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192阅读
  • 32回复

[府州]满清时期的知府和直隶州知州是平级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7-16
不知道官制问题应该放在哪个板块,姑且在这里问了。
满清时期,州分属州(散州)和直隶州,书有言直隶州与府平级(我之前认为不平级),甚至有资料说知府知州也是平级!
然后,我又简要看了一些资料,知府是从四品,而知州是从五品!可能这不绝对,但是既然不都成立,怎么就得出上面结论了呢?至少直隶州不能辖散州吧!怎么就平级了?

劫后重生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4-07-28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清官制。
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的从一品,大学士兼任的正一品
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的可为正二品
布政使从二品,虽品秩与巡抚相同,但仍受巡抚节制
....... (2014-07-16 14:37) 

謝謝普及知識,終於知道委員是怎麼回事了,。
黑龍江省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4-07-27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虚衔不是加衔,清末的规则是可以捐比自身实官高2级的顶戴(含官服),但不表示你的级别的各2级。
例如知县(正七品,顶戴和官服是七品的),捐顶戴后,可以穿高2级即五品的顶戴和官服,但其级别还是正七品,没有拔高为正五品。
....... (2014-07-27 16:26) 

以能否平调为标准,我确实理解有误。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4-07-27
回 yzszgr 的帖子
yzszgr:是啊,知县是没有法定的加衔,但个人的级别是可以高于知县法定品级的。就像现在县长、县委书记规定是正处级或副厅级,但个人级别是可以有副厅级或正厅级的。
很明显个人级别是存在高于法定品级的,你所说的特例是指实官,但捐纳虚衔是大量存在的。“就像”是打比方便于理解,既 .. (2014-07-27 00:46)

虚衔不是加衔,清末的规则是可以捐比自身实官高2级的顶戴(含官服),但不表示你的级别的各2级。

例如知县(正七品,顶戴和官服是七品的),捐顶戴后,可以穿高2级即五品的顶戴和官服,但其级别还是正七品,没有拔高为正五品。

正厅级干部当县长,有3点,第一,级别是正厅级;第二,拿正厅级工资;第三,可平调到其他正厅级职务。
但知县捐顶戴则不同,第一,级别还是正七品;第二,拿正七品的工资;第三,不可能平调到其他正五品的职务,如直隶州知州、同知等。

你的理解从根本上就有误,你还在继续:随便用现代体系去套古代体系,并自以为是正确的。顺便问一句,要不要继续被打脸?我打得手疼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4-07-27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
极少这种情况。这代表清朝官僚体系的大问题,所以必须得皇帝下旨给特例,不然不可能派个高于品级的官去任职的。另外官场体面上,官员自己也觉得掉价不会去赴任。宁候补不就低职,所以清末武官高官低就对官场的震动很大,但也没有办法影响文官体系,因为文官体系是靠科举和才干(包括捐官),也得一步步提上来。不像武官一场平乱就冒出一堆堆的官。
你可以翻各县的地方史,知县都是七品官,五品六品当知县的,你把全国的清朝知县名册都收录起来,估计用手指头也掰得过来(清朝两百多年,正印加署理扣除连任,一个县几十百多个知县是有的)。
别随便用现代体系去套古代体系,并自以为是正确的。


是啊,知县是没有法定的加衔,但个人的级别是可以高于知县法定品级的。就像现在县长、县委书记规定是正处级或副厅级,但个人级别是可以有副厅级或正厅级的。


很明显个人级别是存在高于法定品级的,你所说的特例是指实官,但捐纳虚衔是大量存在的。“就像”是打比方便于理解,既不是套用现代体系,也不是指现在重要县市一定有常委兼任这种情况。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4-07-26
回 yzszgr 的帖子
yzszgr:是啊,知县是没有法定的加衔,但个人的级别是可以高于知县法定品级的。就像现在县长、县委书记规定是正处级或副厅级,但个人级别是可以有副厅级或正厅级的。 (2014-07-25 23:53) 

极少这种情况。这代表清朝官僚体系的大问题,所以必须得皇帝下旨给特例,不然不可能派个高于品级的官去任职的。另外官场体面上,官员自己也觉得掉价不会去赴任。宁候补不就低职,所以清末武官高官低就对官场的震动很大,但也没有办法影响文官体系,因为文官体系是靠科举和才干(包括捐官),也得一步步提上来。不像武官一场平乱就冒出一堆堆的官。
你可以翻各县的地方史,知县都是七品官,五品六品当知县的,你把全国的清朝知县名册都收录起来,估计用手指头也掰得过来(清朝两百多年,正印加署理扣除连任,一个县几十百多个知县是有的)。
别随便用现代体系去套古代体系,并自以为是正确的。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4-07-25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知州、知县是没有加衔。有清一代,地方官中只有省一级有加衔。
加衔也分常例和非常例。
例如:
....... (2014-07-25 21:07) 

是啊,知县是没有法定的加衔,但个人的级别是可以高于知县法定品级的。就像现在县长、县委书记规定是正处级或副厅级,但个人级别是可以有副厅级或正厅级的。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4-07-25
回 firestone 的帖子
firestone:清末武官的品级更混乱,当时有个说法原文记不得了,意思是有人是中少尉(千总把总),却当着统兵大将,有人是中少将(提督总兵),却当着小兵。这也是清末军衔推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4-07-25 09:41) 

清末只有高官低补,没有低官高补,不可能出现千把总当镇协官的。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4-07-25
在清朝,知县只能由候补知县补任(分朝廷正式任命或地方督抚委署2种),在职知县调任(分朝廷正式任命或地方督抚委署2种),下级官员升任等几种。知州也类似。只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由其他候补官员当任。

清朝的地方官(道及以下,督抚藩臬等是地方大员,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很复杂,首先,官员得到出身时,称为候选,这时不能直接任职。得到京城面圣,也是皇帝负责的面试,当然是走个过场后到吏部指省,指省就是分配到哪个省,得到候补资格,指省一般由吏部抽签,当然在清末花笔钱可以自己选。然后到这个省报到,才有资格当任官员了。当然,并不是你一到省,就能当官。档次也不同的,例如进士在没有在中央任职而是到地方当知县,称为榜下即任知县,这种资格是遇缺即补,即如果哪个县的知县出缺了,优先进士前往任职,由督抚上报朝廷任命。地方官有的是朝廷任命的正式职,这种职务能当三年(三年清知府的三年也就是这么来的),但是很多地方官并不完全由朝廷任命,督抚可以自行任命,这就称署理,任职一年,这任知县就称署理知县。任职满后,如果朝廷或督抚不再给新的任命或升任,就卸任了,继续候补,等下一次机会。
有的候补官员终身没有补缺的。清末也有些商人为了混身官服撑场面,也只候选而没有进京面试并指省候补的。候选官员是不能被任命职务的,署理和委员都不行,其作用就相当仅仅只能穿官服。

清朝官多缺少,所以竞争也满激烈的。尤其清朝中期以后可以捐官,官员积压严重。不过有一点好,就是没有补缺的官只有官名和等级,没有薪水,可以穿官服,但清朝的官服都自己到铺子里定做的。
为了让捐官有面子,清末的官可以捐顶戴和花翎。清初单眼花翎都赏得级少,清末双眼花翎都大把的赏出去,唯三眼花翎不可以捐。顶戴的规定则是,顶戴(包括官服)可能捐比自己级别高2级的,如四品官可以捐2品顶戴。捐的顶戴花翎只是一种服装上的摆显,与实际职务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可以为朝廷带来大把的银子。

武官则是太平天国后泛滥。清朝为了让官兵杀敌,许了很多官职,但清朝的武缺只有那么多,全国只有十几个提督的缺,但朝廷赏下的记名提督有几十个,怎么办?等补缺,可能补到死也补不到实缺。不过办法总是有的,于是有人的提出了高官低补,就是让这些记名提督去补总兵、副将的缺。而记名总兵则可以低补副将、参将的缺。甚至有副将补千总的缺的。虽然实缺低了,但好歹有了份工作,有份薪水,以后补较高的职务也有更多机会。而那些记名千总、把总什么的,绝大多数就只好老老实实做兵这份没前途的事业了。清朝再坏有一点好,就是不因人设岗,直至清朝灭亡,文武官一把把的,文武缺却增减不大。

至于说什么降三级留任、革职留任,那是处罚的一种。降三级(注:降级是降正不降从,正四品降三级就是正七品,从五品降三级就是从八品)留任,表示上头认可你的能力,但你筐瓢必须得罚,所以继续当任现职。拿低三级的工资,继续做以前的事,革职也一样,就是不能拿工资,以前的事照做。不过降级留任和革职留任都有年限,期满后如中途没有犯新错误,就会官复原职。
但降三级调用和革职就不同了,降三级调用就是以新品级任职,正四品降三级调用后,就只能去补正七品的缺了。革职就是革职为民。除非获得起复,才能恢复旧有品级,起复是要皇帝下旨的,机会比较渺茫的。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4-07-25 22:11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4-07-25
回 yzszgr 的帖子
yzszgr:知县、知州个人是有加衔的,就像现在个人级别可能高于单位的级别。 (2014-07-21 10:38)

知州、知县是没有加衔。有清一代,地方官中只有省一级有加衔。
加衔也分常例和非常例。

例如:
总督例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都察院的正式掌门人叫左都御史)
巡抚例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因为不掌地方,所以加衔与巡抚同
直隶、陕甘、四川总督例加巡抚衔,清末各总督除两江总督外都例加巡抚衔
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等巡抚例加提督衔
东三省总督例加三省将军衔,吉林、黑龙江巡抚则例加副都统衔

如果本地有战争,则总督可能会加兵部尚书衔,巡抚可以会加兵部侍郎衔,军务重要的,巡抚也有可能加兵部尚书衔。
加衔表示你有拥有加衔职务全部或一定额度的权利。
例如总督加巡抚衔,拥有巡抚一切权利(清朝总督偏重军事,巡抚偏重民事;太平天国后总督和巡抚有事务才逐步等同,例如太平天国时期一度湖广总督负责鄂东一切事务,湖北巡抚负责鄂西一切事务);巡抚加提督衔,拥有提督一切权利(本省不设提督);东三省的督抚加将军、副都统衔,可以节制通省八旗。
而右都御史衔、右副都御史衔与都察院正副掌门人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差别就大了。左都御史能监察所有官员,总督巡抚照样能弹劾;但右都御史衔、右副都御史衔只能监察辖内官员。
兵部尚书衔、兵部侍郎衔也一样,与兵部掌门人兵部尚书、兵部侍郎差别也大了。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4-07-25 21:59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4-07-25
清末武官的品级更混乱,当时有个说法原文记不得了,意思是有人是中少尉(千总把总),却当着统兵大将,有人是中少将(提督总兵),却当着小兵。这也是清末军衔推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存在即合理,不过研讨还是必须的~~~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4-07-25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
府州县分等并且与相应的品秩对应,是明清以前的事。明清时代除了京府京县略高,一般府州县官的品秩基本是严格固定的。
像河南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内乡县衙,修建于清末,当时主持修建的知县章炳焘为钦点的五品而非正常的七品。这只是相当特殊的个例

起码太平天国时期及以后一段时间是相当泛滥了吧。

庸闲斋笔记

职官章服之沿革
帽顶之有珊瑚、宝石、水晶、车渠,自雍正四年始。乾隆时,有请知县用蜜蜡顶者,未经议准。自咸丰兵兴以来,各军营保举及事例捐纳者夥,于是知县无不蓝晶其顶,即佐杂等官,亦多水晶、车渠者,乡镇分防之县丞、巡检,率皆红伞矣。同治乙丑,余榷盛泽厘捐,有署县丞某者,未经加衔,仍用青伞,乡民观之讶曰:“此官戴孝,所以用此伞。”闻之不禁大笑。

蕉轩随录

知县加衔
嘉庆八年九月,御史花良阿奏:“外省知县身膺民社,时有祭祀典仪,请仿照赞礼郎加衔之例,准戴六品衔顶,挂用朝珠。”等语。奉上谕:所奏殊属不通。向来恭遇坛庙大祀,朕亲诣行礼,赞礼郎等官因在朕前执事,是以准换六品衔顶,挂用朝珠,并赏穿貂,以崇体制。外省知县,虽有承祭礼仪,只系寻常祀典,获与执事,何得援引此例,辄请一体换用衔顶朝珠,变更旧例乎?原折折掷还。钦此!”军兴以来,捐例日增。各官有准捐虚衔之条,近则知县无不捐戴同知、知州衔顶,七品冠服,十百中不过二三人矣。名器之滥,是宜省也。
[ 此帖被yzszgr在2014-07-25 16:0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4-07-24
清朝的“道”算一级行政区划吗?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4-07-24
回 firestone 的帖子
firestone:清朝貌似一般都是本级,但可以有加减级,比如某人的正式官衔里可以有“加两级减三级撤职留任“等等。 (2014-07-21 13:15)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里那个余杭县知县刘锡彤好像是加知州衔的。

-------------------------------------------------------------------------------------
河南巡抚牛鉴奏为两知县加赏知州衔事
河南巡抚牛鉴跪奏,为知县催科勤奋,分别鼓励,恭折奏祈圣鉴事。
窃照:州县之官,抚字催科,并关紧要。向遇有一官,经征钱粮,连年全完者,得於照例议叙之外,奏请量加奖叙,原以重国课,而励人材。兹查:修武县额征丁地钱粮在两万两以上,现任知县冯继照自道光十四年起至十八年止,均於奏销前扫数全完,俱经按年声请议叙,并因三载全完,经部照例议,予加一级。
又,阌乡县额征丁地钱粮在三万两以上,现任知县郑永修自道光十四年起至十八年止,均於奏销前扫数全完,俱经按年声请议叙,并因三载全完,经部照例议准,不论俸满即陞各在案。
今该二县复将十九年钱粮於年内一律征完统计,接连六年,一手经征。冯继照共征完丁地正耗银一十九万八千馀两,郑永修共征完丁地正耗银二十五万四千馀两,实属征科认真,始终奋勉。
伏查:道光九年,江苏省之崇明等县,十二年,河南之偃师等县,均因缓征四五年及七八年全完,於循例咨部议叙之外,奏蒙恩准,分别加衔陞选在案,兹据两司查明,援案请奏前来合无,仰恳皇上天恩俯准,将经征钱粮六载全完之修武县知县冯继照、阌乡县知县郑永修,俱赏加知州衔,郑永修仍照例不论俸满即陞,以示鼓励之处,出自圣主逾格恩施。为此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鉴。谨奏。(此处硃批曰:“另有旨。”)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十三日
-----------------------------------------------------------------------------------

永定县志康熙本-清-佚名
卷四学校志
乡贤祠【在戟门右】。祀:

上杭县训导胡时,
武平县训导丘德馨,
常德府知府赖先,
中书科中书舍人张僖,
广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沈孟化,
贡士赠承德郎卢宝,
兴宁县知县加衔兵部主事赖维岳。
祭品【乙卯年破城,铜爵失二十三个,其炉蹲等器全失】。
羊一,豕一,盙簋一,笾豆四,爵三,帛一。
论曰:邑有先达,人所仰止。祀之乡贤,以矜式也。考旧志,自胡公而下仅七人。诸贤继起,风轨卓越,尚未请祀,谨于科名之下,传注事迹,亦三代遗直,以俟将来云。

--------------------------------------------------------------------------------------------
宦乡要则

一实缺人员调署别县先写署事衔后写本缺衔 本缺衔谓之坐衔 如有加衔者先写加衔次写署事衔未写坐衔 馀仿此
……
外官自九品以下称某大爷入品以上称某太老爷六品以上称某大老爷近日称知县加衔者亦称大老爷四品以上称某大人惟知府虽系四品只称大老爷京官七品以上如翰林院编修检讨通称大人庶吉士放过差者亦称大人御史称都老爷位至中堂者称中堂大人加御封爵者蜼平行亦不下属称呼馀类推
[ 此帖被yzszgr在2014-07-24 17:5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4-07-21
回 yzszgr 的帖子
yzszgr:知县、知州个人是有加衔的,就像现在个人级别可能高于单位的级别。 (2014-07-21 10:38) 

清朝貌似一般都是本级,但可以有加减级,比如某人的正式官衔里可以有“加两级减三级撤职留任“等等。
存在即合理,不过研讨还是必须的~~~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4-07-21
回楼上。
这个吗?还是请本坛这方面的专家来讲一下吧!
@夕阳西下  
本帖提到的人: @夕阳西下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4-07-21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府州县分等并且与相应的品秩对应,是明清以前的事。明清时代除了京府京县略高,一般府州县官的品秩基本是严格固定的。
像河南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内乡县衙,修建于清末,当时主持修建的知县章炳焘为钦点的五品而非正常的七品。这只是相当特殊的个例。 (2014-07-17 12:58) 

知县、知州个人是有加衔的,就像现在个人级别可能高于单位的级别。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4-07-18
回 环球旅客 的帖子
环球旅客:巡抚有点类似现在的政治局委员兼任地方党委书记啊。
不过你那个更准确些。比我那大概每品含金量高点,而级别介于两者之间。 (2014-07-17 21:07) 

督抚制度稳定后,巡抚只相当于普通省委书记,怎么也进不了政治局,总督相当于中共大区局的第一书记或现在直辖市、强省的一把手,才有资格进政治局。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4-07-17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以下这个类比更恰当:
正国级:万石——正一品。朝廷三公
副国级:中二千石——从一品。九卿、三辅或河南尹等(两汉);三师,骠骑大将军(唐);六部尚书、总督等(明清)
省部级:真二千石——二品。郡守、王国相; 尚书令、京府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巡抚、布政使
....... (2014-07-17 13:51) 

巡抚有点类似现在的政治局委员兼任地方党委书记啊。
不过你那个更准确些。比我那大概每品含金量高点,而级别介于两者之间。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4-07-17
回 环球旅客 的帖子
环球旅客:皇帝,国家元首
一品,正国级
二品,副国级
三品,正省级
四品,副省级
....... (2014-07-16 22:47)

以下这个类比更恰当:
正国级:万石——正一品。朝廷三公
副国级:中二千石——从一品。九卿、三辅或河南尹等(两汉);三师,骠骑大将军(唐);六部尚书、总督等(明清)
省部级:真二千石——二品。郡守、王国相; 尚书令、京府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巡抚、布政使
副省级:比二千石——三品。郡都尉、长史;尚书、上都护、 府尹、上州刺史、中下都督;  按察使、盐运使、京府府尹
正厅级:千石——四品。二千石长吏的丞、京县县令;中下州刺史;  道员、知府
副厅级:六百石——五品。大县县令;京县令;  知州、府同知
正处级:四百石——六品。小县县长; 畿县和上县令; 府通判、州同、京县知县
副处级:三百石——七品。小县县长; 中县和下县令; 州判、知县
[ 此帖被荒州邈县在2014-07-17 18:56重新编辑 ]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4-07-17
回 环球旅客 的帖子
环球旅客:感觉,府类似现在的较大的市,州类似现在的普通地级市。 (2014-07-17 12:32) 

知府不是亲民官,而知州,无论是直隶州还是属州,都是有直接管辖地盘的亲民官,这才是核心区别。
宋元时代的府州层级相同,府地位略高于州,数量也大大少于州,此时的府州才比较像现在的较大的市和普通地级市。
而明清,府已经成为中级区划单位的主流派,直隶州反而成为少数派。这个类比不甚恰当。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4-07-17
回 行者无疆 的帖子
行者无疆:知府、知州的品级其实和府、州本身的地理位置、人口有关系。府、州本身也是分等级的,有可能高等级的知州的品级高于低等级的知府,但同等级的知州的品级绝对低于知府。所以,总体上来说知府的品级高于知州。 (2014-07-16 23:39) 

府州县分等并且与相应的品秩对应,是明清以前的事。明清时代除了京府京县略高,一般府州县官的品秩基本是严格固定的。
像河南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内乡县衙,修建于清末,当时主持修建的知县章炳焘为钦点的五品而非正常的七品。这只是相当特殊的个例。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4-07-17
回 行者无疆 的帖子
行者无疆:知府、知州的品级其实和府、州本身的地理位置、人口有关系。府、州本身也是分等级的,有可能高等级的知州的品级高于低等级的知府,但同等级的知州的品级绝对低于知府。所以,总体上来说知府的品级高于知州。 (2014-07-16 23:39) 

感觉,府类似现在的较大的市,州类似现在的普通地级市。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4-07-16
知府、知州的品级其实和府、州本身的地理位置、人口有关系。府、州本身也是分等级的,有可能高等级的知州的品级高于低等级的知府,但同等级的知州的品级绝对低于知府。所以,总体上来说知府的品级高于知州。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7-16
皇帝,国家元首
一品,正国级
二品,副国级
三品,正省级
四品,副省级
五品,正厅级
六品,副厅级
七品,正处级
八品,副处级
九品,正科级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