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一饮一啄
锡克教起源于16世纪初的印度
西北部,其诞生地是被称为“旁遮普”的
地区,这个名字寓意着五河汇聚之地,即五条
河流在此交汇。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便是西北印度最为富饶的地区,不仅农业繁荣,商业也十分兴旺。因此,锡克教最初的信徒群体主要是商人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信徒的构成逐渐转变为以旁遮普地区的农民为主,特别是以贾特人山民为核心。贾特人原本是以游牧为生的
民族,但后来大部分转向农耕生活,他们主要聚居在印度河
流域和北印度地区,以群落的形式共同生活。
锡克教的创立者是那纳克,他诞生在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中。而那纳克不仅是锡克教的开山祖师,更被尊称为第一代古鲁,这里的“古鲁”是指祖师或者导师的尊称。而“锡克”这个词汇来源于梵文的Sikha,本意是指“弟子”或“追随者”。因此,锡克教的信徒们自称为祖师的弟子,从而得名锡克。
锡克教源自印度教,它是那纳克结合印度教虔信派与伊斯兰教苏菲派的不同思想理念而诞生的新兴宗教。锡克教倡导人人平等、博爱与宽容的原则,并坚决反对种姓制度的存在,同时也反对对妇女的不公平待遇。正因如此,锡克教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正统派的排斥,尤其是来自穆斯林的迫害。
幸运的是,锡克教在其诞生之际遇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它诞生于印度德里
苏丹王朝与莫卧儿王朝更迭的动荡时期,这两个王朝都以伊斯兰教作为其主导信仰。锡克教在初创之时曾受到穆斯林的打压和迫害,然而,到了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大帝时代,情况有了显著的改善。阿克巴大帝推行一种包容性的宗教政策,对锡克教表示了极高的敬意。更为显著的是,他在1577年将旁遮普省的阿姆利则赠予锡克教徒,使其成为了锡克教的圣地。可以说,正是由于阿克巴大帝的庇护和支持,锡克教才得以摆脱夭折的命运,得以继续发展壮大。
然而,阿克巴大帝的离世却引发了一系列变故。随着阿克巴大帝庇护的消失,锡克教的第五代古鲁阿尔琼在1606年陷入了困境。他被指控支持阿克巴大帝的继任者贾汉吉尔的儿子的叛乱行为,最终不幸被处以极刑。这一事件使得锡克教与莫卧儿帝国之间结下了难以化解的世仇。随后,锡克教的第六代古鲁哈尔·戈宾德挺身而出,开始领导锡克教徒对莫卧儿帝国展开游击战,以维护锡克教的信仰与权益。
在1658年,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成功登基后,锡克教徒的境遇愈发艰难。奥朗则布彻底摒弃了阿克巴大帝所秉持的宗教宽容原则,转而实施对非穆斯林群体的严厉镇压政策。锡克教的第九代古鲁巴哈杜尔更是命运多舛,于1675年不幸被捕并遭受处决。
因此,巴哈杜尔之子戈宾德·辛格,身为第十代古鲁,对莫卧儿帝国怀有深深的敌意与仇恨,他毅然决定进行革新。在1699年,他创立了“圣人兄弟会”,成功地将锡克教
转型为一个具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同时,他还为锡克教徒制定了独特的“5K”标志:长须发Kesh需终身保持,佩戴发梳Kangh,身着短裤Kacch,佩带短剑Kirpan,以及手镯Kara。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规定仅适用于那些军事化成员,对于非军事化的组织成员,则无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