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超大规模的农业城市
农业部科教司《美丽乡村》课题研究组组长 胡石英
关于“三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过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摆脱目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形成大规模、大农业的生产格局,使我们的高科技手段和整个社会的各方面搭配起来,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根本出路;第二个关键问题是,高科技手段如何运用到“三农”问题上来。我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当时得到了农科院、陕西省、山西省和杨林示范区的支持,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仅凭我个人能力无法完成,必须是全省乃至全社会共同完成的任务。
通过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我提出了“美丽乡村”的概念。“美丽乡村”不是让房地产下乡,因为“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业问题,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农村和农民问题也解决不了。
我认为目前应另辟天地,建设超大规模的农业城市,使得农业工业化、农民职工化和农村城市化,这种超大规模应该在一百万亩左右为一个点,人口应该在50万人左右,这样的点建在什么地方呢?最适合的地方就是边疆地区,也就是在国家未利用土地进行这样的建设,像设施农业搞得好的以色列、荷兰、西班牙,他们的特点就是缺水、少地。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很辽阔,但是缺水、少地也是和他们相同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建立设施农业,一定要建在荒漠的地方,而不是建在很好的耕地上,他们觉得这个没有道理。为什么他们会搞得那么好呢?以设施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投入产出比是大田农业的几十倍,荷兰甚至认为是一百倍,如果我们按照十倍来计算,全国如果建立200个以设施农业为主的农业城市,我们的粮、棉、油、麻供应就完全自己完成,规模大了以后所有的东西不会被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成本就会一而再再而三降低,形成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自主解决我们的主要粮食供应问题。
这样的平台最适合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因为它不受任何的阻碍,不需要教育农民就可以完成,而且可以管理得很严格。它的社会意义在于要动员全国的工农商学兵共同来完成“三农”问题,共同来面对“三农”问题,在这样的城市里,主要动员的复转军人、知识青年,我们采取的是“室内形式”。我曾经研究了一套理论,关于现代城市建设,叫生态综合体,用这样的形式人们生活是相当舒适的,尽管在很荒漠化的地方,但是他本身生活是很好的。
这种设施农业也是非常节约用水的,虽然水是需要的,但是匮乏不了,蒸发了还是在室内,所以用水量只需大田农业的1%以内就可以解决。在这种荒漠化的地方,我们并不是很缺地下水,新疆地区、内蒙地区,地下水还是相当丰富的,但是不可以用,因为怕抽上来就回不去了,地下水位越来越降低,就没办法了。如果搞设施农业就完全可以用,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建成世界上农业强国、农业大国。
我们要相信可以用高科技手段超越世界上各种各样关于农业生产的办法,这个是完全有把握的。现在问题是很多农业科研专家的技术往往无法下乡,不能面对农民去实施,因为人家不相信,没有办法完成课题,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在我说的农业城市里应用这些就变得非常容易。
我们现在的农村怎么办呢?建成一个农业城市就可以解放一大片农村,农村就退耕还林,大量的绿化。绿化一定不要像现在有些林场的做法,单一树种这个是不恰当的,要多树种协同种植,形成一个完全野化的生存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可以大量的种植野果、野菜、中草药,它们的价格比粮食价格要高得多,这样人们就愿意从事这样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强度很低,不需要天天去耕种、除草。
在比较适宜生存的地方,建立以生态综合体为主的小城镇,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解决从教育到医院的方方面面,也可以成为最好的接待旅游的地方。人们平时生活在城市里,一到放假的时候,就去这样的地方旅游,因为这儿有各种各样的野味,包括放养的鸡鸭,会产生很良性的循环,作曲家、小说家、诗人、画家都愿意到这定居,这儿的生活非常田园化,非常好。
粮食在农业城市里是最容易保管的,因为城市都很干旱,粮库可以使得粮食长期良好的保存,粮食供应应成为全社会的行为,不是什么事都找农民去办,这也不仅仅是农业部去管,其实应该很多部委结合起来,很多大学研究机构都应该面对“三农”去做自己的贡献,把这个事情弄好,我相信用不了三十年,我们就可以完成这样一个步骤。这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在这种基础上就可以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我们应该相信,用三十年的时间,我们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我们在这种环境下生活是完全有希望的,现在具备发展农业城市的条件,至于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我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这些问题大家如果细细地按这个思路去想,就会知道我说的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的,这将是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实现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