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曾经有个全国范围的较大
规模并县。只是其中的多数没能最终坚持下来,不数年又并而复分。这其中,以山西省并县的成果最好,保存下来的也最多。
既然是同级相并,在合并后新县的名称上也会有所
变化。当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取二县名称首字组合成新县名。这种特别的做法在整个
历史上也只常见于共产党执政时期,我们姑且称之为“共产”式
更名。在山西,就有:清源、徐沟——清徐,万泉、荣河——万荣,临晋,猗氏——临猗,等等。然而,却也有一些例外,如洪洞、赵城二县合并后几经周折后还叫洪洞。
这里不妨做一个假设,假如,当初洪洞赵城二县合并后也依“共产”式更名的“洪赵”县能够保留至今。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尽管“洪赵”县开始叫起来肯定别扭和拗口,但叫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自然就顺口了。不过,顺口是顺口了,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大潮下的今天,各地为招商引资扩大知名度起见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打起
地名文化牌来。“洪赵”县恐怕也逃不过再次更名的命运,哪怕已经叫得再顺口。
或许有人会说,有许多同样的地名现在依然不是存在的好好的吗?如清源徐沟合并之清徐甚至可以望文生义为“清风徐来”之意,比前之地名更雅。为什么独独“洪赵”过不去,因为,其中之一的“洪洞”是山西省知名度较高的地名,不仅仅是因为被迁居各地的三晋人后代奉为寻根问祖圣迹地的大槐树,更因为“洪洞县里无好人”的国粹京剧招牌剧目《苏三起解》。既然连其城关镇都已经更名为大槐树镇,“洪洞”就更没有理由不再找回来了。
或许还有人会说,当初合并命名时就已经有先见之明。这也未必,君不见,仅仅还是在十几年前,湖北合并后的“荆沙”市在一片喝倒彩声中支撑不到两年又改为“荆州”市。
或许还有人说,无非就是更个名,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君不见,湖北的襄阳市曾经在“襄樊”了几十年,早已经为人所熟知的情况下,依然不折不挠,终于成功改名襄阳,就改一个字,已经不是什么一字千金,而是一字亿金了。据说现在有更多的地方在跃跃欲试。
现在,虽然也有一些地方
政区合并更名,但基本不过是一些不具备单独地址标记功能的市辖区或者乡镇而已。
随着
区划体制改革的深入,未来必然会有一些诸如县县或市市之类的合并,那么合并后新政区的命名,是否还继续采用这种省力却未必省心的“共产”式更名呢?
[ 此帖被荒州邈县在2013-12-05 11:3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