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93阅读
  • 13回复

[北朝]从平城到洛阳 鲜卑帝王的“中国”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04-09
《国家人文历史》 2014008期的封面主体是“迁都”下文是其中之一

从平城到洛阳 鲜卑帝王的“中国”梦
作者/李夏恩 《国家人文历史》2014008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皇帝吟诵《黍离》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感动得自己也涕泪交流,没有人记录下他周围侍臣见到此情此景时的感受,但面对眼前场景,诚然让人不禁有古今之悲。

洛阳,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词语,对久已浸淫在史籍旧典中的人来说,吟诵它,就像吟诵一段诡奇的咒语,会在脑海中唤醒一种辉煌灿烂的光景,那是《东都赋》中“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的汉世旧京,那是天子垂拱居中,“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的煌煌帝都。

此刻,这座城市还记得西晋灭亡时的惨烈情景,匈奴人的铁骑彻底终结了辉煌数百年之久的奢华幻梦,三万余人的血肉被践踏在匈奴战马铁蹄下,异族的弯刀饱饮了公卿高贵的血液,作为中华象征的晋朝皇帝也沦为异族的阶下囚。从此,辉煌时代的象征被埋进了荆棘和荒草之中。

这一切,几乎就是《黍离》这首诗中哀戚叹惋的悲惨命运的再度上演——一千二百多年前,礼治天下的周王朝的都城镐京被异族犬戎攻破,王室被迫东迁洛邑,即后来的洛阳,一位自洛邑来到旧都镐京的无名臣子,在看到了黍稷满布旧日宫城后,哀伤地吟下了《黍离》这首诗,哀悼被异族攻陷的镐京,繁华不再。

千年之后,这首诗又被行经洛阳的另一位皇帝吟诵,来悼挽同样被异族攻陷毁坏的洛阳。不过,命运似乎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吟诵这首《黍离》的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身上流淌的并非汉族血液,而是一个被称为“鲜卑”的异族血脉。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鲜卑与毁灭洛阳的匈奴人乃是同宗近脉,而早年毁灭镐京,引发周室旧臣《黍离》之悲的犬戎大军,后来又被证明是匈奴人的祖先——征服者的后裔吟诵着被征服者的诗句,慨叹他的祖先肆掠后的悲凉景象——这着实是一个古怪的轮回。对临幸洛阳,并吟下《黍离》诗句来表达自己无限神伤的北魏孝文帝而言,他显然并不认为毁灭洛阳的匈奴族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就在他吟诵完《黍离》这首诗的第二天,他还特意去洛阳汉魏时期的太学遗址行幸观览,这一点尤具特殊意义——太学里竖立着刻有汉朝钦定的儒家经典“十三经”的石碑。“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孔子的箴言不是明明白白地被刻在这些石碑上吗?

迁都·往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一直以来有一种浪漫化的叙述方式。493 年10 月25 日那天,洛阳连日阴雨,在皇帝拓跋宏的号召下,从平城浩浩荡荡一路南下攻打南朝的军队,已经有些不耐烦,但孝文帝仍然“戎服执鞭,御马而出”,下诏六军出师。于是,最具戏剧化的一刻出现了,群臣都跪倒在马前,请求停止南伐这样不靠谱的事情,而皇帝立刻摆出一副“大怒”的面孔,呵斥这些“儒生”,屡次猜疑他的“大计”,并且声言要斧钺伺候,令他们噤声。此时,他的两位重臣,也是他的亲戚,叔祖安定王拓跋休和族弟任城王拓跋澄一起“殷勤泣谏”——在某些文学化的描述中,皇帝的马蹄突然扬起,将拓跋休踢进了泥水里。两位皇亲重臣的哭谏终于使皇帝停下战马,但接下来,孝文帝突然对着群臣发表了一通面谕,大意是出师无功而返,面子上会很难堪,后人记载这件事也说不了好话,不如借机迁都洛阳好了。“王公等以为如何?”

一通“面谕”,就将南征变成了迁都,这也太戏剧性了。皇帝甚至慷慨地让刚刚跪地哭谏的群臣自由选择,“欲迁者左,不欲者右”。但是,他们必须在仓促之间做出决定,反悔的机会已经被剥夺了。除了皇帝的叔祖拓跋休等人站在右边表示不愿赞同以外,其他人都站在了左边,迁都就这样如同一场独幕戏一般完成了。

实际上,这个故事远没有如此简单,言辞举止中处处充满杀机,只消仔细回味孝文帝的面谕,便能感觉到那种出自帝王独断意志的不可违逆的威胁。皇帝在引称祖先迁移故事时,特意用了“违众南迁”这四个字,其意明白无误——先前的每一次迁都皆是违背众议的结果,但最终的结果却“享无穷之美”。至少从历史上来看,真理是一直掌握在少数人,或者更明确地说是皇帝手中,大多数持反对意见的臣子,都是目光短浅,不思进取的庸才。皇帝不过是将自己早已宿构的意志颁布下去而已,至于那场站左站右的自由选择,不过是一场忠诚测试。在短促的时间内,仔细地考虑迁都利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们所要考虑的只有一点——是否要借此机会向皇帝表示自己的忠诚。

向南·鲜卑

从北魏追尊的第一代始祖拓跋毛开始,就在不断地迁移,这自然是鲜卑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迁徙本性使然,只有首领,没有君主,一个固定的都城自然也不重要。每一次大规模的南迁,确实都阻力重重,但迁移一直不绝,拓跋鲜卑的活动也越来越向南,最终与中原,也就是当时所谓的“中国”逼近。直到晋代,拓跋宏的先祖拓跋猗卢才在盛乐(今和林格尔)筑城定都,但这个所谓的都城并非人们概念中的都城,只能勉强称为一个据点,让他们在马上挥刀,射狼逐羊,以及南下劫掠后,可以归来有个享受猎物和战利品的地方。

当时确实也有一个“南都”——平城,但这个都城更多是为了邻近南方,作为一个与中国贸易场所,几乎没有进行任何修筑。直到拓跋猗卢两代之后,拓跋什翼犍时期,族人仍然“逐水草而已”。当拓跋什翼犍打算在灅源川筑城郭、起宫室的时候,还被他的母亲平文太后以“若城郭而居,一旦寇来,难卒迁动”为由拒绝——首先想到的是敌人来了如何逃跑,这显然不是一个帝国应有的气度。这一切应该改变。

改变,终于在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时代到来。在一连串的征战、阴谋、背叛和杀戮之后,386 年2 月,拓跋珪终于以武力压服各部首领,坐上了已经虚悬10 年的代王宝座,接着又改称魏王,又过了12 年,在击败了北方最后一个强劲的对手后燕之后,398 年,拓跋珪决定称帝。在选择国号时,拓跋珪与群臣发生了争议,大多数王公都认为应当因循自传承已久的“代”为国号,它不仅仅是拓跋氏原先的封号,更有着代代相传的长久之意;但拓跋珪却否定了所有人的意见,坚持以“魏”为国号,寓意相当明显,他认为自己是承继曹魏的正统君主。同时,一个更为庞大的工程迅速展开,从那个不算是都城的都城盛乐,南迁至平城,这个扼守草原与中国之间的咽喉锁钥,将成为这个新兴的魏帝国的号令天下的都城,而它,将承载拓跋珪承继中国正统王朝的“中华君主”的梦想。

平城·梦想

所有的梦想成为现实,都需要艰辛的实践,打造帝国的新都城,同样耗费巨大。从406 年7 月开始,平城在荒芜中被创造出来,到孝文帝拓跋宏的时代,这里已经作为北魏六位君主的都城长达百年,历朝历代的北魏君主和他的子民都在这座都城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富、人力、时间还有几代人的生命,城外他们祖先坟茔丘墟就是活生生的证明。即使是孝文帝本人,在最开始时,也不能说他没有希望将这座城市作为自己梦想的试验场,打造成自己希望的与中华君主相配的模样。488 年,他修建了宣文堂和经武殿,用以彰显儒家的文武之道。第二年,他在京师建立了祭祀孔子的庙宇,490 年,他又修建了代表君主与上天相通的合法性象征——明堂,直到他决定迁都的一年前,他还修建了太极殿——仿效汉魏朝会宣扬君主威权的正殿,甚至在迁都的九个月前,他在太极殿宴飨百寮。平城已然是一座合格的帝王之都,但就在短短的九个月后,这位年轻的皇帝突然宣布将要放弃这座都城,迁都洛阳。在投入了如此多的心血和财富后,他突然离它而去,在此之后,拓跋宏只回来看过两次平城,这座曾经蕴含着中华君主的梦想的都城,就这样消失在魏帝国的历史深处,留下的只有那首在迁都四年后由宗室彭城王元勰所写的《悲平城》之中: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洛阳·暑热

“河洛暑热”与“阴山常晦雪”的平城相比,新的都城洛阳确实令习惯迎面吹来草原上的北风的游牧民族感到难受。拓跋恂就是这些不耐暑热的人之一,但他的特殊身份在于,他是孝文帝拓跋宏的太子,帝位的继承人。

对拓跋恂的父亲、孝文帝拓跋宏来说,迁都洛阳可以找到很多的理由,就像《悲平城》里所说的那样,恶劣的天气,北方的苦寒,还有难以承载的人口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饥荒。翻开史籍,你可以看到大量关于饥荒的记述。无论哪一项,都足以将这座城市带入悲惨的深渊。而且,在平城,这个鲜卑贵族耆旧聚居的都城里,昔日迁都平城时的新鲜风气,已经沉淀为一种固执的习惯,任何的改变,都会遭到阻扰。尽管它修建了如此多步追中国的宫殿,但这座都城本身的鲜卑积习却已然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需要的,乃是一场革命。

尽管孝文帝强制性定下了迁都洛阳的计划,但却无法让众人心服口服。此时的孝文帝,本人留在洛阳,车驾一直不肯北还。甚至在洛阳城的兴建任务上马之前,孝文帝宁可住在洛阳一角,待在魏晋时期幽禁失宠妃嫔的金墉城里,也不愿回到平城的宫室。而对平城王公官僚宣布皇帝迁都旨意的任务,也落在了拓跋澄身上。

当听到这个消息后,——平城已经成为了一锅沸水。与其说是孝文帝将都城迁出平城,倒不如说他是在躲避平城。他深知自己的猝然决定在那里引发的肯定不仅仅是“惊骇”,还有同样强烈的憎恨。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对他憎恨者的最重一击,居然就是他钦定的太子,拓跋恂。

洛阳的暑热,只是拓跋恂憎恨洛阳的一个方面,正史中的拓跋恂是一个典型忤逆不肖之子,对孝文帝所颁布的一切法令都加以憎恶。在迁都后,孝文帝迅速将他的一揽子革命性计划付诸实践,从改革官职,到禁绝鲜卑语言,到改易旧俗,甚至到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就连皇帝本人的拓跋氏也改成了元氏——孝文帝真诚地相信自己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万物之元,这样,就将自己纳入到那些古代圣帝的伟大系谱当中了。而在他身后,抛下的是一座“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的平城,还有他出发南征时,留在平城的太子拓跋恂。拓跋恂在迁都时,年龄只有10 岁,平城保守势力的主要人物拓跋丕,就将这个孩子视为他们恢复鲜卑旧俗的奇货。

冲突在迁都刚刚两年时爆发,元丕联合另一位保守派重臣陆叡,借孝文帝祖母的弟弟,太师冯熙在平城的死亡,表请孝文帝车驾还北临丧。这显然是一个阴谋——将孝文帝诱到北方,再临以刀兵胁迫,将迁都计划彻底摧毁。

孝文帝不希望因此与平城保守势力完全决裂,于是,拓跋恂就成为了自己的替代品。趁着孝文帝临幸嵩岳之时,这位年仅14 岁的少年,杀死了被孝文帝视作迁都重臣的高道悦,轻骑奔往平城。这场冒险甚至没出宫门就画上了句号。“骇惋”,这个复杂的词语成了孝文帝听说此事的第一反应,他赶回洛阳,亲手杖责这位不肖逆子,打累了又让重臣拓跋禧接着打,“百余下,扶曳出外,不起者月余”。次日,拓跋恂被废。

这场家庭悲剧并没有震慑住保守派势力反叛,平城的保守势力陆叡、联合穆泰、元隆等人打算起兵造反,但这场叛乱就像拓跋恂的出奔一样,未果而终。这场未及发动的叛乱,反而成了孝文帝打击守旧势力的利器,留在北方没有迁往洛阳的王公勋旧几乎都被当做“同恶”牵连在内,大规模的清洗既残忍又冷酷,再没有人敢公开反对皇帝的意志了。至于拓跋恂,他被软禁在河阳,重兵把守,供给这位昔日太子的饮食,只能“粗免饥寒而已”。最终被父亲赐饮毒酒。

金色·死亡

根据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京师东西四十里,南北十五里”,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从规模上看,甚至超越南朝的都城建康。如果杨衒之不是刻意自我吹捧的话,那么其书中记载的南梁使臣陈庆之的赞叹,可以被当做这座魏帝国京城辉煌盛景的写照:“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这座宏伟都城的成立,终于成了北魏皇帝中华君主的梦想。

金色的辉煌,蕴含着死亡。如果仔细考察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就会发现,这座经常以辉煌壮丽形象示人的都城,其实是最不适合作为都城的地方。以形胜来讲,它不如长安拥戴山河,在大运河修建之前,交通运输也不能说绝对的方便,自周至汉的千百年间,已经耗尽了这座城市的地利。选择定都洛阳,意味着必须用全国的力量去供养这座都城的体面,这是一个倾全国之力的面子工程,而沉溺于其中的繁华,又会使人忘却远方的忧患,它更适合作为一个升平年代粉饰太平的副都,而不适合作为一个总领天下的首都,特别是一个外有南北强敌窥伺,内有忧患的帝国首都。

对远在北方的人来说,这种忧虑尤为明显,驻扎帝国北方的鲜卑部族军队,长期以来在边地苦寒之中,守卫着帝国的边陲,但现在,他们发现洛阳只顾着自己繁华,却忘了他们的存在。他们选择发动叛乱,用刀兵和献血来表现自己的存在。而此时的洛阳,也成为了一场权与血的华丽舞台。就像迁都洛阳城的孝文帝,一直受到文明太后的压制一样,孝明帝也受到其母把持朝政的灵太后的挟制,儿子想要制服母亲,但却被母亲毒杀,之后,灵太后居然将一个女孩儿拥上帝位,又很快声称自己看错了,将其废黜。叛乱的镇帅中,一个叫尔朱荣的契胡将领杀进洛阳,在处死了灵太后之后,血洗了这座华丽的帝国都城,尔朱荣用武力震慑着所有其他和他一样觊觎权力的人。但他不久又死在被他拥立的孝庄帝手里,三个月后,孝庄帝又被尔朱荣的从子尔朱兆仇杀。尔朱兆则被之后进入洛阳的高欢逼死,等等。而这一切,距离孝文帝迁都洛阳,不过40 年。

死亡最终战胜了金色,洛阳又一次被抛弃。杨衒之笔下孕育着中华君主之梦的洛阳,乃是一场由回忆的残章断简拼成的旧梦。547 年,在孝文帝迁都洛阳53 年后,杨衒之从东魏的都城邺城前往洛阳,“城郭崩坏,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昔日都城,已经再一次沦为丘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诗句,又一次回响在他的耳畔。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04-09
以结果论英雄的表现。

秦国因为多次迁都,最后定鼎咸阳,统一中国,所以秦迁都是伟光正
满清因为迁到北京,一统关内,所以清迁都是伟光正

北魏因为迁到洛阳,最后分裂,分裂后的国家还都放弃了洛阳,所以北魏是背时鬼
那么。东西罗马都放弃罗马作为首都时,罗马是不是也是背时鬼?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7-04-09
其实孝文迁都,与斐迪南二世弃萨拉戈萨和托莱多而迁都马德里一样。都是集中皇(王)权,减少旧贵族的影响,别择新都。

当然孝文迁都,还一个重要原因是和满清一样,集中资源。不过南齐军事实力仍在所以孝文没能挥师南下,而南明一锅乱粥让满清得逞。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04-09
北魏被历史掩埋了,可是鲜卑这个民族彻底活下来了,并且主导了以后相当长时间的中国历史。北魏以后东西两魏,北周北齐,隋唐都有鲜卑血统活跃的影子,不从一家一姓的角度出发,这个民族是彻底融入中国活下来的。比那些被风一吹就彻底消失在历史中的很多北方游牧民族幸运太多。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7-04-09
北魏被拓跋宏给毁了,要是不迁都,也不会有六镇兵变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7-04-09
自古無不亡之國。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7-04-10
回 chy22 的帖子
chy22:北魏被拓跋宏给毁了,要是不迁都,也不会有六镇兵变 (2017-04-09 21:24) 

说得好像唐朝要迁都才会有安史之乱一样。

说得好像明朝因为迁都北京,才有毛文龙哗变一样。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7-04-10
按照如此分析,清朝从沈阳迁都北京,造成太平天国起义。(时间隔着也太久了。)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7-04-11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按照如此分析,清朝从沈阳迁都北京,造成太平天国起义。(时间隔着也太久了。) (2017-04-10 23:15) 

可以这么说:
清朝从沈阳迁都北京,埋下了200多年后爆发太平天国起义的种子。
禁止【【【【【轨道部】】】】】回复我的帖子。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7-04-11
清朝不老老实实呆在沈阳,迁都北京干什么?
迁都北京,造成东北空虚,200年后黑龙江以北沦陷外国。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7-04-23
这是在劝当今圣上不要迁都吗
默认的情况下,我讨论地行政区划都是指胡焕庸线以东的地区,即使是谈中西部或山区一般也不包括湖焕庸线以西的地区,需要讨论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区时,必定会明确指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7-04-28
回 休闲居士 的帖子
休闲居士:清朝不老老实实呆在沈阳,迁都北京干什么?
迁都北京,造成东北空虚,200年后黑龙江以北沦陷外国。 (2017-04-11 19:13) 

辽国不迁到析津府(今北京),照样东北沦陷。
(按民国热河省属东北论,辽国首都仍在东北范围之内)

秦国不迁都关东,照样被关西的刘邦爆了菊花。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7-04-30
终究还是索虏 改变历史进程的还是宇宙大将军瘸子
向伟大的巴斯克民族致敬  
永远追随纯血统的毕尔巴鄂竞技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7-05-08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以结果论英雄的表现。
秦国因为多次迁都,最后定鼎咸阳,统一中国,所以秦迁都是伟光正
满清因为迁到北京,一统关内,所以清迁都是伟光正
....... (2017-04-09 16:05) 

大抵是都敏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