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89阅读
  • 15回复

[省制]高陽歷史小說所載,關於1905年短命的江淮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qq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7-18
(節錄於高陽,「瀛台落日」)
   那桐與袁世凱對看了一眼,都不作聲。袁世凱跟那桐隱約談過,如果東三省設行省,一總督三巡撫,最好都能派“自己人”去。如今奕劻所說,似乎一時還無從措手,只好看以後情勢再作道理。

    此事還早,倒是有件事,兩位不妨參贊一番。”說著,奕劻從抽斗中取出一份抄件,順手交給了袁世凱。

    這個抄件是兩通奏摺。一是署理兩江總督端方代奏修撰張謇的條陳,建議在徐州設行剩另一個是監察禦史周樹模所奏,建議裁撤漕運總督一缺,說到理由,條條是道。

    漕運總督管理漕糧由運河北運的一切事務。漕船有幫,稱為“漕幫”,由明朝的“衛所”演變而來。至今還保留著沿運河的直隸、山東、江南、江西、浙江、湖廣諸衛所,每一個衛所之下,又分多少衛、多少所、多少幫。管事的首腦,在衛稱為“掌印守備”,在所、在幫稱為“領運千總”。

    明朝的衛所,本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計口授田隸屬衛所,平時為農,有事當兵,稱為“屯戶”。到清朝利用衛所運輸漕糧,屯戶只管弄舟,不管打仗,本已大失原意,自從洪楊以後,一方面運河淤塞,不通全漕,一方面海運勃興,轉輸便利,南漕一半折銀繳納,一半由海道北上,運河上漕船連檣千里的盛況,再不可見。所以各省的衛所,一律裁撤,屯戶亦與一般百姓,毫無分別。

    這一來,各省的糧道,也就次第裁減,漕運總督無官可轄,無船可管,不僅有名無實,簡直成了個贅疣,是故裁去漕督一缺,早就有人主張,只是周樹模形諸奏牘而已。

    至於張謇的條陳,著眼不在裁漕督,而在設行省。他作了一篇文章,名為《徐州應建行省議》,以為當年劉邦崛起,與項羽爭天下的這一片千里無垠,莽蕩平原,一方面“控淮海之襟喉,兼戰守之形便,殖原陸之物產,富士馬之資材”,可以自成局面;一方面“俗儉民,強而無教,犯法殺人,盜劫亡命,梟桀之徒,前駢死而後鐘起者,大都以徐為稱首。”

    久為朝廷的隱患,而“將欲因時制宜,變散地為要害,莫如建徐州為行這個“時的轄區,張謇有明確的指陳,以徐州為眾星之月,東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蘇、皖、魯、豫四省交會之區的四十五州縣。此省新建,張謇以為有“二便四要”。所謂“二便”實際上只有一便,即漕督可裁,由“徐州巡撫”兼理裁撤漕督以後所留下的“未盡事宜”。

    另外“一便”,是練兵容易。因為這個地區的民風,“樸嗇勁悍”,照張謇的估計,招募一萬人,練步隊六千、馬隊四千,如果訓練得法,只要三年的工夫,這一萬人便有足夠的防禦力量。這在魚米之鄉的江南是不可能的事。

    所謂“四要”是“訓農、勤工、通商”,地方富庶了,自然百廢俱舉,但“農工商兵皆資學問”,所以“興學”為要中之尤要。

    這個條陳,看起來很動人,可惜,紙上談兵,不容易做得到。”袁世凱將兩個抄件轉交那桐,淡淡的說:“我跟季直相處甚久,很知道他的為人,如果他入南皮幕府,賓主一定相得。”

    這是隱隱譏刺張謇不免書生之見。奕劻點點頭說:“我亦是這麼想。不過,張季直以狀元居鄉,過去劉峴莊很看重他,聽說他在南邊很有號召力,大家就覺得他的條陳,不能不用,而要用又實在很難。軍機處把原件轉到政務處,為的集思可以廣益。慰庭,你是奉旨參與政務處的,不妨切切實實說一個意見,我好跟大家去斟酌。”

    袁世凱對張謇的這個條陳,實在不感興趣,主要的是覺得徐州設省這件事,根本就是空談。不談“四要”之難,只說劃定轄區,牽涉到四省,便不知有幾許分歧的意見。

    不過,朝廷有大政,每先諮詢北洋,他已恢復了當年李鴻章所擁有的地位與權勢,倘或緘默不言,無異自貶自削,因而想一想說:“漕督可裁是不易之論,江淮遼闊,江甯藩司照應不到,亦是實情。我以為不妨就此兩點去斟酌折中,期於允當。至於分割四省四十多州縣,合為一省,疆界的變更最容易發生糾紛,這在承平時期,尚且要慎重,何況當今之世。”

    對!一動不如一靜!”奕劻很起勁的說:“我的宗旨定了。”

    袁世凱頗為欣慰。但不是他的主張得以實現,而是奕劻的唯言是聽。不過口中還得謙虛一番。“我亦是想到就說,話不一定對。”他說:“請王爺再多聽聽別人的意見。”

(中略) ...

轉眼年下了。徐州設省這件事,必須在年內辦出一個結果,因為分劃疆土,改變建制,正好趁改歲之初,除舊佈新,自成段落,辦理一切改隸移交的手續,以光緒三十年年底為准,界限分明,可以省好多事。

    就是為了省事,不但王文韶、鹿傳霖與新補不久的軍機大臣榮慶,聽從奕劻的意見,瞿鴻璣亦覺得改漕督為巡撫,不失為綜核名實,順理成章的事。於是援引史實,親自擬了一個奏片,駁張謇之議。

    張謇特重徐州,所以要駁他就得講個徐州並不重要的道理。“徐州在江蘇,地居最北,若於平地創建軍府,既多繁費,所分割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四十餘州縣,亦涉紛更。今昔形勢,遷變無常,漢末迄唐,淮徐代為重鎮;宋及金元之際,徐已降為散州。至明以來,則重淮安,曆為前代漕督及國初廬鳳巡撫,後改漕督駐紮之地。及江南河道總督裁撤,漕督移駐淮城迤西之清河縣,實為綰轂水陸之沖,北連徐海,南控淮陽,地既適中,勢尤扼要。”

    接下來是論漕督原有管理地方之責:“伏查前明初設漕運總督,即兼巡撫地方。國朝順治六年,裁廬鳳巡撫改漕運總督,仍兼巡撫事。漕督之兼巡撫,原為控制得宜,現漕務雖已改章,地方實關重要,與其仍留漕督,徒攤虛名,不如徑設巡撫,有裨實用。”

    理由說明,奏陳辦法:“臣等共同商酌,擬將漕運總督一缺,即行裁撤,改為巡撫,仍駐清江,照江辦巡撫之例,名為江淮巡撫,與江蘇巡撫分治,仍歸兩江總督兼轄。一切廉俸餉項,衙署標營,均仍其舊,但改漕標副將為撫標副將,以符定章。”

    定了江淮巡撫屬下的官制,再定江淮巡撫的轄區。這比定官制更容易,原封不動地轉一轉手就可以了。

    因勢利便,亦由江蘇的建制與他省不同。他省都是一省一藩司,唯獨江蘇有兩個,一名江蘇藩司,隨江蘇巡撫駐蘇州,一名江甯藩司,隨兩江總督駐江甯。江蘇藩司管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及太倉直隸州、海門直隸廳。江甯藩司亦管四府,江甯、淮安、徐州、揚州,另轄兩個直隸州,南通、海州。涇渭分明,久如劃疆而治。如今在長江以北設巡撫,與蘇松常鎮的關係淺,而與江淮徐揚的關係深,所以,“應將江寧布政使及所轄之四府二州,全歸管理。巡撫所駐,即為省會。江甯布政使應隨總督仍駐江甯,總督在江南,巡撫在江北,既無同城逼處之疑;江甯六府前隸蘇撫者,即改隸淮撫,亦無增多文牘之擾。”

    寫到這裏,瞿鴻璣自覺這番更張,解消了一個棘手的難題,得意之餘,奮筆直書:“不必添移一官,加籌一餉,而行省已建,職掌更新,建置合宜,名實相符。”他這樣自誇,同官亦紛紛表示贊許,於是在封印以後的十二月二十二,明文頒發上諭,如奏施行,並規定新建行省,由兩江總督兼轄。

    消息一傳,江蘇的京官奔相走告,譁然惶然,新年團拜,無不以此為話題,大致憤慨,決定上疏力爭。其時江蘇京官名位最高的是兩個狀元,一個是同治元年壬戌狀元,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徐,嘉定人;一個是同治十三年狀元,都察院左都禦史、南書房行走陸潤庠,蘇州人。徐年紀大了,不願多事,便由陸潤庠領銜出奏。

    江蘇人,尤其江南的江蘇人,最不滿的是將江蘇無端分隔為兩剩譬如前堂後軒一座成格局的住宅,忽而為人封閉中門,割去了一半,門面依舊,堂奧已淺,自然不能甘心。不過,這層理由,列為有“關係者三”。第一有關係是“江淮、江蘇,若合為一省,則名實不符。昔有控扼兩省設為重鎮者,如國初偏沅巡之例,至一省兩撫,向無所有。現在湖北、雲南本有之巡撫,甫經議裁,而江南一省忽然添缺,未免政令分歧。”

    其次,“蘇淮若分兩省,則要政首在定界。自古經劃疆裏,必因山川塞,以資控制,設險守國,蓋在無事之時,溯自蘇皖分省,亦非復舊時形勝,而蘇省跨江,尚有徐淮得力,據上游之勢。今劃江而治,江蘇僅存四府一州,地勢全失,幾不能自存一省,較唐之江南道,統州四十二,宋之江南路,統州十四,亦複懸殊。”

    惟南宋浙西一路,僅有三府四州,此偏安苟且之圖,非盛朝所宜取法。至巡撫藩司,專管地方之事,例駐省城,今設省清江,舍臨江扼要之名城,就濱河一隅之小邑,似亦未甚得勢。”

    接下來的“其有關係者三”,其實是最有關係的一個理由,即為省分的大小,省大不在幅員,而在戶口,戶口繁密,稅賦旺盛,地小亦為大省,倘或地廣人稀,幅員雖廣何益?但戶口繁密,總亦須有地可養,過於局促,施展不開,亦不能其為四方觀瞻的大剩江蘇之不宜,亦不應分割,由此處著眼,自然振振有詞。

    這段文章,先由規制講起,論省分之大小:“國朝經制,分省三等,蓋因戶口之多寡,亦視幅員之廣狹。各行省中,惟山西、貴州兩小省,幅員最狹。今蘇淮分省,江淮地勢較寬,僅及中省,江蘇則廣輪不足五百里,較山西、貴州,殆尤褊小,勢不能再稱大剩”江蘇不成其為大省,後果如何?簡單明瞭地說:“若改為小省,則一切經制,俱需更改,而籌餉攤款,尤多窒礙。”所謂“一切經制,俱需更改”,首先是吏部簽分候補人員,江蘇便容納不了那麼多!而最厲害的是:“籌餉攤款,尤多窒礙”這八個字,因為朝廷若有征斂,不管是額內正用如練兵經費等款項的籌措,或者臨時需要集資,如慈禧太后萬壽,舉行慶典,各省被責成必須依限繳納的“攤款”,江蘇總是高居首位,即以江蘇膏腴之區,而又為大省,怎麼樣也推託不了。如果江蘇改為小省,則前面已經說過,“因戶口之多寡,亦視幅員之廣狹”,雖為膏腴之區,無奈幅員太狹,盡可據理力爭。

    其“有關係者四”,說來亦是氣足神定:“漕運總督所委漕務人員,皆系地方官吏,又有屯政軍政與地方相附麗。定例兼管巡撫事者,所以重其事權,初不責以吏治。”這是隱然駁斥漕運總督兼有巡撫職責之說,以下便正面談到,江甯藩司,力足以顧江北。“淮徐之去江寧,遠者僅數百里,不為鞭長莫及。而三府二州之地,特設兩道一鎮,固已控扼要區,佈置周密。其地方要政,向由藩司秉承總督,以為治理,曆久相沿,未聞有所荒脞。今之改設,似出無名。”

    無名”猶在其次,難在執掌許可權,有所衝突。“若江寧辦事,悉仍舊貫,則江淮巡撫,虛懸孤寄,徒多文移稟報之煩,無裨吏治軍政之要。”

    行文到此,下面這段結論,自然擲地有聲:“江蘇跨江立省,定制已久。疆宇宴安,官吏無闕。朝廷本無分省之意,江督亦無廢事之虞。顧以裁漕督而添巡撫,而設巡撫而議添行省;辦法既超乎倒置,定章必歸於遷就。”

    以下引用同治三年禦史陳廷經條陳“變通疆輿”,曾國藩駁倒此舉有兩句警語:“疆吏苟賢,則雖跨江淮,而無損乎軍事吏事之興。疆吏苟不賢,則雖劃江分治,而無補於軍事吏事之廢。”

    其時江南初定,一切庶政頗多興革,大致地方督撫自己認為可行,往往先付諸施行,然後奏報朝廷,皇帝批個“知道了”,或者“該部知道”,便成定案。

    但如陳廷經此奏,是少數慎重處理的大政之一,奉旨先交兩江總督曾國藩等,“酌度形勢,妥籌具奏”。

    曾國藩主稿的複奏,亦是十分經意之作,引據古今,斟酌至當,才得出一個“此等大政,似不必輕改成憲的結論。”

    陸潤庠領銜的這個摺子,特為引述這段往事,恭維當時君臣:“仰見廊廟之虛懷,老臣之深識”,認為前事不遠,可備稽參。

    結論是要求重議。政務處奏定的會議章程,共計七條,第二條規定:“查內政之關係者,如官制裁改,新設行省等類,由各衙門請旨會議,或特降諭旨舉行。”與此正相符合,所以奏摺上很委婉的說:“立法期於必行,更制亦求盡善。可否援照新章,恭請飭下廷臣會議,並飭下沿江督撫一體與議,複奏請旨遵行,俾見朝廷有博采群言之美,無輕改成憲之疑。臣等籍隸該省,情形稍悉,不敢有所見而不言,謹繕折具陳,不勝待命惶悚之至。”

    奏摺一遞,當然發交軍機。奕劻事先雖有所聞,只當江蘇京官是因為無端失地而不滿,可以用一頂大帽子把他們壓了下去,及至細看原折,頭頭是道,不由得愣住了。

    其餘的軍機大臣,傳觀了這個摺子,亦都面無表情,唯有瞿鴻璣,不便裝聾作啞,想一想,大聲說道:“江淮設省,原是為了漕督已裁,地方不可無大員主持,事非得已,江蘇京官應該體諒朝廷的難處。如今明詔已發,通國皆知,何況漕督亦已改授為淮撫,朝廷莫非還能收回成命?”

    只有暫時壓一壓再作處理。不過,”奕劻問道:“上頭問起來,該有話交代。”

    上頭問起,我有話答奏,只要江蘇京官不鬧,慢慢兒可以想法子。”

    子玖,”奕劻問:“請你告訴我,這個法子怎麼想?”

    無非顧全朝廷的威信,慢慢兒想法子補救。”

    好!”奕劻想得了一個辦法,“你我分任其事,上頭問道,請你擔當,江蘇京官,我去想法子安撫,請他們別鬧。”

    是了,我聽王爺的吩咐。”

    於是帶著原折進見,慈禧太后第一件事就是問這一案。

    他們的話,也不能說沒有道理。”她說:“當初是辦得太草率了一點。”

    是!”奕劻回頭望了一下。

    原折自然言之成理,不過有些話是避而不談。江淮一帶,南北要衝,民風強悍,從前是出撚子的地方。漕督、河督兩標兵,加上淮揚鎮總兵的各營,亦不見得能應付得了,如今漕督一裁,漕標移撤,江淮之間,伏莽四起,將成大患,所以不能不設巡撫鎮守。至於江蘇雖分割為兩省,就兩江總督而言,仍是整體,一切錢糧征派,應該不受影響。地猶是也,民猶是也,倘以省分大小為藉口,對征派故意推諉規避,其心就不可問了!”

    這番振振有詞的話,慈禧太后覺得亦很不錯,便即問道:“且不說誰對誰錯,江蘇京官既然有這麼一個奏摺,總得處置才是!”

    是!”瞿鴻璣答說:“原折亦只是奏請會議商酌,並飭沿江督撫一體與議,本來亦是件從長計議,一時急不得的事!”

    好,你們先商量著看。”

    一件大事,就這麼輕描淡寫地讓瞿鴻璣暫且敷衍過去了。

    接下來便是奕劻去安撫江蘇京官了。

    他是採取的擒賊擒王的辦法,傳個帖子專請陸潤庠吃飯,不提正事。飯罷又看奕劻的收藏,到得起更時分,陸潤庠起身告辭,奕劻方始問道:“鳳石,我想起件事,你們遞那個摺子,是怎麼打算著來的?”

    王爺明鑒,茲事體大,總期斟酌至善,庶無遺憾。”

    誠然,誠然!不過,鳳石,我要請教,如果你我易地而處,我該怎麼處置?”

    這句話將陸潤庠問住了,想一想答說:“似乎不能不召集會議。”

    召集會議的上諭怎麼說?要皇上認錯,收回成命?”

    這一問不難回答“召集會議就是。不一定要見上諭。”

    是了!謹遵台教。”奕劻拱拱手說:“鳳石,咱們就此約定,會議我一定召集,上諭可是不發了!”

    是!”

    只怕貴省有人等不得,又遞摺子來催,如之奈何?”

    請王爺釋懷,王爺肯全我江蘇疆土,大家自然耐心等待,我回去告訴同鄉就是!”

    好!請你務必都通知到,尤其是貴省的那班都老爺,我實在惹不起。”

    陸潤庠笑了,忍不住說一句:“王爺大概吃過都老爺的虧!”

    不談,不談!”

    彼此打個哈哈,一揖而別。

奕劻實踐他的諾言,主張裁撤江淮巡撫,但支持出自袁世凱而由署理江督周馥出面所奏的建議,另設統兵大員鎮懾梟盜。上諭中說:“現據各衙門說帖,改設巡撫,諸多不便,擬改設提督駐紮者居多。複經查核周馥所奏,亦以分設行省,不如改設提督駐紮為合宜。該署督身任兩江,更屬確有所見,擬請即照該署督所請,改淮揚鎮總兵為江淮提督,文武並用,節制徐州鎮及江北防練各營。”

    江淮提督之設,既然重在鎮懾梟盜,自必加重法治,因而又規定,“以淮揚海道兼按察使銜,凡江北梟盜重案,應即時正法,軍流以下人犯,歸其審勘,毋庸解蘇,以免遲滯。似此江北文武均有綱領,江淮巡撫一缺,自可無庸設立,舊有漕標官兵,即作為提標,以重兵力。惟淮、徐各屬,向為盜賊出沒之區,現既裁撤巡撫,改設提督,應即令該署督將營伍重新整頓,認真訓練,以重地方。其餘未盡事宜,應由兩江總督、江蘇巡撫,悉心酌議,分別奏咨辦理。”

    這道上諭擬得不甚高明,支離含糊,條理不清,加以這天正碰上慈禧太后情緒不佳,因而大挑毛玻用字不妥的,自然即時改正,辦法有出入的,便很費一番口舌了。

    怎麼叫‘文武並用’?”

    為了“文武並用”四字,在軍機處便起過一番爭執。“提督”的全名是“提督軍務總兵官”,尊稱“軍門”,依綠營編制,為一省最高的典兵官。品級與總督、駐防的將軍相同,都是從一品,但身分職掌不但不能比總督、將軍,甚至連從二品的巡撫都不如。因為總督、巡撫照例帶兵部尚書、兵部侍郎銜,掌管軍政,便可節制武將,提督見了比他低兩級的巡撫,亦須“堂參”,更無論總督。

    總督、巡撫照例又帶右都禦史,右副都禦史,身分等於都察院的堂官,提督若有不聽指揮,不遵調度情事,可以指名參劾。封疆大吏參屬下文官,容有不准之時,如參武將,那怕是戴紅頂子的提督、總兵,無有不准的。為此同治六、七年間,撚匪初平,宿將紛紛解甲,如已封男爵的直隸總督劉銘傳堅臥不起,就因為覺得武職官太委屈的緣故。

    如今說是提督可以文武並用,在瞿鴻璣看,即等於文武不分,身分相等,是屈辱了文官,就象徐世昌以翰林帶獅子補那樣,不倫不類,自貶身價,所以提出反對。

    這“文武並用”的主意,是袁世凱想出來的,作用是:首先,幕僚中知兵的文士,亦可放出去自張一軍;其次,提高武職官的身分,亦就等於提高他這個並無功名,幾同行伍出身的總督的身分。有此兩層重要關係,所以奕劻堅持原議。瞿鴻璣雖蒙慈禧太后賞識,到底敵不過奕劻是軍機領班,只得讓步。

    此時慈禧太后亦以此為問,瞿鴻璣自是暗暗稱快,側耳聽奕劻答奏:“文武並用,不拘資格,調度比較靈活,亦容易獎進人才。”

    這“不拘資格”四字說壞了。“任官當差,豈可不講資格?”慈禧太后問道:“文武異途,各有所長,混雜不分,將來要整頓吏治就吃力了!”

    回皇太后的話,”奕劻的口才亦不壞,從容說道:“文武異途,是因為從前的武將,大多行伍出身,目不識丁,所以不能混雜。自新建陸軍以來,將弁都是學堂出身,留學東西洋的亦不少,不比從前的武官。如今整軍經武,為了鼓勵人才從軍,似不妨量予優容。再者,各省練兵,主事者雖為武將,每每以道員任用,名實不副,無如文武並用,量才器使,反倒比較切實。”

    這番話不易駁倒,慈禧太后以不再往下談作為默許,但另外又挑了一個毛病,“江淮提督的轄區是那些地方?”她問。

    西起徐州,東到海邊,都是江淮提督的轄區。”

    海州不包括在內?”

    包括在內。”

    海州是直隸州,既然包括在內,就不該叫做江淮提督。”

    慈禧太后振振有詞地質問:“這不也是名實不副嗎?”

    奕劻語塞,唯有碰頭。於是瞿鴻璣向上說道:“江淮提督名不副實,似乎可以改為江北提督。”

    對了!”慈禧太后是嘉許的語氣:“這個名稱就醒豁了。”

    這一關總算過去了。緊接著江淮巡撫裁撤改設江北提督的上諭之後,先以淮揚鎮總兵署理江北提督。過了幾天,奕劻奏請簡派練兵處軍政司正使,候補道劉永慶署理江北提督,賞給兵部侍郎銜,所有江北地方鎮道以下,均歸節制。武能管總兵,文能管道員,無異別設一巡撫。此人是袁世凱特保過的,自然算是北洋一系,袁世凱的勢力,彰明較著地伸入了兩江地界了。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hqq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7-18
江淮省的存在只有三個月。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905年1月27日),清朝政府裁撤漕運總督,同時將江寧布政使轄區的江寧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四府和通州、海州兩直隸州,新設為江淮省。次年三月十七日(1905年4月21日),清廷下令裁撤江淮巡撫,江淮省重新並回江蘇省,將淮揚鎮總兵改為江北提督。

決策之前因後果,更張之轉折,高陽小說之記載,還比一般史料詳細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7-18
江苏南北差异太大,还是应该分省
南京直辖,江北自成一省,苏南浙北皖南为一省
既要反对五毛,更要反对美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7-18
回 hqq 的帖子
hqq:江淮省的存在只有三個月。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905年1月27日),清朝政府裁撤漕運總督,同時將江寧布政使轄區的江寧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四府和通州、海州兩直隸州,新設為江淮省。次年三月十七日(1905年4月21日),清廷下令裁撤江淮巡撫,江淮省重新並回江蘇省,將 ..(2015-07-18 15:12)嬀/color]

相当于江宁布政使的地盘设了江淮省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7-19
他也是综合各个史料。他这里所说的所有资料性内容,我在其他资料中都见过。
其实主要就是引用了几个折子(都有档的),对折子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加上一些小说必要的剧情。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7-19
写的挺详细的
枫下的阳光,是渐行渐远的回忆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7-19
白話歷史讀物陶傑最推祟高陽。
[ 此帖被南天國士在2015-07-19 15:54重新编辑 ]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7-24
后世评价江淮设省一事,批评就是说"因陋就简"。先前分省从没有那么草草了事的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07-25
回 keating 的帖子
keating:后世评价江淮设省一事,批评就是说"因陋就简"。先前分省从没有那么草草了事的 (2015-07-24 07:39) 

还一个观点是,弹丸之地设省。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7-28
淮北设省窮窮聯合。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5-08-23
江甯藩司这里的正体字“江甯”怎么会用这个“甯”,不是应该用“寕”的么?


确认原来江甯藩司的江“宁”繁体的“甯”而不是“寕”?

因为如果我没记错,甯字读去声第四声啊,而江宁的宁字是第二声~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5-08-23
回 papa 的帖子
papa:江甯藩司这里的正体字“江甯”怎么会用这个“甯”,不是应该用“寕”的么?
确认原来江甯藩司的江“宁”繁体的“甯”而不是“寕”?
....... (2015-08-23 00:00) 

你最后一段说的没错……

所以我也很讶异很多清代的地图上宁波的【宁】字也写作甯……
007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5-08-23
回 nb_fx 的帖子
nb_fx:你最后一段说的没错……
所以我也很讶异很多清代的地图上宁波的【宁】字也写作甯…… (2015-08-23 10:21) 

道光帝旻宁的避讳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5-08-23
回 papa 的帖子
papa:江甯藩司这里的正体字“江甯”怎么会用这个“甯”,不是应该用“寕”的么?
确认原来江甯藩司的江“宁”繁体的“甯”而不是“寕”?
....... (2015-08-23 00:00)

翻开《清史稿》繁体中文版,地理志中有3个宁字,寧甯寗。同一个省份要么全部用寧,要么全部用甯,要么全部用寗。介于清史稿的作者甚多,很多参与者就只写几卷,可以判断地理志至少有3个作者,一个爱用寧,一个爱用甯,一个爱用寗。
回头查《清实录》《民国三年年各省区域沿革一览表 》,全部是寧。

以《清史稿》证明,寧甯寗可以通用。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5-08-24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翻开《清史稿》繁体中文版,地理志中有3个宁字,寧甯寗。同一个省份要么全部用寧,要么全部用甯,要么全部用寗。介于清史稿的作者甚多,很多参与者就只写几卷,可以判断地理志至少有3个作者,一个爱用寧,一个爱用甯,一个爱用寗。
回头查《清实录》《民国三年年各省区域沿革一览 .. (2015-08-23 18:48) 

可是理论上来看,就地名上,是不是应该寧甯通用第一个多一点?
因为我知道还有个姓氏是寧甯分开的,简化后,第一个变成了宁,第二个还是甯没变啊。

考虑如今新闻很头条的宁泽涛,大家都为这个字的繁简体写法和读音纠缠不清。

聊斋和电影中的宁采臣,正体字里面,是寧采臣还是甯采臣呢?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007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5-08-24
“寧”字的避讳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成书于乾隆年间,故书中要避皇帝的名讳有玄烨、胤禛、弘历(繁体),其过录本、再过录本、整理本还要避颙琰的,甚至旻寧的讳。由于烨、胤、历、颙、琰、旻等字在书中未出现,故要避讳的仅玄、禛、弘、寧四字。其中,玄字可抄成缺最后一点或用“元”字替代,禛字可用“贞”或“祯”代替;弘字可抄成缺最后一点或用“宏”字替代。
寧字如何避讳?
将寧字写成“甯”是避讳,如纪昀的《阅微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图一):
景州甯逊公,能以琉璃舂碎调漆,堆为擘窠书。([1]P261)
《阅微草堂笔记》是以清道光十五年刊本作标点的底本,以文明书局《清代笔记丛刊》本等作校,虽用简体字再排版,但“甯”是原字。
将寧字印成“寕”也是避讳,如清林春祺福田书海铜活字印本《音学五书》叙(图二):
吴门顾寕人家传诗学,天才渊悟。([2]P163)
该书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印本。
这样,就有一个问题:现存的《石头记》、《红楼梦》古抄本中,大都将“寧国府”抄成“寕国府”,那末这些抄本是避道光的名讳吗?只有对“寕”字的来源了解后才能作出判断。我见到最早的“寕”字出于南宋世称“吴七郡王”吴琚行书五段卷(图三):
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寕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3])
余者如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李卫奏报直隶各属秋收分数折》(图四):
又蒙皇上开诚指示,甫承天语,寕敢遽忘于心尚存私意。([4]P40)
由于“寕”字流行较早,故用它来判别抄本年代是不可靠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