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32阅读
  • 39回复

[总体规划]芜马城市组群规划草案公布 17年后将成特大城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3-03-27
芜马城市组群规划草案公布 17年后将成特大城市
http://midchina.xinhuanet.com/ 2013-03-27 来源: 新安晚报

    昨天,省住建厅发布《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芜马同城化从“口号”升级成“规划”,距梦想实现又近了一步。
    总人口将达860万
    我省给芜马城市组群定的目标是:国家民族企业创新平台,泛长三角新兴增长集群,生态宜居型滨江都会区。
    按照规划,芜马城市组群将形成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构成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而芜湖和马鞍山正是“领头羊”。
    到2030年,芜马城市组群常住总人口将达860万人,城镇化水平将由现在的56%提高至82%,城镇人口将由现在的320万人增加到705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由47259元增加至190000元。而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将由现在的3.1%下降到1.5%以下。芜马城市组群将与合肥经济圈共同构成省域城镇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核心”,带动皖江城市带地区,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大跨越、大发展。
    公共交通无缝衔接
    未来,芜湖市民到马鞍山可以乘坐公交出行;一些公共服务项目,两城之间也可以互通。
    按照规划,芜马城市组群将推动区域空间一体化布局,促进要素市场和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将芜马城市组群建设成为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使其成为安徽对接长三角地区的桥头堡以及未来合芜宁大都市圈的核心区域。
    破除行政管理上的壁垒之后,两市百姓将可切切实实看到“同城化”项目得到推进,比如公共交通一卡通,两市移动网络统一、社保异地转接等合作项目都值得期待。其中,城市轨道与快速路系统衔接程度、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衔接程度以及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都将达到100%。
    优势产业抱团发展
    马鞍山是重工业城市,基础原材料工业发达;芜湖是轻工业城市,加工工业发达。两市各有优势,又可实现互补。
    规划中提出,芜马要与合肥、南京共同打造国家重要的民族工业创新发源地和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泛长三角地区具有区域价值的钢铁工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地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芜马要协同发展以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临港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集群和以商务金融、港口物流、研发创新、旅游休闲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其中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临港工业结合芜马城市组群产业基础,鼓励两市形成在产业类别上的错位以及在技术引进和研发上的共享,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紧密协作;港口物流方面则可共同打造芜马组合港。
    专家观点
    谈影响
    “双核”齐头并进
    长期关注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安徽省社科院专家孔令刚告诉记者,此前皖江城市带发展规划中,就提出了合肥、芜湖要成为“双核”的概念。而在经过区划调整后,合肥的核聚能力日益显现出来,相比之下,芜湖的体量与发展空间都比较有限,只有在实施芜马城市组群发展后,“双核”的带头作用才能更加明显,才能齐头并进,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两极。
    “两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发展水平、城市距离条件都很适合同城化发展。”《决策》杂志副总编张道刚说。
    谈关键
    打破行政壁垒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刘志迎认为,芜马同城化是政府的一种设想,更主要的是一种跨区域的经济联系。同城化不单纯是政府的规划,更主要的是内在经济关系和城市市民的内在交往。
    孔令刚认为,芜马城市组群的规划,绝不仅仅是芜湖马鞍山两个城市的发展,而是辐射一个组团。未来,在这两个中心城市旁边,还将有当涂、无为、和县这样一批大大小小的城市及中心镇,最终形成一种大小相间的层级体系城市格局。
    张道刚表示,如果规划最终获得通过,实施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必须要打破行政壁垒,双方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同城化,不要让城际之间还有“断头路”。此外,要实现两地在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互通互认,促进同城化中人和其他要素的双向流动。
    谈未来
    共同跨江发展
    专家表示,无论是芜湖还是马鞍山,现在都在积极谋划跨江发展,今后,按照城市组群来发展,跨江依然是发展的主要方向。
    “现在芜湖也在建设跨江大桥,马鞍山也有跨江大桥,今后两市可以统筹考虑相互照应,围绕过江通道形成一个环线。”孔令刚表示。
    此外,孔令刚建议,芜湖马鞍山要注意沿江岸线的开发利用。“现在两地都在积极开发长江岸线资源,芜湖有芜湖港,马鞍山也有自己的港口,可以统筹考虑打造芜马港口集团,统一开发黄金水道。”(胡霞利、郁宗菊)
    
反对县辖市!反对省县直辖!支持省市县乡(镇)四级架构!凡事要符合中国国情,不可生搬硬套!形而上学!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3-27
《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草案)发布,到2030年,城镇化率82%,城镇人口705万人
2013-03-26 08:26:18 来源:安徽县域经济网 作者:省住建厅 【大 中 小】 浏览:148次 评论:0条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编制目的
为落实安徽省双核发展战略,促进芜湖、马鞍山两市的共同发展,提升芜马城市组群的综合竞争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 指导思想
(1)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与特色化协同发展:依托工业基础优势,推进城镇化和特色化发展,提升芜马城市组群的综合竞争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服务辐射能力。
(2)坚持区域一体化:引导芜湖、马鞍山两市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荣、环境共治;加强芜马城市组群与南京、合肥、铜陵、宣城等周边城市的协调与衔接。
(3)坚持生态优先: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资源环境底线控制要求,坚持走低碳、绿色、清洁的城镇发展道路。
(4)坚持长远目标与近期实施相结合:充分考虑近期实施需要,协调远期目标与近期实施的关系。
第3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送审稿)
(4)《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5)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年)
(6)其他相关的国家和安徽省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第4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远景规划不设年限。
第5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芜湖市和马鞍山市的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10030平方公里。其中芜湖市包括市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马鞍山市包括市区、当涂县、和县、含山县。
第6条 规划法律效力
本规划是安徽省政府及其部门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合理配置芜马城市组群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是指导芜马城市组群规划范围所辖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编制城乡规划、相关区域性专业规划以及与相邻地区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审批城乡规划和进行重点区域空间管制、区域重大项目选址,应当遵守本规划。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一节 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
第7条 发展目标
芜马城市组群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国家民族企业创新平台,泛长三角新兴增长集群,生态宜居型滨江都会区”。
第8条 指标控制体系
规划建立指标控制体系,以整体评价和控制芜马城镇组群的发展质量。具体指标如下:
表:发展质量控制体系
类别     指标     现状值     目标值     备注
2010年     2030年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47259     190000     预期性
R&D经费占GDP比重(%)     1.6     5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37     65-70     预期性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工业品牌(个)     5     >10     预期性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26     >50     预期性
社会进步与民生设施     城镇化率(%)     56     82     预期性
城镇人口规模(万人)     320     705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3.1     <1.5     预期性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70     >95     约束性
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70     100     约束性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5     95     约束性
区域合作与规划衔接     城市轨道与快速路系统衔接程度     ——     100     预期性
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衔接程度     ——     100     预期性
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     ——     100     预期性
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     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     0.8     0.4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千克/万元GDP)     4     <2.0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千克/万元GDP)     2.1     <1.2     约束性
氨氮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     0.7     <0.2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     2.3     <1.5     约束性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千克/百万美元)     350     150     约束性
第二节 发展战略
第9条 工业化战略
(1)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民族工业集群
发挥芜马城市组群民族工业的集聚优势和创新优势,给予政策扶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产业,吸引国内其他地区民族产业与民族资本,使芜马城市组群成为国家民族工业发展的战略性地区之一。
(2)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区域型制造业基地
依托芜马城市组群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空间资源,在符合国家和本地区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同时充分发挥本地区作为中西部企业面向长三角市场的区域型生产基地职能。
(3)推进区域产业错位发展与合作发展
立足芜马与南京、合肥三地区之间的发展阶段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推动芜马城市组群形成与南京的产业承接型合作关系,与合肥形成产业互补型合作关系。
第10条 城镇化战略
(1)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对全省城镇化的支撑作用
提升芜湖、马鞍山的区域中心城市职能,增强其对安徽省域尤其是皖北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芜马城市组群成为新时期安徽推进省域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2)积极培育江北区域型中心城市
依托沿江资源优势,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在芜马城市组群江北地区培育区域级中心,推进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促进江北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3)强化县城基本服务职能
提高各县城基本服务供给水平和城镇建设水平,强化县城对县域人口、产业的服务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4)促进小城镇特色化发展
鼓励小城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提高小城镇对外来旅游人口、产业人口和服务人口的吸引力。
第11条 特色化战略
(1)培育面向区域的消费服务业
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面向长三角区域的旅游、度假、娱乐、休闲等消费型服务业,突出马鞍山的休闲度假特色和芜湖的主题旅游特色。
(2)培育面向腹地的现代服务业
以沿江地区和皖南地区为基本腹地,积极拓展金融、信息、研发、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强化芜马城市组群的区域服务功能。
第12条 区域化战略
(1)推动区域空间一体化
以提升芜马城市组群整体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区域空间一体化布局,促进要素市场和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将芜马城市组群建设成为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使其成为安徽对接长三角地区的桥头堡以及未来合芜宁大都市圈的核心区域。
(2)整合具有区域价值的核心要素
整合芜马城市组群港口岸线、交通资源、市场资源和创新资源等核心要素,形成具有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提升芜马城市组群现代服务水平和区域地位。
(3)预留承载区域功能的战略性地区
识别和预留具有重要区域价值的发展空间,作为远景芜马城市组群承载区域功能的战略性地区和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平台。
第三章 城镇化水平和城镇规模
第13条 常住总人口规模
规划2030年,芜马城市组群常住总人口为860万人。
第14条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模
规划2030年,芜马城市组群城镇化水平为82%,城镇人口为705万人。
第15条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2030年,芜马城市组群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30平方公里。
其中按照中心城区人均100平方米、县城人均105平方米、镇人均110平方米的标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第16条 特殊政策用地控制
(1)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建设用地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年)》的批复,规划2030年,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为30平方公里;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5平方公里。
(2)江北特别政策地区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芜湖江北集中区和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的批复,规划2030年,芜马城市组群江北特别政策地区控制范围380平方公里,其中芜湖江北特别政策区控制范围为200平方公里,马鞍山江北特别政策区控制范围为180平方公里。
芜马城市组群江北特别政策地区的设定是为了推进芜马江北地区的有序发展,对江北地区的空间资源进行预控。实际建设用地的供给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政策法规相衔接。
第四章 城乡空间体系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与功能体系
第17条 城乡空间发展策略
(1)区域整合
整合各项资源要素,培育具有区域价值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芜马城市组群区域服务职能,提高芜马城市组群的整体竞争力,打造成为“合芜宁成长三角”的重要一极。
(2)跨江联动
将江北地区作为未来推进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战略性空间,重点支持区域服务功能和先进制造功能的发展,充分发挥江南地区对江北地区在产业、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实现跨江联动发展。
(3)城乡一体
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城乡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县城和小城镇在区域城镇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推动乡村地区的特色化发展,重点提高城镇对乡村地区的服务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生态优先
控制资源环境容量底限,保护水源、林地、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构筑生态安全格局,严格保护具有区域价值生态廊道和城镇隔离履带,避免城镇空间过度连绵。
(5)特色发展
充分认识芜湖、马鞍山两市的差异性和江南、江北的差异性,形成不同城镇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第18条 城乡空间结构与功能体系
规划远景芜马城市组群形成“三带三心多轴”空间结构和“3556”功能体系。
(1)空间结构:三带三心多轴
“三带”指江北发展带、江南发展带与合宣发展带,是远景芜马城市组群的主要空间拓展方向和区域联系方向。
“三心”指三个具有区域服务功能的组群级城市中心,包括芜湖城市主中心、马鞍山城市主中心和江北城市主中心。
“多轴”指多条跨江发展轴,促进江南、江北的联动发展。
(2)功能体系:3556
3个综合城市服务功能板块:包括芜湖江南城区板块、马鞍山江南城区 板块、江北特别发展区板块,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和消费性服务业。
5个产城融合功能板块:包括芜湖龙湖新城板块、芜湖江北新城板块、马鞍山南部新城板块、马鞍山郑蒲港新城板块、马鞍山博望新城板块,重点发展产业功能,完成城市服务功能配套。
5个特色功能板块:包括芜湖龙窝湖板块、芜湖奎湖板块、马鞍山濮塘板块、马鞍山江心洲板块、马鞍山香泉-昭关板块,重点发展休闲娱乐与度假旅游功能。
6个外围城镇综合功能板块:包括芜湖繁昌-孙村板块、芜湖湾沚板块、芜湖籍山板块、芜湖无城-高沟板块、马鞍山历阳-乌江板块、马鞍山环峰-清溪板块,重点依托特色产业发展面向周边区域的综合城镇服务功能。

第二节 城乡功能布局
第19条 城乡功能总体布局
按照区域一体、城乡统筹、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将芜马城市组群分为综合城市服务功能板块、产城融合功能板块、特色功能板块、外围城镇综合功能板块四类城乡功能板块,及生态支撑性地区和农林支撑性地区两类城乡支撑性地区。
第20条 综合城市服务功能板块
(1)马鞍山江南城区板块:推进城市转型和功能提升,控制钢铁工业用地规模,重点拓展商贸、消费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生态宜居的高品质城市环境,远景与博望组团一体发展。
(2)芜湖江南城区板块:重点扶持创新创意、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江北特别发展区板块:作为省级战略性预留功能板块,定位为民族工业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服务集聚区和区域型共建平台,提升芜马城市组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推动区域整合发展。
第21条 产城融合功能板块
(1)马鞍山南部新城板块:以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为基础,整合乡镇工业园区,作为马鞍山江南地区新兴生产功能主要拓展空间。
(2)马鞍山郑蒲港新城板块:依托郑蒲港区资源,积极承接临港工业和重型工业,同步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
(3)马鞍山博望新城板块:依托乡镇产业集群,发挥紧邻南京空港的门户区位优势和紧邻石臼湖的生态优势,集聚先进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4)芜湖龙湖新城板块:依托岸线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船舶制造等临港型大工业,远景与繁阳组团一体发展。
(5)芜湖江北新城板块:发挥芜湖主城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临港型工业和高新制造产业。
第22条 特色功能板块
(1)芜湖奎湖板块
依托水乡环境资源和现有旅游产业基础,打造具有中国人文特色的主题公园群,形成与黄山、九华山等旅游景区的错位发展。
(2)芜湖龙窝湖板块
基于良好的生态资源,以湿地公园和生态休闲为主体功能,形成芜湖城市发展的生态绿核。
(3)马鞍山濮塘板块
依托濮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优势和邻接南京的区位优势,打造以休闲运动产业群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型休闲度假基地。
(4)马鞍山香泉-昭关板块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休闲度假服务水平,打造集特色温泉休闲、生态养生度假为一体的主题度假风景区。
(5)马鞍山江心洲板块
以生态旅游功能为主导,合理确定开发建设的规模和强度,打造文化生态型都市休闲度假区。
第23条 外围城镇综合功能板块
(1)马鞍山历阳-乌江板块:提升历阳县城基本服务水平,为马鞍山江北板块提供配套服务,发挥乌江区位优势及园区产业基础,提升化工产业技术水平,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2)马鞍山环峰-清溪板块:县城重点发展旅游集散与服务功能,建设成为旅游之城、生态森林之城和山水宜居城市,联合清溪布局生产功能。
(3)芜湖湾沚板块:依托芜宣机场,打造集空港物流、商贸类产业集聚发展的门户型城镇。
(4)芜湖繁昌-孙村板块:县城重点完善基本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孙村以内生产业为基础,提升纺织产业、电子电器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型城镇。
(5)芜湖无城-高沟板块: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利用水网特色建设宜居水乡城市;推动高沟产业集群技术进步,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带动城镇人口集聚。
(6)芜湖籍山板块:依托京福高铁,利用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主题旅游生态服务型城镇。

第三节 城乡支撑型地区
第24条 生态支撑型地区
指对区域生态格局具有支撑作用的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廊道。生态敏感区包括芜马城市组群内的山地丘陵密集区与河流水系密集区;生态廊道主要指外围生态功能区和组群城镇密集区之间形成的生态网络廊道。
重点保护鸡笼山-太湖山-江心洲、石臼湖-青山-江心洲、青苔山-裕溪河、万台山-黑沙洲、西山-马仁山--奎湖-龙窝湖等生态支撑型地区。
第25条 农业支撑型地区
指芜马城市组群核心区外围集中连片的农业产业化地区。这一地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与特殊化发展,增强农业对农村地区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支撑作用。

第五章 城镇规模等级与职能结构
第一节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第26条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2030年,芜马城市组群形成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构成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第27条 特大城市
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大于100万人,共2个,即芜湖、马鞍山。
第28条 中等城市
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大于20万人,共7个,即无城、繁阳、湾沚、籍山、姑孰、历阳、环峰。
第29条 小城市
规划城镇人口规模大于5万人,共4个,即高沟、许镇、年陡、黄池。
第30条 小城镇
规划城镇人口规模大于2万人的大型城镇,共10个,即襄安、石涧、弋江、六郎、荻港、乌江、石桥、向山、江心、林头。
规划城镇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的小型城镇,共21个,即陶辛、牛埠、白茆、红杨、三里、开城、蜀山、严桥、平铺、何湾、沈巷、香泉、丹阳、新市、太白、湖阳、仙踪、西埠、陶厂、运漕、昭关。

第二节 城镇职能结构
第31条 城镇职能结构
规划2030年,芜马城市组群形成由“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构成的城镇功能体系。
第32条 区域中心城市
芜湖:以电子电器、材料、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安徽沿江及皖南地区金融、文化中心,综合性区域交通枢纽以及安徽省文化旅游、科技教育中心城市。
马鞍山:以钢铁、汽车及零部件、能源等为主导产业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商务与省际物流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长三角休闲运动旅游度假基地。
第33条 县域中心城市
(1)姑孰:与马鞍山中心城区融合发展,以城市综合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城区。
(2)历阳:县域公共服务中心,郑蒲港新区配套城区,以居住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主要职能的滨江新城。
(3)环峰:以居住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主的县域公共服务中心。
(4)无城: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县域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型滨水园林城市。
(5)湾沚:皖江城市群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县域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型滨水园林城市,未来空港产业集聚区。
(6)籍山: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度假服务、居住生活服务功能为主的县域公共服务中心,综合型生态宜居城市。
(7)繁阳: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综合型山水宜居城市。
第34条 重点镇
(1)香泉:以温泉度假为主的特色生态旅游型城镇。
(2)乌江:以精细化工为主导、以承接南京产业转移为目标的工业型城镇。
(3)石桥:以商贸为特色的综合服务型城镇。
(4)江心:以文化生态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型城镇。
(5)许镇:以主题公园及相关服务配套为特色的旅游型城镇。
(6)高沟:以电线电缆、智能电网设备为主导产业工业型城镇。
(7)白茆:以临港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型城镇。
(8)沈巷: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型城镇。
第35条 一般镇
包括年陡、黄池、襄安、石涧、弋江、六郎、荻港、向山、林头、陶辛、牛埠、红杨、三里、开城、蜀山、严桥、平铺、何湾、丹阳、新市、太白、湖阳、仙踪、西埠、陶厂、运漕、昭关。主要作为辐射周边农村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基础教育、卫生医疗、商贸流通服务和支农服务等职能。
第六章 城镇发展指引
第36条 芜湖
(1)人口与用地规模控制
规划2030年,芜湖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280-30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规模为280-300平方公里。
(2)城市空间布局指引
芜湖江南地区重点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推动旧城更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腾挪空间,将滨江岸线逐步调整为生活岸线。加强对芜湖军用机场周边地区的建设控制,远景预留作为芜马城市组群江南地区的战略性空间。
芜湖江北地区以二坝地区为建设重点,控制滨江地区工业和仓储用地布局。引导原江北集中区起步区向南拓展,严格控制预留特别政策地区内的建设行为。
(3)生态空间保护指引
将龙窝湖地区作为芜湖城市生态核心重点保护,控制贯穿芜湖市的长江区域生态廊道,构建裕溪河-青弋江生态保育带,加强对城市内部水系、滨江滩涂湿地以及重要生态点源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的保护。
第37条 马鞍山
(1)人口与用地规模
规划2030年,马鞍山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50-17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规模为150-170平方公里。
(2)城市空间布局指引
马鞍山江南地区重点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控制工业用地规模,推动旧城更新,强化服务业空间的集聚,打造滨江宜居城市。强化市区与当涂县城的全面一体化发展,形成沿江带状都市核心区,远景考虑东向空间拓展,与博望新区形成一主一辅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强化与南京地区的空间对接。
马鞍山江北地区以郑蒲港为建设重点,将和县作为郑蒲港新区的服务依托,控制滨江地区工业和仓储用地布局。引导和县县城生活功能向南拓展、产业功能向北拓展;引导江北郑蒲港新区向南拓展,并严格控制预留特别发展区内的建设行为。
(3)生态空间保护指引
将江心洲、石臼湖、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区作为马鞍山城市生态核心进行重点保护,控制贯穿马鞍山市的长江区域生态廊道,构建姑溪河-姥下河生态保育带,加强对城市内部水系、滨江滩涂湿地以及重要生态点源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的保护。
第38条 县城
(1)姑孰(当涂县城)
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规划2030年,当涂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20-4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米以内。
城市空间布局:重点协调与马鞍山江南主城区的功能与空间关系,引导城镇空间与马鞍山江南主城区的一体化布局,奠定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格局,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支撑马鞍山城市服务职能南向拓展。
生态空间保护:加强对河网水系的保护,打造生态宜居县城;强化沿江岸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控制马鞍山江南城区板块与马鞍山南部新城板块之间的姑溪河生态廊道。
(2)历阳(和县县城)
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规划2030年,和县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20-3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米以内。
城市空间布局:重点协调与郑蒲港产业区的功能与空间关系,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与贸易,引导城镇空间与郑蒲港地区相向发展,强化和县县城对郑蒲港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生态空间保护:强化沿江岸线资源和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控制历阳板块与乌江板块之间的生态廊道。
(3)环峰(含山县城)
人口与用地规模:规划2030年,含山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20-2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米以内。
城市空间布局:依托温泉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产业,引导环峰与清溪的联动发展,强化与合肥衔接。
生态空间保护:加强对自然山地的保护,避免城镇建设对自然山体的侵蚀。
(4)无城(无为县城)
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规划2030年,无为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20-4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米以内。
城市空间布局:借助无为高铁站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远景引导无城与高沟、白茆实现一体化发展。
生态空间保护:重点加强对河网水系的保护,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宜居县城。
(5)湾沚(芜湖县城)
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规划2030年,芜湖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20-3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米以内。
城市空间布局:县城沿芜宣交通廊道布局,远景应考虑湾沚与芜湖中心城区的联合发展,同时借助芜宣机场建设,预留临空型产业发展空间,并强化与宣城的衔接。
生态空间保护:保护从石臼湖到南部山区的生态通廊,加强水网密集区的生态保护,控制湾沚与芜湖中心城区之间的生态隔离。
(6)籍山(南陵县城)
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规划2030年,南陵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20-3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米以内。
城市空间布局:借助高铁站建设强化门户优势,发展旅游服务和商贸流通产业,县城主要向西、向北发展。
生态空间保护:保护县城西部自然山体完整性,控制县城与许镇板块之间的生态廊道。
(7)繁阳(繁昌县城)
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规划2030年,繁昌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20-3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米以内。
城市空间布局:以城际站建设为契机,引导繁阳与孙村的一体化发展,强化芜湖三山板块与繁阳-孙村板块的空间与交通衔接。
生态空间保护:保护县域西北部山体,强化沿江岸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与上游铜陵以及下游芜湖市区协调沿江取水口、尾水排放口布点。保护繁阳-孙村板块与三山板块之间的生态隔离。
第39条 重点镇建设指引
(1)高沟: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5-6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服务水平,提升电线电缆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构筑高沟至芜湖市区的快速交通通道。
(2)许镇: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5-6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以现代科技农业为主导的城乡统筹示范区,南陵县域副中心,强化对主题旅游园区的打造,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芜湖市区、南陵、黄山等的通道联系。
(3)乌江: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2-4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重点承接来自南京及江苏的产业转移,强化与南京的交通对接,设置产业门槛推动产业转型,保护沿江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
(4)石桥: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2-4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加强与马鞍山、当涂县城及芜湖市的交通联系,强化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提质提量,加强服务配套,保护生态环境。
(5)江心: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2-3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加强对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合理确定控制建设规模和强度,推动与马鞍山江南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强化基础设施的配套提升。
(6)香泉: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1-2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加强对温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打通与南京、合肥的旅游交通联系。
(7)白茆: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1-2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发展以临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建设物流港区,加强与芜湖江北主城板块及无为县城的联系。
(8)沈巷: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1-2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强化与芜湖江北主城的一体化发展态势,重点关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园区,远景与芜湖江北主城组合发展。
第40条 一般镇建设指引
一般镇城镇人口规模一般控制在2万人以下,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以提供镇域基本服务为主要功能。
第七章 乡村地区建设指引
第41条 乡村地区发展目标
按照分类、分区指导的原则,推动乡村居民点体系调整,提高乡村地区基本服务标准,提升乡村环境品质与特色,保护以乡村为载体的地域文化,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42条 乡村分区发展指引
(1)核心城市板块和外围城镇板块:该板块内除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村庄外,原则上规划期内全部进行搬迁,应积极引导农民进城或集中居住,严格控制住房建设,禁止新增村镇工业。
(2)特色功能板块:该板块内乡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形成生态旅游型、人文资源型、主题旅游型三种形式。生态旅游型指位于生态景观资源较为集中地区的乡村地区。为防止乡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影响,此类乡村人口和建设规模将受严格控制,禁止发展工业,但可通过生态化建设适量发展生态旅游服务设施;人文资源型指毗邻著名历史遗址、名胜古迹、古村落等周边的乡村,此类乡村在禁止大规模工业进入的基础上,控制重点为对整体风貌格局和建筑、街区风格、体量,可适量改造、建设与人文资源特点相符的旅游服务设施;主题旅游型乡村是指临近主题乐园,可作为主题乐园配套服务区,要求在建筑风貌、服务设施类型上与主题乐园的定位相符合。
(3)生态功能板块:该板块内乡村改变农村低、小、散的现状格局,积极引导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向城镇和中心村迁并。禁止布局工业项目,同时积极治理农村生活型污染和农业生产型污染。
(4)农业功能板块:该板块内乡村以中心村为重点进行村庄布局和建设,完善中心村宅基地审批,配置相对齐全的设施,引导人口适度集聚。以中心村为核心,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鼓励村庄内部挖潜,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度,严禁占用基本农田;严格限制自然村的宅基地审批,仅配置服务本村的一般设施,生存条件恶劣且不易改善的村庄考虑异地选址建设新村,并及时复耕老村宅基地,同时对乡村面源污染进行严格控制。
第43条 乡村基本服务标准
按照中心村与自然村两级进行配置:
中心村配置“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11项公共服务包括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村“两委”及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4项基础设施即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
自然村配置“2+1”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2项公共服务包括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1项基础设施即垃圾收集点。
第44条 乡村文化保护指引
加大乡土文化景观资源保护力度,重点保护一批在自然生态环境、整体形态风貌、街巷空间格局、建筑艺术文化、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事件名人、民俗风情工艺等方面具有特色的村落。
积极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生态特色的乡村和乡村历史建筑群,加大对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留有利于传承乡村地区传统节庆活动与文化艺术活动的空间载体,同时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
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手工艺生产与展示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以旅游发展带动景观环境建设,传承地域乡土文化形式和内涵。
第八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产业定位与政策
第45条 产业总体定位
与合肥、南京共同打造国家重要的民族工业创新发源地和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泛长三角地区具有区域价值的钢铁工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地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第46条 产业发展政策
(1)协同发展产业
芜湖、马鞍山协同发展以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临港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集群和以商务金融、港口物流、研发创新、旅游休闲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其中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临港工业结合芜马城市组群产业基础,鼓励两市形成在产业类别上的错位以及在技术引进和研发上的共享,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紧密协作;港口物流基于两市港口的现状基础和未来发展条件,形成相互协作的物流产品分工,共同打造芜马组合港;商贸金融、研发创新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江北预留特别发展区为核心依托,积极争取国家或省级政策支持;旅游休闲依托芜马两市各自旅游资源,共享旅游客源市场,统一规划旅游线路。
(2)共同改造退出产业
针对造纸印刷、化工和电力能源三类产业制定严格的产业发展门槛政策逐步进行调整,退出现有低、小、散企业,控制低端产品生产和规模增加,同时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型企业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类产业转型升级。
(3)差异化发展产业
芜湖独立发展产业主要包括电子电器、船舶制造、纺织服装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马鞍山独立发展产业主要包括汽车电子、钢铁制造、节能环保和食品加工业等产业。
第三节 产业布局规划
第47条 农业布局
农业生产以特色农业空间为依托,重点发展无为西部现代农业区、南陵现代种植区、六郎花木展示区、大公圩生态农业区、和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及昭关花木基地等六大农业产业化片区。
第48条 工业布局
以重点一体化产业集群为核心,打造十三个区域产业基地和十个产业集聚区。
(1)区域产业基地
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片):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汽车电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外贸码头六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园区。
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片):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光伏、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新兴产业。
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兴制造装备三大产业。
芜湖长江大桥综合开发区:充分发挥长江临港岸线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港口物流基地。
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长江临港岸线资源优势,积极拓展集装箱卡车、商用车、重型卡车等特种车辆整车及零部件生产,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临港型制造业基地。
鸠江经济开发区:优化提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金属材料加工、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芜湖裕溪口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临港商贸物流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发展。
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同时重点发展以精密机床、重型冶金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以铁基新材料为首位产业,同时重点发展以新能源装备、大型配套件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
马鞍山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发展,以成套设备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为首位产业,同时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
马鞍山市郑蒲港产业基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发展,以临港产业及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
马鞍山市和县产业基地:以泵阀、汽车零部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为首位产业,同时重点发展以光电器件、保健器材、运输设备为主的机械加工产业。
马鞍山市乌江产业基地:整合提升现有化工、冶金和纺织服装行业,鼓励将化工等传统产业向新材料研发等相关方向转型升级。
(2)产业集聚区
芜湖市繁昌产业集聚区:以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医药食品为主导产业,与芜湖长江大桥综合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统筹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芜湖市孙村产业集聚区:注重自主品牌的创造,重点发展轻纺服装、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并加快荻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
芜湖市南陵产业集聚区:主导发展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和矿物质深加工。
芜湖市无为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是煤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和现代物流,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芜湖市新芜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机床及汽车零部件和电子电器基础件,依托芜宣机场规划建设契机,建设空港产业区。重点发展物流商贸等产业类别。
芜湖市高沟产业集聚区:发展电线电缆、电热加工、电器制造三大主导产业。
芜湖市白茆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临港物流和装备制造产业。
马鞍山市含山产业集聚区:以清溪道口工业园为基础打造高端大型装备制造业。
马鞍山市博望产业集聚区区:以刃模具及机床、大型锻造等机械装备制造为首位产业,同时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和新材料。
马鞍山青山河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气制造和商贸产业。
第49条 服务业布局
(1)生产性服务业布局
依托芜湖高新区、芜湖江北新城创新平台、芜马江南创新平台、芜马江北创新平台、马鞍山慈湖创新平台、马鞍山秀山湖创新平台,将芜马城市族群打造成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空间载体和全国示范、享誉全球的国家民族企业创新平台。规划形成三级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
区域一级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包括芜湖城市主中心、马鞍山城市主中心和江北城市主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会展,文化创意、专业市场、信息科技、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对皖江、皖南具有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
区域二级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包括马鞍山姑孰副中心、马鞍山郑蒲港副中心、芜湖龙湖副中心和芜湖二坝副中心。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生产性服务核心区。
区域三级生产性服务核心区:以外围城镇板块为核心,适应于产业转移发展需求,承接、传递区域辐射,发展基本生产服务职能。
(2)消费性服务业布局
以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为核心,构建区域级和地区级商贸服务核心区,完善城市商贸服务功能:
区域级商贸服务核心区:包括芜湖城市主中心、马鞍山城市主中心和江北城市主中心。重点发展大型商业、商贸服务,通过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大型精品百货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的建设,建成具有区域辐射力的商贸服务中心。
地区级商贸服务核心区:以芜马城市组群各城镇为核心,重点发展综合性生活服务业,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多层次商业商贸服务体系,突出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九章 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第50条 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节约集约使用土地,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统筹各业各类用地使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协调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51条 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要求
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工程。
优化配置城镇建设用地,合理调整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用地的需求。
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流转,建立工业用地供给门槛,有效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

第四节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第52条 水资源需求
规划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水环境治理,实现水资源优质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规划到2030年,芜马城市组群用水总量控制在38亿m3以内。
第53条 水资源利用要求
根据芜马区域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容量,合理选择产业门类,采用节水生产方式。限制建设耗水大的企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农业,创建新型生态农业模式。规划期末加快实施城市再生水回用工程,适时开展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洪资源利用。
第54条 水资源保护策略
依托芜马城市组群水资源现状,合理制定水资源使用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工程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原则,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长江芜马段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建设节水防污型城镇,积极防治农村水源污染,加强对重点水污染企业管理,防范水环境安全事故。
加强区域南部丘陵山区水土涵养,防治水土流失。城镇建设和各类水利工程、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不得随意阻塞河流水系,有效保护水资源。

第五节 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
第55条 岸线保护利用原则
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统筹考虑上下游的相互影响,严格控制岸线开发行为;优化岸线布局,提高单位岸线利用效益,纵向布局工业和仓储用地,实现岸线集约利用。
第56条 岸线利用
根据长江岸线周边功能不同,规划分为港口物流岸线、工业生产岸线、生活岸线与生态岸线。
港口物流岸线主要分布在芜湖港与马鞍山港的各个港区;
工业生产岸线结合沿江工业园区布局,江南主要分布在马鞍山慈湖高新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涂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山临港工业园区与大桥产业集中区。江北主要分布在乌江精细化工园、和县产业集聚区、郑蒲港临港产业区,白茆产业集中区与高沟经济技术开发区;
生活岸线主要位于和县县城、江北新城、二坝新城综合区、芜湖中心城区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活服务段;
生态岸线主要分布在各个功能片区之间,发挥自然分割作用。
第57条 岸线保护
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不受污染,形成生态防护带和防护网;利用沿长江及主要河流湖泊的景观资源,提供市民亲水空间,促进旅游业发展;将把综合条件等级低、对控制河势有重要意义但近期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作为远期预留或生态保护岸线;重视水生生态保护。
第六节 人文资源保护与旅游规划
第58条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物质遗产
保护芜湖古城、和县古城和当涂古城的整体格局,延续现有街巷格局、空间尺度和环境风貌。古城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应体现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尽量完整保留其中尚存的历史真迹部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要求,对芜马城市组群11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逐步整治、改造或拆除建设控制地带内不符合保护控制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同时强化对地下文物保护区的管理。
(2)非物质遗产
保护芜马城市组群已公布的10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创作、收藏和传播机构、场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栖息地;建设传统商业博物馆,举办传统商业展览,进行传统工艺的宣传和生产制造活动;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制度;鼓励地方社区、团体和个人保护和宣传独特的无形文化遗产,运用文学、电影、电视、图像、录音等方式,促进无形文化遗产转变为有形形式,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同时继续推动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和民俗精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和公布。
第59条 旅游发展分区
根据旅游资源类型,规划划定文化体验、都市休闲、生态度假和主题娱乐四类旅游区。
(1)文化体验旅游区
包括马鞍山采石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县古城旅游区、和县霸王祠风景区、含山县运漕林家滩旅游区、芜湖天门山风景区。
其中马鞍山采石矶风景名胜区主要以采石矶等历史人文资源为重点;和县依托古城、塔、寺等人文资源以体现历史文化为重点;运漕林家滩旅游区以体现古镇运漕和林家滩历史文化为重点。各旅游区应充分发挥地方性的历史、戏剧、美食、民间工艺等民俗文化旅游价值,打造文化体验空间。
(2)都市休闲旅游区
包括马鞍山江心洲旅游区、马鞍山陈桥洲旅游区、芜湖龙窝湖旅游区、芜湖黑沙洲旅游区、和县陋室风景区和芜湖赭山旅游区。都市休闲旅游区大多靠近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形成以休闲娱乐、疗养度假为主的城郊生态休闲消费空间。
其中马鞍山江心洲旅游区基于江心洲生态资源,结合采石矶等旅游片区形成都市休闲旅游片区;芜湖龙窝湖旅游区利用现有碧桂园等旅游度假设施,结合三山片区开发形成滨龙窝湖的都市滨江休闲片区;马鞍山陈桥洲旅游区和芜湖黑沙洲旅游区打造都市生态旅游片区;和县陋室风景区基于“陋室”等历史人文资源打造都市人文休闲旅游片区。
(3)生态度假旅游区
包括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马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小格里省级森林公园、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青苔山风景名胜区、万台山风景名胜区、竹丝湖风景名胜区、丫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五华山市级风景区、横山风景区、濮塘休闲度假区、香泉昭关温泉休闲旅游区、石臼湖旅游区、汤山旅游区。
其中香泉昭关温泉休闲旅游区发挥温泉资源优势和邻近南京的区位优势,构建以康体养生、商务活动为主导的生态养生空间,满足南京都市区郊区旅游需求;濮塘休闲度假区结合濮塘竹海等特色空间形成休闲运动产业群,打造成为南京都市区后花园和区域型休闲度假基地;其它旅游区以山水资源特色,在近山与滨水地区构建以度假休闲、购物美食等为主导的养生休闲空间。
(4)主题娱乐旅游区
规划芜湖许镇主题娱乐旅游区,充分发挥该片区水网密集的特色,以方特主题乐园为基础,结合大浦乡村世界等其他旅游资源,打造主题公园群,构建集娱乐、休闲、设计、商务、商业于一体的区域性主题娱乐中心。
第60条 旅游线路规划
根据旅游区分布以及游客来源与线路,规划四条旅游观光带:
(1)沿长江旅游观光带
依托长江黄金水上游线形成,北接南京,南连铜陵与池州,在芜马城市组群内连接马鞍山主城区、马鞍山采石矶风景名胜区、和县古城旅游区、江心洲旅游区、陈桥洲旅游区、和县陋室旅游区、天门山旅游区、龙窝湖旅游区等多个旅游区,形成以文化体验和都市休闲为特色的旅游线路,并融入到国际长江旅游线路之中。
(2)沿宁合旅游观光带
依托沿马鞍山沿南京山水资源形成,在马鞍山境内连接香泉昭关温泉休闲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区、横山风景区、石臼湖旅游区等多个旅游区,形成以温泉养生与山水度假为特色的旅游线路,为南京都市圈提供服务。
(3)马芜黄旅游观光带
依托芜马城市组群东部旅游资源形成,北接南京,南接黄山,在芜马城市组群内连接横山风景区、许镇主题娱乐旅游区、马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小格里省级森林公园等多个旅游片区,形成集主题娱乐、山水度假和文化体验多种旅游类型于一体的经典旅游线路,并融入到区域型马芜黄旅游线路之中。
(4)环巢湖旅游观光带
依托环巢湖山水资源形成,在芜马城市组群内连接青苔山风景名胜区、运漕林家滩古镇旅游区、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汤山旅游区,形成以山水度假为特色的旅游线路,并融入到区域型环巢湖旅游线路之中。

第七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第61条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严格保护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与生态敏感区,形成较为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物种多样性,提高区域碳汇水平;着力保护长江芜马段的优良水质,促进区域内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严格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标准,区域性酸雨得到有效控制。
第62条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坚持芜马城市组群区域发展、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生态优先、防治结合,总量控制,以提高生态承载力为核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预防与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第63条 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规划将芜马城市组群划分为两级生态安全网络。
一级生态安全网络为“一廊、两带、四源”的主要生态保育空间结构。
二级生态安全网络依据区域主要生态区划特征,同时依据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构建区域型多点多廊道多片区的二级生态网络,形成较为完备的区域性生态安全格局。
第64条 一级生态安全网络
(1)一廊
指长江生态廊,包括长江芜马段及沿岸湖泊湿地、防护林带、自然生态旅游景观。规划期末,发展成为多功能复合性生态水体。干流沿岸种植树木廊道,城市建成区段给予生态退让,禁止污水直排,严格执行相关要求。
加强保护湿地和珍稀生物资源;建设长江流域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控制长江流域酸雨;促进节水减污及清洁生产发展。
(2)两带
规划建成姑溪河-牛屯河和裕溪河-青弋江两条生态保育带。
应严格保护生态岸线、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文化景观,加强城镇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以生态旅游业带动改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四源
规划形成马鞍山江心洲、石臼湖、龙窝湖、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四个生态源。
积极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提高其作为生态源的重要功能,规划该地区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严格限制大规模城镇建设和工业集聚。该片区生态建设与保护重点包括:以控制水土流失、保育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为中心,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生态旅游业。通过综合治理和封山育林,加快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以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发展以生态旅游、地质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现代旅游业。
第65条 二级生态安全网络
(1)河流生态廊道建设
加强退耕还河、退耕还湖、建造沿江水网;采用多种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维护两岸生态功能稳定,强化流域生态恢复过程。在输水干线和沿线区域主要汇水河流两侧,应当规划建设一定宽度的护岸林带。在规模上,主要支流沿岸种植林带宽度不小于100米,小型河流两岸种植不小于50米的植被廊道。
(2)农田防护林生态廊道建设
合理制定林网比例、林网结构及走向等,营造高标准平原农田林网,一般主林带在10~15m以上,副林带宽度应在8m以上。
(3)重点生态点源保护建设
严格保护芜马区域内分布的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蓄滞(行)洪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公益林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及大量的城市公园等,提高上述空间的生态效益,保障城镇人居环境生态环境。

第八节 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
第66条 总体目标
落实分解国家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继续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至2030年,芜马城市组群单位GDP能耗降至0.40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碳排放降至150吨/百万美元。
第67条 发展措施
(1)逐步降低高碳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
加强区域核能建设步伐,加强区域水能、风能等新能源集中建设力度,加快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提高区域内火电厂的脱硫工艺,全面优化芜马城市组群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清洁。
(2)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严格限制高耗工业,推动低碳产业发展
加强钢铁类等区域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从源头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重点行业环境准入管理,控制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特别是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建设。
(3)以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系统建设为契机,逐步优化交通结构,提高交通效率
全面提升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提高机动车环境准入门槛,推动机动车淘汰和车用燃油低硫化进程。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加强高效环保、气候友好的交通运输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新能源和情节车辆的开发应用。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环保节能的运输装备,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
(4)逐步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打造低碳示范区
以标准化为抓手,全面加强对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大力推动芜马城市组群内建筑的“绿色”转型。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严格执行《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居住建筑部分)》和《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新建建筑施工阶段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逐步实现建筑节能标准化。


第十章 区域空间管制与政策分区
第一节 区域空间管制
第68条 管制区划分
区域空间管制规划是保障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依据。为约束空间开发建设行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将芜马城市组群城乡空间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三类管制区。
第69条 禁建区划分原则与管制要求
禁建区为需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建设行为、原则上禁止一般性开发和建设的地区,包括芜马城市组群内农业保护用地、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保护地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地区等,管理范围为依法确定的保护区范围。
第70条 限建区划分原则与管制要求
限建区为不宜安排城镇和产业集中连片建设的地区,包括芜马城市组群内的重要交通设施廊道与市政设施廊道、区域大型防护绿带、石臼湖等重要水体的流域性地区、旅游度假区以及其他生态保育空间等。
第71条 适建区划分原则与管制要求
适建区为适宜发展城镇和产业的地区,重点加强对适建区的城乡规划指导工作。中心城市和各城镇应按照芜马城市组群城镇空间布局思路,提升组群内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发展。

第二节 政策分区
第72条 政策分区目标
根据芜马城市组群空间发展以及规划建设特点,将全部城乡用地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政策性地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政策引导和综合治理,确保芜马城市组群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73条 政策分区类型
规划将芜马城市组群划分为六类政策分区,分别为城镇优先发展区、城镇潜力增长区、农村地区、生态保护区、区域重大设施及廊道和特殊政策区。
第74条 城镇优先发展区划分及管治重点
指芜马城市组群人口、产业集聚的主要区域,涵盖现状城镇中心和未来城镇发展集中区。包括区域服务中心、组群工业集聚区、组群旅游服务区、组群综合发展区、一般城镇发展地区五类地区,共设35个重点政策区。
(1)区域服务中心
区域专业服务和城市综合性服务的中心区域。培育省域双核职能,强化芜湖、马鞍山城市的合作及错位发展,强化提升现代服务职能;通过对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公共设施的配置,引导中心区建设。
(2)组群工业集聚区
区域基础产业和制造业集聚地区。统筹布局各类产业,优先保障创新型产业功能的用地需求,积极引导基础产业向该类地区集聚,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评估和生态环境监控制度。
(3)组群旅游服务区
区域性旅游服务基地。规划前置,严格控制项目入驻类型,配套区域旅游服务设施,优先建设与周边旅游景点、旅游辐射区域的交通联系。
(4)组群综合发展区
芜马城市组群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承担区域综合人居服务职能。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优化功能结构布局,紧凑发展,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5)一般城镇发展地区
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小城镇及其相邻腹地,县域人口、产业经济的主要集聚中心。合理下放管理权限、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提升该类地区的发展层次和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极核。
第75条 城镇潜力增长区划分及管治重点
指城镇未来建设的预留用地。近期政府严格控制该区域的各项建设活动,逐步进行用地指标调整和土地收储。
第76条 农村地区划分及管治重点
农业、农民聚集的乡村地区,是城镇化地区之间的生态开敞空间,包括农村服务点和农业地区共两类地区,共设5个重点政策区。
(1)农村服务点
以公共服务和农业服务为主导功能的镇区。鼓励基于当地特色资源的产业发展;重点改善基础教育、卫生医疗、商贸流通、市政等设施和服务水平。
(2)农业地区
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地区。严格保存和保护良好的农田、鱼塘和花卉等农地,保存和保护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村落人文生态环境。
第77条 生态保护区划分及管治重点
指生态安全格局中确定的以保护、修复生态敏感地区为主要任务的生态功能地域,包括区域绿地、重要水域岸线和廊道两类地区,共设3个重点政策区。
(1)区域绿地
实行长久性严格保护和限制开发的绿色开敞地区。加快立法,通过专项规划优先划定“绿线”,明确禁止的开发活动和允许的建设项目,各层次、各专项规划均不得擅自更改。
(2)重要水域岸线和廊道
需要重点保护的水域。严格保护水体环境,重视生态恢复,保持岸线的生态功能;禁止填埋、占用城市蓝线范围,破坏河流水系与水体等活动。
第78条 区域重大设施及廊道地区划分及管治重点
指跨市域的交通、市政等干线设施用地及两侧的建设控制地区。以空间规划为核心协调各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合理预留区域性廊道并实施严格控制,减少设施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第79条 特殊政策区划分及管治重点
指为解决城际协调建设和芜马城市组群协同一体化发展等特殊问题设定的政策分区,包括周边区域城镇建设紧邻区和江北预留特别发展区两类,共设5个重点政策区。
(1)周边区域城镇建设紧邻区
城镇密集地区和重要发展走廊上的城镇建设紧邻地区。制定协调规划,建立协商制度,加强相邻城市对该类地区开发建设的密切合作、协调,在“共赢”的前提下自主发展。
(2)江北预留特别发展区
为提升芜马城市组群区域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建设民族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以及生态示范新城。争取国家政策或省域政策区,争取中外合作,重点关注空间预控措施、区域服务中心职能的培育、协调机制的建立三个方面的政策设置。
第十一章 区域协调
第80条 芜马与南京协调要点
(1)功能布局协调:协调马鞍山乌江产业集中区、慈湖-金家庄产业集中区、濮塘地区、博望新区等马鞍山与南京交界处的功能区建设,提升产业投资、技术研发、商贸物流方面的合作水平。
(2)生态保护协调:严格控制保障长江生态环境,控制城镇开发建设行为对长江的影响。设置沿江滩涂湿地保护带,规范沿江开发建设行为,保证长江岸线的有序合理利用。
第81条 芜马与合肥协调要点
(1)功能布局协调:协调合肥与芜马城市组群在跨江发展上的相互合作,促进合肥部分产业向芜马城市组群江北地区转移。加强芜马城市组群含山县与无为县与合肥市交界处,如仙踪镇、清溪镇、石涧镇、严桥镇、蜀山镇与合肥市的空间建设协调。
(2)生态保护协调:在生态建设上,加强对姥下河、裕溪河两条生态保育带的建设与保护,沟通巢湖与长江的生态联系;依托芜马城市组群与合肥山水资源搭建芜马城市组群与合肥市之间的区域性生态廊道,形成以巢湖为生态核心的环巢生态环。
第82条 芜马与铜陵协调要点
(1)功能布局协调:协调繁昌县、南陵县与铜陵市在边界地区的产业空间建设,尤其是繁昌县孙村工业园区、南陵工业园与铜陵开发区在产业协作及空间建设方面的相互联系。
(2)生态保护协调:严格控制铜陵作为长江芜马段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禁止沿江高污染产业布局,设置沿江滩涂湿地保护带,规范沿江开发建设行为,保证长江岸线的有序合理利用;芜马与铜陵共建马仁山-西山一线山脉区域生态保育区,形成区域重要生态协调建设点源。
第83条 芜马与宣城协调要点
(1)功能布局协调:协调芜马城市组群与宣城在产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加强芜湖市、芜湖县与宣城市在边界地区的产业空间协调,共同依托芜宣机场建设临港产业区。
(2)生态保护协调:强化宣城、芜马城市组群生态连通性,构建裕溪河-青弋江生态蓝带和龙窝湖-马头山延伸带生态绿廊;以宣城南部广阔山地丘陵区作为芜马城市组群发展的腹地,形成宣城、芜马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态势。
第84条 芜湖与马鞍山协调要点
(1)功能布局协调:协调芜湖与马鞍山的空间建设,在江南地区加强马鞍山南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当涂工业园、黄池工业园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协作与空间协调。在江北地区促进芜湖与马鞍山联合跨江发展,共同打造江北先进制造业集中区。近期在江北预留特别发展区,作为未来江北新城承载区域服务职能的核心空间载体
(2)生态保护协调:依托芜马城市组群自然山水资源构建“一廊、两带、四核、多基础生态源区”的区域生态战略格局,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的完整性,增强区域景观格局与功能空间上的连通性,构筑生态网络,实现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机制
第85条 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规章制度
积极调动省、市两级政府的积极性,不断深化规划编制实施和法律管理体系,依法依规推进城市组群的一体化建设。
依照法定程序组织编制、审批、实施和变更城乡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管理行政执法程序,建立城乡规划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提倡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调整。
第86条 明确政府实施规划的职责
省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审批芜马城市组群范围的城市总体规划、相关区域性专业规划,调控区域性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
市、县、镇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镇总体规划,深化空间管制分区和分级管治措施,履行保护和利用的职责,管理本地区建设行为。
第87条 实施刚性与柔性控制
文本中涉及芜马两市整体利益、资源环境保护和区域型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应实施刚性控制,由省人民政府监督实施;其他规划内容应采取柔性控制的方式,由芜马两市人民政府协商实施。
第88条 完善规划编制与衔接
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依据上一层级规划确定城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涉及跨行政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序和标准应符合上一层级规划要求。
编制区域性专业规划。编制区域绿地规划、区域供水规划、区域排水和污水处理规划、城市间轨道交通规划等具体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的专业规划。

第十三章 附则
第89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其中,规划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90条
本规划经安徽省政府审批后,由安徽省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91条
本规划由安徽省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附   表
附表1:芜马城市组群2030年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城市等级     城镇人口规模     城市     城镇
个数     城镇人口规模
特大城市     >100万     芜湖中心城区     2     280-300
马鞍山中心城区     150-170
中等城市     >20万     无城     7     20-40
繁阳     20-30
湾沚     20-35
籍山     20-35
姑孰     20-40
历阳     20-30
环峰     20-25
小城市     >5万     高沟     4     5-6
许镇     5-6
年陡     5-6
黄池     5-6
小城镇     大型     >2万     襄安、石涧、弋江、六郎、荻港、乌江、石桥、向山、江心、林头     10     28-32
      小型     <2万     陶辛、牛埠、白茆、红杨、三里、开城、蜀山、严桥、平铺、何湾、沈巷、香泉、丹阳、新市、太白、湖阳、仙踪、西埠、陶厂、运漕、昭关     21     13-18
合计           705

附表2:芜马城市组群区域空间管制重点政策区引导

政策分区     重点政策区     政策导引
1.城镇优先发展区      
      区域服务中心     马鞍山城市主中心     重点利用其长三角和安徽交接门户的重要职能,强化商贸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功能,布局相应设施,引入大型相关企业和公司总部。
芜湖城市主中心     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发展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会展业、信息科技产业、服务外包业、商贸物流业、专业大市场、房地产等产业类别
组群产业
集聚区     慈湖-马钢产业片区     慈湖产业片区布局化工产业集聚区,与乌江化工园,南京桥林产业区统筹协调发展。马钢园区及周边产业空间形成钢铁产业集聚区。
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集中布局汽车制造业,与芜湖经济开发区、青山河工业区形成产业链集聚区
雨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主要承接汽车类产业转移
郑蒲港产业基地     设置入园门槛,依托郑蒲港,集中布局临港装备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马鞍山跨江主体空间,政府应需要相应的政策倾斜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     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汽车电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外贸码头六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园区。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     以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光伏、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兴制造装备三大产业
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     临港型制造业基地
芜湖裕溪口产业区     重点发展临港商贸物流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发展。
芜湖江北起步区     严格控制入园门槛,淘汰低端产业,积极发展科技研发功能
芜湖白茆产业集聚区     利用港口资源,重点发展临港物流和装备制造产业
组群旅游服务区     香泉-昭关温泉旅游片区     打造特色温泉旅游度假区,配套旅游服务设施,优先建设与南京的交通联系
江心洲生态旅游片区     严格保护江心洲自然生态环境,适度发展旅游功能
奎湖主题旅游片区     打造东方奥兰多,给予主题度假公园类项目政策倾斜,严格控制开发量,评估环境容量,布局区域旅游服务设施,与九华山旅游联动发展
濮塘休闲度假旅游片区     依托濮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优势和邻接南京的区位优势,打造以休闲运动产业群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型休闲度假基地
龙窝湖生态旅游片区     基于内外龙窝湖良好的生态及物种资源,以湿地公园和生态休闲为主体功能,适度发展旅游功能
组群综合发展区     马鞍山江南城区     布局城市级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提高环境品质
马鞍山南部新城     马鞍山主城区的拓展片区,居住人群以产业工人为主
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打造生态化、低密度的城市生活区,适当布局科研功能
      
马鞍山郑蒲港新城     依托郑蒲港产业区,平衡城市生活与生产功能,发展综合型产业新城区
芜湖江南城区     重点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推动旧城更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腾挪空间,将滨江岸线逐步调整为生活岸线。
芜湖龙湖新城     强化城市绿化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组团
芜湖江北新城     依托裕溪口产业区,平衡城市生活与生产功能,发展综合型产业新城区
一般城镇发展地区     和县县城     服务于郑蒲港新区和乌江产业园的综合生活服务区域,重点提升城市生活服务职能。
含山县城     发展本地产业,增加温泉旅游度假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产居平衡的综合性城区
博望新城     利用临近南京禄口机场的优势,发展模具产业和空港产业、旅游业,改善居住环境,形成居住、生产、旅游功能并重的综合性城区
无为县城     位于生态涵养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入驻门槛,重点发展县城综合服务职能,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功能
芜湖县城     主要提供芜湖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利用原有基础,适当发展以汽配、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利用未来机场建设发展空港产业以及建设交通枢纽,门户型城镇
南陵县城     依托京福高铁站点的规划和建设机遇,结合原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主题生态旅游服务城镇
繁昌县城     以城际站建设为契机,引导繁阳与孙村的一体化发展,强化芜湖三山板块与繁阳-孙村板块的空间与交通衔接,打造县域服务中心。
孙村镇区     强化与繁昌县城的一体化发展态势,推动提升纺织产业、电子电器产业及其他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发展,加强与铜陵方向的交通通道建设。
高沟镇区     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服务水平,提升电线电缆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构筑高沟至芜湖市区的快速交通通道。
2.城镇潜力增长区(储备用地)     作为预留的城市未来发展用地,原则上不允许新的建设活动,除非与未来发展功能相符,该区域应由政府逐步收储
3. 农村地区      
      农村服务点           塘南镇、黄池镇、西埠镇、功桥镇、陶厂镇、运漕镇、六郎镇、陶辛镇、红杨镇、弋江镇、平铺镇、荻港镇、牛埠镇、蜀山镇、襄安镇、开城镇、严桥镇、石涧镇
农业地区     和县现代农业示范区     发展现代农业,为南京都市区和芜马城市组群蔬菜供应基地
大公圩生态农业区     结合其生态农业职能发展近郊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六郎花木展示区     结合六郎镇基础发展花卉苗木观赏和种植产业
无为西部现代农业区     形成芜湖都市区跨江发展的近郊农业支撑板块
南陵现代农业示范园     利用丘陵山区发展林果产业
含山县昭关花木基地     利用昭关丘陵山地发展特色果林花木产业
4. 生态保护区      
      区域绿地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设,保护片区生态环境
重要水域岸线和廊道           长江、姑溪河、牛屯河、石湖、长江、龙窝湖、裕溪河、青弋江
5.区域性重大设施及通道     以空间规划为核心,协调各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合理预留区域性廊道并实施严格控制,减少设施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6. 特殊政策区      
      城际规划建设协调地区     乌江工业片区     近期引导重化产业发展,远期关注产业升级,主要承接来自南京及江苏的产业转移。
清溪产业片区     注意承接来自合肥的产业转移,以生产功能为主
濮塘休闲旅游度假片区     以“南京后花园”为目标,打造以休闲运动产业群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型休闲度假基地,严格控制项目入驻类型。
芜宣空港地区     依托芜宣机场建设,积极发展空港物流、商贸产业,打造区域门户形象
江北预留特殊政策区     牛屯河、合芜铁路之间,控制面积170平方公里的区域     争取国家政策或省域政策区,打造区域型节点城市,争取中外合作,重点关注空间预控措施、区域服务中心职能的培育、协调机制的建立三个方面的政策设置。
http://www.ahcounty.cn/bencandy.php?fid=31&id=1122
反对县辖市!反对省县直辖!支持省市县乡(镇)四级架构!凡事要符合中国国情,不可生搬硬套!形而上学!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3-27
不用等到17年后,芜湖、马鞍山就将分别成特大城市。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03-27
金陵笑而不语
到后来,才发现爱你是一种习惯,我学会和你说一样的谎。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3-27
痴人做梦吧,有南京在。
现实派:
调省增地分县撤乡镇
省 -- 州 -- 县(市)

理想派:
并省设大区,并地分县撤乡镇
大区 -- 州 -- 县(市)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03-27
如何 打破行政壁垒?最好的办法就是合并,两个人当家不如一个人做主。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03-27
芜湖马鞍山合并 就叫无码市吧
目前涉足
京,津,冀,晋,蒙,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贵,云,藏,陕,甘,青,宁,新,港,澳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03-27
巢湖灭亡前夕的2010年,该市做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巢湖市总体规划
此次大手笔芜马组群规划是否预示着不久的将来,马鞍山将离开安徽?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03-27
事情往往是有预兆的
本人lnrdy(马甲lnrzk),老婆lnrer,儿子lnrrh,老弟lnr(小号lnrby)

我的区划理念总贴: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104920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03-28
五码?演员午马?还是大家都喜欢的无马?
记住我,我是一二三!一二三!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3-03-28
安徽这样做目的就是防火防盗防南京。
反对县辖市!反对省县直辖!支持省市县乡(镇)四级架构!凡事要符合中国国情,不可生搬硬套!形而上学!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3-03-28
“无码”城市群  =_=! 同城化后谁当老大呀
http://weibo.com/jamedy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3-03-28
干脆合并了算了,再加上铜陵,重组大芜湖市,这样安徽省中有合肥,南有安庆,东有芜湖,北有蚌埠,西有阜阳,挺好
反对省管县,支持虚省(中央派出机构,去除行政职能)弱县(地级派出机构,去除行政职能),强化地级市,扩权乡镇。

本人唯一马甲为涩心依旧,只在特定情况下出没...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3-03-28
为了交差而做的,都仅限于现有区划。
federico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3-03-28
可以大力发展无码文化,吸引海内外狼友
本人lnrdy(马甲lnrzk),老婆lnrer,儿子lnrrh,老弟lnr(小号lnrby)

我的区划理念总贴: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104920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3-03-29
发展特色城市
反对省管县,支持虚省(中央派出机构,去除行政职能)弱县(地级派出机构,去除行政职能),强化地级市,扩权乡镇。

本人唯一马甲为涩心依旧,只在特定情况下出没...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3-03-29
都是被南京吃的命,你怎么发展也发展不过南京。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3-03-29
回 laolu 的帖子
laolu:安徽这样做目的就是防火防盗防南京。 (2013-03-28 12:03) 

防盗防贼防芜湖
芜湖从和县偷沈巷、裕溪口,从当涂偷大桥公社,从宣城偷湾沚,劣迹斑斑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3-03-29
回 乐乐 的帖子
乐乐:为了交差而做的,都仅限于现有区划。 (2013-03-28 17:40) 

而且做的好差哦。
尤其这章“第五章 城镇规模等级与职能结构”
简直就是胡扯八道,对于已开发且基础较好地区规划预测太过于保守,甚至目标低于现实,
比如丹阳镇区人口早超过2万,这里居然规划2万以下!我大丹阳、新市居然成了农业区。
而对于待开发或新开发区域的规划预测又过于乐观。

总之这是一个毫不联系实际情况、很扯淡规划。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3-03-29
不得了,宁芜马合起来又是一个超级大城市。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3-03-29
回 京崎 的帖子
京崎:不得了,宁芜马合起来又是一个超级大城市。 (2013-03-29 11:54) 

坐火车,发现
从芜湖到南京城市、城镇、村庄、工厂已经基本连成一片。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3-03-29
回 倾城风雨 的帖子
倾城风雨:而且做的好差哦。
尤其这章“第五章 城镇规模等级与职能结构”
简直就是胡扯八道,对于已开发且基础较好地区规划预测太过于保守,甚至目标低于现实,
比如丹阳镇区人口早超过2万,这里居然规划2万以下!我大丹阳、新市居然成了农业区。
....... (2013-03-29 09:54) 

是的。2009年巢湖市的规划里面,沈巷已经规划到5万人。2013年的芜马规划,沈巷变为1-2万人。请问规划局的人去实地调查过吗?预测人口的时候有模型和公式吗?既能撒豆成兵,又可以杀人于无形啊。
federico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3-04-01
“马鞍山中心城区     150-170 万”
马鞍山主城区人口很难超过100万,甚至80万都是极限了。
因为马鞍山吸引了实在有限,潜在城市人口不仅被周边的南京、合肥、芜湖吸引,
就连当涂的吸引了实际也是大于马鞍山的。
当涂人口破40万可能性不小。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3-04-01
无城,请改名无为城!
多虚心学习,不要乱灌水。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3-04-01
回 倾城风雨 的帖子
倾城风雨:“马鞍山中心城区     150-170 万”
马鞍山主城区人口很难超过100万,甚至80万都是极限了。
因为马鞍山吸引了实在有限,潜在城市人口不仅被周边的南京、合肥、芜湖吸引,
就连当涂的吸引了实际也是大于马鞍山的。
当涂人口破40万可能性不小。 (2013-04-01 11:10) 

这里的马鞍山中心城区应该包括整个江南部分,不仅仅是现在的市区,还包括博望、姑孰、太白、示范园区等。
federico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