出雅典,当年,希腊国王就启跸进驻,宣告迁都。
国家领导人的意志
有时,国家领导人的意志,对迁都以及迁移到哪里,起着关键乃至决定的作用。俄罗斯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本来,莫斯科在俄国初期数百年司的逐渐壮大过程中,从莫斯科公国的首都晋为俄国的首都,一直发挥着东进、南下开疆拓土的“大本营”作用。但踌躇满志的彼得大帝,执意要打开通向西欧的海上门径。在“北方战争”(1700~1721年)的初期大败瑞典军队、取得波罗的海部分出海口以后,立即决定临海建立新的首都。经过不足十年的锐意经营,城市
规模初具,就于1712年宣布迁都,并取名“圣彼得堡”。当时北方战争正酣,胜负未卜,彼得大帝竟敢采取如此近于冒险的政治决定,既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也透露出他的独断专行。
近似的事例也见于现当代。科特迪瓦政府为何于1983年3月决定把首都从阿比让迁往国境中部的亚穆苏克罗,对此“一锤定音”的就是当时国家总统费利克斯•乌弗埃一博瓦尼。原来亚穆苏克罗是这位总统的故乡。把它选定为新都,的确具备若干优越条件,如地理位置适中,气候良好,第一产业发达等。但是具体”定”在这里,耐人寻味——毕竟是一荒僻小村,平地”起家”,成本巨大——但总统点头,一切0K。
关于世界各国迁都的因由,实在非这篇小文所能净尽。不过从上面缕叙的15种,似乎已经足以帮助人们了解事情的原原本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