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济源市纪念省直管20周年座谈会召开
悠悠岁月,斗转星移
从1985年启动撤县设市到1988年申报成功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县以来
济源“县”称谓在经过了1390多年的历史后
画上一个句号
从1997年1月1日起
济源实现了从扩权到省直管体制的里程碑式变革
……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它忠实记录下我们走过的足迹
也给未来的发展提供着启示
1
1982年,归洛阳还是归焦作?
背景:为了打破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工农分离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市管县体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形式。1982年,中共中央发文做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决定,首先在江苏省试点,随后在全国试行。
在酝酿市带县体制过程中,新乡地区撤销后济源是归洛阳管辖还是归焦作管辖,一时成为话题。
当时,济源归新乡地区管辖,发展基础较好,又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势头,在豫西北乃至全省都具有重要地位。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安排,济源所在的新乡及周边的洛阳、焦作等地方也陆续开展了地改市、市带县工作。
新乡市政府机构改革从1983年10月开始启动,地市合并工作同时也在积极进行。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撤销新乡地区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在1983年9月,焦作市经国务院批准,实行了市带县体制,下辖修武、博爱两县,也想乘“地改市”这个机会扩大管辖范围。到了1985年的秋天,新乡地区撤销。济源是归洛阳市管,还是归焦作市管,一时成为话题。
济源与焦作山水相连,经济结构、文化习惯、风俗语言等各方面都十分相近,并且联系紧密,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洛阳虽然在经济实力上稍强于焦作,但与济源有黄河阻隔,从济源长远的发展角度和内心认同方面来讲,我们还是倾向于归属焦作地区。
但是,这个问题事关焦作、洛阳两市,济源也不好表态,只能听从省委的安排。
2
1985年,优势劣势?
背景:1985年秋,省政府规划科的一个科长和洛阳市委办公室的一个副主任来济调研,征求济源意见。在调研过程中,济源县委、县政府了解到河南当时正在酝酿撤县设市,计划单列几个省管县级市。对于这样一个重要消息,我们如获至宝。
省委、省政府对济源的归属问题也十分重视,成立调研小组,专程到济调研,征求意见。
得知河南当时正在酝酿撤县设市消息,济源县委、县政府立即行动,对其他撤县设市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他县成功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边境口岸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工业比较集中、风景优美又有历史价值。
时机稍纵即逝,机遇不能错过。在调研组召开的座谈会上,济源提出了撤县设市的设想。我们谈到济源是历史文化名城,工业基础雄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区常住人口已近10万,财政收入3000多万元,工农业产值近10个亿,符合撤县建市条件。
座谈会后,我们把座谈会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会议纪要》上报新乡地区,由新乡地委转报河南省委。济源撤县设市工作由此拉开了序幕。
3
1986年,申报工作艰难进行
背景:争取撤县设市的决策作出以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撤县设市工作班子,专门负责与省政府各厅局和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络。1986年1月,新乡地区撤销,济源县划归焦作市管辖,成为焦作的七县四区之一。行政体制理顺后,济源并没有放松撤县设市的申报工作。
据了解,河南省当时有6个县申报撤县设市,但国家最终只会批准3个县。
为争取挤上第一批撤县建市这趟列车,济源县民政局设立了撤县建市工作班子,并加大工作力度,抽调民政、统计、计委、党史等有关人员。并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县长办公会,研究解决撤县设市申报工作,基本上做到了要人有人,要钱给钱,协调到位,全力保障。
经过多方努力,到1986年下半年,民政部原则同意济源申报撤县建市。具体程序上由省政府组织评审论证,之后由省政府行文报国家民政部,再由民政部报国务院审批。
1986年底撤县建市相关材料报到了省政府。
1987年5月,由省民政厅牵头,省建委、建设、统计、土地、水利等有关部门组成工作小组,到济源实地考察,将几个县的考察情况一并向省政府做专题汇报。
1987年秋天,省政府在河南中州宾馆召开撤县建市论证会,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参加论证。时任县委书记张明亮和县长郝淑忠到中州宾馆了解有关情况,当时省委、省政府有几位部门领导都是济源人,非常关心济源发展,也帮忙了解相关信息,得知济源评审情况非常不错,才离开郑州,回到济源静等消息。第二天,济源通过评估,迈过了撤县建市的一个关键节点。
1987年底,省政府将通过专家评审的济源等三个县的材料报国家民政部。
1988年初,撤县建市的材料报到了国务院。
4
1988年,赴京之行
背景:材料报到国务院后,因国务院事务众多,千头万绪,这件事就放置了较长时间。
时任县委书记张明亮怕有什么变故,就到北京找到济源老乡——也就是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时的国务院副秘书长,时任国家专家局局长的杨放之同志,向他讲了有关情况。杨老非常重视,他说自己离开家乡几十年,没有回过济源,很怀念济源,一定为济源的发展尽力。
两天后,杨老的秘书打来电话说,济源撤县建市的文件已经报国务院领导圈阅。一周以后,杨老的秘书就送来了国务院批件的复印件,复印件上写着:
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济源县,建立济源市(县级市),由河南省直辖,济源县原行政区域为济源市行政区域。
明亮书记拿着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的复印件回到济源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河南省临汝、济源、禹县改为县级市的批复》(民政部行批〔1988〕10号)就下发到了河南省政府。
从1985年启动撤县设市到1988年申报成功,前后经历了3年的时间。至此,济源撤县设市申报工作尘埃落定。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县以来,济源“县”称谓在经过了1390多年的历史后,即将画上一个句号。
5
1988年10月,杨放之派人来祝贺
1988年9月30日,济源撤县建市庆祝大会在人民礼堂隆重召开,省市领导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济源县委书记、县长都应邀参加了大会,杨放之老人也特意派他的秘书参加了大会。
会上宣读了杨老给济源的贺信,焦作市政府市长范钦臣宣读了国务院批准济源撤县建市的文件,焦作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申景仁宣读了焦作市新任命的济源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名单。
到这个时候,济源终于实现了从县到市的跨越。明亮书记也就成了济源县最后一任县委书记,济源市第一任市委书记。
1988年10月1日,相关各单位正式开始以济源市的名义办公,济源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6
1997年,省直管体制确定
背景: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国、全省发展形势很快,济源也迎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其中就有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沁北电厂、洛阳大化纤等大型重点工程建设的机遇,有特别试点县(市)十八罗汉闹中原的机遇,还有实现省直管的机遇。
“创百亿,争百强”,1996年底,济源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3.7亿元,连续3年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成为济源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济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因而,济源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省直管体制确立。
实行省直管是一件大事,也是河南行政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从1996年11月起,省直管领导小组多次到济源调研相关问题。1996年12月26日,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关于对济源市实行省直管体制的实施方案》,规定了几项基本原则:一是以保持稳定为前提,以促进焦作、济源两地发展为目的;二是济源原辖行政区不变;三是从1997年1月1日起,由省对济源市实行省直管体制;四是凡需要交接事项,抓紧实行对口交接,至迟于1997年1月31日前交接完毕。
在具体事项上,决定直管后济源市辖区内由焦作市管理的济源钢铁厂、济源煤矿、铁路公司三家地方国有企业,整体移交给济源市管理,电力、交通、邮电等部门实行省属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实行全面单列。在机构、编制和人事方面,济源市委由省委直接领导,四大家正职领导按副地级配备,由省委管理;副职领导、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及享受副县级待遇的干部职务暂由省委组织部管理。
由此,省直管工作全面启动。
从1997年起,济源实现了从扩权到省直管体制的里程碑式的变革,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大气候的影响,更是济源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
济源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文字综合整理《跨越县市》张明亮,《历史的变革——济源撤县设市历程回顾》郝淑忠,《见证济源》高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