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南城市群 哈长城市群能否升级为哈大城市群?
作者:王晓玲,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从事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文化的研究。
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建立“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就已闪亮登场,“两横”是陇海亚欧大陆桥和长江沿线,“三纵”是沿海、京广和包昆通道沿线。“两横三纵”之上,不仅分布着已跨入世界六大城市群的长三角城市群,正在奔向世界级城市群的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还有10多个方兴未艾的区域性或地区性城市群。将这些城市群串联起来,覆盖了东中西部大半国土。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城市群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为国脉之所系。目前,发达国家大城市群对GDP的贡献已超过50%。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三大城市群,对全美GDP贡献已达到67%;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对全国GDP贡献率达到75%。
近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城市群发展战略,并延续“两横三纵”的城市群发展思路,在建设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同时,优化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张全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上,东北地区的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双双上榜。
被一个圆圈框定的辽中南城市群看起来和中原、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并无二致,同属发展壮大之列,谁能想到,在中国城市群发展历史上,它曾属于鼻祖级。上世纪80年代,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体系完整、交通运输网络发达的城市区域,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引起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上海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6城市)是讨论的热点。那时,别说是关中、兰西等目前正在培育的城市群,就连现在风头正劲的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连概念尚未形成。尽管经历了理论上、实践上的波折,上海经济区最终成长为雄踞世界的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经济区则正向一体化的京津冀城市群迈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却未按照当时的设想,“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构成世界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用它崭新的面貌震惊整个世界”,只是与以大连为中心城市的辽南城市群合拢,成为辽中南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进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城市群发展战略中,使辽宁10多年来东奔西突的城市群发展战略又回到了出发之地。30多年前,学界关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豪迈构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基础、城市化水平、空间优势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之后的辽中南城市群更是具有完备的城市规模体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构成的等级规模体系均衡、合理,呈现金字塔式结构,为协调发展,强化城市群整体功能打下了空间基础。较之于国内其他城市群,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资源,有利于推进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形成区域共同市场。但是,这样的优势资源未被充分利用,2005年辽宁实施沿海开发、开放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应运而生,还与沈阳经济区(其主体框架为原来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一样,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后来的突破辽西北战略,辽宁三大城市群囊括了全省所有城市。这种看似精密的设计之下,恰恰忽略了城市群自身的发展规律。10多年来,辽中南城市群的推进被搁置,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经济区虽发展得有声有色,却未能产生一个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城市群。期间,沈阳经济区曾有过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想,可人口规模、经济聚集力、城市数量均不足以支持其进入世界级行列。看来,城市群的发展也需要聚精会神!
哈长城市群虽为国内城市群新锐,可后来者居上,城市群规划已于2016年2月获国务院批复,哈长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规模、产业发展都有了具体指南,未来前景可期。
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目前还是哈大城市走廊上两个独立的城市区域,但是,哈大高铁的开通已使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的空间距离大为缩短。如果辽中南城市群与哈长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的发展态势,完全可以升级为规模等级更高的哈大城市群,在城市群发展的舞台上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