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678阅读
  • 70回复

[云南]两个少数民族州的对比(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11-27
两个少数民族州的对比(四川凉山-云南红河 凉山州和红河州分别是四川省和云南省经济发展最好的两个少数民族州,通过2005年两地的发展情况来进行对比

行政区划
凉山:1个县级市、16个县
红河:2个县级市、11个县

总人口
凉山:408万人
红河:406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增速
凉山:300.23亿元,增长13.8%
红河:308.53亿元,增长9.0%
人口差不多,红河人创造的产值比凉山略高,但是凉山的发展速度却远高于红河,2006年GDP肯定会超过红河

第一产业增加值
凉山:92.07亿元
红河:57.4亿元
红河的农业经济不如凉山

第二产业增加值
凉山:108.17亿元
红河:166.7亿元
凉山的工业经济不如红河

第三产业增加值
凉山:99.99亿元
红河:84.43亿元
红河的商业经济不如凉山

固定资产投资
凉山:136.8亿元
红河:159.3亿元
人口相当,凉山还比红河多4个县,凉山的投资力度明显不及红河

财政总收入
凉山:24.2亿元
红河:80.09亿元
差距之大,不好说咯

地方财政收入
凉山:14.8亿元
红河:26.74亿元
红河的经济发展质量是要比凉山好些

接待旅游人数
凉山:238.3万人次
红河:455.97万人次
凉山的旅游资源不如红河多?

旅游收入
凉山:11.7亿元
红河:20.24亿元
凉山的旅游资源不如红河多?

金融机构各项年末存款余额
凉山:269.6亿元
红河:333.22亿元
居民储蓄存款拉大了差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凉山:101.3亿元
红河:64.78亿元
人口相当,但红河的消费零售额却比凉山少了三分之一

下面的两个数据可以说明原因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凉山:147.2亿元
红河:202.8亿元
人口相当,凉山人民的储蓄存款却比红河少了四分之一

农民人均纯收入
凉山:2438元
红河:1991元
凉山农民的日子明显比红河农民的日子好过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1-27
云南总体发展水平不如四川。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旅游上不现实。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1-27
不对吧...

四川的阿坝州经济最好...  主要是人口少 只要80多万..  这样总量差点,但是人均高于凉山...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1-27
阿坝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admin 发表于: 2007-8-24 01:12 来源: 夜婴

阿坝州统计局 阿坝调查队
2007年3月20日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强州战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省统计局审定,2006年全州生产总值(GDP)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66亿元,增长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第二产业增加值36.82亿元,增长1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5%;第三产业增加值34.5亿元,增长1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7%。

  从产业结构分析,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9.6:40.8:39.6调整为18:42.3:39.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0.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州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7亿元,增长3.7 %;第二产业增加值13.15亿元,增长27.8%;第三产业增加值9.98 亿元,增长17.2%。民营经济对全州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7%,占全州GDP的36%。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

二、农业

  2006年,全州农业生产虽然遭受百年一遇的干旱影响,但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582公顷,增长3.7%;油料作物2361公顷,比上年增加34公顷,增长1.5%;药材1001公顷,下降18%;蔬菜9943公顷,比上年增加1123公顷,增长12.7%,占全州播面的比重由上年的12.7%上升为13.8%。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总产量14.82万吨,比上年下降12.1%;油菜籽产量742吨,比上年增长13.3%;蔬菜产量29.37万吨,比上年增长4.4%。

  畜牧业继续呈现较快发展。年末大牲畜存栏225.09万头,比上年末增加4.01万头,增长1.8%;猪存栏37万头,比上年末减少6202头,下降1.6%;羊存栏120.66万只,比上年末增加8259只,增长0.7%。主要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全年肉类总产量8.24万吨,比上年增加5053吨,增长6.5%。其中,牛肉产量4.41万吨,增加2140吨,增长5.1%;猪肉产量2.87万吨,增加2097吨,增长7.9%;羊肉产量8084吨,增加555吨,增长7.4%。奶类产量9.53万吨,比上年增加5006吨,增长5.5%。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沙化治理等工程,全年完成公益林人工造林4333公顷,新封山育林26887公顷,退耕造林666公顷,荒山造林1800公顷。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24%。县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24个,面积达204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24%。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6890公顷,其中2006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0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9.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8%。

  扶贫两资以工代赈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争取扶贫、两资、以工代赈无偿资金总量131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614万元,两项资金7216万元,以工代赈资金3300万元。编制完成了《阿坝州特殊类型贫困问题调查报告》,完成了反贫困指标数据收集和阿坝州整体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政策的报告,积极争取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并从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扶贫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编制和完善了《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总体规划(2007-2010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2006年全州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52713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2%。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1267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794万元,增长20.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15473万元,增长17.8%;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5309万元,下降0.5%,股份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11728万元,增长17%;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697万元,增长13.4%。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2%。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个,年末拥有资产达1584999万元,比上年增长5.9%;实现利税总额130720万元,比上年增长19.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7323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全州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49.1。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州具备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25户,其中,有工作量的企业17户,实现总产值53605万元,比上年增长26.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4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1552万元,比上年增长20.4%。从管理渠道分析,基本建设投资832311万元,比上年增长21.5%;更新改造投资37881万元,比上年增长72.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4965万元,比上年增长62.8%;其他投资38693万元,比上年下降10.2%;农户投资27702万元,比上年下降3.5%。从产业投资分析,第一产业投资656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3%;第二产业投资494857万元,比上年增长24.4%;第三产业投资381066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全年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甘海子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郎川公路、狮子坪龙头水电站、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汶川段)、古城水电站、薛城水电站、姜射坝水电站等大中型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9082万元,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28.6%。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生产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5601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1125万人,比上年增长19.6%,旅客周转量10762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9%;货运量1403万吨,比上年增长13.4%,货物周转量16174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2%。

  邮电通信业持续较快发展。年末固定电话机用户达155278户,移动电话用户达228449户。全州共有邮路37条,总长度2874公里。

六、国内贸易

  2006年,在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全州消费品市场销售持续活跃、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升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776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分城乡看,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20648万元,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8912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15.8%。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679万元,比上年下降1.2%;集体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023万元,比上年下降4.4%;私营经济及个体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4936万元,比上年增长23.3%;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43万元,比上年增长25.6%;股份制及其他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995万元,比上年增长6.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39704万元,比上年增长14.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7692万元,比上年增长24.3%。

七、对外经济

  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外贸共完成进出口总额7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出口总额59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3%;进口总额11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8.7 %。全年招商引资协议引进项目32个,协议资金70.4亿元人民币,其中履约执行项目92个(含续约项目),实际到位资金44.9亿元人民币。引进境外协议项目3个,协议资金1640万美元,履约执行项目2个,实际到位资金402万美元。

八、旅游业

  旅游业迅猛发展。全州旅游业大力调整和优化旅游客源结构、产品结构,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州旅游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7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81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6.3%和29.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40.9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971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2%和10.6%。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699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48772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对农业、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的投入继续加大。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913249万元,比年初增长12%。其中,企业存款275521万元,增长11.2%;农业存款33182万元,增长31.3%。各项贷款余额达714166万元,比年初增长14.1%。其中,短期贷款306967万元,下降0.8%;中长期贷款404660万元,增长27.9%。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91528万元,现金支出1602716万元,现金净投放111189万元。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全年保费总收入9952万元,比上年增长7.9%。已决赔案件10439件,已决赔案金额3651万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6年,我州积极推进“两基”进程,建立了“专户储存,专款使用”的资金管理制度和“两基攻坚县优先”的资金投入制度,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质量跨上新台阶。2006年圆满实现黑水、若尔盖2县“两基”目标,壤塘、理县、茂县、金川、松潘、小金6个县顺利通过“两基”巩固复查。全州“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6.4%,整县“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4.6%,“普九”总数达到10个整县另32个乡镇。2006年末,全州有大专院校1所,普通中等学校4所。年末大专学校在校生5404人,招生1638人,毕业生1165人,有专任教师286人。有普通中小学校1241所,在校生153746人,专任教师8822人,幼儿园28所,在园幼儿7316人。

  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科研支撑、重点推进”的科技工作新思路,启动了科技富民强县行动,为13县落实了专项启动资金。承办了“阿坝州第八次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座谈会”和“全州中藏药科技产业(民族医药)座谈会”,牵头完成了州政府代表团参加香港“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展览会”的各项准备工作。科技项目实施顺利,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年内确定州级科技项目27个,投入经费258万元,组织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及社会团体申报国家和省科技项目19项,立项9项,获项目资助经费208万元。2006年全州共申请专利43件,组织企业实施专利成果33项,实现新增产值3530万元,新增利税538万元,创近年来专利成果转化最好成绩。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州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日益兴旺,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大步发展。2006年末,全州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站43个。

  圆满完成了“第三届中国·四川阿坝国际熊猫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文艺演出、“四川省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精神永放光芒》”文艺演出等重大活动。成功地参加了2006年10月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大型节目《多彩阿坝》和美术摄影书法作品获多项奖。2006年,全州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22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2处。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2006年末,全州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655台,电视转播发射台128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7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93.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30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4个,采供血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个,卫生监督所14个,医学科学研究机构1个。年末卫生机构共拥有床位2776张,卫生技术人员324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654人,注册护士692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的成绩。在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我州代表团获得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3.5枚;在四川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州代表团夺得3金13银3铜,奖牌总数列全省第10位,团体总分列全省第13位。以体育彩票销售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全年电脑型体育彩票销售额达2170万元,创公益金收益135万元。

十二、人口

  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全州年末户籍人口总数858343人,比上年增加7496人。其中,男性441686人,女性416657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78174人,比上年增加405人,非农业人口180169人,比上年增加7091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比上年下降0.1个千分点。全州城镇化率达到2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末,全州城镇单位在岗职工76792人,比上年减少11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39307万元,比上年增长3.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020元,比上年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80元,比上年增长10.9%。

  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5元,较上年增加204元,增长10.8%。其中,工资性收入476元,增长27.8%;家庭经营收入1294元,增长1.7%;财产性收入106元,增长51.9%;转移性收入209元,增长25.6%。。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70元,增长9.1%。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5498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38226万元,增长18.2%;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87272万元,增长9.2%。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末,全州建立劳动保障所148个,职业介绍机构14个,就业训练中心2个,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社区就业实体和生产自救基地117户,帮助1025名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两个确保”继续推进,下岗职工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120万元,代缴社会保险费70.8万元。全年为1.51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14551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5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4492万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5.71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450万元。全年为4167人次发放失业保险待遇163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4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6600万元。参加工伤保险职工2.61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418万元。参加生育保险职工  1.39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118万元。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11-27
用2006年的比较好

凉山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admin 发表于: 2007-8-24 01:20 来源: 夜婴

  二〇〇六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带领下,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保持了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的发展态势,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比全省13.3%的增幅高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2亿元,增长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2%,下降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3.5亿元,增长2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1.4%,上升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4.1亿元,增长1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4%,上升1.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8331元,比上年增加1397元,突破一千美元大关。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0.7:36.0:33.3调整为28.4:39.9:31.7,二业比重上升3.9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继续优化。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0.71亿元,增长19.4%。其中,一产业增加值33.04亿元,增长4.7%;二产业增加值73.58亿元,增长32.6%;三产业增加值47.41亿元,增长14.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5%。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2.5%,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2.2%,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2.6%。在八大分类指数中:食品类、烟酒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上涨4.0%、2.1%、0.7%、0.3%、0.9%、0.9%、1.5%、4.7%。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成效。深入落实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机制,重点抓好“五大扶贫”工程,加大扶贫力度。全州 “百乡千村扶贫工程”定点乡151个,联乡单位168个。完成移民扶贫532户,107个村的新村建设工程。全年各级各类扶贫资金投入2.41亿元,增长36.1%,省下达我州扶贫资金1.02亿元。到年末,全州又有5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仍较突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加重,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二、农业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了一大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农村经济呈现出增产增收、全面发展的局面。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02.0亿元,增长5.8%。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经济作物增产增效。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25万公顷,增加2.4万公顷,增长5.6%,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69.8%;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达11.27万公顷,增长1.3%,其中:优质水稻播面4.26万公顷,优质小麦播面3.55万公顷,优质玉米播面3.14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89.44万吨,比上年增产5.32万吨,增长2.9%,平均亩产279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多减少,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10万公顷,下降5.8%,产量1.75万吨,增长2.4%;烤烟播种面积4.04万公顷,增长13.8%,产量10.45万吨,增长15.8%;蔬菜播种面积4.18万公顷,增长6.7%,产量138.00万吨,增长5.9%;水果产量38.52万吨,增长10.1%;甘蔗产量50.73万吨,增长1.6%。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为重点,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47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包括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0.34万公顷,年末全州森林覆盖率达32.1%。森林保护工作继续巩固,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0.02‰以下,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99.93%。

  畜牧业发展加快,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大力推广科技运用,发展畜牧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州畜牧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出栏肉猪539.23万头,增长9.7%;羊出栏361.32万只,增长12.1%;牛出栏34.45万头,增长12.2%;家禽出栏2461万只,增长9.9%。全年肉类总产量达58.36万吨,增长10.7%;其中猪肉产量43.44万吨,增长10.1%,羊肉产量7.01万吨,增长13.5%,牛肉产量3.79万吨,增长13.9%,禽肉产量3.90万吨,增长10.1%。奶类产量2.59万吨,增长17.0%,蚕茧产量1.40万吨,增长7.9%,水产品产量2.35万吨,增长11.0%。实现畜牧业产值71.06亿元,增长9.4%,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43.6%。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累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01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91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1.14万吨,增长7.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10.14万千瓦小时,增长6.8%;农村用电量为38231万千瓦小时,增长1.5%;全州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0.04万千瓦,增长1.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强州”战略,支柱产业支撑作用突出,重点企业带动力增强,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日趋明显。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10.89亿元,增长2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8%,首次超过一产业。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末达到249个,比上年增加60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75.84亿元,增长46.6%,实现增加值81.25亿元,增长31.5%。支柱产业增长强劲,其中黑色、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37.84亿元,增长42.1%,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4.83亿元,增长37.4%,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7.64亿元,增长16.9%,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70.41亿元,增长48.1%,产销率96.91%,上升0.98个百分点。完成新产品产值9.74亿元,增长89.9%。

  规模以上工业3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1种产品产量增加,其中:铁矿石原矿产量968万吨,增长40.8%,生铁产量86万吨,增长3.6%,成品钢材产量90万吨,增长20.7%,农用化肥0.94万吨,增长15.9%,啤酒产量2.96万吨,增长25.7%,发电量34万千瓦小时,增长8.1%。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企业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方面效果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71亿元,增长48.9%,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24.32亿元,增长1.32倍,利税总额为38.19亿元,增长1.05倍,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5.6,比上年提升57.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9.6%,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77次,比上年下降0.0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7.06%,提高6.7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41740元,增长25.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8.9%,比上年上升6.4个百分点,亏损额1.02亿元,增长39.7%。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58亿元,增长23.8%。全州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72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13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6.3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投资结构的同时,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投资支撑作用明显,实现了投资总量的高位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88.70亿元,比上年增长37.9%。

  在投资构成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52.86亿元,增长65.6 %,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3.07 亿元,增长4.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46亿元,增长18.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完成97.03亿元,增长39.0%;采矿业投资完成9.07亿元,增长33.1%;制造业投资完成11.75亿元,增长28.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完成22.06亿元,增长2.58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完成12.27亿元,增长70.0%。

  全年基建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72.9%,新增固定资产85.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51.77%,比上年提高15.85个百分点。

  年内江铜集团四川康西铜业有限责任公司3万吨环保节能治污工程等项目投产,云铜集团铜镍冶金、深溪沟电站等项目开工,溪洛渡、锦屏、瀑布沟、官地等特大电站工程进展顺利。境内在建的还有新马、木里河、鸭嘴河、西溪河、永宁河、卧罗河等一批地方水电站工程,以及西攀高速公路、大桥水库、通乡通村公路、城市改造、航天和西钢水泥厂等工程。

  五、国内贸易

  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新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热点的带动下,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6.51亿元,增长9.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04亿元,增长14.0%。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市场零售额为78.47亿元,增长14.7%;农村市场零售额为38.34亿元,增长16.6%。

  在行业结构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为87.28亿元,增长15.9 %;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为24.10亿元,增长19.9%。

  在经济类型结构中,国有经济零售额8.84亿元,增长5.3%,比重由上年的8.3%降为7.6%。非国有经济零售额107.97亿元,增长16.2%,比重由上年的91.7%提高为92.4%,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增长15.5%。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完成销售总额163.96亿元,增长10.4%,其中:批发额76.68亿元,增长4.7%;零售额87.28亿元,增长15.9%。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6个,比上年增加20个,协议引进资金72.86亿元,增长91.5%,实际到位资金40.11亿元,增长48.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个,协议引进外资2.8亿美元;省外投资项目30个,协议引进资金21.03亿元;签约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1个,具体项目有雪花蓝剑(西昌)啤酒有限公司、亚洲电力(雷波)水电有限公司、会东县铁厂河流域水电开发、木里县鸭嘴河梯级电站开发、盐源县卧罗河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美姑县包覆纱厂、昭觉县洛古水电站及水库等。

  全年出口创汇1186万美元。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改善,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全州通乡通村公路、西攀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19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为484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1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24256万吨公里,增长54.5%,公路旅客周转量102912万人公里,增长16.9%。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年末光缆总长度达到19222 皮长公里,增长55.9%;新增长途业务线路2820 路,累计达到9618 路,增长26.0%;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133.02万门,增长3.3%;年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7.28万户,增加0.99万户,增长15.7%。全年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收入83271万元,增长13.1%;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46.04万户,增长9.8%,其中:市话用户27.76万户,农话用户18.2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0.69万户,增长40.9%。全州电话普及率达到27.01%,比上年提高5.52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0.7%。

  大力实施旅游突破战略,旅游业迅速发展。西昌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增加到5个,创建4A级景区3个。成功承办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45.65万人次,增长1.29倍;旅游总收入25.09亿元,增长1.14倍;旅游外汇收入66.06万美元,增长7倍。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8.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03亿元,增长18.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2.65亿元,增长16.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26.37亿元,增加18.24亿元,增长16.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0.22亿元,下降2.4%;中长期贷款余额53.68亿元,增长57.7%。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613.74亿元,增长19.8%;现金支出631.58亿元,增长21.6%;现金净投放17.84亿元,增长1.51倍。

  年末全州有证券经营机构2个,全年证券交易量56.2亿元,增长1.82倍,日均交易量2259万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机构保费收入3.82亿元,增长27.8%;其中财产险收入1.80亿元,增长23.7%;人身险收入2.02亿元,增长31.7%。各种赔案支付金额1.49亿元,增长36.6%,其中财产险支付0.89亿元,增长10.2%,人身险支付0.40亿元,增长33.0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积极推进。继续推进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计划,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有力地推动我州教育事业的发展。2005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388所,在校学生数79.97万人,比上年增长9.3%,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9.17万人,增长17.2%;教职工人数3.9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47万人,分别增长2.6%和3.6%。

  基础教育成绩显著。全州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8%,提高0.5个百分点。共有12个县市普及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为80.3%,提高0.8个百分点。小学学校数2150所,在校学生57.54万人,比上年增加4.41万人,增长8.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34%,比上年提高0.84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95.80%,提高1.61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3.47%,下降2.9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5.14万人,增加1.78万人,增长13.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32.65万人,享受免杂费的学生73.0万人。

  中等教育继续扩大。各类高级中学(含技工校)60所,在校学生5.43万人,增加0.57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58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0.32万人。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西昌学院当年招生3241人,在校学生1510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918人,毕业生3024人。

  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全州成人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数0.12万人,成人初等教育在校生人数3.99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人数49.50万人,参加全国统一自学考试的人数达1.41万人。

  科技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推广。州级直属科研单位6个,州级各部门全年共承担科研项目6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部级项目10个;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获得省级重大科研成果奖4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昌盛。坚持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106场次,观众人数达18.22万人次。有公共图书馆9个,馆藏书量56.08万册,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125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13个。

  文化产业发展加快,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凉山彝族火把节被正式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洋堆遗址"、"博什瓦黑石刻"、"凉山大石墓群"三项历史遗迹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使用。参加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暨《风情凉山》大型文艺展演,大型彝族音乐舞蹈《火.图腾》商业演出获得成功,开创了文化和旅游产业整合的新途径。文化“三下乡”活动有声有色,农村电影”2131”工程稳中有升,州电影公司(译制中心)全年译制故事片、科教片74部;放映农村电影1.94万场,观众达415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全州共有卫星地面接收站6236座,增加818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94座,有线电视用户23.7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0.7%,广播人口覆盖率82.3%。

  新闻出版事业持续发展,档案管理、开发力度加强。全州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2630万份;出版地方杂志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0.68万册。年末全州共有档案馆19个,馆藏档案量55.65万卷,增加1.17万卷,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20.24万卷。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810个,病床位数907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335人,其中:医生4611人,护士2437人。在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个,卫生技术人员750人;妇幼保健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369人;乡镇卫生院674个,卫生技术人员322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中国石油杯”2006全国帆板冠军赛,在全国第三届体育大会上,凉山籍滑水运动员获得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3枚,在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上,凉山代表队夺得22枚奖牌。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12场次。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州业余体校在校学生达到3803人。

  十一、人口

  据公安人口统计,2006年全州年末户籍人口435.63万人,增长1.65%,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13.03万人,增长2.44%,占总人口的48.9%;彝族人口为197.45万人,增长2.54%,占总人口的45.3%。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州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0327元,增长16.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3元,增长12.4%,人均消费支出6360元,增长11.1%。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17元,比上年净增279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31元,增长4.2%。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稳定增长。全州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73.13亿元,增长17.6%,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67.78亿元,增长24.5%;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05.35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储蓄余额136.07亿元,增长14.6%;农村居民储蓄余额37.06亿元,增长30.1%。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进,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9.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96万人,统筹支付金额1.72亿元,增长9.7%。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6.9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74万人。全年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5万人,新增就业人员1.2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

  社会福利与救助力度加大。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面扩大,纳入保障的人数7.37万人,比上年增加0.19万人,发放保障金6082万元,增长13.3%。全年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20.16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1万人,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00人。全州共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51个,床位数1688张,收养人数967人;建立各种社区服务中心32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52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27万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11-27
云南省红河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州委五届六次全会和州第六次党代会的精神,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安排部署,全面实施产业富州、机制兴州、素质强州举措,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州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6年红河州实现生产总值(GDP)360.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3%。增速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22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99.35亿元,增长17.2%(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174.36亿元,增长15.7%;建筑业增加值24.98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7.76亿元,增长7.7%。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8.6∶52.9∶28.5调整为17.6:55.3:27.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未得到根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较突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县域间差距呈进一步扩大之势;财源结构较单一,部份县乡财政困难,政府债务进入还贷高峰,偿还到期债务压力较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在加大,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各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户的经济利益,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快报显示,2006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亿元,比上年增长8.3%。粮食产量稳步增加,大部份农产品产量保持不同程度增长。


  2006年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分类                  2006年      比上年增减%
  一、全年粮食产量    129.23万吨        2.2
  其中:夏收粮食产量  18.90万吨        16.1
  秋收粮食产量        110.33万吨        0.2
  稻谷                61.38万吨        -0.2
  包谷                40.00万吨        0.9
  薯类                  6.52万吨        6.4
  豆类                  6.61万吨        3.3
  二、主要经济作物产量
  甘蔗                128.72万吨        12.7
  烤烟                  8.03万吨        -3.1
  油料                  3.46万吨        1.8
  蔬菜                129.60万吨        12.4
  茶叶                  0.62万吨        24.1
  水果                45.48万吨        17.9
  橡胶                  1.90万吨        27.0

  畜牧业和渔业全面丰收。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7.34万吨,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猪肉产量增长9.9%,牛肉增长20.7%,羊肉增长13.7%;水产品总产量达3.66万吨,增长18.1%。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3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95万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全州有效灌溉面积达16.7万公顷;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13.94亿立方米,为农业供水12.17亿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年快报显示,2006年全州实现工业总产值47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5.32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6.82亿元,增长15.8%。

  分经济类型看:全州规模以上国有经济完成产值139.09亿元,比上年增长8.9%;集体经济完成产值7.35亿元,增长39.5%;股份制经济完成产值215.11亿元,增长32.8%;股份合作制经济完成产值0.17亿元,下降29.4%;三资及外商经济完成产值5.38亿元,下降15.9%;其它经济完成产值8.22亿元,下降23.2%。

  分轻重工业看:全州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0.56亿元,比上年增长28.8%;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4.76亿元,增长0.3%。轻、重工业的比重为25.2∶74.8。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8.93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实现利税总额93.86亿元,增长26.3%;利润总额32.69亿元,增长67.2%。


  2006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分类            2006年          比上年增减%
  十种有色金属  50.67万吨          63.3
  其中:锡        8.61万吨          25.2
  铅            31.91万吨          80.0
  锌              2.18万吨          27.4
  锰矿          40.31万吨          -18.7
  原煤        1062.31万吨          12.7
  焦炭          71.73万吨            5.2
  发电量        106.18亿千瓦时      33.0
  企业用电量    63.98亿千瓦时      22.1
  卷烟          85.90万箱            5.3
  成品糖          8.33万吨          -28.7
  啤酒          18696千升          -7.0
  葡萄酒          3887千升          -23.4
  化肥          68.29万吨          20.6
  合成氨        49.95万吨          12.1
  硫酸          86.17万吨            4.7
  黄磷            5.27万吨          35.0
  水泥          330.74万吨          19.4

  建筑业较快发展。年快报显示,2006年全州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4.9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33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再创历史新高。年快报显示,2006年红河州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大关,全年投资总额达209.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城镇投资182.05亿元,增长31.5%;农村非农户投资7.67亿元,增长52.2%;房地产开发投资13.34亿元,增长30.2%。

  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8.29亿元,增长36.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6.95亿元,增长27.5%。

  大项目投资彰显成效。全州3000万元以上大项目183个,计划总投资达544.13亿元,占全州计划总投资的87.2%,本年完成投资157.90亿元,占75.5%。

  交通运输投资力度加大,邮电通讯投资高速增长。全州交通运输完成投资57.62亿元,比上年增长42.9%;邮电通讯业完成投资1。61亿元,增长103.8%,成为投资增长的亮点。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州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4695万吨,货物周转量457236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5111万人,旅客周转量225053万人公里。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85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6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州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914.52万元,全州固定电话用户达61.12万户(含小灵通用户),移动电话用户104.24万户,全州固定电话普及率14.07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23.99部/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8.13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2006年,全州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零售额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集体及股份合作经济实现零售额4.55亿元,增长10.6%;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44.73亿元,增长9.1%;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13.06亿元,增长23.7%。

  分城乡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4.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78亿元,增长9.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5.33亿元,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5亿元,增长12.8%;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6.01亿元,增长10.3%。

  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据个旧市城市经济调查队资料显示:2006年个旧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5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1。


  2006年个旧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1.71
  (1)食品                        102.91
  (2)烟酒及用品                  102.40
  (3)衣着                        95.66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8.05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4.11
  (6)交通和通讯                  102.76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36
  (8)居住                        105.28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旅游

  对外贸易继续扩大。2006年,全州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7.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3%,其中:出口完成4.98亿美元,增长33.4%;进口完成2.07亿美元,增长51.7%。外经贸企业进出口总值完成5.35亿美元,增长31.9%。边贸企业进出口总值完成1.57亿美元,增长76.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完成0.14亿美元,下降13.8%。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3.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其中:海外游客4.87万人次,增长60.7%,国内游客578.71万人次,增长27.8%。全州实现旅游总收入24.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66亿元,增长17.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535.58万美元,增长39.4%。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2006年,全州实现财政总收入9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在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1.04亿元,增长16.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49亿元,增长18%。全州地方财政支出完成6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3.55亿元,增长21.2%。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截止2006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04.3亿元,比年初增长21.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1.8亿元,增长19.2%。全州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63.98亿元,比年初增长20.9%,其中:农业贷款余额34.83亿元,比年初增长20.2%。全年全州金融机构实现现金收入972.95亿元,现金支出1023.03亿元,两库轧差累计净投放现金50.08亿元,同比增长7.5%。

  保险事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2006年,全州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82316万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9273万元,寿险保费收入53043万元。支付各类赔款20384万元,增长11.2%,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15909万元,寿险赔款支出4475万元。

  九、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州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7059人,专任教师516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9所,在校学生25286人,专任教师1782人。普通中学198所,在校学生229473人,专任教师12551人。普通小学1792所,在校学生415126人,专任教师21392人。幼儿园172所,在校学生79810人,专任教师1861人。

  科技发展取得新成果。全年全州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7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5项,州级科技计划项目56项,新批准高新技术企业1个,申请专利114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州共有文化馆(群艺站)14个,艺术表演团体11个,博物馆3个,公共图书馆(站)15个,共藏书127.3万册。全州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6.02%,电视人口覆盖率95.03%。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州共有医院61个,拥有床位数7099张;乡镇卫生院137个,床位数2408张,卫生技术人员169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卫生技术人员518人。

  竞技体育迈上新台阶。承办和参加了云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共获金牌55.5枚、银牌23.5枚、铜牌33枚,获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四名,金牌总数创下了红河州在省运会上的历史之最。

  十一、人口、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

  全州年末常住总人口为434.5万人,全州户籍总人口为412.11万人。在户籍总人口中:男性212.14万人,女性199.97万人,非农业人口73.05万人,农业人口339.06万人。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州共有县级以上监测站7个,环境监测人员92人,州内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5个。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年快报显示,2006年全州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7101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2210元,增长11%。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得到加强。2006年,全州有12.07万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收缴养老保险金额3.44亿元;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有5.39万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职工为1101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32.3万人,收缴医疗保险金额4.05亿元,支付3.18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州拥有收养性福利机构8个,全年共有10.26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共支出城镇低保资金9114.44万元。

  注释:本公报数据为年快报统计数,正式年报统计数据以《2007年红河州统计年鉴》为准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11-27
所以...凉山并不是四川经济最好多的自治州...
而且自然条件也不如红河...


但是最近几年发展速度却比较快... 所以和红河无可比性。.

总的来说,这几年四川工业强省战略效果明显..发展速度很快.. 而云南却象是老牛拉车..前两年增速排倒数,今年稍好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11-27
引用第2楼悠长假日于2007-11-27 17:36发表的  :
不对吧...
四川的阿坝州经济最好...  主要是人口少 只要80多万..  这样总量差点,但是人均高于凉山...


你要这样算的话云南的西双版纳州,迪庆州的人均都比红河州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11-27
现在讲的是综合实力。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11-27
红河州工业和财政都强很多,农业不及凉山州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11-27
引用第7楼二十秒于2007-11-27 17:54发表的  :
你要这样算的话云南的西双版纳州,迪庆州的人均都比红河州强。




呵呵,这西双版纳州人口虽然少,但是人均也不高... 和阿坝差不多

至于帝庆 就更不说了




况且四川就只三个自治州,切人口都比较少...  所以四川的重点不在自治州上..不象云南自治州比较多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11-27
整个四川人均去年就过万了

云南今年都过不了..
要知道四川人口比云南多一倍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11-27
引用第11楼悠长假日于2007-11-27 18:04发表的  :
整个四川人均去年就过万了
云南今年都过不了..
要知道四川人口比云南多一倍

你不就想说四川比云南好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11-27
引用第12楼二十秒于2007-11-27 18:11发表的  :
你不就想说四川比云南好



不是这个意思 各有特点嘛..只是觉得云南这几年发展慢了  其实四川巴不得云南好呢..  毕竟大家都强,说话的分量才大


大家都是西南地区的...  互相协助比较好..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11-27
引用第11楼悠长假日于2007-11-27 18:04发表的  :
整个四川人均去年就过万了
云南今年都过不了..
要知道四川人口比云南多一倍

云南人口不足4500万,今年GDP过4500亿很容易,而且还可能达到5000亿。今年人均GDP肯定可以过万。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11-27
引用第14楼二十秒于2007-11-27 19:12发表的  :
云南人口不足4500万,今年GDP过4500亿很容易,而且还可能达到5000亿。今年人均GDP肯定可以过万。



云南去年GDP才4001亿,今年就5000亿了??

你算算要多大的名义增长率?  前三季度云南GDP才不过3201亿,增速才13。7%。。。

能到5000亿, 我把名字倒着写。。

过4500还差不到


不是我说你,你有点乱开黄腔。。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11-28
引用第15楼悠长假日于2007-11-27 22:31发表的  :
云南去年GDP才4001亿,今年就5000亿了??
.......

2006年前三季度云南省GDP2668.96亿元,全年4002亿元。占全年的0.67
2007年前三季度云南省GDP3201亿,假设仍占全年的0.67,那么全年就是4777。前三季度名义增长20%,全年要是也以这个数字增长,那么全年应该是4800亿元。而且今年的增速比去年快,所以我说的是可能到达5000亿,我也没说一定会到。



而且GDP增长过快也不一定是件好事,有的地方GDP很高,但只看产值,不看利润有意义么。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11-28
红河州今天庆50华诞 该州财政收入居全国自治州首位

http://www.yndaily.com  2007年11月18日 09:53 云南日报网
--------------------------------------------------------------------------------

 
    今天,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迎来了50岁生日。在昨天的州情介绍会上,州长杨福生向记者透露:经过50年的发展,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红河州的财政收入排名第一。

    国土面积32931平方公里的红河州,有10个民族世居于此,人口430多万。红河州的烤烟、蔬菜、林果、葡萄、红药、畜牧等产业都有很大发展,新型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发展。最近几年,又先后在全省、全国率先推进了乡镇党委班子换届直选、教育综合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社会事业取得了极大进步。2006年,该州财政总收入突破9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1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排名第一。预计今年的财政总收入可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可达到35亿元。

    昨天下午,该州建州50周年成就展开幕,晚上,还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晚会。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11-30
据说红河大道修的不错??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7-11-30
2006年红河州各县市人均GDP排名


1.弥勒县GDP:87.5亿元,增长6.2%/50万人=17500元
2.开远市GDP:44.6亿元,增长10.2%/26.3万人=16958元
3.个旧市GDP:66.9亿元,增长12.2%/45.3万人=14768元
4.蒙自县GDP:30.5亿元/33万人=9242元
5.河口县GDP:8.5亿元/9.5万人=8947元
6.建水县GDP:33.8亿元,增长12.9%/50.6万人=6680元
7.石屏县GDP:16亿元,增长10.2%/29万人=5517元
8.泸西县GDP:18.7亿元,增长11.5%/39万人=4795元
9.屏边县GDP:5.8亿元/15万人=3867元
10.金平县GDP:10.7亿元/32万人=3344元
11.元阳县GDP:10.7亿元,增长13.4%/38万人=2815元
12.红河县GDP:7.5亿元,增长6.5%/28.5万人=2632元
13.绿春县GDP:5.2亿元(估)(2005年4.3亿元)/21万人=2476元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7-12-01
天,红河贫富差距也够大的
凉山最高西昌15000以下,最低也有4000左右。
四川三州最好的到是阿坝
阿坝人均财政收入是高于红河的
阿坝是靠旅游,而甘孜近年工业开始发力了。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7-12-02
西昌  不错的地方  有空来玩哦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7-12-16
两个少数民族州的对比
其实这不是谁是四川第一、云南老大的问题,也不是四川和云南谁好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全国三十个自治州他俩的共同点最大,他俩都是由纯粹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加上关联的汉族地区合并而成!红河州的情况我了解的不是特别精确,大致是成立之初就把北部山区的红河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南部汉族聚集开、蒙、个整编在一起,首府也搬到了条件更好的个旧,再搬到蒙自是这几年的事情。凉山州我比较了解,成立之初进管辖东边的十二个彝族县、相对应的西昌地区管辖着西边的九个汉族县(也有彝族县),1979年的时候,西、凉合并,最东边的两个本来就顾不上的彝族县县给了乐山,南边两个汉族县也充实给了攀枝花,州府搬到西昌,形成了现在的十七个县市的规模。现在很多人发表意见说拆分这两个自治州,都是基于这个历史渊源,而且大多都是来自这两个自治州汉族地方的人。确实,这些汉族县市和经济较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县市绑在一起确实有些吃亏。但俗话说“肥瘦搭配”,这从整个地区协调均衡发展的大局来看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坚决反对拆分这两个自治州!!由此上升到有相似情况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是这样:不能分!
因为有这点一致性,把这两个自治州排在一起比较一下就是可能的。我没有具体的经济指标,就在理论上大致的说一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汉族地方,自古就是云南的文化胜地,历史底蕴丰厚。而近代由于滇越铁路的修建,这里更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先接触现代化的地方,随着近代矿产工业的建立,红河州拥有全国各少数民族自治州都不可企及的完整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兴起的红河集团,则更是锦上添花,为红河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汉族地区,从历史上讲,是川、滇两省的交通要道,乃至是所谓“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江的二级支流——安宁河,滋润了沿岸四五个县市,加之气候适宜,这里的农业,当然主要是种植业,足以和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内诸地市媲美,被誉为仅次于都江堰惠泽的成都平原之后的四川省第二大粮食生产基地。这在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两点给楼主补充一下。至于两个自治州少数民族聚集地方,因为历史的、自然的原因,至今经济发展还很落后,这就更离不开相对较好的一个州之内的汉族县市的帮助和扶持!!!!!!
至于旅游业,二者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奇特的民族资源,可以做很多文章。这一点,红河州起步早,已取得一些成效,凉山州的这两年也开始重视起来,初显眉目。两个自治州都大有可为!!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7-12-16
针对楼上有几层的再说几句,四川有着更好的基础,不论是整体还是人平水平,肯定在云南之上。凉山是四川省内后进的地方,红河在云南算上游的。请不懂得不要把这些绕在一块乱搅!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7-12-17
Re:两个少数民族州的对比
引用第23楼Pyruvate于2007-12-16 13:20发表的 两个少数民族州的对比 :
其实这不是谁是四川第一、云南老大的问题,也不是四川和云南谁好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全国三十个自治州他俩的共同点最大,他俩都是由纯粹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加上关联的汉族地区合并而成!红河州的情况我了解的不是特别精确,大致是成立之初就把北部山区的红河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南部汉族聚集开、蒙、个整编在一起,首府也搬到了条件更好的个旧,再搬到蒙自是这几年的事情。凉山州我比较了解,成立之初进管辖东边的十二个彝族县、相对应的西昌地区管辖着西边的九个汉族县(也有彝族县),1979年的时候,西、凉合并,最东边的两个本来就顾不上的彝族县县给了乐山,南边两个汉族县也充实给了攀枝花,州府搬到西昌,形成了现在的十七个县市的规模。现在很多人发表意见说拆分这两个自治州,都是基于这个历史渊源,而且大多都是来自这两个自治州汉族地方的人。确实,这些汉族县市和经济较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县市绑在一起确实有些吃亏。但俗话说“肥瘦搭配”,这从整个地区协调均衡发展的大局来看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坚决反对拆分这两个自治州!!由此上升到有相似情况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是这样:不能分!
因为有这点一致性,把这两个自治州排在一起比较一下就是可能的。我没有具体的经济指标,就在理论上大致的说一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汉族地方,自古就是云南的文化胜地,历史底蕴丰厚。而近代由于滇越铁路的修建,这里更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先接触现代化的地方,随着近代矿产工业的建立,红河州拥有全国各少数民族自治州都不可企及的完整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兴起的红河集团,则更是锦上添花,为红河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汉族地区,从历史上讲,是川、滇两省的交通要道,乃至是所谓“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江的二级支流——安宁河,滋润了沿岸四五个县市,加之气候适宜,这里的农业,当然主要是种植业,足以和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内诸地市媲美,被誉为仅次于都江堰惠泽的成都平原之后的四川省第二大粮食生产基地。这在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两点给楼主补充一下。至于两个自治州少数民族聚集地方,因为历史的、自然的原因,至今经济发展还很落后,这就更离不开相对较好的一个州之内的汉族县市的帮助和扶持!!!!!!
至于旅游业,二者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奇特的民族资源,可以做很多文章。这一点,红河州起步早,已取得一些成效,凉山州的这两年也开始重视起来,初显眉目。两个自治州都大有可为!!


你说反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