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现状及改革思考
一、全省行政区划调整及成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安徽省现行的行政区划暴露出很多弊端,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安徽省行政区划从4个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
一是进行了部分地级市结构调整。2001年至2004年,分别对马鞍山、合肥、蚌埠、淮南4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重点是调整市辖区布局,破解郊区包围城区,并适度扩大了市区范围;二是撤地设市。1992年至2000年,安徽省分别撤销了滁州、阜阳、宿县、巢湖、六安、宣城、池州7个地区,设立了7个地级市;三是县改市。1989年至1997年分别将界首、天长、嘉山、桐城、宁国5个县改市;四是撤并乡镇。2001年起对全省乡镇进行了以加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撤并乡镇工作,目前已有42个县(市、区)完成了任务,共撤并乡镇234个,全省乡镇数由1849个下降到1615个。以上区划调整,特别是地级市结构调整和县改市效果尤为明显。
二、全省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城市结构不合理。一是撤地设市引起的结构不合理。安徽省9个地改市中,有宿州、亳州、巢湖、宣城、池州5个城市为1市1区,这些市在地改市时将原地区所在地县(市)直接翻版为市辖区,区的行政区域偏大,人口较多。二是部分城市仍存在郊县(区)包围城区,市、县同城的问题和郊县包围城区问题。
(二)城镇体系不够合理。安徽省有17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972个镇。呈现出地级市偏多,县级市过少,镇的比例偏高的城镇结构。
(三)政区规模不合理。各市规模悬殊大,县级建制差异也较大。
三、围绕安徽省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
(一)积极调整结构不合理城市。针对安徽省尚有部分结构不合理的城市,一是积极调整一些郊区(郊县)包围城区的市或市、县同城的市,如安庆、铜陵、马鞍山、淮北等市,打破郊区(郊县)包围城区或市、县同城的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二)适度做大中心城市。大力培养发展中心城市,增强经济中心的先导功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之一。根据安徽省城市发展建设条件综合分析评价,合肥、芜湖、蚌埠将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重点。省会合肥要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步伐,首先发展为安徽省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和华东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建成全国著名的科教城、园林城。芜湖市应抓住作为沿江开放城市和皖江开发开放突破口的有利时机,逐步建成长江中下游重要综合性工贸城市和交通枢纽。淮南市应充分发挥其“火电三峡”能源化工城的中心城市作用,大力发展工业和商贸业,形成省域次中心城市。
(三)加快发展沿江城市。安徽省沿江各市交通方便,可用于工业开发的土地资源较多,腹地深广,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是安徽省最具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高度重视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加速沿江现代化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推动皖江开发开放,更快更好地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四)科学规划调整地级市。安徽省地级市与邻省相比偏多,而且辖区和辖县大小、多少差异很大。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拟按照优化资源配置、沿江城市跨江发展以及做大中心城市的原则和战略,重新规划,调整减少地级市,解决政区规模大小悬殊的问题。同时,若国务院县改市解冻,安徽省将选择一批区位、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县和中心镇,积极争取增设县级市,以完善全省城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