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653阅读
  • 64回复

[京府直隶]分属父子俩的南京北京 两京制的成本与风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04-09
《国家人文历史》 2014008期的封面主题是“迁都”。下文是其中之一

分属父子俩的南京北京 两京制的成本与风险
作者/十年砍柴 《国家人文历史》2014008期

清顺治十七年(1660 年),距崇祯煤山自缢已经16 个春秋了。尽管南明永历帝的流亡政权还存在于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但大多数士民相信:大明朝是真的亡了。这年秋天,大儒顾炎武在江宁(南京)城,写下了一首风格凄凉的诗《重谒孝陵》:
旧识中官及老僧,
相看多怪往来曾。
问君何事三千里,
春谒长陵秋孝陵。
明亡后,以遗民自居的亭林先生数次拜谒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郊外的陵寝孝陵。这一年他更不同寻常,春天在北京城北郊的昌平拜谒埋葬明成祖的长陵,秋天又赶到南京孝陵来谒太祖。
孝陵和长陵,对南京和北京而言,极具象征意味。这两座大明的都城,可以说分别是属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的都城。

北京:高度“胡化”的土地
不知道顾炎武在孝陵前,会不会回忆起春天在北京城看到的人与事。皇都尚在,衣冠已非,紫禁城里住着的已经是来自关外的满人爱新觉罗氏。而江宁府城南京,虽然仍是东南膏腴之地的中心城池,但已非前明时的留都地位。它与北京不再是分据南北要津的两大都城,在政治地位上,和其他的名城如杭州、苏州、成都一样,必须仰视北京。
满清和蒙元一样,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征服了南面文化更发达、人口更多的汉族而入主中原。对中华的士民来说,满清皇帝是征服者,满清朝廷是外来政权。而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和蒙古人一样,他们把整个中国看做自己的战利品,无论对关陇、幽燕、齐鲁、河洛,还是江南、巴蜀、岭南,一视同仁皆是其新占的地盘,他们重视的是自己发家的关外或漠北,那里才是他们的“老营盘”,是留后路的地方。
而明朝则不一样,这是赵宋灭亡后近一百年,一个将“鞑虏”驱逐出去光复中华的汉族政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少见的北伐而非南下统一中国的政权。江南,才是他们的根本重地,是朱明王朝的发祥地。而且,当明朝的大军在徐达、常遇春率领下攻占元大都,收复幽燕之地时,这块土地从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开始,经辽、金、元,已被异族统治了四百余年。可以说,这是一块高度“胡化”的土地。明朝的“两京制”,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尽管,其直接的原因乃是朱明王室的一场内讧——燕王朱棣取代了侄子建文帝登上皇位。
定都问题是朱元璋的心病在元末群雄并起时,朱元璋从自己的老家淮河流域一带经营,一点点向南扩充,取应天(南京),占浙西,“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南京附近的州县是其取得天下的根据地。他建都南京后,扎稳基本盘,进而挥师北上是明智的选择。
南京对朱元璋而言,在削平南方群雄后建立政权的初期是最合适的政治中心。一旦北伐成功,将蒙元皇帝逐到漠北,从西北嘉峪关一带,到关东白山黑水之地,都属于大明朝时,处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城便不是合适的都城。
从朱温灭唐,经五代十国大乱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从东、西竞争变成了南、北竞争。朱温灭唐前,无论是周武王东征灭商,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还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两朝依据关陇集团统一中国,关中一直是统治者的根本重地,他们针对西北要重点防范的是游牧民族,依靠函谷关进可谋东部富饶之地,退可“一丸泥封”,保持根本之地。长安、洛阳的两京关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从赵宋开始,东西关系转为南北关系,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最大的威胁是北部的游牧民族,因此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成为了“南北竞争”中最重要的据点。汉族政权失去它,必然只能偏安南方;游牧民族占有它,则可挥鞭南下。
朱元璋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知道要维持一个疆土远超宋朝、不亚于汉唐的大帝国,南京并不是合适的首都。在位三十一年内,定都问题几乎成了朱元璋一块心病。历鉴前朝,凡定都金陵者,多是偏安,且国祚不久,朱元璋很忌讳这点。南京距离北部边疆千里之遥,天高地远,鞭长莫及,难以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而且南京附近的吴越之地比外省太过富饶,反而容易使皇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视边患为无关痛痒的小问题。
北京做都城最具战略价值,然而当时明朝军队刚刚从元朝手里收复大都,城池和周边州县还欠繁华和富裕,且胡化了四百余年,与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有隔膜,对主要生在江淮、浙西的明朝开国功勋集团来说,定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区,心里总是不踏实的。朱元璋还曾派太子朱标巡查长安、洛阳和开封,想选择汉、唐、宋的故都为首都,然而经过一次次战乱,关中已经残破,丧失了作为一个大帝国都城的条件,洛阳亦是如此。开封处在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最易受敌,战略位置很不适宜。
朱元璋甚至想把首都迁到故乡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皇帝故乡作为龙行之地升格为凤阳府,将凤阳定为中都,派官员督民工在此进行多年营造宫殿,把老家建设得富丽堂皇。但营建凤阳府不过是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实现一种“富贵还乡”的人生理想而已,和外地发财的人回老家买地、建豪宅一样,精神层面的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定都南京,对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来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终其一生,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南京:朝廷的备份
朱元璋死后,被葬在南京郊外的孝陵。从登基到驾崩,南京城深深地打下朱元璋个人的烙印。生前困扰他的定都难题,竟然在其死后,因为叔侄阋墙而得到解决。性格、才略酷似朱元璋的皇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就藩被改称北平的北京城。他和其他几个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兄弟代王(封藩于山西大同)、辽王(封藩于广宁州,今辽宁锦州境内)被朱元璋封在北部边塞重要的城池,就是为了弥补政治中心处在南方的缺憾,替朝廷来防守北疆。
建文帝即位后,因削藩引发“靖难之役”。1402 年,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 年,成祖迁都北京。
北京是朱棣的封藩地,他起兵“靖难”之前,已在此经营二十多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政治、军事、经济体系。因此等他当皇帝后,北京及周边地区已不在是“生地”而是“熟地”,迁都于此乃是瓜熟蒂落之事。迁都到北京后第四年,成祖逝于北征蒙古部落的军旅之中。或许,因为得位不正,他羞愧于和父亲葬在一起,所以被葬在北京城以北的昌平,是为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
严格地说,直到明英宗的正统六年(1441 年),北京才成为正式首都。此前,一直被称为“行在”,即皇帝率文武百官驻扎的临时首都。而南京,则称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因为南京是太祖所定之都,它名义上的政治地位重于唐代的事实上的“东京”洛阳。但实际的地位却不如唐代的洛阳,因为洛阳和长安相距不远,唐代一些皇帝(特别是改国号为“周”的武则天)曾长期住在洛阳,洛阳成为实际上的京师。而留都南京对大明朝而言,更具象征意义。
留都南京,除皇帝不在此城外,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体系,可谓是“朝廷的备份”。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内廷的太监体系,一应俱全。南京朝廷的官员级别和北京同职官员相同,主要管理南直隶(南京周边14个府、州,不设行省,直接由朝廷管理)的相应事务。虽然权力不如北京的官员,但也不能说是闲职。因为南直隶所辖的地区,乃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明之区,天下赋税三成多出自于此。明朝南、北“两京制”形成后,北京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南京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使帝国的南北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设想一下,如果明朝长期将政治中心设置在南京,那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南京,中国北方将持续凋敝下去,很不利于一个大帝国的统一与稳定。

“天子守国门”的悲壮
明朝的“两京制”当然也有不利之处。其一是形成“天子守国门”的状态,首都长期处在北部游牧民族武装力量的威胁之下,皇帝和众臣动辄就置身于抗击外敌的最前线。正统十四年(1449 年),英宗亲征被蒙古瓦剌俘虏,其首领也先带兵突破长城,围困北京,朝野恐慌,有大臣提议迁都南京,于谦等人顶住了压力,反对迁都,立英宗弟弟郕王为监国(后即皇帝位),打败进犯的瓦剌部,解京师之围。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带兵突破古北口,包围了北京,明朝坚守京师数日,俺答大肆抢掠城郊后撤离,是为“庚戌之变”。后金崛起于东北建州后,其骑兵越过长城,骚扰京畿,直逼京师,屡有发生,如崇祯二年的广渠门之战。但“天子守国门”的另一面也让明朝君臣长期有一种忧患意识,对北部的威胁不敢稍有松懈。
“两京制”另一不利之处则是使统治成本剧增。明朝的经济是南重北轻,北京周边的经济欠发达,朝廷通过漕运数千里从南方富庶地区运来粮食及其他物品供养京师。明朝前期,征运漕粮食的地区主要有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和山东六省,其中大多处在南方。其数额宣德时最高达六百七十四万石。成化八年始规定岁运四百万石的常额。自正德、嘉靖以后,连漕粮改折(约一百万至二百万石)在内才勉强达到此数。主要征自南直隶和浙江,约占全国漕粮的六成。除漕粮外,还有白粮,由苏州、松江、常州、嘉兴和湖州五府供纳,岁额二十一万四千石,均系当地出产的粳糯米。数千里漕运,损耗巨大,加重百姓的负担。但总体说来,为了维持一个帝国一统,保持南北平衡,这样的成本支出也是必要的。
崇祯十七年(1644 年),又一支劲旅突破居庸关,包围了北京城。这次进犯的不是草原上的“蛮夷”骑兵,而是崛起于西北的李自成率领的造反军队。明朝君臣这次没有逃过劫难,崇祯以发覆面,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槐树上吊自杀。终明一代,自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代代相承,完成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壮之举。
吴三桂借满清八旗兵报君父之仇,引狼入室,满清人占领了北京城,成为紫禁城的新主。留都南京的一整套备份版朝廷,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众臣拥立福王称帝于南京,弘光朝仅仅支撑短短的一年,便亡于清兵的铁蹄下。从此,北京和南京两座美丽的城池留给了异族,分别长眠在南京孝陵和北京长陵之下的朱元璋朱棣父子,任由自己的臣民剃发易服,臣服于来自关外的异族。但这两位对南京、北京两城营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父子,连同为社稷江山殉难的崇祯帝,赢得了新朝统治者的尊重。满清统治者对南京的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予以善待。
满清皇帝营建了思陵,礼葬崇祯帝,并设置司香内使(即守陵太监)管理十三陵。对南京城外的孝陵,也是如此。康熙南巡时,特到孝陵拜祭,并题写“治隆唐宋”的匾额,清朝后期国门大开后,来南京的洋人越来越多,有司还专门在孝陵前竖立用六国文字书写的石碑,提醒洋人不要乱写乱画,尊重陵墓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
正因为如此,遗民顾炎武拜谒前朝帝王陵墓时,还能碰上守陵的“旧识中官”。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7-06-26 23:2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7-09-20
回 戊己 的帖子
戊己: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保有塞外卫所,控制漠南,把蒙古人推到大漠以北,整个边防压力会小很多。 (2017-08-29 20:57) 

把塞外扣在手里,那京师城就不是国门了,像清朝那样。

感谢你推倒了天门守国门的理论。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17-09-18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一个王朝的兴衰是多个原因的,单单以为兵器是最重要原因,也是有争议的。
如果说当年,安禄山的骑兵攻不下潼关是因为兵器不好,可是黄巢的农民军怎么就攻下潼关了?他们的装备不会比安禄山的好吧?
还有,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也是迟迟攻不下潼关。他们的装备很好的啊。
....... (2017-09-17 19:10) 

日军在1944年已经是强弩之末,日薄西山了。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7-09-17
回 天地君亲师 的帖子
天地君亲师:清军入关后所向披靡,主要原因是红衣大炮。
因为有这个技术优势,所有攻必克,守必固。
比如进攻潼关,就是靠大炮一顿轰击,立刻攻破。
....... (2017-09-17 14:23) 

一个王朝的兴衰是多个原因的,单单以为兵器是最重要原因,也是有争议的。

如果说当年,安禄山的骑兵攻不下潼关是因为兵器不好,可是黄巢的农民军怎么就攻下潼关了?他们的装备不会比安禄山的好吧?
还有,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也是迟迟攻不下潼关。他们的装备很好的啊。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7-09-17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清军入关以后所向披靡,主要原因是明朝分封制度。
宋朝王爷们都在京城,金国攻破汴京一窝端。只剩下一个康王赵构碰巧不在汴京,赵构一称帝,天下认同,因为没有第二个王爷可以选择。南宋上下统一,所以可以集中力量抵抗金兵,没有被金兵灭掉。
明朝王爷们都在各地,北京攻破,王爷 .. (2017-04-26 22:38) 

南明的第一个皇帝朱由崧还是受到认可的,一盘散沙是他死了之后的事。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7-09-17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清军入关以后所向披靡,主要原因是明朝分封制度。
宋朝王爷们都在京城,金国攻破汴京一窝端。只剩下一个康王赵构碰巧不在汴京,赵构一称帝,天下认同,因为没有第二个王爷可以选择。南宋上下统一,所以可以集中力量抵抗金兵,没有被金兵灭掉。
明朝王爷们都在各地,北京攻破,王爷 .. (2017-04-26 22:38) 


清军入关后所向披靡,主要原因是红衣大炮。
因为有这个技术优势,所有攻必克,守必固。
比如进攻潼关,就是靠大炮一顿轰击,立刻攻破。
而大顺军守将投降,也肯定是因为被大炮的威力畏服,知道无可抵抗。
否则以潼关天险,大顺军号称几十万大军守卫,至少三五万人是有的。足以坚守。
当年哥舒翰坚守不出,安禄山的骑兵就没办法。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后勤补给。
我现在也不清楚,那就是清军的后勤补给是怎么解决的。
话说整个北方都已经糜烂,南方漕运也断绝。
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大清的几十万军队,还有北京城的百万人口,他们的粮食怎么解决的?

---------------------
说到红衣大炮,就要涉及中国精英阶层对技术的无意识。
红衣大炮是传教士带来的技术。
袁崇焕在实战中已经证明了巨大的威力。
但是袁崇焕时期,也仅仅袁崇焕用了少量。
而袁崇焕之后,整个大明朝竟然就不用了。

大明灭亡时,传教士还从南方带着一批铸造好的大炮北上,走到半路大明就亡了。
但是,南明各政权,竟然也没有人使用这批大炮。
也没有人想到请传教士来帮忙铸造。
也没有人想到要安排专人学习,制造。

要知道,当时铸造大炮还是比较容易和快速的。手工作坊,现场就可以铸造。

后来的吴三桂,也不知道大力使用。导致攻坚不能下,守坚不能固。

----------------
中国传统历史资料,评论战争胜负,总是从政治角度、从道德角度、从将领指挥水平等角度看问题,从来没有从技术角度论述的。

比如南宋能够保住半壁,那是因为南宋各将领,在技术和战术上,有重大的发明创造,能够战场击破金兵。
这个才是关键。

戚继光的军事成功,也是对症下药,设计了一套有效的技术和战术方案。

----------------
还有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之类中国历史经典代表的史论,也是从来不提秦的技术优势和战术优势。
还说什么六国兵非不利也之类的话。
秦灭六国,并不是什么政治原因、道德原因、用人原因之类。
而是秦建立了一个在技术、战术、后勤等各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的军事机器。

而看西方军事史,论述的重点就是军队建设的各种具体问题:
技术的演变;
战术的演变;
训练的创新;
体制的演变;
动员;
后勤;
运输。

每一次的创新,都会带来优势,打造一支强军。
比如瑞典曾经是欧洲军事强国,北欧霸主。原因就是当时瑞典的大炮铸造技术是领先的。
荷兰一度强大,这是因为荷兰的莫里斯亲王发明了军队操练方法,大大提升了军队的素质。
德国在统一战争期间的军事崛起,则是得益于新式参谋部体制。
拿破仑的霸业,是建立在法国当是铸炮技术领先欧洲,以及大革命带来的国民军队制度,加上拿破仑个人的战术创新和指挥水平。
英国如何维系海上霸权几百年,则是更加复杂的设计。
二战苏联的胜利,来自斯大林正确的工业化政策,争分夺秒在战前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体系。以及共产主义体制下发挥到人类极致的组织动员能力。

而这些内容,中国的知识精英,从来是集体无意识。
[ 此帖被天地君亲师在2017-09-17 16:36重新编辑 ]
爱我党爱我军爱祖国爱人民反对美帝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变色!!!
讲民主讲自由讲人权讲法制抵制毛左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动摇!!!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7-09-14
回 kangxus 的帖子
kangxus:其实明朝如果废除漕运,兴海运的话,北京作为都城的成本不会太高。 (2017-04-09 19:32) 

你知道什么叫漂没吗?知道的话,你就不会说这句话了。
省、自治省、特区、直辖区和首都区
县、市、州
……
市、区、乡、镇
街道、村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7-08-29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你知道丢了北平行都司后,明朝在顺天府及左边的永平府,右边的万全都司境内安插了多少军卫(后期是边镇)
古北口之外,就是敌境,紫禁城离古北口倒底只有多少里路?
几十万军队,一天就吃掉一座粮山。
....... (2017-08-25 03:38) 

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保有塞外卫所,控制漠南,把蒙古人推到大漠以北,整个边防压力会小很多。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7-08-25
回 戊己 的帖子
戊己:国门不是家门,总要有所遮护,大户人家门口还有个广场,插旗拒马,闲人免进。
大宁~开平~东胜就是长城外的篱笆,保持足够的预警距离,这才是攻守兼备有纵深的弹性防御体系。 (2017-08-11 10:14) 

你知道丢了北平行都司后,明朝在顺天府及左边的永平府,右边的万全都司境内安插了多少军卫(后期是边镇)
古北口之外,就是敌境,紫禁城离古北口倒底只有多少里路?
几十万军队,一天就吃掉一座粮山。

为保紫禁城,明朝重修整个北直、山西境内的长城(这两省的长城是修得最好的,所以保存得也最好)。万全都司、山西行都司都是双重长城,而且长城沿太行山南下一直修到黎城县东阳关。
这些民工都不知道吃掉多少粮山。

这么高的军事成本,居然还能津津乐道。

如果说军事成本能保北京平安也就罢了,可怜英宗皇帝都送到敌人口里,也先能穿过长城兵临北京,满人也能数度穿过长城兵临北京。这么高的军事成本堆了个残次品。

天门守国门,好英明的决定啊。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7-08-11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大宁到东胜一线卫所不内迁,那天子就没有守国门了哇。
谢谢你证明了天子不守国门的正确性。
 (2017-08-09 03:29) 

国门不是家门,总要有所遮护,大户人家门口还有个广场,插旗拒马,闲人免进。

大宁~开平~东胜就是长城外的篱笆,保持足够的预警距离,这才是攻守兼备有纵深的弹性防御体系。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7-08-10
回 tudou002 的帖子
tudou002:北京不是蒙古和女真人攻破的,是李自成攻破的。洛阳开封西安早就被李自成攻破了。
要是定都南京,建文帝就是下场。
....... (2017-08-09 22:44) 

哈哈,朱棣亲自把朵颜三卫从内属改为外藩。从此顺天府就是成了边境。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7-08-10
回 韬羿 的帖子
韬羿:如果这一传统 继续,会不不会走上君主立宪制的轨道 (2017-08-10 17:01) 

君主立宪制是西方的东西,中国不会出现的。最多学习一下,但是学不成。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7-08-10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嘉靖、万历、天启其实都是好皇帝,至少比崇祯强。嘉靖皇帝不上朝,却取得戚继光抗倭大胜利。万历皇帝不上朝,却取得戚继光镇守边关稳固。天启皇帝不上朝,却取得袁崇焕宁远大捷和收回辽西。崇祯亲政,却落得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事实胜于雄辩。
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皇帝对 .. (2017-04-10 20:39) 

如果这一传统 继续,会不不会走上君主立宪制的轨道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7-08-10
回 未央小色狼 的帖子
未央小色狼:天子守国门完全是牝鸡司晨。
镇守边关自有武将,何须天子操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君在前,将受掣肘,有力无处使,有智无处施,纵有千秋功业,徒被皇恩圣泽。
天子守边,稍有差池,一战之败便会国君被俘,树倒猢狲散,朝堂分化,纵有千里国土,也会被敌人逐个击破蚕食瓦解。
.. (2017-04-09 18:34) 

洛阳开封西安从来都不是北方。。。
立法首都西京长安。
行政首都中京洛阳。
司法首都东京开封。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7-08-09
回 未央小色狼 的帖子
未央小色狼:天子守国门完全是牝鸡司晨。
镇守边关自有武将,何须天子操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君在前,将受掣肘,有力无处使,有智无处施,纵有千秋功业,徒被皇恩圣泽。
天子守边,稍有差池,一战之败便会国君被俘,树倒猢狲散,朝堂分化,纵有千里国土,也会被敌人逐个击破蚕食瓦解。
.. (2017-04-09 18:34) 

北京不是蒙古和女真人攻破的,是李自成攻破的。洛阳开封西安早就被李自成攻破了。

要是定都南京,建文帝就是下场。

另外,朱棣也不是什么天子守边,东北是大明领土,朱棣把蒙古打得抱头鼠窜,要是他晚死几年,蒙古草原也很可能是大明领土了。如果蒙古草原和东北一直是大明领土,北京作为都城叫什么天子手边?

要怪只能怪后世子孙无能,丢掉东北,丢掉长城以外土地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7-08-09
回 qiutuan 的帖子
qiutuan:然而明朝不是被鞑虏所灭,而是被李自成所灭 (2017-04-10 10:29) 

明朝是被东林党所灭。
爱我党爱我军爱祖国爱人民反对美帝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变色!!!
讲民主讲自由讲人权讲法制抵制毛左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动摇!!!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7-08-09
回 zhaohz 的帖子
zhaohz:守国门确实不好。不过明朝建都哪里好一些呢?开封?
南京?洛阳?矮子里面拔将军能拔着谁呢,想听听大侠看法 (2017-04-23 08:05) 

这个我写过贴,徐州最好。
有人说徐州运河有石洪,那就将城址移到石洪南。
或者移驻下邳。
爱我党爱我军爱祖国爱人民反对美帝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变色!!!
讲民主讲自由讲人权讲法制抵制毛左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动摇!!!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7-08-09
回 天涯追魂 的帖子
天涯追魂:相比宋朝历史,纵观明朝历代皇帝,都具有民族血性的坚强气节,坚决抗击外敌,没有签定一份对外妥协不平等条约,确实难能可贵。崇祯皇帝决心力挽社稷江山,无奈生不逢时,结果死得极为悲壮,让人感叹。明朝是中华汉族为主导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2017-04-09 21:40) 

朱家是不是汉族还两说。

多半是色目人后裔。

朱镕基据好事者考证,就是朱家后裔。
看他的长相,色目人特征比较明显。
爱我党爱我军爱祖国爱人民反对美帝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变色!!!
讲民主讲自由讲人权讲法制抵制毛左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动摇!!!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7-08-09
回 戊己 的帖子
戊己:天子守国门不能算错,但是尽撤关外藩篱是绝对的战略失误。如果大宁到东胜一线卫所不内迁,有效控制内蒙诸部,北京的战略态势会比历史好很多很多。 (2017-06-15 10:37) 

大宁到东胜一线卫所不内迁,那天子就没有守国门了哇。
谢谢你证明了天子不守国门的正确性。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7-08-09
回 uuu555 的帖子
uuu555:其实明朝如果废除漕运,兴海运的话,北京作为都城的成本不会太高。sebo4.com
dy701.com
 (2017-04-25 10:34) 

元朝就试行过海运,但海上风险高,当时的大木船抗海浪的能力并不怎么样,容易翻船或失控。
所以元朝时海运就不了了之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7-08-09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明朝皇帝大都不会跑。如崇祯,要是当时跑离北京,也不会死。
赵构必须跑,因为就剩下这一个王爷(已经是皇帝)了,你死了,赵家就没有人了。
明朝王爷多,死一个,还有,所以,每一个朱家的人都保持“气节”,宁死不跑,与城池共存亡。 (2017-04-28 22:58) 

赵氏王爷虽只剩赵构一个,但皇室却不止。赵构跑路跑多了,连生儿子的能力也丧失了。找了个养子就是太祖一脉的。
王爷没了有国公的。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7-06-15
天子守国门不能算错,但是尽撤关外藩篱是绝对的战略失误。如果大宁到东胜一线卫所不内迁,有效控制内蒙诸部,北京的战略态势会比历史好很多很多。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7-06-07
回 扬歌海上 的帖子
扬歌海上:明朝亡于农民军,不是直接亡于清朝,这一点不能忽视。至于南明,由于崇祯帝没有做好接班人安排,只怕清军不用主动进攻,他们自己就会在内耗中消亡。没有外部压力,他们内部就更不会团结了,凭啥要由福王之后继位?何况弘光帝的身份本身在历史上就存疑。 (2017-04-26 17:01) 

崇祯没想那么多吧,要不也不会挥剑砍人,主要是太子人间蒸发了,所以才有了后来南明的太子案,外加上宗室内斗,所以。。。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7-06-07
朱棣迁都有他的考虑,主要想统一北元吧,但是后来连朵颜三卫都丢了,明朝的腐败肯定是导致金的崛起,但是上下离心才是主要的吧

内有内忧,外有外患,不亡难呀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7-06-06
回 zhaohz 的帖子
zhaohz:守国门确实不好。不过明朝建都哪里好一些呢?开封?
南京?洛阳?矮子里面拔将军能拔着谁呢,想听听大侠看法 (2017-04-23 08:05) 

南京太偏南,成祖因为经常北伐,还有老巢在北京才迁都。只有洛阳比较合适,不过需要重新开通运河节省运输成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