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以后,中原人及其他民族才陆续进入岭南。因此,最早对水稻种植作出贡献的,主要是岭南的越人。他们发明水稻种植以后,便开始砍伐森林,开辟良田,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在岭南留下了较为特殊的带“那”字(壮语念naz,意为水田)的地名。据统计,“那”字地名广西有1200多处,云南170多处,广东30多处,越南北部60多处,老挝和泰国各3处。这些地名指事性很强,多为双音节,“那”字在前作中心词,后面是修辞成分。如广西“那坡”(nazmboq),mboq为泉水,意为“泉水田”;贵县“那蓬”(nazboengz),“蓬”为烂泥,意为“烂泥田”;广东的“那楼”(nazraeuz),楼(raeuz)是咱们,意为“咱们的田”等。
地名是语言中的凝固物,它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历史的原貌。这些地名显然是古代越人开辟水田种水稻时留下的原生地名。它们的存在,记录了越人当年种植水稻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